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给青少年讲述的人生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将根基扎于磐石之上(2)

实事求是的吴有训

吴有训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清华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在物理实验中对“康普顿效应”做出了重大贡献。1927年康普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康普顿效应”正式命名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康普顿最初发表的论文只涉及一种散射物质(石墨),尽管已经有了明确的数据,但终究只限于某些特殊条件,不能令人信服。而且在当时还有不少科学家对“康普顿效应”表示质疑。为了证明这一效应的普遍性,吴有训主动向导师康普顿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加以验证,并且在康普顿的指导下,做了七种物质的X射线散射曲线,证明只要散射角相同,不同物质散射的效果都一样,变线和不变线的偏离与物质成分无关。他们在1924年联名发表题为《经轻元素散射后的钼KO射线的波长》一文,论文刊登在《美国科学院通报》第10卷上。文中写道:“这些实验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散射量子理论所预测的光谱位移的真实性。”这在当时立即引起了轰动,以前对该效应质疑的专家学者纷纷在事实面前最终承认了“康普顿效应”。

1925年,为了确保该效应的真实性,吴有训又做了几组实验加以验证,并且在《康普顿效应与三次X辐射》一文中,再次证明康普顿效应的客观存在。接着,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做了进一步研究。他测定了X射线散射中变线和不变线之间的强度比随散射物原子序数变化的关系,由此证实并发展了康普顿的量子散射理论。

点石成金:

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吴有训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对于“康普顿效应”,他没有盲目地信服,也没有简单地凭直觉去质疑,而是踏踏实实地从问题本身出发,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去验证它的真实性。这种严谨的态度无论是对于学习,还是对于做人都十分重要。在面对问题时,不要无原则地相信师长或者书本上的话,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和认定其真实性和合理性。

言有易,言无难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出自赵元任门下,当时赵元任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列为清华四大导师。这也正是应了“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话,赵元任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对王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力于1926年夏考入国学研究院,由于语言学学起来较困难,全班的32个同学中只有他跟赵元任学习语言学。他对赵元任的音韵学课也十分感兴趣。受赵元任影响,后来他也去法国学习语言学。梁启超对王力的论文《中国古文法》,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写有“卓越千古,推倒一时”的评语。赵元任却专找王力论文中的毛病。王力的论文中在谈到“反照句”和“纲目句”时,加上了“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的附言。赵元任看到这个附言后给了如下批语:“删附言!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在赵元任看来,绝对不可以根据看过的部分材料就轻易地下结论。后来,王力先生将这句话作为自己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点石成金:

以偏概全或者断章取义的做法就像盲人摸象,如果你没有见到大象的真面目就轻率地下结论,那么你的结论很可能是大象的模样像柱子或者一堵墙,而诸如此类的错误认识和观念只会导致错误的行动。所以,不要以为你没见过的东西就并不存在,只有了解了全面、真实的事实之后,才是得出结论的最好时机。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获奖秘诀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李政道早年曾在西南联合大学学习。后来,当回答别人关于他获奖原因的问题时,这样回答:“做事情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把它做好。”而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榜样。

李政道回国讲学时做出了惊人的计划,每天讲课三小时,七周内同时讲完“粒子物理”和“统计力学”两门课。但后来,为了让近千名情况不同的听课者都能有所收获,他改变了原来的快速教学计划,重新备课。把高深的理论问题生动活泼地讲解出来,把原来设计的快动作变成慢动作,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他不辞辛苦,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备课,每一条定理都认真地推证,每一张投影胶片都仔细地书写。课堂上,他耐心地讲解,还不时地问大家听懂了没有。即使只是少数几个人没听懂,他也会再讲一遍。

就这样,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周末、节假日也不休息。嗓子讲哑了,人也变瘦了,他仍不松劲、不懈怠,坚持到底,圆满结束,用两个月的时间讲完了通常要三年时间才能讲完的课程。

点石成金:

任何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如果我们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必须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并且一心一意地去做。很多青少年朋友都有做事不专心的毛病,想一想,你是不是曾经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或者曾经学了两天绘画就改成了钢琴,结果一件事都没有做好?所以,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必须从专心致志做起。

“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的事”

1932年,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教授、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出版了专著《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该书一问世,好评如潮。然而年仅二十四五岁且尚在清华读书的钱钟书仔细通读后,却“从中挑出许多错误,并且直接写文章加以批评,毫不顾及周作人的难堪”。这是“无情”的信口雌黄吗?不,这是真正的学术要求,为的是让“谬种不致流传”,贻害以后的学者。他的“无情”还表现在《围城》里对方鸿渐的描绘:他“智大才疏、满腹牢骚;狂妄自大,自吹自擂”,一个“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的人,但却确实衮衮当朝。钱钟书于是出于“忧事伤国”和怀着“一种惶急的情绪”去鞭笞它。

其实,钱钟书为人并非不近人情,相反,他是个满怀情感、真挚热诚的人。比他小20岁的钟叔河先生回忆说,他曾经主编的那套《走向世界丛书》,通过《读书》杂志的介绍,被钱先生看中。他当即就对当时编辑室副主任董秀玉说,如果钟叔河“来北京,你就告诉我,或把他带到我这里来”。两人见了面后,钱钟书说,“你的序写得特别好,要是结集出版,我亲自给你写序”。后来,钟先生把这些结集交由中华书局出版,钱钟书果然如约写了序寄过来,引文的人称似乎与前文不太一致。

钱钟书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对那些慕名来求见他的人往往无情地拒之门外,但却对一个并不攀附自己的人急切地进行约见,并“屈尊”为他办事(作序)。其中的原因何在?原来钟叔河主编那套丛书,每本都撰一篇长短不一的序,篇篇也都凸显他研究领域的博大精深。丛书问世,即饮誉学术界。对周振甫先生,钱钟书在《谈艺录》里多处引及他的著作,早已引为同道中人。在该书“引言”里还特别写上几行:“审定全稿者,为周君振甫。当时原书付印,君实理董之,余始得与定交。三十五年间,人物浪淘,著述薪积。何意陈编,未遭弃置,切磋拂拭,犹仰故人。诵‘须我友’之句,欣慨交心矣。”要是钱钟书骨子里确实是冷漠透彻和刻薄寡情,对旧情恐怕早就弃之如敝屣了,还望他写在篇前作长久的留念吗?的确,像钱钟书先生所说:“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的事。”

所以说,在钱钟书眼里,那些老是喋喋不休的“不三不四的人”,看来都是宋玉《对楚王问》所说的“尺泽之鲵”。要丈量学海这个殿堂,还得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钻研、切切实实地加把劲!企图通过张扬图名,那与学问有什么关系?恕钱先生无暇奉陪!

点石成金:

做学问的人就应该老老实实,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从事手头的工作,而不是一心想着名和利。倘若一个人做学问是为了名和利,那么,他只能是钱钟书眼中的“不三不四的人”,真正的求学之人是不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与学问不相干的事情之上的。

朱自清PK俞平伯

清华教授朱自清的课堂纪律一向都特别严,他经常点名,记忆力又好,只要点过两三次名,就能记住名字。有一次,有个男生逃课,第二天朱自清在走廊上看到他,于是便叫着他的名字问道:“你昨天为什么缺课?”吓得那学生满脸通红并连忙向他道歉,这件事情以后;便再也没有一个学生敢逃课了。

朱自清和俞平伯还曾有过一次关于作业是否应该改得详细的问题的有趣讨论。俞平伯不赞成改得很详细,理由是学生只注重分数,从来不仔细看老师的修改和评语。朱自清反对这种看法,说道:“我有一个学生,十多年没有见过面了,忽然有一天来看我,他说:‘老师,我给你带来了一份礼物,你猜猜是什么?’我回答说:‘你不要买礼物,太破费了,我心里不安。’‘我知道老师一定猜不着,哪,你看!’说着,他从皮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作文本来,那是我在中学教书的时候替他改的作文,如今他已经大学毕业,也当老师教中学了,真想不到我改的作文,他视若珍宝地保存得好好的。”

“那只是千万个学生里的一个特例”,俞平伯反驳道,“据我所知,大多数学生都是不把老师辛辛苦苦改的文章当作一回事的,不信,我来给你看一个事实。”

俞平伯立马掏出钱来,请人到巷口买包花生米,想不到包花生米的纸上面正是一篇作文。俞平伯笑说:“怎么样?这不就正是铁的事实!告诉你,大多数的作文,都是拿来包花生米的,所以我主张,不要改得太详细。”“不!这种现象,也不过是千万人中的一个特例罢了。”朱自清不服气地说,他仿照俞平伯的口气反驳道:“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欢迎作业改得详细的,不管怎样,各凭良心,我始终主张要详细地、严格地改。”

朱自清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为班上学生改作业极其认真负责,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肯轻易放过。

点石成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到认真负责并不很难,难的是把认真负责当成自己做事的准则,而不考虑他人是否重视我们的劳动和付出。其实,认真负责不仅仅是一种做事的态度,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对他人负责、对工作负责,也就是对自己负责。

智慧拓展:

一、方法导航

1.《论语》中提出的全面识人法

做学问不能以偏概全,看人也不能,要想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必须从方方面面入手,避免片面的误区。中国儒家经典《论语》中就讲到过孔子的“全面识人法”,那就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要看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然后要思考这个人为什么做这个不做那个,最后,还要在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之后,考察他平时的言行是否与此一致,是否乐于实践自己的言论,是否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快乐。

2.在错误中学习成长

在这里有几条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可供青少年朋友们参考:

(1)诚恳而客观地审视周遭情势。不要将错误归咎于别人,而应反求诸己。

(2)分析失败的过程和原因。重拟计划,采取必要措施,以求改正。

(3)重新出发。

(4)一个希望从错误中学习并期待成功的人,可能必须反复实践以上步骤,才能如愿达到目标。重要的是每尝试一次,你就能够增加一次收获,并向目标前进一步。

二、推荐书目

以下是推荐给青少年的两本哲学入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这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哲学入门书,通俗易懂而意味深长。如果你还不习惯于读《老子》、《庄子》等难懂的哲学原著,可以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著。此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西方哲学家们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三、集体讨论

读了本章最后一节中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你同意哪一位先生的观点?如果遇到相同或者相类似的情况,你打算怎样做?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看法,并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