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因是子静坐法(2)
第五章 原理篇
第一节 人类之根本
老子之言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此言万物之各有根本也。相彼草木,由胚而芽,由芽而干枝茎叶;畅茂条达,小者寻丈;大者千霄。问其何以致此?孰不曰根本之深固乎?盖草木之根本敷畅,斯能吸收土中之养料,以运行于干枝茎叶,而遂其生成,此人人所能知也。然则人类之生,几万亿年,发达至今;自其大者观之,亦万物之一耳,既有生命,必有根本,无可疑也。草木之根本,人人能知之能道之;人类之根本何在?则知之者鲜矣。虽然,不难知也;物之生,其始皆为细胞,人由女子之卵细胞,与男子之精细胞,结合而成胎;犹草木之胚也。胎在母体中,其初生也,一端为胎儿,一端为胞衣,而中间联以脐带;孕育十月,至脱胎以后,而脐带方落。以此推之,可知人类胎生之始,必始于脐,脐即为其根本。培养草木之根本,则以肥料溉壅之;培养人生之根本,当以心意之作用溉壅之。静坐者,即使吾心意得行其灌溉之时也。
第二节 全身之重心
人生之根本在脐,吾即言之矣。古之有道之士,盖早知之,故有修养丹田之法。丹田者,亦名气海,在脐下腹部是也。顾吾之为是书,意在发挥平素之心得,以论理地记述之,绝不愿参以道家铅汞之说,故不取向者丹田之名称,而名之曰重心。物理学之公例,凡物重心定则安;重心偏则倾;百尺之塔,凌云之阁,巍然独峙而不倚者何故?曰唯循重心之公例故。
悲哉世俗之人,不知反求其根本,而安定其重心;终日蝇营,神明憧扰,致心性失其和平,官骸不能从令,疾病灾厄,于焉乘之,殊可悯已。静坐之法,浅言之,乃凝集吾之心意,注于重心之一点,使之安定。行持既久,由勉强几于自然,于是全身细胞,悉皆听命,烦恼不生,悦怿无量。儒家之主静,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禅观,命名各异,究其实,罔非求重心之安定而已。
第三节 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人体之构造,复杂精妙,实有不可思议者。今日科学虽发达,于此学尚只窥其途径,未能造其极也。请就生理学上言之:吾人全体机关之最大作用,首在生活。即摄取体外之滋养质,供给于体内各机关;排泄体内之废料于体外而已;是名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之作用,无一息停止;司其枢纽者,厥唯循环器。循环器,包括心脏、脉管、淋巴腺而言。所以运行血液于全身,循环不已者也。心脏有四房,为发血器官;脉管有动脉、有静脉;淋巴腺遍布全身,与静脉并行;一面吸收营养物,输送于动脉管;一面摄取老废物,达于静脉管。血液之循环,全恃呼吸;呼出碳酸气,吸进氧气,使静脉中紫血,变为红血输入动脉。此循环约二十四秒时,全体一周;一昼夜三千六百周。吾人呼吸次数,一昼夜二万余次;所吸清气,共三百八十余方尺;每人体中血液,平均以二升五合计。所澄之血,有一万五千余斤;如此伟大之工作,吾人初不自觉也。运行之速如此。若呼吸合法,血液无阻滞,则身体健康;一有阻滞,则各机关受其病;各机关或有损伤,亦能使血液阻滞而生病。
血液停滞,百病遂生。其原因有种种:
(1)呼吸不合法,不能尽吸氧吐碳之功用。
(2)常人全身血量,半储于腹部;腹力不紧,恒多郁血,使他部失调。
(3)内脏器官,属交感神经所管辖,不能直接达于大脑,在生理学上谓之不随意筋;言其作用,虽在人之睡卧时,全身静止,亦不稍停,不能以人之心意左右之;故其阻滞而病,人每不及预防。
(4)心脏跳动时,于动脉之发血接近而有力;至静脉管,则自头部及四肢,回血入心,心脏跳动之力,所及甚微,故亦易停滞。
是故人身之血液,正犹社会之金融,利于流通。金融停滞,社会必起恐慌;血液停滞,人身必生疾病。然吾人每不及预防。卫生家只能用清洁、运动、多得日光空气等法,辅助其运行而已。唯静坐之法,使重心安定于下部,宛如强固之中央政府,得以指挥各机关。呼吸因练习而调和。藉呼吸之功用,使横膈膜上下动作,腹力紧凑,可逐出腹部之郁血,使返心脏;复由心脏逼出鲜血,输送全身。呼吸功深,增加内脏感觉,使不随意筋,亦能尽其作用;而心脏之跳动,亦自然循序而有力。如是血液循环,十分优良(详见经验篇),新陈代谢作用圆满,即不致生病。偶有疾病,亦能预先知之,使之不久复元。治病于未发之先,较诸已病而汲汲求治者,其效不可同日而语也。
第四节 静坐与心理的关系
人身有肉体与精神两方面,而其不可思议处,多在精神方面,此宗教及哲学所由起也。持极端唯物论者,则谓吾人心意之作用,不过有生以来经验之迹象,印于脑中者,恒随肉体以俱尽,殆不承认有精神界;持极端唯心论者反,谓世界一切,皆由心造,无心则无物;是皆陷于一偏之见。究之心身两方面,不可偏废,而心意尤能影响于肉体。概而论之,其例实多:愧耻内蕴,则颜为之赤;沉愁终夜,则发为之白;此精神之影响于形体一也。愉快时则五官之所见所闻皆美,悲哀时则否;此精神之影响于形体二也。快感起时,则食欲增进,不快之时则食欲减少;此精神之影响于肠胃也。愤怒嫉妒等不正感情起时,能使血液及各部组织中,发生毒素;此精神之影响于血液也。至若催眠术之利用暗示,使被术者执热之火箸,而告之曰:“不热。”执者即不觉其苦,并肌肤不少变者,其例又不胜枚举也,精神之能左右肉体,从可知矣。
世人不知此义,心战于内,物诱于外,全体精神,既妄想颠倒,涣散而不统一,不能宰制肉体。于是肉体则徇种种嗜好,戕贼其生机。心与形日离,遂生百病,甚且夭折,比比然也。静坐者能萃全身精神而统于一,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自然体气和平,却病延年。一者何?即重心之谓也。
第五节 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重心于心理方面,能使血液运行优良;在心理方面,能使精神统一;是知身之重心,不能有所区别。是故重心安,则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时并得;重心不安,则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时胥失。世人妄生分别,锻炼肉体者,忽于精神之修养;修养精神者,则又轻视夫肉体之锻炼,皆不察之过也。盍于身心一致之根本,加之意乎?
第六节 静字之真义
地球绕日以行,动而不息,吾人栖息于地球之上,亦随地之动以为动,然则宇宙万物,唯一动字可以概之,安所谓静耶?故动静之真义,未可以常说解之。吾之所谓动者,指吾人自己有所动作,反乎地球行动方向之谓;吾人之所谓静者,即吾人自己无所动作,合乎地球行动方向之谓。盖地球之行动,吾人毫不能感觉者也。静之至,斯能造乎毫不感觉之域,而与地之动一辙矣。
第七节 静坐中安定重心之现象
重心之安定,前既言之;然静坐时如何现象,不可不一述。重心安定在脐下之腹部,其初借调息之法(详见方法篇),俾全身血液运行之力,集中于兹;脐下腹部膨胀,富于韧性之弹力;是为重心安定之外形。至其内界,则体气和平,无思无虑,心意寂然,注于一点,如皓月悬空,洁净无滓;是为重心安定之内象。唯静坐可以得之,其妙有不可言喻者。
第八节 形骸之我与精神之我
人身有肉体、精神两方面,故有形骸之我与精神之我。常人牵于耳目口体之欲,只知形骸之我,遂不见精神之我。重心扰乱,上浮于胸,全身机关,失于调节,轻则罹病,重则死,死时气必逆壅,即重心上塞也。从事修养者,肉体与精神,固宜兼顾。然吾见世之体育家,锻炼筋骨,极其强固,一旦罹不测之病,奠之能御,甚且成为废人者有之。而禅师或哲学家,锻炼心意,能藉修养之作用,驱除病魔;虽躯体孱弱,而卒能寿及期颐者,往往而然。可知精神之我,其能力有远过于形骸之我者矣。静坐之法,使重心安定,可以合形神为一致,而实则能以神役形。每日按时行之,毋使间断,亦可名之为精神体操。
第六章 方法篇
原理既明,宜详方法。静坐之方法,有两大要件:(1)端整姿势;(2)调节呼吸;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今以次说明之。
第一节 姿势
一、静坐前后之注意
(1)备静室一间,或即用卧室,开窗阖户,不使他人来扰。
(2)制软厚之褥或垫,备久坐之用。
(3)入坐前解衣宽带,使筋肉不受拘束。
(4)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5)静坐毕,宜徐徐张眼,及舒受手足切勿匆遽。
二、静坐时之两足
(1)盘足而坐,既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复以右胫互加于左胫之上(卷首第一图)。
右式俗称双膝盘,佛家谓趺之坐,乃盘膝之最完全者。论其作用,则如此姿势,两膝盖必皆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如弓之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欹斜。然初学者不易仿效,年龄较长,学之更难;故不必勉强。
(2)盘时或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或以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均可随人之习惯(卷首第二图)。
右式俗称为单盘膝。此式较双盘膝有缺点:如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则左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者身易向右倾斜;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则右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时向左倾斜。初学者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唯须注意姿势端直,身不倾斜,其功效一也。
(3)两股交叉如三角形,股之外侧,紧着于褥上,重心自然安定于脐下。(此指双盘言之,若单盘,只有一边紧着于褥。)
(4)初习盘足时,必觉麻木,可忍耐之,久则渐臻自然。
(5)麻木不能忍者,可上下交换其足;如再不能忍,则暂弛之,待麻木既去,再返坐。
(6)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极端麻木;则麻木之后,自然能恢复原状。若经过此阶级者,盘坐时即永不再麻矣。
三、静坐时之胸部、臀部、腹部
(1)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心窝降下者,即使横膈膜弛缓也。胸内腹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当外部两肋间凹下处,称为心窝。常人之重心,不能安定,其气上浮于心窝。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即心窝不能降下之证。必时时注意于下腹,使横膈膜弛缓,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之自能降下,而重心方得安定。
(2)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
脊骨之形,本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故坐时臀部宜凸出。然不可有意用力外凸,循其自然之姿势可也。
(3)腹之下部宜镇定。
镇定下腹,即所以安定重心。然亦非有意运力入腹,乃集中心意于下腹部也。宜先扫除他种杂念,而专注一念于脐下一寸三分之地位,重心自然镇定。
四、静坐时之两手
(1)两手轻轻交握,贴于小腹之前,垂置小腿上。
(2)交握之法,以一手轻握他手四指,两拇指结成交叉之形。
(3)或以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均各随意。
(4)两手交握垂下处所,各随人之肢体所宜,或在腹下,或在股上,不必一定。
(5)两手下垂及交握之指尖,当悉任自然,不宜些须着力。
五、静坐时之颜面、耳、目、口及呼吸
(1)头颈正直,面宜向前。
(2)两耳宜如不闻。
(3)眼宜轻闭。
亦有主张两眼微开者,此名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者,宜用此法。若不昏睡,以闭为宜;盖闭则心静也。
(4)口宜噤,舌抵上腭。
舌抵上腭,亦是使筋肉团结之意。
(5)呼吸宜用鼻,不可开口。(详见后文)
六、静坐时之心境
(1)宜一切放下,勿起妄念。
吾人之意识界,恰如舞台,各个观念,恰如优伶,倏起倏灭时时隐现于舞台中,无刹那之停止。故欲妄念之不起,极为难事。唯注意之一离愈明显,则其他之观念愈伏藏。故能注意于重心之一点,则妄念自渐渐消除。
(2)用返照法,使妄念自然不生。
前言勿起妄念,然勿起云者,亦即一妄念也。故莫如用返照法。返照法亦可谓内视术,常人两目之所视,均注乎外物,罔有能反观其内容;静坐时闭合两目,反观吾之意识,先将妄念之起灭,头绪理清,甲念起则返照之,不使攀缘,则甲念空;乙念起,亦返照之,不使攀缘,即乙念空。正其本,清其源,久之则妄念自然不生。
初学静坐者,往往有一种谬误之见,恒云:“未学静坐,妄念反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此实误解。盖吾人念念起伏,妄念本多,未习静者,乃不自觉,及习静后,始能觉之,此实自觉之第一步。由此用返照法,反复练习,则妄念自渐渐减少。决不宜因妄念之多,而自画也。
(3)静坐本可以消除疾病,增进健康,然此等要求愈病及健康之观念,亦宜屏弃勿思。
(4)当纯任自然,勿求速效;宜如一叶扁舟,泛乎中流,弃棹舍帆,任其所之。
(5)静坐时两目闭合,犹可不见外物,唯外界之音响,接于两耳,心中即生妄念,最难处置。故宜收视返听,虽有音响,置诸罔闻。练习既久,能养成泰山崩于前而不动之概方可。
(6)静坐者宜如宗教家,具有信仰之心,初习时往往反觉心中苦闷,必坚定不移,继续行持,久乃大效。有效与否,全视信仰。
七、静坐之时间
(1)静坐之功候,到极深处,则应终日行、住、坐、卧念兹在兹方可。然初习时不可不规定时间,以早晨起床及晚间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否则每日至少必有一次静坐。
(2)每次静坐之时间,固愈长愈妙;然不必有意求长,当听其自然;能坐至三十分钟,日久继续不断,则收效已不少矣。
(3)事繁之人,每次静坐,以四十分钟为宜;能延长至一小时更妙。
(4)时间不论早晚皆宜,若每日只能坐一次者,以早晨起床后为佳。
(5)每晚就寝前,能为十五分或二十分之短时间静坐,颇有效。总之,以起床后之静坐为主,就寝前之静坐副之可也。
(6)早起,先在床抚摩上下腹,调整呼吸(方法详见后文),次通大小便,次盥嗽,然后静坐。
静坐总以便后为宜,然因各人习惯不同,早晨或有不能大便者,则亦备从其习惯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