
会员
理虚元鉴
(明)绮石更新时间:2024-05-13 17:51:14
最新章节:第46章 注释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理虚元鉴》,成书于1644年,明代绮石著。全书2卷。其中卷上介绍虚劳的诊断、病原及各种症侯的辨析和治疗;卷下记述虚劳方剂及其药物应用等。该书是一部中医虚劳证治专著。其立法、制方、选药,均具有独特见解。
品牌:中版集团
上架时间:2020-12-01 00:00:00
出版社: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版集团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理虚元鉴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第46章 注释
- 第45章 治虚药讹一十八辨
- 第44章 虚劳本治方
- 第43章 老年怯症难治说
- 第42章 软懒症辨
- 第41章 阳虚阴症辨
- 第40章 肠风便血不同怯症
- 第39章 伤寒见血非弱症
- 第38章 呕血见血非弱症
- 第37章 劳伤非弱症
(明)绮石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针灸治疗皮肤病效验集(第2版)
赵方先生长期从事皮肤病的针灸治疗工作,结合经络辨证,用针刺、艾灸、放血、拔罐等方法,取得了明显疗效,尤其是在难治性皮肤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受患者赞誉。今应国内外学生之要求,将其40多年来临床积累的多种皮肤病诊治验案整理成册,以飨读者。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分中医皮肤病的辨证、皮肤病的内因病理、皮肤病的外因病理、皮肤病的针灸综合治疗等章节;下篇则阐述了40余种常见皮肤病的针灸治验,并附有典型案医学14.2万字 - 会员
刘学文临证用方发微
本书精选刘学文教授临证用方60余首,包括经方、时方、自拟方,紧紧围绕其临证实践,从原方加减运用、治疗病种、典型病案(200余则)、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翔实的介绍,突出对当前疑难杂症的运用经验,力求通过精练的按语启迪后学,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是刘学文教授临床教学经验的一次总结。书中所选病例均为临床中有效病例,方药记录详细,不加修饰,充分展现原始病例诊疗情况。书中所记录处方在临床中历经医学22.5万字 - 会员
名老中医传承学
谷晓红教授和于河教授主编了《名老中医传承学》,对名老中医的传承内容提出了新的内涵,提供了传承研究的方法,创建了传承范式,该书创新性提出名老中医全人研究的思路,强调“道术结合”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通过应用文献研究、循证医学、定性研究、数据挖掘、实验研究等多元定性定量混合研究方法系统挖掘名老中医的道术,构建了多元方法的传承范式和范例、平台建设等,对于中医传承事业创建了方法学范式。本书的出版将为名老中医经医学21.3万字 - 会员
少儿推拿功法学(少儿推拿专业系列教材)
少儿推拿功法学是研究少儿推拿功法的历史源流、基本理论、基础知识、锻炼原则、操作方法、技术要求、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中医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分为基础篇和功法篇。结合少儿体质、生理、病理及推拿手法特点,选用易筋经、少林内功、器械练功法、太极拳、太极推手及其他医疗气功,使外部肌肉骨骼的锻炼与内部的意识和呼吸相配合,从身心两方面对少儿推拿调理师进行有益的训练,为手法的练习与提高医学19.6万字 - 会员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时方妙用
本丛书由“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精选而来。该丛书畅销十余年,累计数百万销量,久居图书畅销榜前列。《时方妙用》为清代医家陈修园所著,刊于清嘉庆八年(1803)。本次整理,以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全书共4卷,卷帙不繁,眉目清晰。该书先叙临床望、闻、问、切四诊要点,后在充分总结历代医家和作者本人临证经验的基础上,就中风、噎膈、消渴、脚气等42种临床常见医学6.5万字 - 会员
穴名解读
本书以《针灸大成》所载的经络循行路线、经穴位置、经穴主证为依据,共解读经穴333个。本书采用独特的视野与视角,探求穴名用字的本、源,剖析深藏于穴名以下的内涵,结合《内经》《难经》《尚书》《周礼》《说文》《尔雅》及诸子典籍中的内容、相关典故、历史故事,说明经穴名称与位置、主证、禁忌等方面的相关联系。本书通过解读穴名,揭示穴名的含义,说明了穴位名称是提点经穴功能主治、位置信息的纲领;是展现《灵枢》倡导医学16.5万字 - 会员
刘宝厚肾脏病诊断与治疗
本书以常见及疑难肾脏病为主线,整理总结刘宝厚教授临证60余年诊治经验,主要通过诊断要点及中西医联合治疗两大方面体现其“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临床诊治特点,可供肾脏病专业人员临床参考。医学25.5万字 - 会员
望诊心悟
《黄帝内经》认为:“诸病于内,必形于外”,人的体内有了毛病,一定会在身体表面显现出来。人体的面部、手部、皮肤等是直接暴露在外的部位,其色泽、形态变化最易于通过望诊进行识别。本书结合病案,详细地阐述了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体包括望诊的部位、病变表象、其所对应的体内病灶等,揭示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重点介绍面诊、眼诊、鼻诊、唇诊、耳诊、手诊、舌诊、皮肤诊以及神态等,通过“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测医学16.4万字 - 会员
中国针灸思想史论
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概念与理论”侧重于理论解读,主要运用知识考古的方法,回溯与重新阐释传统针灸的概念理论,着重讨论针灸理论形成时期的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下编“学术史专题探讨”侧重于史论,引入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针灸学术史上重要命题与影响其理论演变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作了分析。本书较为全面地呈现了针灸学术史上的重要概念命题的形成与演变,尤其对技术思想的演变历程与重要节点作了分析。医学22.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