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港城市:在大空间中构建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北京临空经济区

一 发展现状

北京临空经济区从1993年规划至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是北京乃至全国发展临空经济的起源地,包括北京首都机场周边146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建设用地为76平方公里,已经纳入《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范围内,已开发60%的建设用地,还有约40%的用地没有开发建设。2012年,营业收入达1500亿元人民币,形成就业群体27万人,常住人口约25万人。

北京临空经济区坚持突出主导产业,招大引强的思路。目前,在空港城地区,大约有3700家入区企业,包括经营的、注册的,与航空业有直接关系的约有400家,行业聚集度较高。同时,国际上与航空业有关的机构和组织也开始向这个地区聚集发展。临空经济区作为北京国际交往的中心作用逐渐体现出来。主导产业还有会展业,在这个地区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北京地区与航空有关的企业中,有2/3注册在临空经济区。临空经济的规模20年来急剧发展,主导产业比较突出,每年增速都为15 % ~20 %,甚至是25 %左右,这里已经形成了1500亿元的产销收入,占全区的50 %、全市的2.5 %。临空经济区作为北京以航空为特色的交流功能得到了具体体现,还有城市功能、国际会议功能、国际交往功能等也得到了发展。

二 发展历程

北京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代表了临空经济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和机场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一)第一阶段,1993~2002年

在国家改革开放环境不是非常明晰的情况下,顺义县政府就提出,要依托机场、服务机场,大力发展空港口岸经济。在首都机场西侧规划了两个功能性园区,一是12.8平方公里的中央别墅区,主要是为了满足北京大使馆地区、东三环一带的国际企业高管居住配套要求。事实证明,这个园区在今后几年的临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对整个地区的环境提升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空港工业区,主要发展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和航空服务业两个产业。随着机场的发展,更多的空间发展外向型出口加工,如航油、航材、监管库等。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点引进电子信息业,如索尼、松下、爱立信等企业。

(二)第二阶段,从2002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环境的巨大变化,发展临空经济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和机场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提升,北京临空经济区提出了空港国际化、全区空港化、发展融合化的指导思想。空港国际化代表建立国际化机场的目标,全区空港化就是全区的规划、工作计划,都要围绕空港调整发展的思路,发展融合化是指要实现促进首都机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不断融合。

该阶段以空港物流基地向大通关基地、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的历程为标志。首先在首都机场的北侧规划了空港物流基地,也就是开发区的形式,把航空物流以专业园区的形式进行规划。其次随着国际贸易需求的增加,相关的政策和功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升级,于是依托空港基地靠近机场这个优势,建设大通关基地,由此缩短了国际贸易企业在通关上的时间。最后随着临空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深入,大通关基地进而又升级为综合保税区。

第一,首都机场大通关基地。首都机场大通关基地位于首都机场2号跑道北端延长线上,与停机坪直接相邻,能够实现航空货运与物流功能区的无缝连接,提高通关效率。基地共设有航空货运站、快件中心、进出口货物海关监管区、保税物流中心和综合办公配套五大功能区。通过有效协调海关、商检、机场、航空公司、银行、税务、外汇、物流货代公司等口岸管理部门、服务机构和企业各方面,统一规划和优化流程,使口岸物流、单证流、资金流、信息流高速顺畅运转,减少审批程序和办事环节,大幅度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从而帮助入驻企业真正做到一站式通关,货物快进快出,实现大通关的快捷高效理念。

第二,天竺综合保税区。2008年7月23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通过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进行功能整合,政策叠加,具有“三区合一”的独特优势,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最接近于自由贸易区的一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是首都完善世界城市功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北京发展外向型经济至关重要的崭新窗口,是服务京津冀、辐射东北亚的重要功能平台,是融入世界经济的前沿阵地。

三 空间规划

按照北京临空经济区空间规划,目前已经形成8~9个功能板块。北侧主要以航空物流、综合保税、商贸为主,南侧主要以航空商务、金融板块为主,西侧主要以科技加工、配套居住、高端住宅、一般加工制造为主,最西侧还预留了国际商务板块,按照比较理想的设计,几个功能板块基本都已经布局到位。目前已经形成航空服务业、综合保税业、会议展览、科技金融和现代加工制造五大主导产业,这五大主导产业构成千亿元产能。

四 开发模式

北京临空经济区是由若干个开发区组成,以园区模式为开发,如空港物流基地、天竺中央别墅区等都是以园区模式开发的。同时,这些开发区都在区一级政府领导下统一管理、统一规划,但又属于分散经营、分期规划的模式。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土地开发、拆迁按照成片开发模式推广。征地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规定一次最少征500多亩,一次性把村庄的土地征完。涉及农民的拆迁转非安置也都是一次完成,中间不隔开,不存在转一半留一半的情况,基本做到了成片征地、统一开发、集中安置、农民一次性转非安置。这种模式避免了很多因为政策、规划调整遗留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