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标点问题
一 断词不当
断词不当包括割裂词语、当断未断、不当断而断及杂合词语四种情况。
割裂词语是把一词分为两处,如:
(1)2006年张江华点校本《西藏纪游》(本章下文所引此书例句均出自张校本)卷一:“人多饶于赀珠贝错,陈列肆间。”(第5页)
按,“陈列”在句中不是一个词。“错陈”为一词,即错杂陈列。“列肆”指成排的商铺。此句当为:“人多饶于赀,珠贝错陈列肆间。”意思是,(缠头回回)人大多富有资财,珍珠宝贝错杂陈列于成排的店铺里。
(2)《西藏纪游》卷一:“番人设望,堆以碎石,砌如鄂博,高五六丈者百余处。如雪满,人马须寻此望堆而行。”(第26页)
按,“望堆”实为一词,其后一句是解释性的插入语,可点为“番人设望堆——以碎石砌如鄂博,高五六丈者——百余处,如雪满,人马须寻此望堆而行”。点校者大概是受了“望子”一词的影响而导致误点。“望”有“望子”义,是店铺前悬挂的招帘,一般多指酒旗。此处的“望堆”是用碎石堆砌的高五六丈的路标。《最新民国地志总论》引《竺国纪游》本此句,断句为:“番人设望堆。以碎石砌如鄂博。高五六丈者百余处。”标点不误,但未精。“望竿”藏学文献中频见,如《西征日记》:“四顾茫茫,无门讬足,不得已停舆愁坐,使人依望竿探路。”《百一山房赴藏诗集·瓦合山》:“望竿矗土台,数不止一州。雪中仗标识,仰若凌云塔。”又称“望竿堆”。《卫藏通志》卷四:“山上有海子,烟雾迷离,设望竿堆三百六十,合周天数,如大雪封山时,藉以为向导。”
(3)《西藏纪游》卷一:“藏地野兽,虎则甚少。他如金钱豹……猞猁、狲、元狼、青狼……”(第34页)同卷:“又出黄连、猞猁、狲狐皮、鹿茸等物,皆以茶易换。”(第58页)
按,“猞猁狲”为一词,这是一种似猫而大、尾短的小兽,皮可制作名贵的皮袄。清代文献中用例甚繁,如《听雨丛谈》卷二“皮裘”:“文三品、武三品,准服貂鼠、猞猁狲……其往口外寒冷地方出差之满洲、蒙古、汉军官员,均准照常穿用貂鼠、猞猁狲,不拘品级也。”
(4)《西藏纪游》卷二:“如梧子者名缠头,果中裹以草豆蔻,故入口香辛。云自甲噶尔贩自彼地,甚贱也。”(第63页)
按,“果”字应属上句,当标点为:“如梧子者名缠头果,中裹以草豆蔻。”我国回族和维吾尔族中的部分人习惯以白布缠头,清代官书或文籍中常称其为“缠头”“缠头回”或“缠回”。“缠头果”是果品名,又名“回回果”,是回族特有的食品,藏学文献中用例颇多。如《西藏纪游》卷一:“冰糖以线穿结,白糖洁净如雪。缠头果以草砂仁蘸白糖为之。”《松溎、桂丰驻藏奏稿·堪布囊素等由川赴京进贡折》:“噶布伦四员策汪洛布、仑珠策垫、拉旺夺吉、扎喜达结呈进圣安奏书一分、哈达四方……杏干、缠头果、黑香等各一箱。”《裕钢驻藏奏稿·乘舆西巡长安西藏进呈方物折》:“为西藏敬备方物,进呈行在,吁恳天恩赏收,以备应用……谨将达赖喇嘛呈进各物开单恭呈御览。计开……藏枣一小箱、缠头果一小箱、杏干一小箱。”
(5)《廓》卷六:“臣抵炉后,一面饬命台员就近采买稞、麦,一面即于炉仓现存粮石内拨米二三千石陆续运送察木多。”(第159页)
按,“稞、麦”为一词。同卷下文“臣再令口外采办稞麦,分贮各台,以备将来源源运藏。”标点不误。稞麦即青稞,是我国西藏、四川西北等地栽培的农作物。和琳《西招四时吟》:“池塘堪浴佛(达赖喇嘛于七月下山洗澡,即用冷水),稞麦渐仓储(八月收获后皆供商上)。”松筠《丁巳秋阅吟·宗喀》:“田禾灾被等,征半抒民累。(有番民禀诉田禾夏被虫食,秋复霜打,所获稞麦止四五分。)”
(6)《藏程纪略》:“黄牛山势嵸,巃宝鸡川原平衍。”(《汇编》第15页)按,“巃”字当属上句。“嵸巃”是联绵词,形容山势高峻,如《西藏见闻录》卷上“山川”:“大所山峭壁万迭,奇险嵸巃,积雪烟瘴,途长一百二十里。”
(7)《进藏纪程·打箭炉》:“由炉出口西南行三十里,为折多山之半委,折宽平易行。”(《汇编》第62页)
按,“委”字当属下句,“委折”义为曲折。又如《进藏纪程·江卡》:“又六十里而至阿布喇,则委折俯仰,尚属坦途也。”又“《进藏纪程·乍丫》”:“东则山腰委折,自顶以西,雪路褊窄,宽仅尺许,深不计尺。”标点不误。
(8)《进藏纪程·巴塘》:“地暖无积雪,节气与内地无殊。土产则葡萄、胡桃、黍谷、蔬菜、牛羊、鸡鸭、猞猁狲、艾叶、豹、元狐、獭儿之属。”(《汇编》第63、64页)又《西藏志书述略》:“土产则葡萄、胡桃、栗、谷、蔬菜、牛、羊、鸡、鸭、鳞、猞猁、狲艾、叶豹、元狐、獭儿之属。”
按,“狲艾”之“狲”属上词,当为“猞猁狲”;“艾叶豹”不应点断。豹之皮毛有采文如艾叶者称为“艾叶豹”。清代小说中亦见用,如《荡寇志》第十九回回目为“陈丽卿力斩铁背狼,祝永清智败艾叶豹”,其中的“艾叶豹”为人物绰号。
(9)《丁巳秋阅吟·还至后招》:“江岸旧无垠,奔湍任所之。番黎群诉苦,疏导适其宜。(……因即饬岁琫、堪布、噶布伦、札萨克、喇嘛、鸠工疏通北岸涨沙。)”(《汇编》第141页)
按,此段两处标点有误。其一,“札萨克喇嘛”为一词,不应点断。札萨克喇嘛是喇嘛僧人等级中地位较高、握有实权的喇嘛。“札萨克”系蒙古语音译,意为“尊长”“支配者”,是清代蒙古地区对旗长的称呼。《则例·嘉庆朝〈大清会典〉中的理藩院资料》:“以黄教行于蒙古、唐古特者曰喇嘛。凡喇嘛,有驻京喇嘛(驻京喇嘛,大者曰掌印札萨克大喇嘛,曰副掌印札萨克大喇嘛,其次曰札萨克喇嘛,其次曰达喇嘛……)”其二,“鸠工”指聚集工匠,与前面几个词语并非并列结构,故不能用顿号隔开。
(10)《百一山房赴藏诗集·奉命驻扎打箭炉筹办征调事宜》:“三边鼓角鸣青海,九姓弓刀耀赤冈。(时奉命檄各土司屯番赴藏协剿赤,喇冈在里塘。)”(《汇编》第189页)
按,“赤喇冈”是藏语地名,也就是前文的“赤冈”,不应点断。此地名藏学文献中频见,如《西藏纪闻》:“山川达俄冈山、赤喇冈山……阿喇柏桑山。”
(11)《使廓纪略》:“其土产(金丝稻、麦、豆、麻、绵、呢片、鹅……药材、蕉实、烟土、丹、砂、楠木、烟叶)。”(《汇编》第313页)
按,“丹砂”系一词,不应点断。丹砂即朱砂,矿物名,色深红。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也可制作颜料。
(12)《西藏赋》:“税及鹅卵杨花,波逮月华雨水。(藏地旧俗,扫地割草乌拉折钱征,比岁辄数万。)”(《〈西藏赋〉校注》第181页)
按,“比”属上句,“征比”为一词,不应点断。“征比”《大词典》义项②释为“谓征收钱粮而比较其多寡之数”,引清梁章钜《退庵随笔·政事三》:“南方之吏,又日困于征比之劳。”释义不确,“比”指比校,即考核。“征比”谓征收考核、征收。
(13)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西藏志·风俗》(本章下文所引此书例句均出自此版本):“哈拉乌素、达木一带,居住皆蒙古同霍尔番子相参。人死则迁居……穿褚巴束砗磲饰带著皮巷,食奶茶、炒面、茶、马奶酒,又另是一种也。”(第24页)
按,“炒面、茶”实为一词,不应点断。同样的材料又见于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清焦应旂《西藏志·风俗》:“哈拉乌素、达木一带,居住皆蒙古同霍尔番子相参。人死则迁居……穿褚巴束砗磲饰带著皮巷,食奶茶炒面茶马奶酒,又另是一种也。”炒面茶由炒面加水冲制而成,故名。同样的内容在中华书局1985年版《西藏记·风俗》中标点为:“哈拉乌素、达木一带,居住皆蒙古同霍尔番子。参人死则迁居……食奶、面茶、马奶酒,又另是一种也。”此本标点有误,且文字有脱漏。“参”字当属上句,且前脱“相”字;“食奶、面茶”当为“食奶茶、炒面茶”。
(14)《理藩院》卷九百八十六:“嘉庆六年议定:内外札萨克汗、王、贝、勒贝、子、公暨喇嘛等所进马匹,由上驷院验视。”(第319、320页)按,“内外札萨克汗、王、贝、勒贝、子、公”标点当为“内外札萨克汗、王、贝勒、贝子、公”。“贝勒”“贝子”系满语音译词,是满洲、蒙古贵族的爵号。
(15)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卫藏通志》(本章下文所引此书例句均出自此版本)卷六:“佛,西方之教也。藏地信佛诚,事佛谨,历数十年。其佛像曰沙迦图巴、江赉孜格、曼殊舍利、雅满达噶、德木楚克、骡子天王、玛哈噶拉、达喇额、可迈达尔、阿玉锡等号,供奉石楼金殿,香灯朝礼。”
按,其中“达喇额、可迈达尔”间的顿号当移至“可”字后,“达喇额可”亦作“达喇额肯”,系蒙古语,意为“度母”。度母是藏传佛教神系中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迈达尔”系梵语音译,藏传佛教中的佛名之一,指弥勒佛、弥勒菩萨。
(16)《卫藏通志》卷十四下:“及能蒙古语之堪布、吹札、木索罗、咱娃、中译等留心经理,临时务宜禀请达赖喇嘛、济咙胡土克图定夺,勿稍懈怠。”(第490页)《清朝治藏典章研究》引此段材料,标点同上。
按,“罗咱娃”为一词,系藏音lo tsah ba的汉译,是达赖喇嘛跟前从事翻译的人。又写作“罗藏娃”。《康纪行》卷五:“通传译语者,曰罗藏娃。”《西藏赋》:“罗藏娃司喉舌之异同(达赖喇嘛前通传译语者)。”《文硕驻藏奏稿·照抄稿禀四件》:“我等奉委到此,于番十月廿九日,先派蒙古罗藏娃并哈拉乌苏两营官等三员前往探查。……该罗藏娃等苦苦劝留,方准二日之限。”又作“洛赞哇”。《旃林纪略》:“司执事者曰洛赞哇。”又作“洛藏娃”。《有泰日记》卷六:“午后,噶勒丹池巴、罗布藏坚参、佛公顿柱夺吉、洛藏娃、罗桑甲错均来谒见。”“吹札木索”是人名,即前文所言堪布。上句当标点为:“及能蒙古语之堪布吹札木索、罗咱娃、中译等留心经理。”
(17)2013年齐鲁书社《〈西藏赋〉校注》:“修因智果号苾刍,曰胡图克图。(今唐古特语名格隆盖戒,僧也。)(第93页)
按,“今唐古特语名格隆盖戒,僧也”标点当为“今唐古特语名格隆,盖戒僧也”。“格隆”系藏语dge slong的音译,汉译“比丘”,指受戒的喇嘛僧人。《康纪行》卷五“西藏僧俗官名”:“格隆者,戒僧也。”《则例·乾隆朝·柔远清吏左前司下》:“京师番僧 札萨克大喇嘛一人,其徒众格隆六人,班第六人。”又译作“合楞”。《塞上杂记·打鬼歌序》:“合楞十人扮十地菩萨,花帽锦衣,继之而出;手执脑骨碗、骷髅棒、叉杵彩缕等物。”清代笔记中写作“哈楞”。《水曹清暇录》卷七“喇嘛打鬼”:“喇嘛最尊者为呼必辣吉……次为哈楞,次为哈丝规。”
(18)《进藏纪程·物产》:“以珍宝则……纳骨碗、阿布咱、丫碗等类。”(《汇编》第73页)今人所编《相公庄志》引《进藏纪程·物产》中的这段材料,标点同。
按,“阿布咱、丫碗”不应点断。“阿布咱丫”又写作“札木札鸦”(详见下文),“阿布咱丫碗”为西藏出产的一种木碗。
(19)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西藏图考》(本章下文所引此书例句均出自此版本)卷八“西藏艺文考下·和宁《西藏赋注》”:“又西名罗布岭,冈藏布江绕其下西流。”(第239页)
按,“冈”字属上句,“罗布岭冈”系藏语nor bug ling ga的音译,汉译“宝贝园林”,是园林名称,位于拉萨西郊,今称“罗布林卡”。《西藏赋注》:“布达拉西南十五里,名罗卜岭冈。”
(20)《西藏图考》卷八“西藏艺文考下·和宁《西藏赋注》”:“托度于肉,真人金绳觉路。求福于木,居士宝辇行城。”(第249页)
按,这是一对六四句式的骈句,而非四六句式,“肉,真人”“木,居士”两词之间不应点断。佛教称证真理的人(即阿罗汉)为真人,“肉真人”指活佛;“木居士”是对木雕神像的戏称。例如《叙复谢中丞启》:“二竖为膏肓不治之疾,固尝求福于木居士,亦复祈巧于天女孙。”
(21)《西藏图考》卷八“西藏艺文考下·和宁《西藏赋注》”:“达木珠而朗卜切兮,象与马之番语(冈底斯之东有泉流出,名达木珠喀巴普达。木珠者,马王也。喀者,口也。巴普者,盛糌粑木盒也。以山形似马,故名冈底斯。南有泉流出,名朗卜切喀巴普,朗卜切者,象也,以山形似象故名)。”(第259页)
按,上引注文中标点有两处错误。其一,释文中第二个“达”字,应属上句。标点当为:“名达木珠喀巴普,达木珠者,马王也。”其二,“冈底斯”应属下句,标点当为:“以山形似马,故名。冈底斯南有泉流出……”
(22)《卫藏通志》卷十二:“中缺营官四十二缺,共五十九名(黑人四十名、喇嘛十九名):洛隆宗、角木宗、打孜、桑萨、巴浪、仁本、仁孜、朗岭、宗喀、撒噶、作冈、达尔宗、江达、古浪、沃卡、冷竹宗、曲水、夺宗、杂仁、茹拖、锁庄、子夺、结登、直谷、硕板多、拉里、朗、沃隆、墨竹工、卡尔孜、文札卡、辖鲁、策堆得、达尔玛、聂母、拉噶孜、岭、纳布、岭喀尔、朗错、羊八井、麻尔江。”(第240页)王云五编《万有文库》所收《卫藏通志》、《西藏地方近代史资料选辑》所引上述资料标点同。
按,其中“锁庄、子夺”标点不确。据《驻藏须知》中“锁庄子(俗人一名,喇嘛一名)、夺(俗人一名,喇嘛一名)”可知“锁庄子”是一个地名,“夺”是单音节的地名。又《清史稿》藩部八:“前藏中营四十二:曰洛隆宗、曰角木宗、曰打孜、曰桑叶、曰巴浪、曰仁本、曰仁孜、曰朗岭、曰宗喀、曰撒噶、曰作冈、曰达尔宗、曰江达、曰古浪、曰沃卡、曰冷竹宗、曰曲水、曰突宗、曰僧宗、曰杂仁、曰茹拖、曰锁庄子、曰夺、曰结登、曰直谷、曰硕般多、曰拉里、曰朗、曰沃隆、曰墨竹宫、曰卡尔孜、曰文扎卡、曰辖鲁、曰策堆得、曰达尔玛、曰聂母、曰拉噶孜、曰岭、曰纳布、曰岭噶尔、曰错朗、曰羊八井、曰麻尔江。”标点不误。又《藏族大辞典》“索县”条释为“清代称锁庄子”。锁庄子宗的治所在今西藏索县驻地亚拉镇。
(23)《则例·乾隆朝·银库》:“十八年题准:外藩蒙古王、贝勒,各照内王、贝勒等,设长史、司仪、长护卫。”(第177页)
按,“长护卫”不是词,应标点为“设长史、司仪长、护卫”。同书第16、75、210、319页均作“司仪长”,“司仪长”是负责礼仪的官员。再举一例以证之。《东行日记》:“又有长史、司仪长、护卫、典仪等官,长史三品,司仪长四品,护卫分三四五品,典仪分四五六品。”
当断未断之例,如:
(1)张江华等点校《西藏奏疏·附录·前藏大招山门外石壁上征廓尔喀纪功碑》(本章以下所引此书例句均出自此校本):“七月庚子,复与贼战于噶勒拉、堆补木,夺怕朗古桥,直攻甲尔古拉集木集,深入贼境者七百余里,俘擒斩获凡三四千计。”(第197页)
按,“甲尔古拉、集木集”是两个地名,应点断。《廓》卷首四“天章四·御制文”:“惟是该处大山层垒,而堆补木与甲尔古拉两山之间,又有横河一道。”张校本《西藏纪游》卷四:“直攻甲尔古拉、集木集。”
(2)《则例·乾隆朝·宾客清吏司》:“随围骁骑、长枪手、鸟枪手、前锋、护军、领催、哈嘛尔向导、捕户等,共计千七百四十二人,各赏银六两。”(第87、88页)
按,“哈嘛尔向导”为两词,是参与木兰行围时不同身份的人,应点断。“哈嘛尔”又写作“哈玛尔”,系蒙古语音译,清帝行围时的前锋。《钦定辽史语解》卷七:“哈玛尔,蒙古语行围前引人也。卷三作胡末里,又卷六作霞马,卷二十九作霞末……”《钦定理藩部则例》:“喀喇沁王旗下应派管围塔布囊官员二十四员,哈玛尔十员,围甲二百十三名,近侍虎枪手三名,伙计鸟枪手二名,虎枪手四十名,向导二十七名……喀喇沁扎萨克贝子旗下应派管围塔布囊官员二十四员,哈玛尔十员,围甲二百十三名,近侍虎枪手三名,伙计鸟枪手二名,虎枪手四十名,向导二十六名……喀喇沁扎萨克塔布囊旗下应派管围台吉官员二十二员,哈玛尔十员,围甲二百十四名,近侍虎枪手四名,伙计鸟枪手二名,虎枪手四十名,向导二十七名……”根据这些材料的叙述,可知参加围猎时不同爵位、等级的蒙古官员各自配备的哈玛尔、向导人数不等,两词意义有别,所指不同。《清代边政通考》标点作“哈玛尔、向导、捕户等,共计一千七百四十二人,各赏银六两”
。《理藩院》卷九百九十“燕赉”:“随围马甲长枪手、鸟枪手、前锋、护军、领催、哈玛尔、向导、捕户等……各赏银六两。”以上两书两词均点开,标点不误。又《则例·嘉庆朝〈大清会典〉中的理藩院资料》:“分管哈玛尔枪手、杭爱之台吉官员,及管索伦默尔根、察哈尔默尔根之官员等,赏官缎一。哈玛尔枪手,银六两,杭爱兵及王等之护卫从役等,银三两,毛青布一。”(第342页)其中的“哈玛尔枪手”亦应点断,“哈玛尔”“枪手”职任不同。
(3)《则例·乾隆朝·录勋清吏司》:“在京选用者,由院将蒙古八旗之护军校、骁骑校、中书笔帖式、护军内遴选精通满洲、蒙古文义,办事去得者,咨送吏部,以应升之官即用。若系中书、笔帖式、护军,则授为主事。”(第20页)第21页又标点为“中书、笔帖式”。这种标点方式容易让人疑惑:“中书笔帖式”究竟是一个官职名还是两个官职名?
按,“中书”是官名,掌撰拟、缮写之事;“笔帖式”系满语bithesi的音译,亦为官名,掌翻译,汉译为“书记官”,意为办理档案、文书的人。故“中书笔帖式”当点断。《竹叶亭杂记》卷一:“嘉庆四年正月: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缺由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内,选择品方年富、字画端楷者,送军机带领引见。”标点不误。
不当断而断开,如:
(1)《西藏纪游》卷三:“王司农鸿绪《明史稿》:乌斯藏在云南西徼外,其地多僧。无城郭,群居大土台上。不食肉,娶妻,无刑罚,亦无兵革,鲜疾病。佛书甚多,《楞伽经》至万卷云云。”(第91页)
按,此句引自《明史稿》,原文后面还有一句:“其土台外,僧有食肉娶妻者。”以此为参照,可知上句“不食肉,娶妻”不应点断,标点当为“不食肉娶妻”。意思是,居住在大土台上的僧人不吃肉、不娶妻。
(2)《西藏奏疏·附录·前藏大招山门外石壁上征廓尔喀纪功碑》:“贼众愕眙,惕息不敢仰视。”(第197页)
按,“愕眙”状惊愕互视之貌,“惕息”谓心跳气喘,两词均形容极度恐惧。“愕眙惕息”为联合结构,不必点断。
(3)《西藏奏疏·附录·前藏大招山门外石壁上征廓尔喀纪功碑》:“大将军勒部曲、严号令、备器械、裹糇粮,绕行博尔东拉山巅,分前队为三,参赞大臣、公海兰察统之。……参赞大臣、公海兰察亦绕出城上,与大将军合。”(第197页)
按,据其后碑文落款“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正白旗蒙古都统、一等超勇公、参赞大臣海兰察”可知,海兰察也是参赞大臣。“公”是爵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据此,“参赞大臣”与“公海兰察”之间不应点断。张校本《西藏纪游》卷四:“分前队为三,参赞大臣公海兰察统之。”又:“参赞大臣公海兰察亦绕出城上,与大将军合。”标点不误。
(4)清法式善著、许征整理《梧门诗话》:“乾隆辛亥,廓尔喀之役,金匮杨荔裳方伯以中书从嘉勇公福康安戎幕,遂遍经沙度绳行之地,足之所历,形之歌咏,前人从军诗所未有也。……《青海道中赠方葆岩》云:‘飞书然夜烛,凿雪事晨餐。'……如见冰山、雪峤、磨盾、草檄也。”(第190页)
按,“冰山、雪峤”与“磨盾、草檄”中间不应断开。“冰山”指冰冻形成的山;“雪峤”即雪山。两词常牵连使用,如明高濂《遵生八笺·东郊玩蚕山》:“初成蚕箔,白茧团团,玉砌银铺,高下丛簇,丝联蓓蕾,俨对雪峤生寒,冰山耀日。”“磨盾”是“磨盾鼻”的略称,指在盾牌把手上磨墨草檄。典出《北史·荀济传》,后因此称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为“磨盾鼻”;“草檄”即起草文书。“磨盾草檄”意为在军队里从事文书工作。
同一段资料在《〈梧门诗话〉研究》中标点为:“乾隆辛亥,廓尔喀之役,金匮杨荔裳方伯以中书从嘉勇公相福康安戎幕,遂遍经沙,度绳行之地,足之所历,形之歌咏,前人从军诗所未有也。……如见冰山雪峤、磨盾草檄也。”(第318页)
按,“遂遍经沙,度绳行之地”不应断开。标点当为:“遂遍经沙度绳行之地”。沙度,指通过松软陷人的沙地;绳行,指依靠绳索牵攀,通过陡峻的山岭。形容路途的艰险。《后汉书·西域列传》:“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
(5)《清代藏事奏牍·张荫棠驻藏奏稿·颁发训俗浅言》:“长兄行在前,幼弟行在后,各循次序。兄勿欺凌其弟弟,当推让其兄,勿因分家产而相争。”(第1353页)
按,标点者误以“弟弟”为一词,从而造成下句主语的残缺。当标点为“兄勿欺凌其弟,弟当推让其兄”。
杂合词语,是指非词以为词,如:
(1)《西藏纪游》卷二:“糌粑屑,青稞、荞麦为面,番民资为日食之需。”(第56页)
按,“屑”字应属下句。当标点为“糌粑,屑青稞、荞麦为面”。“屑”是动词,指把(青稞、荞麦)研成碎末。《百一山房赴藏诗集·糌粑》诗题下注:“屑青稞如面,团捻如拳,和酥茶食之。”《雪桥诗话续集》卷七:“蕃民屑青稞为面,手捏而食之,名曰糌粑。”其中的“屑”字皆用如动词。
(2)《进藏纪程·察木多(又名昌都即头藏)》:“所居背倚南山,碉房深邃,洞宇纡回,下临土埠,番民环集于其上,三面河坝,中隆起,而顶平幅员,约计数里。”(《汇编》第65页)
按,上句前面分述村落地形,后面说明广狭。“幅员”一词应属下句。标点当为“中隆起而顶平,幅员约计数里”。
(3)《百一山房赴藏诗集·奉命驻扎打箭炉筹办征调事宜》:“斜日柳杨风力紧,薄人多向竹关驰。(……炉人呼番民为薄疑,即僰字之讹。)”(《汇编》第189页)
按,“僰”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分布在今川南及滇东一带;“薄人”即“僰人”。上句标点当为:“炉人呼番民为薄,疑即僰字之讹。”
(4)梁章钜《称谓录·喇嘛·呼必勒罕 呼土克图》:“当呼必勒罕未出之前,彼教于佛前诵经祈祷,广为访觅,各指近似之幼孩于佛前纳穆吹忠,择一聪慧有福相者,定为呼必勒罕,幼而习之,长成乃称呼必勒罕。”这段材料又见于梁章钜《退庵随笔》卷八,标点同。《大词典》的“呼图克图”条中第二条引例为上述《称谓录·喇嘛》条。
按,“纳穆吹忠”是藏传佛教神职人员名目,当属下句,为下句“择一聪慧有福相者”的主语。“纳穆吹忠”又作“拉穆曲迥”,“拉穆”是地名,在拉萨东部拉萨河南岸,甘丹寺东北方,该地有一规模较大的建筑,名拉穆角。“拉穆”汉文又写作“纳穆”;“曲迥”汉文又译为“吹忠”,即“护法神”之意。“拉穆曲迥”(纳穆吹忠)即“拉穆地区的护法神”之意。藏传佛教徒认为此地的护法神(由住在拉穆角的特定喇嘛充任)最有神通,能预卜未来。《清朝野史大观》亦引用了这段材料,所引标点不误。
(5)《廓》卷三十九:“贼匪在木城放枪、投石,迎拒甚力。木城系以大木竖立,用竹篾、藤条扎缚坚固。乾清门侍卫墨尔根保、侍卫图尔岱、参将张占魁攀援木城,径上中枪阵亡。”(第607页)
按,“径上”应属上句,此句当为“……攀援木城径上,中枪阵亡”。“攀援木城径上”意即攀爬木城而径直向上。“木城”是用木材搭建的防御工事。同书卷三十五:“其二座、三座木城贼匪,俱即出至树林内攒集,吹号呐喊,乘高扑下,而木城两旁石卡内贼匪亦来邀截。”卷三十九:“木城系以大木竖立,用竹篾、藤条扎缚坚固。”《例案》下卷:“木城边墙,修砌入土三四寸,以平为度,排木入土二尺。”
(6)《西藏图考》卷六:“居常戴红绿栽绒之尖顶小帽,脚履,康(下)著卍字黑红褐裙,名东波。”(第192页)
按,“脚履”不成句,“康”字应属上句,当标点为“脚履康”。“康”字下括号内“下”字原书无,为校注者所加。“履”有穿(鞋)义,“脚履康”即脚穿康,“康”系藏语lham的音译,汉译靴子。《里塘志略·风俗》:“足著用白皮造软底靴,氆氇厢饰,其名为康。”《百一山房赴藏诗集·蛮方日用与内地迥殊……革康》题记:“以革为之,状如袜履相连,平头平底,五色相杂,番民谓为康。”《卫藏图识》下卷:“左插短刃,足履革鞮(番称康)。”《康
纪行》卷一“蕃人服制”:“足著履,连袜如靴,以毪子或皮为之,其名曰康,男妇皆然。”又作“杭”。《章谷屯志略·夷人风俗》:“严寒时穿杭(读上声),形制诡异,底面俱革,与汉人袜相类,而后不合缝。”早期写作“巷”。《西藏见闻录》卷上“服制”:“足履香牛皮靴,名曰巷。”《西藏见闻录》卷上“服制”:“下衣青褐百折裙,名曰郭在,足著皮巷。”“皮巷”即皮靴子,在《藏族大辞典》中写作“皮夯”。
(7)《西藏图考》卷八“西藏艺文考下·和宁《西藏赋注》”:“梵言傧茶波,又曰傧茶夜,华言团团者,食团,行乞食也。”(第241页)
按,“华言团团者”两个“团”字中间应点断,当标点为“又曰傧茶夜,华言团。团者,食团,行乞食也”。《辞源续编》“团堕”条引《翻译名义斋法四食篇》:“正言傧茶波多人,此云团堕,言食堕在钵中也。或云傧茶夜,此云团。团者,食团,谓行乞食也。”标点正确。
(8)《西藏图考》卷八“西藏艺文考下·和宁《西藏赋注》”:“法会皈依于狮座,能容三万二千。(…… 〔维摩经〕:文殊师利来,见其室中无有床座,维摩现神通,力须弥灯王遣三万二千狮子座来,入维摩方丈室。)”(第243页)
按,“力须弥灯王”不成词,“力”字应属上句,标点当为“维摩现神通力,须弥灯王遣三万二千狮子座来”。“神通力”是佛教语,谓佛、菩萨、阿罗汉等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秘法力。“须弥灯王”为佛号。
(9)《西藏志·衣冠》:“过节令或公事,噶隆将发分作两股,于顶上左右各绾一髻,身穿蟒衣,上披片子。褚巴、牒巴将发亦绾成一髻,戴无翅白纱帽,乃唐之遗制也。”(第25页)
按,“褚巴”应属上句,标点当为“身穿蟒衣,上披片子、褚巴”。“褚巴”系藏语phyu pa的音译,汉译袍子。《西藏见闻录》卷上:“燕居,衣大领齐袖无岔之服,名曰褚巴。”《西藏志·衣冠》:“居常穿大领无衩小袖衣,名曰褚巴,皆以五色缎锦或片子为之,亦用各色皮为里。”《康纪行》卷一“蕃人服制”:“衣毪子,如短袍而窄袖,谓之褚巴。”《西藏纪游》卷二:“番丁笑庐胡,卒岁一褚巴(褚巴,华言单衣也)。”《百一山房赴藏诗集·蛮方日用与内地迥殊……褚巴》题记:“单衣也,以牛羊皮织成之,大襟阔领,男女皆衣此。”又作“楮巴”。《西域遗闻·风俗》:“衣大领平袖,下无岔,名曰楮巴。”《西藏竹枝词》:“斜著楮巴似绛罗(藏女衣赤罽之服,曰楮巴)。”“牒巴”系藏音sde pa的汉译,部落酋长、头人之义,是掌管地方事务的官员。点校者可能误以褚巴、牒巴为同一义类词语而导致了误点。
(10)《清代藏事辑要》卷七“咸丰朝”:“此次大行皇太后大事,颁发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恩诏布施诵经……再赏给达赖喇嘛商上镀金六十两,重银茶桶一个、满镀金银瓶一个、银杯一个、大哈达五个、小哈达四十个、缎二十四匹,赏班禅额尔德尼三十两重银茶桶一个……俱照前次
按,“再赏给达赖喇嘛商上镀金六十两,重银茶桶一个”不应点断,“镀金六十两重”是“银茶桶”的修饰语,“镀金六十两重银茶桶”是说重达六十两的镀金银质茶桶。
二 因误解句义而致误
误解句义,即在句子结构方面有误拆误合的现象。
(1)《西藏纪游》卷二:明人集云:“崇祯辛巳,同姜如须过后湖,入一庵后殿,封鐍具施乃开。”(第37、38页)
按,“入一庵后殿,封鐍具施乃开”当标点为:“入一庵,后殿封鐍,具施乃开。”“封鐍”指后殿封闭上锁;“具施乃开”言游客以钱财布施于和尚,方肯开锁,以便观览。这段材料引自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二“异像”条。
(2)《西藏纪游》卷二:“其字亦有真、草二种,若察木多以外及金川诸番,字形虽同藏中,亦多不识所云,康巴字盖另一体也。”(第43页)
按,“所云”应属下句,当标点为“字形虽同藏中,亦多不识。所云康巴字,盖另一体也”。其中“所云康巴字,盖另一体也”句,意思是,所说的康巴字,大概是另一种文字体式。
(3)《西藏纪游》卷二:“西藏之有黄教、红教,犹中土之有南宗、北宗。黄教传自前藏之宗喀巴,红教传自后藏之多尔济,以方术名彼,道中已为外道。”(第65页)
按,“彼”字应属下句,当标点为“红教传自后藏之多尔济,以方术名,彼道中已为外道”。
(4)《西藏纪游》卷二:“此鼠夏日老者即变为小鸟头,仍鼠毛,仍居旧穴,与雏鼠出入一穴。始悟鸟鼠同穴,实有其事。其实鸟即鼠也。”(第74页)
按,“此鼠夏日老者即变为小鸟头,仍鼠毛”句义不明,参照下文“鸟鼠同穴”的描述,“头”字应属下句。当标点为:“此鼠夏日即变为小鸟,头仍鼠毛。始悟鸟鼠同穴,实有其事。”意思是,这种鼠到夏天就变成小鸟,头部仍然是鼠毛。这种记述当然只是一种传闻而已。
(5)《西藏纪游》卷三:“夫人至圣人而极矣,然亦有时而没不闻,转生后复为圣人也。使转生之后将袭前生之所为欤?则一见再见,涉于繁复;将补前生之未备欤?则莫殚莫究何所穷期。”(第96页)
按,“然亦有时而没不闻,转生后复为圣人也”句义不通,“不闻”当属下句,此句当标点为:“夫人至圣人而极矣,然亦有时而没,不闻转生后复为圣人也。”“不闻”即没有听说,这句大意是:人做到圣人已经到达极点了,然而也有死的时候,没有听说死后又转生为圣人的。
(6)《西藏纪游》卷三:“自是迄正统末,入贡者八已。法王卒,久不奉贡。”(第98页)同卷:“正德五年,遣其徒绰吉我些儿等从河州卫入贡已。绰吉我些儿有宠于帝,亦封‘大德法王’。”(第98、99页)
按,这两段材料中“已”字应独立成句。“已”表示时间靠后的,相当于“已而”“随后”。上述第一段材料又见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明史·列传第二一九·西域三》,其标点为:“自是,迄正统末,入贡者八。已,法王卒,久不奉贡。”标点不误。
(7)《西藏纪游》卷四:“演时牛头山支黑帐,中贮羊一只,不欲命中云,是年若中羊只,则大不利也。”(第118页)
按,“不欲命中云”句,“云”字应属下句,当标点为“中贮羊一只,不欲命中。云是年若中羊只,则大不利也”。此处“云”字义为“说”“据说”,为动词。《西藏的文明》一书亦引此句,标点为:“演时,牛山支黑帐,贮羊一只不欲命中,云是年若中羊只,则大不利也。”标点不误。
(8)《百一山房赴藏诗集·大雪山》:“问汝雪山高,但见马蹄下,踏星辰色问汝雪山白,但见沙上行人人影黑,明朝欲踏层城冰,隔夜寒光已相逼。”(《汇编》第203页)《清人咏藏诗词选注》标点为“问汝雪山高,但见马蹄下。踏星辰色问汝雪山白,但见沙上行人人影黑”。(第134页)
按,两书标点有误。这是两个结构类同的排比句,当标点为“问汝雪山高,但见马蹄下踏星辰色;问汝雪山白,但见沙上行人人影黑”。
(9)《百一山房赴藏诗集·松林口》:“其上横巴山,其下有海子,中纡线道通,越隽千古行人不到此。”(《汇编》第203页)
按,后两句是两个七言句,标点当为“中纡线道通越隽,千古行人不到此”。“越隽”是地名,在四川省境内。
(10)《百一山房赴藏诗集·二郎湾道中度雪岭数层》:“山中生石不生树,石色搀天如卷浪,有时青天影落溪,水底乱石磊砢宛然,星辰倒嵌青天上。”(《汇编》第203页)
按,这首诗属于杂言诗。诗句标点当为“有时青天影落溪水底,乱石磊砢,宛然星辰倒嵌青天上”。“磊砢”状乱石众多委积貌。如《游居杮录》:“梁山两山,据两岸若双眉。至采石,舣舟其下,乱石磊砢。”
(11)《西藏往返日记》:“十一日,出府南门上坡西南行,山势峥嵘,林木丛箐,阴蒙细雨,屈折蚁封,间赤泥如膏,马蹄黏涩,行步以寸计。”(《汇编》第83页)
按,“间”字应属上句。“蚁封”即蚁垤土,是指蚂蚁在洞口积成的小土堆。《朱子语类》中有描述:“如小山子,如蚁穴地,其泥坟起如丘垤,中间屈曲如小巷道。古语云:‘乘马折旋于蚁封之间。’言蚁封之间,巷路屈曲狭小,而能乘马折旋于其间,不失其驰骤之节,所以为难也。”这里比喻人在雨天的山路上行走,犹如阴雨天蚂蚁盘旋于蚁封间。
(12)《听雨楼随笔》卷三:“呜呼,我兵信勇决飞骞,不管苍崖裂月黑风严,虎豹藏蚁盘,猿挂登山缺。……下扫罗博瓦鄂博奔建,所至无余坚。”(第168页)
按,此句标点较为混乱。“飞骞”义为飞行,应属下句;“月黑风严”应属下句;“蚁盘”与“猿挂”并列,与上句中的“月黑风严”均为两个“名词+谓词”构成的并列词组,形成对仗,蚁、猿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修饰后面的动词盘、挂,意思是,像蚂蚁那样盘旋,像猿猴那样悬挂。“下扫罗博瓦鄂博”中“奔建”应属下句,“奔建”之“建”误,当为“霆”字。此句后人标点多有失误。如《绥靖屯志》卷九下“艺文(诗续辑)”中“我兵信勇决飞腾,不管苍崖裂月黑风严。虎豹藏蚁盘,挂登山缺”。武云清《王昶诗歌研究》中“我兵信勇决飞腾,不管苍崖裂月黑。”张羽新校注本《喇穆及登古之北为达尔札克……》标点为:“呜呼我兵信勇决,飞腾不管苍崖裂,月黑风严虎豹藏,蚁盘猿挂登山缺。……下扫罗博瓦鄂博,奔霆所至无余坚。”
以开头“呜呼”二字入句,全诗按七言句点开,前四句押入声韵,标点甚是。
(13)《金川案·金川六种合刊》本《蜀徼纪闻》:“是日,相国移至阿喀木雅,盖在得尔迷山址,山形嶞寨,正在嶞处巉岩下,碉楼层迭,径路陡折仄细,力攻断不能取也。”(第444页)
按,“嶞寨”不词,“寨”字应属下句。《说文·山部》:“嶞,山之嶞嶞者。”段玉裁注:“嶞嶞,狭长之貌。”上句标点当为“山形嶞,寨正在嶞处巉岩下”。意思是,山形狭长,寨子位于山体最狭窄处的险峻山岩下。
(14)西藏学文献丛书别辑本《西藏见闻录》(以下所引此书例句均出自此版本)卷上“服制”:“达子妇女头不戴饰,发两面分开辫,辫子以青缎或布带,宽寸余,长二尺许,笼辫子上银钩,挂垂两膊下。”(第21页)按,此句当标点为“达子妇女头不戴饰,发两面分开辫辫子,以青缎或布带——宽寸余,长二尺许——笼辫子上,银钩挂垂两膊下。”“辫辫子”即“编辫子”,前一“辫”是动词。“宽寸余,长二尺许”是插入成分,是对“布带”所做的描述,“以青缎或布带”是“笼”的状语。
(15)《西藏见闻录》卷下“嫁娶”:“然此惟第巴之族或素封之家间。有待父母之命,同媒妁之言者。”(第96页)
按,“间”字表示“间或”,应属下句,作状语。当标点为:“然此惟第巴之族,或素封之家,间有待父母之命,同媒妁之言者。”
(16)《西藏图考》卷八“西藏艺文考下·和宁《西藏赋注》”:“土俗,斑毛虫来者多岁,则大熟。”(第256页)
按,“多岁”不词,“岁”字应属下句。“岁”即年景,指的是一年的农业收获。“斑毛虫来者多,岁则大熟”意思是,斑蝥出现多了,预示着农业的大丰收。
此外,点校者断句无失误但标点符号使用有误,如:
(1)《六世·内务府奉旨成做赏班禅及章嘉呼图克图毡帽》:“奉旨:将交出珊瑚顶,在黄猩猩毡大帽一顶上嵌安,其金托、梅洗见新。”(第103页)
按,“金托”“梅洗”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其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梅洗”是指将金属器皿翻新。同书“内务府奉旨为银轮配木座安供须弥福寿庙”:“首领曹进忠交银轮二件,传旨:着配木座,梅洗见新,得时在须弥福寿之庙内安供。”“梅洗见新”就是将金属器皿翻新。
(2)《则例·乾隆朝·银库》:“每年十一月起至次年十月止,将一年所发廪给薪刍银细数,及宾客人数姓氏,造册二本进呈,并将旧管、新收、开除、实在、银数、汇疏随册奏闻。”(第174页)
按,“实在、银数、汇疏随册奏闻”中“实在”与“银数”不应点断,“银数”即“金额”,是前四项的中心语,其后顿号误,应用逗号。标点当为“并将旧管、新收、开除、实在银数,汇疏随册奏闻”。“旧管、新收、开除、实在、银数”五词不是并列关系,前四词即所谓“四柱册”,是用以记载钱粮款项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和期末余额等因素及其变化情况的账籍。近代文献中记载较多,如《至正直记》卷三“出纳财货”:“计算私籍,其式有四:一曰旧管、二曰新收、三曰开除、四曰实在。”又《十驾斋养新录·四柱》:“今官司钱粮交代,必造四柱册。四柱者: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也。”
(3)《西藏赋》:“朱尔亥衍玉氎之文,卜法游于鹿苑。(又尽出大招库贮、宝供、乐器、幡幢,奇形怪状,鼓吹绕行布达拉,谓之亮宝。)”(《〈西藏赋〉校注》第142页)
按,“库贮”后面的顿号应删去,此词与其后“宝供、乐器、幡幢”并非并列关系,而是总分关系。“库贮”意即库存,“宝供”即供应佛、菩萨的宝物。这句是说,又全部拿出布达拉宫中库存的宝物、乐器、幡幢。
(4)《〈西藏赋〉校注》:“无上空称,喇嘛改。(《梵书》:释子勤佛行者曰德士,又曰无上士,谓空也。唐古特谓上曰喇,谓无曰嘛,喇嘛者,无上也。)”(第27页)同书第53页:“佛心无漏于恒沙,奚止九百六十。(《佛书》:心窍九百六十,毛孔八万四千。)”第61页:“
,音热沙,碎麦也。均出《释典》。”第62页:“
锁阿
,宝供珠龛。(《释典》:阿
,佛名,见《释藏》。)”
按,上例中的“佛书”“释典”“梵书”,均指佛教的经典,是对佛经文献的笼统泛称,不是专书,不应加书名号。《校注》第64、70、76、99、110页出现的梵书、佛书、释典这三个词亦加有书名号,当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