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跟孩子说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学会倾听——如果孩子生活在信任中,他们将自由成长

如果有人问我,教育孩子需要哪一种资格,我会说那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和适量的爱心。

——伊罗丝

一、蹲下来的意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在父母眼里,孩子之所以“小”,是因为父母站着看他们。父母是大人,个儿高,站起来看,孩子当然就显得渺小,看他们做什么事都幼稚可笑,甚至于看不顺眼。

而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就会知道,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

如果我们总是站着面对孩子,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父亲,他很爱自己的孩子,只要是休息时间,去任何地方都要把孩子带上,令他感到奇怪的是,每一次带他到步行街上,孩子总哇哇大哭,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有一次他有点儿恼火,俯下身子骂孩子:“你哭什么?”但孩子还是一个劲儿地哭,他终于忍无可忍,蹲下想出手打孩子,但就在他蹲下的那一刻,他惊呆了,当他的高度和孩子一样的时候,他所看到的不再是满街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一双双腿……

人在长大后,无法再理解孩子的思维,总会说:在家里不听话、固执、不讲道理、野蛮……也许,孩子们想要你理解的时候,就是你所说他不听话、不讲道理、固执的时候。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增强孩子平等意识的有效方式。

童话大王郑渊洁,凡是读过他的书的人定会为他的幽默和睿智所倾倒。而他对教育孩子的非凡见解和独特方式,同样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儿子郑亚旗很小的时候,郑渊洁就向他灌输这样的思想:人活着要有尊严,要懂得爱和自由;在儿子比自己矮的时候,他一直蹲着跟其“平等”地对话;儿子从小到大对他一直直呼其名,不叫“爸爸”,直到“父亲节”央视邀他做客《艺术人生》,儿子才将一声“爸爸”作为礼物送给他。正是这样特别的家庭和特别的教育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特别的郑渊洁和郑亚旗。

父亲天天蹲下身子跟孩子说话,这在一般家庭是不可想象的。自古以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做长辈的在孩子面前总要表现出几分威严,老是那副“一本正经”的样子,生怕在孩子面前丢了面子、跌了架子,不成体统。

孩子做了错事就训斥,多问几个问题就嫌啰唆,提什么要求都是非分的,只能是“我说你听、我训你忍、我打你挨”,使孩子完全处于不平等的“弱势”的地位。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往往考虑的是需要什么样的孩子,如乖孩子、进取心强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忽略了对孩子自尊心的培养。殊不知,孩子树立正确的自尊观对其以后的性格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如果孩子总是在一种自卑、压抑甚至恐慌的环境中生活,必然会造成心理失衡、性格怪异、心灵扭曲,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能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这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我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

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将是一生的。

父母应实现从教育者到共同学习者的转变,建立平等的人格,形成互学互助的关系,而不是以教育者自居;实现从居高临下向平等民主的转变,构建民主型亲子关系,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理解、倾听和鼓励孩子,和孩子在互动中一起成长。

蹲下来看孩子,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甚至会觉得了不起;蹲下来倾听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是孩子能够接受的一种爱护;蹲下来理解孩子,孩子离我们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感受孩子,是我们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营造出来的是一种和谐的、相互尊重的成人与孩子的关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父母不妨蹲下来跟孩子说话,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真正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让他始终和你有话说。父母应敞开心胸对孩子,同时也要给孩子表达感情的机会。父母给孩子埋下一粒爱的种子,便会开出热爱父母的花,还会结种子,传递给下一代。

二、“听话”的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

无论大人小孩,每个人都希望有机会谈心,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分享快乐、分担烦恼;积极和消极的都表现出来,并只有察觉到对方这个聆听者,能真正了解他的想法时,才听得进对方的话。所以,父母作为倾听者,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空间与时间,是给孩子最有效的帮助,让孩子透过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我妈从来不愿意听我说话,也不允许我插嘴,她总是说,小孩子懂什么,一边看书做作业去!”

“我家里人都是各顾各的,很少在一起说话聊天什么的,很闷哦!”

“话说不到一块,还不如上网聊天痛快。反正大人不喜欢和我们孩子聊天。”

几个孩子在一起唧唧喳喳的,都在说自己父母的不是,语气里流露出对父母的不满。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都没有与孩子交流的习惯,有的说自己忙,没有那闲工夫;有的说与孩子没有共同话题,很难说得起来。难怪,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越来越深。

其实,孩子是很喜欢与自己父母说话的,因为他们认为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应该是最无拘无束的。孩子有高兴的事,首先想到的是告诉父母,与父母分享快乐;如果有烦恼的事,也很想得到父母的开导和为自己分忧。

如果父母能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情绪,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特别是情感上的倾诉,就会与孩子贴得更近。不但能及时分享孩子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能帮助孩子排忧解难,消除孩子精神方面的“包袱”和情绪上的“垃圾”,让孩子变得轻松快乐起来;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及时获得心理上的调整与生理方面的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美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牌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一个与孩子对话的节目。有一次,她测试孩子说:“假如你驾驶飞机载着乘客在空中飞行,突然发现飞机有问题,出现故障,没油了,你怎么办?”

这小孩直截了当地说:“我就赶快跳伞,让他们在飞机上等着我,我要第一个跳伞!”

坐在台下的许多观众就哈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观众还笑得东倒西歪的,就觉得孩子真鬼头,一发生故障他第一个跳伞,先想到自己跳伞自己逃生。

这位主持人接着问道:“然后呢?”

这个小孩说:“我去取汽油,我还得回来救他们。”

听到这句话,这些大笑的观众们止住了笑声。他们没想到在孩子单纯的、幼稚的举动当中,包含着一颗博爱的心。

这位主持人有一个十分可贵的地方,就是她继续倾听孩子的讲话,最终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家长有的时候会因为对孩子的偏见,认为孩子没有多少想法,或者认为孩子自私,或者认为孩子空想而误解甚至冤屈了孩子。其实孩子也是人,孩子也有丰富的心灵,需要特别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

1.聆听的机会

父母需认同、接纳孩子的个人感受,并且随时抽出时间,准备好聆听孩子的心声。在孩子年纪小时就开始,最好每天有一段与父母谈心的时间,时间不在于长短,而是固定的。例如:放学后、吃晚饭时、散步、上床前等,尽量安排亲子的活动。

孩子年纪越小,记忆力越有限,最好养成当天的事情,当天有机会与父母谈。告诉孩子,每天什么时候是他的专用时间,可以单独与爸爸妈妈谈心。孩子对这样的安排,通常是很兴奋的。

2.听话要听音

倾听是一种爱。有的时候,对孩子要听话听音。其实成年人的偏见是很多的,他们觉得孩子没有什么思维,孩子很简单,孩子很幼稚,孩子不懂事,其实未必。没有倾听就难以发现。有的时候,孩子表达的只言片语都是真实的、可贵的信息。

我们要学会翻译,学会继续追问。比方这个时候你可以温柔地拥抱着孩子,问他:是吗?怎么回事啊?让孩子用平静的心情把事实断断续续地说出来,这个时候你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所以倾听是一种爱,倾听的艺术就是教育的艺术。

3.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往往是主动的角色。因而父母有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一见到孩子,特别是碰到孩子发生什么问题的时候,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不停地教育。在父母看来,孩子要多说,多批评,孩子才会有进步。

其实,这样的看法与做法未必明智,为什么呢?因为你可能太急于表达,却忽略了孩子的反应。孩子可能根本没有听懂你的话,或者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你的教训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反而还可能恶化了你们的亲子关系。

4.倾听从幼儿时期开始

孩子越小越愿意倾诉,父母应充满耐心与兴趣地倾听,因为这是沟通的黄金时期。为什么会有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他们交流?

其实部分原因是源于孩子在小的时候倾诉的意愿没有得到父母完全的重视,因而渐渐地孩子也就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了。其实,孩子年纪越小,越是沟通的黄金时期。如果坚持下去,孩子即便大了,也会习惯于与父母交流。

5.给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

当孩子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时,才会向其信任的成年人诉说心灵的秘密。因此,父母应无条件地爱孩子,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这样,才有可能经常倾听到孩子的心灵之音,而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6.孩子描述烦恼时,要鼓励他建立充分信心

当孩子遇到困难、烦恼时,是孩子最脆弱的时候,此时他非常需要家长的帮助,这是倾听孩子,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时机,所以要耐心倾听,积极引导,这样会达到沟通的最佳状态。

家长如果长期与孩子沟通不够,会使孩子慢慢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性格也会变得内向,与父母产生距离感,从此有话也不愿意对父母说。听孩子说话,其实能获取很多乐趣的。童言无忌,他们说的话很多都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倾听他们说话,就能使自己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更加了解孩子的思想。

要珍惜孩子向你倾诉的机会,抽出时间来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同时及时为孩子排忧解难,鼓励他们,支持他们,与孩子建立起朋友关系,做孩子最信任的人。

三、交谈的快乐——关注孩子的秘密心事

有这样一则时事报道:马来西亚一个11岁男童多尼,不堪学校老师出言揶揄“吞了铅笔”以及难以忍受被同学讥笑他的便当如同狗呕吐出来的渣滓,向母亲哭诉。之后,虽然母亲安慰他,并劝他别理会别人怎么说,但心灵受伤的多尼最终还是选择上吊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往往会认为孩子不懂得什么叫“感觉”,更不晓得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每一个孩子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清楚自己的“感觉”,并会以行动来表现内心感受。

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和语言密切联系的,思维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把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经验、思想比较准确地传达给别人,也可以通过语言接受对方的经验和思想,从而达到交流思想、相互了解的目的。

就如多尼,对于他人的讥笑,非常伤心,回家向母亲哭诉。多尼的事件,也提醒父母及师长们,倾听孩子的心声,经常和孩子聊天谈心是非常重要的。聊天谈心能让孩子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父母的经验,体会到和父母交流的乐趣。

正如美国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所说:“交谈是最容易获得快乐的办法。它不花费任何金钱,却受益匪浅。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提升我们的教育,建立并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友谊。无论在何种年龄阶段,也不管你的身体状况如何,都能享受到这种交谈的乐趣。”

不论孩子现在几岁,和你的关系亲密与否,以及你们是否有谈心的习惯,请从现在开始学习与孩子谈心吧。

和孩子谈心不一定是谈学习或烦恼。谈心可以是无所不谈,没有话题的限制;谈彼此的心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感想和想法等,特别是孩子对自己、他人以及对一般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可以是愉快兴奋的话题,或愁苦哀伤的事件,也可以是理想与将来的憧憬,或童年往事的追忆。

如何和孩子聊天谈心呢?俗话说:一娘养九子,九子九个样。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应有不同的方法。总体上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1.融洽关系,制造谈话的气氛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好的亲情关系,是进行思想交流的良好基础。有些父母平时和孩子思想交流很少,发生了问题之后就严厉训斥孩子,久而久之,感情距离渐渐拉大,或者在孩子不顺自己的心意时,大发脾气,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感情关系陷于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交谈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为此,与孩子交谈,首先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令人高兴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离,效果就会好得多。

2.利用典型,善抓谈话的机会

孩子自身和周围环境里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事情,如果抓住典型事件,及时交流思想,其效果要比平时好。一位初一的女学生,在校外受到同校男生的非礼,这位女学生回家向她父母谈起这件事,她的父母不是轻描淡写地说不要理那些非礼的男生,而是启发她应如何对付这类事情,使她增强了是非能力,悟出了保护自己的方法。之后,她向老师反映了这件事情,使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处理。

一般来说,家长会之后是孩子们最急于和父母谈话的时候,抓住这个机会,可以了解孩子的很多情况。一位高一年级的男学生,平时对自己的学习不够重视,期中考试成绩“甩尾”。

家长会后,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急切地想知道家长会的情况。这位学生的母亲没有大声训斥孩子,她抓住这个敏感的时机,对孩子亲切地说:“家长会上我感到很难为情,也证明我平时对你关心太少了。只希望你找出失败的原因,期末考试为我争一口气。”

孩子是尊敬妈妈的,他向母亲坦诚地汇报了自己懒惰、贪玩的行为,表示今后一定要赶上去。后来,他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孩子关心某一个问题的时机谈心,孩子容易听进去。

3.注意谈心的形式与习惯

谈心的方式最好是一对一,例如,妈妈与儿子、爸爸与女儿、妈妈与女儿、爸爸与儿子。虽然一家人一起谈心也不错,但是可能爸爸妈妈较难给孩子个别的注意与关心。谈心也应该是双方面交流的,父母听了孩子的感想,也要多谈自己的感受,这将促进亲子关系。

除此以外,一些父母与孩子之间可能已经发展出一套不愉快的对话模式,时不时在谈话里会碰撞孩子的痛点,导致双方引用语言暴力互相攻击对方,结果,对话就此中断。因此,改变你对孩子的态度,将改变你的说话习惯,以前的说话带论断的方式也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新习惯是充满了正面的话语。

4.避开沟通上的障碍

谈心是彼此交换心情与感觉。心情感觉是敏感、脆弱的,一旦受伤害就易退缩。而且,感觉本身不应有是非对错,如:愤怒是错的,快乐是对的。凡是孩子真实的内心感觉,父母要学习静静的听,尝试去接受、了解他们的感受,不是冷冷淡淡的表现,或加以批评、论断、命令、分析、急着给予解决方案等。

因此,父母应避免引用一些显示出你对孩子不信任的开头词,如:你一定要、为什么你不、你有没有试过、和你同年纪的孩子都不像你这样、我在你这年纪、你应该、你必须、我早就知道了、别烦我……

在分享心情与感觉的过程中,孩子期待父母的信任。他需要的是父母与他讨论他的想法感受,而不是要你的建议。

5.了解孩子的非语言信息

父母如果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必须对孩子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了解。通常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来表达不同的感受。如:

(1)脸部表情。

●哭泣:孩子可能身体或心理受伤、害羞、失望、挫折、不高兴等。

●微笑:高兴、愉快、紧张焦虑的掩饰。

●抛东西:生气、失望、受挫折情绪的发泄表现。

●僵直不动:恐惧、怀疑。

●摇头:否认、不同意。

●点头:同意、承认、认同。

●打哈欠:无聊、没兴趣、精神不佳。

●眼色集中:表示专注、有兴趣。

●眼神逃避接触:焦虑不安、缺乏兴趣、害羞。

(2)音调与速度。

●说话结巴紧张、害怕、悲伤情绪的表现。

●不说话可能意味正在思考,或忧闷、沮丧、不高兴。

●说话速度很快可能意味开心、得意,或紧张的情绪。

●重声强调某些字特别意义,或感受深刻、话题内容的重点。

语言的交流是增进彼此了解和亲密关系的唯一工具,多与孩子聊天,你会知道他内心在想什么,有什么感觉。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指导、纠正他。

如此一来,当孩子有心事、困难、疑惑时,就会主动与你分享,并愿意让你来协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