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2.2.1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考察和把握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是研究产业结构问题的首要课题。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推动着经济向前发展。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变(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有如下规律。
(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在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居主要地位,第二产业有一定发展,第三产业尚未发展。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地位下降,第二产业较快发展,工业重心从轻纺工业转向基础工业,第二产业居主要地位,第三产业开始发展。在工业化中期,工业重心向高加工度工业转移,第二产业仍居主要地位,但其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地位上升。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并居主要地位。在后工业化时期,信息产业居主要地位。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以下阶段:农业为主导的阶段、轻纺工业为主导的阶段、基础工业为主导的阶段(或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低度加工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变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第一产业内部经历了从粗放型农业到集约型农业、再到生态农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内部经历了从轻纺工业为主到基础型重化工业为主、再到加工型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第三产业内部经历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4)从资源结构的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经历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到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到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演变过程。
(5)从与市场的关系来看,产业结构经历了封闭型、进口替代型、出口导向型等阶段的发展。
2.2.2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分工的深化和市场深度、广度的扩展,产业结构的演变发展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总结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许多理论依据。现在就对这些理论做一些介绍。
1.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的演变——配第—克拉克定理
在产业结构理论中,最著名的学说就是英国经济学家C. G.克拉克提出来的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如何变化的理论。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一书中指出:制造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配第对各个产业收入不同的描述,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的规律性,被后人称为“配第理论”。克拉克在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变化规律时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不断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增加。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该理论的三个重要前提如下。
第一,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是以若干国家在时间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的。这种时间序列意味着经济发展,也就是说,这种时间序列是和不断提高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对应的。
第二,克拉克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时,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一指标,考察了伴随经济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将发生的变化。后来,克拉克、库兹涅茨和其他学者又以国民收入在各产业的实现状况,对产业结构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
第三,克拉克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即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基本框架的。
根据以上三点,克拉克搜集和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他认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人们重视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这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国家在同一时点上的横断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小。
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1)第一产业主要是生产生活必需品,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生活水平、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个人收入中用于支付生活必需品的比例减少,即农产品收入的需求弹性下降。这就是所说的恩格尔系数变化的规律。这种产业间收入弹性上的差异,不仅影响到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使国民收入在产业间的相对比重发生变化,而且还会影响价格。从供求与价格的关系看,需求高增长的产业就较易维持较高的价格,从而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反之,需求低增长的产业则只能维持较低的价格和附加值。因此,农业的低收入弹性使农产品在价格和获得附加价值上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使农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的份额趋于减少。在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若不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降下来,相对国民收入就要减少。
(2)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如农业和工业之间,其技术进步可能性有很大差别。农业技术进步困难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使农业呈现报酬递减、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而第二产业,诸如工业在多数情况下是投资递增。以上二者的差异,使得农业在国民收入增长中处于不利地位。
(3)农业本身也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的有限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相对比重减少。
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升,是由于前述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驱使工业的收入弹性处于有利地位,同时国民收入中支出于投资部分的增长在不断扩大的工业市场,整个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的演变都支持着工业的高收入弹性,从而导致第二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的原因。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从发展的观点看,比农业产品具有更高的收入弹性。随着国民收入人均水平的上升,消费“服务”这种商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将会出现人们的消费需求的“超物质化”。第三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必然上升,由此吸引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2.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擅长国民经济统计,特别是他有关国民收入的统计,使他在西方获得过“GNP之父”的美名;1971年由于他在研究产业结构理论方面的成就,他还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做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从而在深化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分析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做了分析研究,收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把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
根据对各产业中相对国民收入变化趋势所做的分析,他得出以下结论。
(1)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1,并且从时间角度分析,农业相对国民收入下降的趋势说明,在劳动力相对比重和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相对收入比重下降的程度超过了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因此,在大多数国家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趋势仍没有停止。农业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减少,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减少,是任何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普遍现象。
(2)第二产业的情况是,其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上升是普遍现象。当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变化,由于不同国度工业化的水平不同且有差异,综合起来看是微增或没有大的变化时,显然相对国民收入(比较劳动生产率)就是上升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欧美诸发达国家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一直保持着大体不变的情况。这一点说明,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上,在国民收入特别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上,第二产业作出了较大贡献。
(3)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较劳动生产率),从时间序列分析来看,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上升的。这说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劳动力的特征,但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迅速。由于第三产业具有这种对劳动力的强吸附特征,因此往往被人们称为“劳动力的大蓄水池”。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是这三个产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无论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还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看,都占一半以上。
3.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霍夫曼定理
在西方经济学家中,对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做了开拓性研究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他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关系就是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其比值就是“霍夫曼比例”,其公式为: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所谓“霍夫曼定理”,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的过程分成如下四个阶段,见表2-1。
表2-1 霍夫曼对工业阶段的划分

资料来源:转引自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是不发达的;在第二阶段,与消费资料工业相比,资本资料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显然还比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得多;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达到了大致相当的状况;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霍夫曼还详细地测算了若干国家的霍夫曼比例数值及其变化。据霍夫曼提供的数据,在20世纪20年代,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可作如下分类。
处于第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智利、印度和新西兰等。
处于第二阶段的国家有日本、荷兰、丹麦、加拿大、匈牙利、南非联邦和澳大利亚等。
处于第三阶段的国家有英国、瑞士、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和瑞典等。
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还没有出现。
霍夫曼关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其工业化阶段的理论,在其问世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霍夫曼的理论也遭到了不少经济学家的诘难。与此同时,霍夫曼理论也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推向了新的水平。
梅泽尔斯(A. Maizels)认为,“霍夫曼比例”在运用上有两个问题:一是仅从工业内部比例关系来分析工业化过程是不全面的;二是“霍夫曼比例”忽略了各国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的产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比如,尽管新西兰和韩国的“霍夫曼比例”是相同的,但很难说这两个国家是处在同一个工业化阶段上。
库兹涅茨则从不使用“霍夫曼比例”去研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问题。他曾宣称,在美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看不出存在什么“霍夫曼定理”,因此,根据美国的经验不得不放弃它。库兹涅茨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他发现在美国的经济中资本形成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长期稳定的。因此,资本资料工业优先增长的结论是没有根据的。库兹涅茨曾经计算过社会最终产品中生产者耐用资料和建筑材料的比重。计算的结果说明,这两者的比重在一个长时期内看不出上升的趋势。
日本经济学家盐野谷祐一对“霍夫曼定理”做了更为精密和深入的剖析。首先,盐野谷祐一指出,霍夫曼的分类法是不科学的。因为霍夫曼比例中排除了既非消费资料又非资本资料 [更精确地说是投资资料(investment goods)] 的“中间资料”(intermediate goods)。而且实际上,霍夫曼在无意识中使用的是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划分。霍夫曼是以“75%以上的用途”作为划分标准的,但是用这种方法往往难以准确地确定某一行业是属于消费资料工业还是属于资本资料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分类同消费资料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划分并不等同。
进一步地,盐野谷祐一运用国民收入统计中的一种新方法——“商品流动法”(Commodity Flow Method)的原则,重新计算了“霍夫曼比例”。盐野谷祐一使用的计算方法的特点是两个部门的分类实际上是消费资料和资本资料的产品分类,在这两个部门的下面不再存在具体的行业了,这是其一。其二是不是用附加价值(净产值),而使用总产值作为统计量。
从盐野谷祐一的研究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美国、瑞典等国的长期时间序列分析来看,制造业中的资本资料生产大体处于稳定状况。
(2)从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来看,重工业比重增大却是一切国家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3)在盐野谷祐一的计算中,日本的“霍夫曼比例”明显下降的事实说明,在工业化时期初期,“霍夫曼定理”是适用的。盐野谷祐一指出,凡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00~300美元(以1950年价格计算)、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的国家,消费资料和资本资料的比例(按产品用途来划分)是稳定不动的;处于这个水平以下的,是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其“霍夫曼比例”将下降,然后在一定时期又趋向稳定。
那么,为什么在消费资料生产对资本资料生产的比例关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重工业化率却可以上升呢?
一些产业结构研究专家认为,这主要是由重工业内部的消费资料和资本资料的比例发生变化造成的。如果说在“霍夫曼定理”提出的年代,重工业是资本资料工业生产的代名词的话,那么在以后的年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重工业内部消费资料的生产日益占有较大的比例,致使这一部分弥补了轻工业中消费资料比重下降的部分。
关于重工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冶金、机械,广义的重工业还包括化工。这和霍夫曼所谓的资本资料工业是一致的。
属于重工业的各个产业的情况也是不同的,根据表2-2的数据,美国的冶金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自1939年以来基本上就没有变化,准确地说,还略有下降,而机械工业却上升了很多。
表2-2 美国制造业结构

资料来源:莜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 [M].日本:筑摩书房,1976.
从日本1955年以来的统计数字看,冶金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以出厂销售总额(shipment)计算,1955年为17.0%, 1971年为17.8%,变化甚微;化学工业1955年占11.0%, 1960年为9.4%, 1971年为8.0%,是一种下降趋势;机械工业则由1955年的14.8%急速上升到1971年的32.5%。
由此可见,重工业化的过程,特别是在工业化后期,是靠机械工业的增长来支持的。因此,从总体上看,重工业的比重上升是一种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于是,重工业化率上升的考察就集中到机械工业的产品结构上来了。众所周知,按照产业分类的规定,机械工业中包括自20世纪初以来迅速膨胀的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工业和家用电器工业。汽车工业早已被人称为美国的三大支柱之一,1977年的出厂销售总额是12000亿美元,美国全部劳动力的20%直接或间接地与汽车工业有关。日本汽车工业的产值1978年已占机械工业总产值的31.3%,占制造业总产值的10.1%。至于家庭电气工业的发展更是有目共睹。
耐用消费品工业企业是其他重、化工业企业最好的主顾。因为它无论对资本资料还是对生产资料,都会形成巨大的需求,是一个生产波及效果很大的产业,而且它主要波及重工业、化学工业。
综上所述,重工业的大发展并不等于牺牲了消费资料的生产。
重工业化率上升的反面,无疑是轻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缩小。其中,最显著的要数纺织工业。以日本为例,1920年,纺织工业在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为32.8%, 1950年便降到18.2%, 1960年为7.8%, 1970年又降为5.5%, 1979年则只占4%。在世界贸易中,19世纪末纺织品的比重占40.6%, 1959年已降到11%。因此,工业化初期,纺织工业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向工业发达的国家前进时,靠纺织工业是不行的,中等发达国家应注意避免纺织工业的投资过剩。
当代工业发达国家的重工业化率已达60%~65%的水平,并且在重工业化率上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各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人均国民收入的差异同重工业化率无关。比如,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比英国高得多,然而英国的重工业化率反比美国高,难怪库兹涅茨对“霍夫曼定理”不屑一顾。这种现象说明,重工业化的过程并不是无限的,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一个饱和点。工业化的后半阶段,支持重工业化的主要是机械工业。在机械工业的增长中,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增长又是其中的一大支柱。可以设想,一旦耐用消费品的普及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使机械工业的增长慢下来,从而使重工业的增长也趋于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