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在欧洲(1)
近代工业文明,萌生于资本与技术的结合。——作者
第一节小镇上的重工业
作为一家公司,施耐德的历史几乎与工业革命同步。
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1823年,法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不过当时法国并没有自己生产的机车,列车主要靠从英国进口的机车拉动,甚至还有用畜力直接拉动列车的。
就在这一时期的1836年,早期主要靠金银加工兴起的施耐德家族中的两个年轻人来到了法国中部的勒克勒佐小镇上,这两个分别叫欧仁·施耐德和阿道夫·施耐德的兄弟,掀开了施耐德公司的篇章。
欧仁和阿道夫选择勒克勒佐小镇来开始他们的事业,是有相当的道理的。如果我们摊开一幅法国地图,在中部偏东的位置可以找到勃艮第大区,这里由于着名的勃艮第葡萄酒而广为人知。而勒克勒佐镇就在这个大区的索恩·卢瓦尔省。
勃艮第大区除了出产着名的葡萄酒之外,还拥有基础颇佳的工业。在它下辖的四个省里,索恩·卢瓦尔省后来成为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这是因为这个省有众多铁矿。在工业革命时代,原料是发展冶铁工业的重要前提。同时,整个区域内煤矿的储量也非常大,这保证了充足的燃料供应。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全欧洲最早的钢铁作坊,其选址正坐落在勒克勒佐镇。
这样的条件使勒克勒佐镇拥有相当的冶金工业基础。不过在施耐德兄弟到来之前,这里的冶金作坊只能生产农具这样的简单产品,所用燃料也局限在木柴,整个冶金工业还处于原始状态。
经过整个家族长期的积累,施耐德兄弟在勒克勒佐镇准备开办的,是一个真正的工业化企业。到达勒克勒佐之后,他们收购了小镇上相当一批作坊式企业,形成了一家公司。接着新建了炼钢用的高炉,而后又开始把大批当时很稀有的技术人员都集中到这里。在1836年当年就实现了辊轧工艺的应用,使得制造复杂形状构件成为可能,之后又实现了薄金属板铸件的量产。
施耐德公司的第一个产品,就是由法国本土生产的蒸汽机车。
在19世纪从事与工业革命带来的新事物生产相关的工作,其实与现在从事IT和互联网方面的工作一样时髦。学习过欧洲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在19世纪早期,法国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就是渐进和反复。从1825年到1830年,法国工业的年增长率只有1.46%。1832年,全法国的蒸汽机数量只有525台,这意味着从1817年开始,全法国每年只增加22台蒸汽机。因此施耐德兄弟的这一笔投资同样既具有高度的冒险性,又非常激动人心。
而同时,当时在七月王朝的统治下,政治日趋稳定,和平时期市场的需求不断涌出。尤其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也给勒克勒佐镇上的施耐德公司留出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法国当时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铁路带来的经济效益使政府开始认真考虑蒸汽机车的国产化。此时,能够自主完成蒸汽机车制造的公司,无疑可以直接进入政府视野,确立其在铁路业的优势地位。
在1836年后的3年时间里,施耐德公司不计成本地进行研发和生产,期望通过制造蒸汽机车取得未来市场的核心地位。成果最终体现在1838年,施耐德公司拿出了他们的研发成果之一:一台从零件到组装都完全国产化的蒸汽机车,用媒体的说法是“第一台在法兰西大地上驰骋的法国火车”。
与所有代表爱国主义的成就一样,尽管这辆机车还存在技术缺陷,但依然获得了广泛赞美,媒体不吝于将声名赠送给施耐德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以及媒体和国民的关注下,施耐德公司的收益是这样的:1842年法国议会通过《铁路法案》,决定建造6条铁路,许可施耐德公司为其提供铁路所需的全部铁轨,以及配套的蒸汽机车。
公司的前景,一下子变得明朗起来。
公司的管理层对未来显然有着明确的估量。只依靠制造铁轨和蒸汽机车,是不能保证公司在市场上保持优势竞争地位的。我们从勒克勒佐镇上的这家公司所拥有的技术条件也可以看出,它的重工业条件所允许的下游应用产品范围也远不只蒸汽机车这一项。因此,在施耐德兄弟的支持下,公司开始了多维度的探索。一方面通过新产品研发来拓宽新业务,另一方面在制造技术的研究上不惜资本。两者相互促进,极快地将公司的业务范围拓展到更多的领域。
1839年,公司制造出法国第一艘蒸汽机船,很快便得到了军方的青睐。10年后,法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战舰拿破仑号,这一合作为公司日后进入军工领域牵上了线。同时,公司开始了对蒸汽锤的研究,造就了公司在未来数十年里的繁荣。
如果对材料力学缺乏了解,就很难理解蒸汽锤对于金属制造业的重要性。作为原料,生铁或钢是无法满足一些制件的力学要求的,这就产生了更高的工艺需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铁匠用锤子不停敲击烧红的铁,以制造出高强度的冷兵器。敲击的过程被称为锻打。它不仅可以改变工件的形状,而且能改善金属的颗粒结构和力学性能。
但是,只凭人力进行锻打,是无法制造大型制件的。因此,蒸汽锤就成为制造大型发动机长轴、活塞杆、大口径炮筒的必要设备。
公司在1843年完成了这一研发任务,蒸汽锤正式投入应用,公司下属的铸造厂的生产效率因此一下子提高了10倍。重要的是,更高技术含量、更高品质的产品成为公司优势地位的可靠保证。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从1843年到1867年,公司一共制造了110个蒸汽锤,却只保留了26个,其他84个则行销欧洲各处。
在此,我们嗅到了一点现代企业的味道。作为公司的一个下属单位,蒸汽锤的制造部门获得了一项了不起的权力,那就是只要能谈成好生意,有权把专利产品销到外面,甚至卖给公司的竞争对手。除去获得的利润之外,这样的权力无疑让公司下属的单位能够更自主经营,也更有效率,自然也更富有成长的潜力。这些正得益于施耐德兄弟作为管理者的开明和前瞻。
差不多在10年之内,施耐德公司完成了一个大型重工企业集团的构造。观察这个公司的起步点,我们发现了施耐德公司未来非常生命力的来源:这是一个具有欧洲传统冒险精神的企业,同时还是一个非常重视核心能力的企业。由初始投资形成完整的大型重工企业集团投资,以及不断研发新品,把生产能力注入各种看起来并不相关的产品中去,这是施耐德公司早期最为重要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施耐德公司才能在它的起点上创造出如此之多的“第一”来。
那么,勒克勒佐镇上的这家公司,是如何在轰隆巨响与铁水奔流中,把工业文明的信号传向更远处的呢?
第二节动荡与危机
在相当的程度上,工业革命的变革时期进入重工制造领域意味着,从初创期开始,施耐德公司就处于一个探索和创新的状态之下,而探索和创新不是没有回报的。可以说市场几乎是如饥似渴地需要铁路、机车、蒸汽船、大炮这些工业时代的机械产品。
公司的繁荣明显受到了需求浪潮的推动。可以说,当时,法国每一个外省都希望尽快用铁路与巴黎建立联系。据此规划的铁路蓝图形同蛛网,从而引发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在1848年,全法国只有1320公里铁路,到1870年,在法国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密布了2万公里的铁路干线。施耐德公司取得了其中的大部分份额。
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地位为公司带来了另外一项优势,那就是在工业革命最早的黑暗时代,也就是欧洲工人运动高潮时期,施耐德公司却成为一个例外。受当时法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勒克勒佐小镇成为一个公司福利的试验地。其内容包括,将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为12小时,每年有8天带薪假期,提薪,设立工厂商店,向工人出售低于市价的消费品,开办工厂子弟小学、幼儿园和托儿所,建立工人互助储金会等。
这种改善带来的另外一个效果是,来自欧洲各国的工人纷纷涌入勒克勒佐小镇,希望能够获得工作机会。这使得公司得以从容地挑选最熟练的技术工人,不必担忧出现用工荒。
然而就当时整个法国而言,施耐德公司所处的社会环境却是不稳定的。1870年,法国国内的工人运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拿破仑三世政权在7月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的结果是,法军在色当惨败,施耐德家族所倚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政权土崩瓦解。战败之后,巴黎出现了工人自行起义成立的巴黎公社。
法国全国范围的动荡,是真正令公司管理者感到焦虑的因素。而同时在19世纪70年代,公司失去了它的重要创始人,精于财务和金融的阿道夫·施耐德去世,对公司实际经营起到现实指导作用的欧仁·施耐德重病在身。因此施耐德公司的权力被交接到了欧仁·施耐德的长子——亨利·施耐德的手中。日后的事实证明,施耐德公司将在他的管理下进一步成长。
在巴黎公社早期,施耐德公司受其影响,内部同样存在工人反抗的现象,但动荡持续一段时间过后,这种危机就转化成了企业的优势。原因是社会长时间混乱,令失业率居高不下,福利待遇接近瘫痪,而企业则可以为工人提供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与稳定的薪水。这对于民众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由于外界环境的动荡,施耐德公司的收入开始大幅下降。亨利·施耐德没有放弃公司,1871年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欧洲各大银行的总部,公司将工厂和矿山作为抵押,来获取下一步动作所需的资金。
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做法,而亨利·施耐德信心坚定,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情报的分析。根据条约规定,法国虽然是战败国,却只丧失了三分之一的领土。战俘也被发还武器,并开始与巴黎公社武装战斗。这显然意味着普鲁士不希望过分削弱法国,对新政权也持以敌意。同时,巴黎公社对于企业主和银行家的苛刻政策,使其无法得到内部的经济支持。这就预示着,巴黎公社将是一个暂时性的政权。
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从银行得到的借贷资金被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用来继续提高工人的工资与福利,产生的直接结果是社会上的应聘者如云而至,原厂工人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自发地放弃了罢工与抗议。另一部分资金则被应用在生产上。亨利·施耐德顶住了其他股东的不同意见,下令各产业板块的下属工厂不得停工。而最后一部分的资金被用到了继续为公司引进新技术上。比如说,公司引入了“托马斯炼钢法”。这种技术在转炉中加入碱性成分,可以除掉高磷硫铁矿石的脱磷、脱硫问题,使炼钢厂能够利用丰富的高磷、高硫矿石,摆脱对原料来源的依赖。除此之外,低磷的钢材可以拥有更好的金属性能,这为整个公司转向下一步的新产品领域打下了基础。
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无疑有助于施耐德公司未来的发展。这家企业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也成长为遍布欧洲的工矿联合体。在这个时候,公司非常需要的正是在产业领域中筑起竞争的门槛。在重工业的基础技术上深耕,对日后它向重工业其他板块进军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正是它应该行进的方向。
不过我们还是要关注,以钢铁、铁路为主业的施耐德公司能不能重振雄风;新管理者的决策是不是正确;公司能否有更新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合理的转型
历史果然印证了亨利·施耐德的判断。
1871年,随着凡尔赛驻军攻入巴黎,新政权也被重新建立起来。令公司非常惊喜的是,这个新政府面对战后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修补与复兴措施。公共工程部制定了全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弗雷西内计划”,拨款50亿法郎,以完善法国以铁路网络为主、航运为辅的综合运输体系。
此时,亨利·施耐德所作决策的正确性开始显现出来。整个法国只有施耐德家族的工厂有足够的钢材库存,而且一系列基础技术的应用使公司生产效率大大领先。重要的是,较高的薪水保证了人力资源不匮乏,特别是技术人员与熟练工。这使得施耐德公司成为政府复兴计划中工业供应商的唯一选择。
在1872年,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清晰地看到施耐德公司在重工业中的前景。公司的艰难时期已经度过,之前的投资开始回收,政府主导的公共事业建设成为公司的主要市场之一。而且市场同时在急剧扩展,从1870年到1913年,法国的铁路干线从2万公里增加到4万公里;生铁产量从117.8万吨增至500万吨;钢产量则由11万吨增至463万吨。而此时,施耐德公司已经学会用资本运作的概念来控制其他冶金企业。这使得法国重工业的每一点增长,公司都可以从中分享利润。
在民用重工市场上累积的能力和信誉,接下来又将施耐德公司推向一个技术应用更为广泛而迫切的领域。那就是工业革命将要渗入的下一个重要方面——军工行业。
施耐德进入军工领域,正好可以用来说明工业革命影响军事工业的两大重要因素。这种影响的第一位是标准化,而由标准化带来了第二种因素——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