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全4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英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措施

1992年,英国设立国家文化遗产部(Department of National Heritage),后于1997年更名为英国政府文化、媒体与体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Media and Sports),并加强与贸易工业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的密切合作,旨在完善创意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这个部门不仅支持营利性的文化事业,同时还成立了创意出口小组、文化遗产与旅游小组等,以从事开发、推广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工作,力求把商业工作同全民参与相结合,为英国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氛围,并极大促进英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一)重视文化艺术教育的多元化

英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政策对文化艺术教育格外重视,这一政策体现了英国非遗保护的前瞻性和实效性。

1.注重对儿童文化艺术的培养

2013年,英国政府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出台了“支持充满活力和可持续性的艺术文化”政策,内容包括:通过英国艺术委员会为国内艺术提供大量资金;保证所有青年能够接触到高水平的文化活动;帮助文化艺术组织寻找新的融资渠道,包括各类慈善捐款等。其中尤其鼓励青少年参与艺术活动以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创造力。正如《文化教育:项目与机遇之概要》中提到的,英国文化历史悠久,英语塑造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享誉世界的诗人,独具一格的时尚与知名设计师也为全世界所称道。英国历史酝酿了最心酸的诗歌,也造就了最成功的艺术。因此,“我们希望孩子们在一种为当地文化感到骄傲的氛围中成长起来,对国家历史中的遗产和场所有一种深刻的理解。所有的孩子和年轻人都应该了解我们的国家象征,并把握我们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正是这些关键时刻塑造了我们的国家文化和气质”[13]

(1)“遗产学校项目”(Heritage Schools)[14]

这个项目同小学与中学(主要是小学)合作,帮助这些学校更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历史环境,也可以让课程变得更鲜活。项目的目标和宗旨包括:孩子们对自己成长的地方感到骄傲;孩子们了解当地遗产,并可以把这些遗产同国家历史联系起来;老师可以更加熟练地使用遗产资源进行教学和课程设计;当地的历史环境也渗透进了学校的课程中;遗产资源的管理者同学校建立更好的联系,了解后者的需求;家长们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社区同学校的联结也更加紧密。

截止到2015年3月,该项目已投资270万英镑,有190所学校的2000名老师参与其中。与此同时,随着受训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学生们会把更多时间用于课外学习,增强使用遗产资源(包括当地的历史协会、档案馆和博物馆等)的能力。学校也会得到一部分额外的资助,以让那些没有办法去参观遗址的孩子们享有这样的机会。另外,项目还会为相关的遗产资源机构提供帮助,以让它们熟悉学校的需求。一方面,“遗产学校项目”强调鲜明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该项目也提供师资与材料,在不同地区打造统一模式,这有助于项目的推广。自项目成立以来,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参与其中,设计了可以供其他老师使用的白板课程(Whiteboard Lessons)和工具包,并策划了不同类别的主题内容,这又激发了更多老师的创造性。除此之外,为了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每年有将近10万份线上资源供下载。

以布里斯托尔的弗洛美山谷学院(Frome Vale Academy,Bristol)为例,其自2012年9月开始同“遗产学校项目”合作。学院在经历三个学期的合作后着手开发新的当地历史教学课程。比如学期开始的第一天,学院会举办一个互动式剧场活动,邀请全校学生参加。剧场的表演力图还原历史情景,给学生一种“这个故事发生在好久之前”的感觉。一、二年级的学生会被问到“你知道我们学校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吗?”然后他们会被邀请参观学校附近,并使用互联网资源。三、四年级的学生则会参观校产,同时他们会和当地的一个历史与建筑协会、一名摄影师一起,记录当日开展的活动。根据老师的描述,这是最能激发学生独立学习兴趣的一个环节,也最能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他们与当地历史的联系。此外,五、六年级的学生会汇报20世纪50年代一次空难发生后学校的变化。学生们之前就已经通过地图、档案、故事等资料做了研究,还花了一天时间在空难发生地同一名历史老师一起进行了考察。这样,通过全校动员,老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对此,弗洛美山谷学院的校长评价道:“我们发现这个项目帮助我们更好地向我们的目标迈进,那就是: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这学期我们学校所有学生都参加了这个活动。英国遗产组织也给我们很多帮助,当地居民也通过讲故事和带领我们走访帮助了我们。”

(2)为我的学校读书(Read for My School)

这是一个国家级别的比赛活动,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比赛来激发五六岁和一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的作品分为《历史一击》(Historical Hits)、《神秘小说》(Mystery)、《把真相说出来吧》(Keep It Real)、《笑个不停》(Laugh out Loud)、《没这回事儿》(Out of This World)、《银幕风采》(Stars of the Screen)、《惊险刺激》(Thrill Seekers)和《野外故事》(Wild Thing)。学生们会从推荐作品中选择他们喜欢的作品,并朗读给大家听,但是朗读方式可以完全由自己来决定。激发阅读兴趣是这个活动很重要的目的,借着这些作品,学生们也可以更清晰地学习英国历史文化,一举两得。[15]

(3)其他活动

英国开展了其他许多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其中包括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的活动(Commemoration of the Centena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16]、狄更斯两百周年纪念(The Charles Dickens Bicentenary)[17]活动、汉普郡的巴克勒造船小镇(Buckler's Hard,Hampshire)[18]活动、巴斯时尚博物馆(Bath Fashion Museum)[19]活动、卓克谷历史节(The Chalke Valley History Festival)[20]活动、英国遗产发现参观活动(English Heritage Discovery Visits)[21]、国家学校文化周(National Schools Culture Week)[22]活动等。

2.充分利用博物馆与美术馆,加强民众参与

英国的众多博物馆是英国非遗保护的中坚力量。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可以依托地域,对其地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研究、保护和开发。同时,它们也是激发民众保护意识、扩展民众参与途径的重要渠道。2013年2月,英国政府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出台的“保持世界领先博物馆和美术馆,支持博物馆部门”(Maintaining World-Leading National Museums and Galleries,and Supporting the Museum Sector)相关政策包括:通过提供大量资金,资助国有博物馆和美术馆;扩大公众参与渠道,使公众免费“参观”永久性收藏;资助艺术委员会,为非国有博物馆提供支持;继续资助、改良、维护基础设施,更新展品。同时英国政府文化、媒体与体育部致力于提高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收藏品和展品质量,为捐助文物的民众提供税收部分豁免或全部豁免的优惠政策。[23]

民间博物馆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很多博物馆专家都主张英国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体系。英格兰东北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当地的六家博物馆依托地区人文环境,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比如说唱舞蹈(Rapper Dance),就是一种结合乡村音乐、诺森伯兰小管、其他方言和该地区煤矿开采活动等形成的舞蹈。另外还有烹饪艺术和手工艺等。苏格兰博物馆画廊(Museums Galleries Scotland)旨在引导苏格兰境内的博物馆和画廊贯彻国家战略,曾在2008年7月联合纳皮尔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Napier University Centre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共同撰写了一份《界定和划定苏格兰非物质文化遗产》(Scoping and Mapp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 age in Scotland Final Report)的报告,其中提到苏格兰开始尝试从“发展延续”与“物质保存”两个维度继承文化遗产。[24]

3.积极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英国是世界创意经济的领跑者之一。[25]1998年,“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这一概念首次在英国被提出。[26]目前,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3年4月,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发布了《创意经济宣言》,其中显示:英国创意产业每年的总产值高达360亿英镑,每分钟为英国经济贡献7万英镑;提供了超过250万个就业岗位,远超金融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其他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对出口产值的贡献为1∶10,即每10英镑出口产值中就有1英镑来自创意产业。[27]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英国经济的“顶梁柱”。而英国丰富的非遗资源正为创意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与发展动力。与此同时,创意产业也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加强了人们对后者的关注。

英国目前是世界第三大创新产品及服务出口国,也是第二大个人、娱乐及文化服务出口国。同时,英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创新产品及服务市场之一,电影娱乐及视频游戏的消费额在世界排名第三,电视节目消费额排名第四,广告消费额排名第五。通过对英国创意市场的调查,我们也会发现:英国消费者对电子商务和创新媒体的接受度极高,排在世界前列。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英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其与非遗保护工作的良性互动。

除了上述渠道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也十分关注非遗保护工作,呼吁政府积极加入。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的梅雷亚德·尼克·克莱斯(Mairead Nic Craith)教授曾指出,苏格兰有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皮尔大学已经编纂了一个非遗名录,因此他呼吁社区与科研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努力收集资料档案并进行编纂和保护。

还有一些民间团体也积极组织非遗保护活动。圣火节[28]是苏格兰设德兰群岛的盛大节日,每次节日都由许多志愿者花差不多一年时间来筹备。威尔士诗歌大会[29]也是如此,它的诗歌和散文奖项由英国吟游诗集会赞助。在诗歌大会现场,许多知名人士身着华丽的威尔士服装,花舞、小号和丰饶羊角也被用来助兴。

文学影视作品的记录也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英国导演露西·阿科斯特拍摄的电影《莫里斯舞:生生不息》(MorrisA Life with Bells on)就讲述了莫里斯舞团的几位领军人物如何将这个舞蹈发扬光大的故事。为了延续莫里斯舞的生命力,莫里斯摇铃协会经常在乡村、教堂和学校组织表演,希望借此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而美国作家吉姆·哈里森的小说《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通过描写20世纪早期在美国的一个康沃尔家庭的故事,为康沃尔语做了一次免费的宣传。更不用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全球的影响力,其创作者J.K.罗琳女士的成功离不开英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响。例如小说主人公哈利所属的格兰芬多(Gryffindor)学院的院徽中的狮鹫(Griffin)就是英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具体形象是一只长翅膀的狮子。传说蛇是狮鹫的敌人,而小说中伏地魔(Lord Voldemort)及其众多追随者食死徒(Death Eaters)就读的斯莱特林(Slytherin)学院的院徽正是一条大蛇。又如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小妖(Pixy)、巨人(Giant)、精灵(Elf)、妖怪(Bogeyman)、山怪(Troll)、矮人(Dwarf)、妖精(Goblin)以及小矮妖(Leprechaun)等均为英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怪妖精。再加上英国传统文化深受古希腊神话的影响,小说中也有大量古希腊神话的元素。例如在第七部作品《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中出现的奠酒人(the Libation Bearers)便来自古希腊神话《奥瑞斯提亚》(The Oresteia)。

(二)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对非遗保护至关重要。无论是博物馆、美术馆和档案馆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在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抑或是教育工作者,都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参与者。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水平,并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利的工作环境,以建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系统,都可以促进非遗保护。[30]而在英国,创意产业对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要求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目前,57%的从事创意文化工作的人员拥有学士以上学位,相比之下就业市场整体拥有学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仅为37%。在数字创意行业,如视频游戏、视觉效果以及交互式媒体行业中,大约75%的从业人员至少拥有一个学士学位,25%的视频游戏从业人员、33%的视觉效果从业人员和36%的交互式媒体从业人员都拥有硕士以上学位。[31]

针对这种高学历的需求,政府部门也通过出台一系列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认证的政策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中小学被要求增加计算机、设计等方面的课程,以让学生们可以更早、更多地接触并了解各种创意技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在高等教育阶段,英国高校也开设了大量的与创意经济相关的课程,其中通过英国创意认证委员会评估的与创意经济有关的课程多达18250种,仅视频游戏专业课就达到1600种。[32]部分高校还专门设置了与创意经济有关的学院,如格拉摩根大学的创意与文化产业学院(School of Creative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Glamorgan)等。2012年11月,英国创意认证委员会宣布,受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资助,其将开始实施一项小规模实验计划,通过增加包括出版、电脑制图、广告、艺术与设计等在内的96种经认可课程,进一步提高教育对创意经济的支撑作用。

1.培养师资人才

文化教育工作应该包括加强对新晋老师和资深老师在相关方面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合作,为各个阶段的老师提供相关服务。学校之间也可以交换老师(进行教学),介绍成功经验。同时,也不能忽视老师同相关产业的联系,教学不应该脱离实际。所以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都应该鼓励老师多同相关行业的专家联系,跟上最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更新知识储备。对于有些老师来说,他们本身可能就是某一行业的专家,所以每学年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这也是进行教育资源实际应用的好例子。

2.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

英国政府特别重视对年轻人,尤其是对中下层年轻人的培养。现在大部分遗产组织所提供的文化教育活动,都致力于推广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对象的相关计划,例如家庭艺术节和暑期阅读挑战计划(Summer Reading Challenge)等,目标是将“年轻”家庭带到当地的文化机构。另外,缺少文化参与机会的年轻人是政府政策的重点关注群体。针对最低艺术参与机会及最高文化剥夺的区域,政府推出新计划。自2016年9月起,英国艺术委员会与文化机构合作,制订让贫困家庭出生的年轻人参与广泛的艺术及文化体验活动的计划。参与计划的年轻人将有机会在世界级艺术文化团体工作,通过文化工作经验得到心灵和知识启发,并借此激励其他人。该计划将在三个区域进行试点,若计划试验成功,则未来三年活动将增加举办区域,预计第三年年底,该计划会使全国70个区域近14000名青少年参加体验。当然,尽管文化教育为人才提供了表达自己的第一个机会,但其未来职业发展仍需要有明确的支持途径,文化教育特别需要解决“因生活背景条件限制而决定了其能否进入文化产业”的状况。

英国政府希望能支持更多的年轻人获得文化产业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及知识技术,比如由创意及文化技能发展机构(Creative & Cultural Skills)代表与行业组织——现场音乐公司(Live Nation)、伦敦皇家歌剧院、白光唱片公司(White Light)及大英戏剧技术联合会(Association of British Theatre Technicians)一起组成一所国家学院,以为创意文化产业建立幕后人才培育中心(The Backstage Centre),为学生提供培训课程,专门应对后台技术人才(如灯光、动画制作人才)的需求等。

3.为文化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提供新的资质证书、设计专业奖项与资助机会

教育部在设计全国文化教育计划的时候会考虑同英国艺术协会合作,颁发更有针对性的专业资质证书以表彰在文化教育工作领域获得突出成绩的工作者。优秀的文化教育工作者还可以组成一个文化教育大使小组,其一方面承担咨询、建议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文化教育。政府还考虑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提供资助机会,让服务于艺术家、演员、舞蹈家和音乐家的培养平台能够在未来也帮助文化教育工作者。

英国政府还提倡特有的学徒制,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需求,因此提供严格且弹性的途径,通过学徒制和新的专业文凭使人才进入文化行业。预计2020年学徒将增加至三百万人。

(三)确保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资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即便人们受到各种先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影响,也需要在财政资金上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以寻求对其的长远保护,并促进其发展。英国的非遗保护资金充足,并建立了相对有效的管理机制。

1.通过政府和非政府途径为非遗保护提供充足资金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截至2015年,英国教育部投入1500万英镑来推动文化教育构思的实现,促进文化教育产业的发展。英国在公共文化投资方面,除了由财政部和彩券基金通过税收优惠和对慈善事业的鼓励来支持文化产业外,其他如乐透遗产基金会、国家遗产纪念基金会和英国艺术基金会(The Art Foud)等也参与其中。英国政府认为文化组织仍有进一步扩大慈善事业及私人捐款受益的空间,并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非补助资金,其中包括商业收入。许多文化组织也已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受政府补助的文化组织增加了其非公共投资比例,整体比例由2009~2010年的22%提升至2014~2015年的55%以上。

2016年的文化白皮书中提到英国政府将为赫尔提供300万英镑的资金以用于建设遗产基金,使文化遗产组织为小区如何善用历史建筑提供帮助。另外,彩券基金也将制订2500万英镑的文化遗产企业投资计划,以使文化遗产之经营者能在财务上自给自足。

盖尔语委员会在每个财政年度都会接受苏格兰政府的财政资助,以提供给盖尔语机构和其他符合要求的项目申请者。根据内容设立的项目可分为资助戏剧表演、写作、制作或新媒体工作的“盖尔语戏剧发展基金”,支持从事盖尔语教育工作的“盖尔语教育奖金”等。与之类似的还有康沃尔语协会(The Cornish Language Partnership),其曾获得来自政府的15万英镑和来自乐透遗产基金会(Heritage Lottery Fund)的3.4万英镑以用于支持康沃尔语的研究工作,并在2008年确立了标准的康沃尔语书写格式。另外国家遗产纪念基金会(The National Heritage Memorial Fund)也曾在1989年出资200万英镑资助赫里福德大教堂的链式图书馆和地图的研究。[33]

减免税收也是财政激励的重要途径。从2007年开始,英国政府针对本土电影制片人推行税收减免计划,激励相关文化产业的有志之士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另外,政府出资建立各种基金会,以为政府建言献策,推动英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1998年英国设立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NESTA),其拥有3亿英镑的原始资金,以用于支持科学、技术和艺术领域的创新项目。同时该基金会每年还会就创意经济的现状发布研究报告,提出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2.建立分层级的文化管理政策体系,提高全民参与的灵活度

英国政府采取多层级的文化管理政策体系:第一层级是中央政府直接支持、扶助的文化机构;第二层级是非政府性的文化公共组织,如英格兰艺术委员会等,因为它们代替政府履行某些具体的职责,也被称为“一臂之遥”;第三层级则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与扶持的相关文化单位。这些文化机构、组织在接受政府的拨款后便将其用于资助通过审定的艺术项目、文化遗产机构和文化传承人。2013~2014年,英国政府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分别向博物馆和英国文化遗产基金直接拨款2.93亿英镑和1亿英镑。而这些文化机构除了接受政府拨款以外,还通过全民性文化遗产项目或艺术家提供的鼓励性风险融资、合伙参与、战略投资、博物馆资助、技能开发基金、合伙人基金、认可度资助等方式获得资助。

根据2016年发布的英国文化白皮书,英国政府每年提供大约25亿英镑的额外资金[34],通过“学童津贴补助”(Pupil Premium)项目来帮助学校水平较低的学生提高成绩。目前已经有许多学校使用这一津贴来增强学生们的文化体验,丰富他们的文化活动。在不久的未来,英国政府也将鼓励更多学校利用学生津贴,协助学生更多地认识英国的文化遗产。

(四)重视文化遗产生态理念与创新,通过“大社会”的概念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英国公众对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兴趣普遍较高。根据易普索(IPSOS)国际市场研究公司公布的调查数据,36%的英国人以英王室为傲,24%的英国人为本土文化感到自豪,两者的比例都高于英国人对体育项目的喜爱度(10%)。[35]其他调查显示英国人参与文化遗产项目的比例也逐年增高,2011年,有73.3%的英国成年人“游览”了文化遗产项目,这一比例高于5年前的比例。目前,为了有效推进广大民众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还整合多个平台资源,如教育部、商业创新与技术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青年学习机构(Young People's Learning Agency)[36]、技能资助机构(Skills Funding Agency)等组织、部门都有文化遗产教育工作的长期计划,或者为这一工作提供长期帮助。

1.“大社会”理念的计划与实施

英国政府在2000年前后提出“大社会”(Big Society)的文化生态理念,旨在让更多人参与到社区的慈善活动之中,形成一个所谓“大社会”的构想,其中文化活动就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英国政府文化、媒体与体育部注重推行“大社会”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生态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推动面向全体学校及其师生的文化教育计划的实施,并由英国政府文化、媒体与体育部,技能部出资1.1亿英镑,支持开发青年文化创意潜能的“创意伙伴”(Creative Partnership)计划。该计划不仅意在提升青年的传统的艺术创作技能,还通过设计创造性思维活动等提高青年适应文化创意新经济环境的综合能力,使下一代人为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文化事业做好准备。

在开发、创新文化遗产的同时,英国政府文化、媒体与体育部还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比如遍布威尔士各个地区的小型诗歌音乐比赛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赛由英国政府文化、媒体与体育部资助,是“英国版本”大众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彼此促进的完美范例[37]。诗歌音乐比赛会源自威尔士的民间文化,鼓励创作、朗诵与咏唱诗歌,涵盖诗歌、朗诵、歌唱、舞蹈等,把威尔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国际。借由这种方式,威尔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同时还从其他两个方面促进了威尔士人的参与。首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身份认定的标准,增强了人们对非遗保护的意识、责任与使命感。威尔士人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定往往通过非遗的形式来表达,使得这种围绕威尔士语言与语言衍生品(如诗歌)的文化工具得到发展。在比赛过程中,选手对威尔士语和其他语言的使用与驾驭彰显了威尔士民众的存在感,提升了自我认知的水平。诗歌音乐比赛会不仅代表了民族身份,成为文化象征,还在日益扩大影响力的过程中定位了未来。其次,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弥合与凝聚的效果。随着越来越多族群的融合,诗歌音乐比赛会致力于不断探索今天居住在威尔士地区的居民身份特征,通过把多样化、地区化的小型赛事作为整个比赛的“外延项目”与“分会场”,起到了吸引其他族裔参与的作用,促进了文化“社会生态系统”的大融合。

根据调查,87.9%的英国人通过不同方式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其中53.3%的英国人参加了至少一项文体活动,但不出资支持,也不提供志愿服务;27.3%的英国人参与资助,并做志愿者;7.3%的英国人会承担志愿工作[38]。这项调查为我们揭示了民间文体活动的资金与志愿服务来源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多数提供志愿服务的人也会参与该项活动,其中,一半以上(53.7%)的志愿者会出钱支持。而24~45岁的上班族也构成了志愿者的主体,约占64.1%。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大部分体育活动的志愿者都在45岁以下,而这在文化活动领域则恰恰相反,三分之二的文化活动志愿者都在45岁以上。而女性参与艺术、历史遗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志愿服务的热情也远高于男性(又与体育活动相反)。另外,志愿者中的约三分之二(64.3%)会投入体育活动中,余下约26.5%会参与艺术活动。其中15.4%会在遗产保护工作中担任志愿者,而提供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的比例相对较小,分别为5.2%、3.5%、2.1%。但是,历史遗产与博物馆是从私人资助中获益最多的两个部分,前者会获得49.5%的资助,后者获得资助的比例也达到44.1%。另外,21.1%和20.4%的资金则被投入了体育和艺术组织的活动中。

通过这个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多人通过志愿服务和私人资助的方式参与到文化体育活动中来,呼应了英国政府要建立“大社会”生态系统的构想。与此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参与其中的方式不同,一般来说,年纪越大,越倾向于资助而非志愿工作,年轻人广泛参与志愿工作的习惯又进一步促使他们获得更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经验。总体而言,我们也必须看到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参与这种“大社会”的文化活动,英国人都对当地社区的文化生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并促进地区乃至全国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

2.学校教育与全民参与

与这个“大社会”的概念相呼应,2012年发布的一份名为“英格兰的文化教育”的独立审查报告中也提到了普及全民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文化教育家达伦·亨利(Darren Henley)做的一项跨学科的研究,就有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让英国所有的儿童都能够接受最好的文化教育,体验文化遗产最棒的部分。他在向英国政府提出的关于文化教育的建议中,特别提到“了解我们的文化并积极参与到学校与社区的文化生活中,是提升我们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熟悉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社会的发展脉络,我们才能了解我们是谁。所有孩子和年轻人都应该获得参与文化生活的机会并享受文化生活。不论他们的出身和家庭环境,他们都应该有机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加深他们同社会的联系,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39]

在亨利的建议书中,文化教育的无差异性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所有儿童都应该获得文化教育的机会,所以国家应该设计相应的标准,规定儿童在初级学习阶段应该接受的“最低文化教育程度”。学校应该鼓励孩子们在传统的学科教育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科目并进行持续的学习。比如2012年的学校教育白皮书里就提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儿童应该享受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因此,制订新的国家计划势在必行,这也是为了方便全国统一教育标准、提升文化教育质量。目前英国并没有统一协调的文化教育机构来专门承担这一工作,因此需要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政府的职责和优先考虑的发展方向,以及为文化教育提供切实的帮助。

在2016年3月发布的《英国文化白皮书》中,也特别强调“全民共享文化”的重要性。英国政府认为无论成长背景如何,都应该为所有民众提供平等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只有当文化被普及、面向社会大众时,国家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这也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根据调查,由于社会中下层民众的文化参与度低,因此英国政府希望为目前尚未从文化活动中获益的年轻家庭、弱势群体和受社会孤立的群体提供更多的机会。首先是学校基础教育部分。英国政府提出所有公立中小学设计课程的宗旨应该是促进学生精神、道德、文化及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包括学习音乐、戏剧、舞蹈与技术等,其中不少——正如本章所提到的相关内容——都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关。此外,中等阶段的教育也不容马虎。英国政府还在“攻读”具有就业导向的中等教育普通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和具有学术导向的进阶级普通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所需的具有质量保证的“黄金标准”(Gold Standard)课程中引入相关科目,希望学校在艺术、创意及体育活动方面“扩展”学生的知识、理解力和技能。

而除了正规教育外,英国也持续推出相关文化体验计划,例如打破地域性的“和谐计划”(In Harmony)、“青少年音乐发展”计划(Music for Youth)、“国家青少年音乐机构”计划(National Youth Music Organizations)及索雷尔基金会的“国家艺术与设计周六俱乐部”计划(National Art & Design Saturday Club)等。

此外,为了践行这一普及理念,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地区之间也应该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如今,英国教育部与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就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跨部门的管理机构,来更好推进同资助单位的合作。不少人呼吁教育部和其他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个更规范的跨部门合作机制,由文化部部长或教育部部长来担任这一合作机制的负责人。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力度,比如与英格兰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England)、乐透遗产基金会、英国电影学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大乐透基金会(Big Lottery Fund)、英格兰遗产基金会(English Heritage Trust)这样的机构应该保持更加频繁、密切的交流,确保它们为文化教育的整体性框架服务,让这一工作更加有效展开。英国政府也会加入相关的协助工作中,建立一个新的合作平台。学校也可以参与到这种新的合作模式中,探索更有效的课程制度。以音乐课为例,负责管理学生的老师、音乐老师和专业的音乐家之间的合作对音乐教育大有裨益,因此可以在地区建立音乐教育孵化组织来寻找资助机会,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对此政府部门已经采取相应措施,并“收获”一些认可。所以这样的模式可以被推广到其他文化教育领域,以在不同内容的文化教育实践中实现各部门有意义的合作,加大专家资源和专业场地的使用。同时,学校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力度也可以进一步加大。每一所中小学都可以指派一名高级管理队伍的成员来担任文化教育领袖。所有学校也应该有专门负责管理文化教育的老师,因此学校可能需要考虑从创意与文化产业引进一些新的人才。相应地,文化机构也应该有专员负责同学校工作的对接。政府应该在这一方面加强对学校与机构对接的引导,完善它们的长期联络机制。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尽管已经有非常好的范例说明这两者间的深入合作可以充分展开,但是如何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仍有待观察。

根据2016年《英国文化白皮书》,虽然大部分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文化体验服务的元素已经十分丰富,但受地域或社会障碍影响而无法深入接受文化的弱势族群也依旧庞大,为他们服务的网络仍十分“零散”。因此,为了提升地区文化体验效果,英国政府提出一个新的文化公民计划,其由英国艺术委员会和英国文化遗产乐透基金主导,目标是将文化体验范围延伸至70个文化参与最低的区域,增强公民参与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亨利还提到采取一个叫作“文化教育通行证”的办法,即为年龄在5~19岁的儿童与青少年发放文化教育通行证,上面记录他们所有课内与课外的文化活动,其帮助家长和老师了解他们已经获得的文化知识的情况,以填补他们相应的知识与活动空白,让他们不会落下任何必要的课程。特别是对从小学向中学教育过渡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小学,可能在文化教育基础上会呈现些许差异,这将有助于他们的中学老师了解他们的教育背景,为他们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课程。

3.推动地区合作与全民参与结合

文化具有改造地区的潜力,英国政府希望能“把握”各地文化潜力,将文化放在其战略发展的最前沿,并考虑如何让文化成为促进各地福利、再生经济发展的“计划中心”,促进各地实现愿景[40]。例如推行英国“文化之都”(UK City of Culture)、北部地区大型博览会(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North)及新“发现英格兰”计划,挖掘英国之文化潜力。在地区文化发展方面,英国赫尔河畔金斯敦(Kingston upon Hull)已获选为英国2017年“文化之都”,也在罗浮指南出版社(Rough Guides)发布的报告中被列为目前值得参观的十大世界城市之一,其文化资源投入不断增加,提升了城市信心,地区历史建筑环境之发展能够带动更广泛的地方资源再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商业发展与地方繁荣,预计将为当地带来价值6000万英镑的商机。电子手段也是一个推动地区合作的重要方式,比如文化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建设,这一网站可以整合所有的文化教育资源,通过呈现在一个网站使得相关学习更加便捷的方式,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地区的互动。

此外,跨国影响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英国都是文化发展的领跑者,伦敦被誉为“世界文化之都”。全球化的今天,英国文化仍保持影响力,不仅吸引游客“体验”英国的风景、文化遗产和城镇都市生活,还促进了对英国的贸易及投资。以莎士比亚为例,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莎士比亚的影响力仍随着时间而增加,持续塑造英国的形象。2016年,英国开展了一系列“永恒莎翁”(Shakespeare Lives)的庆祝活动,包括创新戏剧与舞蹈表演、电影放映及数字活动,以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并与英国国际志工训练组织(Voluntary Service Overseas)合作,借庆祝活动,筹措资金来支持全球孩童文化素养培养行动。

此外,借助“非凡英国推广活动”(GREAT Britain Campaign)及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制订的推动全球文化出口计划,开拓新的市场,并确保文化产业都能够参与英国贸易投资总署2013年推行的“高值化商机计划”(High Value Opportunities Programme),为英国文化产业创造了新的机会,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发展。另外,英国也强化法律及政策措施以保护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在战争冲突地区,如英国创建了一个新的文化保护基金,以协助相关国家从文化的破坏行为中恢复重建。

综上所述,英国全民参与文化保护的工作是非常成功的。当前,英国关注非遗保护的人越来越多。英国民众曾通过网络发起要求英国政府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签名活动。民众认为,英国有大量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它们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如果这些活动的开展继续面临安全立法、高额保险费用、安保费用等障碍,那么它们可能会消失。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在无法承担封路费用的兰开夏郡的椰子舞(Bacup Coconut Dance)身上,而苏赛克斯的篝火传统也面临由于安全立法越来越严苛和保险费用高昂而无法进一步开展的困境。为此,2014年9月20日,伦敦达克兰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 Docklands)举办了英国首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会议。这次会议由英国历史遗迹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 Sites UK)主办,邀请了70余位学者、博物馆员、档案馆员、舞者、音乐家等不同行业的专家。他们济济一堂,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现状,并分享来自苏格兰、伯明翰、伦敦等地的经验,共同展望英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前景。会议日程中提到“讲故事、艺术表演、社会习惯、仪式和节日、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都是英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带给英国人一种生动的生活方式,也提醒英国人关于历史和认同。但是,这些非物质的文化活动不是静止的,它们不会像建筑物和手工艺品一样不变,相反,它们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在不断更新换代,这就带来了一个风险问题,那就是有的可能不会存活下去。这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珍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它们呢?”[41]会议强烈呼吁,鉴于非遗传承的特殊性以及其对人文环境的依赖性,其将被视为不同于自然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的一个类别,这体现了英国的非遗认同观念已经有强大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英国人对非遗保护有着极高的要求。

(五)电子化科技手段的充分使用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英国充分利用电子设备、网络空间等,更加便捷、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打造文化遗产保护电子平台,构建有效的教育环境

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也都受到很大冲击,甚至迎来了部分教育领域的革命。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英国相关工作者也不落人后,推出了“文化遗产教育电子化”的项目,力求把传统的保护工作与“新鲜”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人们与博物馆、美术馆和档案馆的连接方式正在经历巨大的改变。尽管亲自参观的体验仍然很重要,但是越来越多的展品可以在网上看到,文化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苏格兰的博物馆、美术馆和档案馆已经对许多藏品进行了电子化处理,借助先进的社交媒体和网络环境,为更多人创造了线上参观的机会。”[42]

诚然,通信技术的革新为非遗保护和非遗教育工作都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这一工作不再受到地域空间的限制,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在更大范围上使博物馆、美术馆和档案馆发挥了教育功能,并进行更深度的开发。从项目开发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对网上用户“参观”这些在线展览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帮助相关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如何使用这些互联网资源,搭建一个更有效的教育平台,让每个参与者都能获得最好的体验,学到对他们最有帮助的知识,从而令非遗保护工作从整体上受益。

爱丁堡皇家协会正是在此背景上建立了一系列讨论组和社会关系网,通过和爱丁堡大学、苏格兰皇家历史委员会、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和苏格兰国家美术馆的合作创建了一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电子化平台,他们“为电子化时代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教育工作研究提供服务,并利用网络发布相关的文化遗产政策和活动内容”。

2.构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平台,提供全民参与的方案

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平台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维基百科式的数字化文化遗产网络档案数据库,比如苏格兰博物馆建立的维基编目(Wiki Inventory)开发体系。这种数据库是网络档案数据库的新模式,仿照维基百科的管理模式——人人都可以参与编辑补充、更新信息,部分词条的贡献者甚至有上百人。许多最初被贡献的文化词条会随着加入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得到持续的扩展、更新和修正,这又进一步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维护并更新文化遗产网络数据的浪潮中来。这种维基百科式的结构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众多积极参与其中的词条栏目创建者,无形中极大补充并超越了传统的有限的档案收集、整理、记录、编纂、保存和数据管理机制,而且词条可以做到与时俱进、与民同享,是真正属于人民的文化财富。另一方面,维基数据库涉猎面广,几乎无所不包,这也必然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大民众中的影响力。

另一种是,除了这种数据库之外,英国政府还打造了面向全球的数字化文化遗产交流平台——数字文化内容平台(The Digital Cultural Content Forum),这是一个为全球数字文化档案机构、相关文化遗产机构和产业从业者提供数字化档案信息、实现知识共享、促进协同创新的交流平台。这个平台主要负责同承载相同使命的文化遗产机构协作,分享专业知识、经验,整合数字化平台解决方案。另外,它还致力于在教育和学习领域发挥文化遗产机构的历史传承作用,并巩固文化遗产机构的教育功能;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采集、创建、陈述、保存、使用、管理,数据库建设,提升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鼓励并构建数字化平台,畅通档案信息及研究成果向平台使用者进行有效扩散的渠道;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3.通过其他服务平台助推非遗保护

除上述手段外,英国政府还通过设立平台的方式来提升创意经济的服务水平,比如“海外市场推广服务”(Overseas Market Introduction Service)平台帮助创意产业开拓海外市场,组织创意企业出访海外,以展示英国创意产业的成就并促进贸易发展。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平台是“公众集资服务平台”(Crowd-Fun-Ding Platform),其为资金需求者和潜在投资者提供在线服务。这个平台的出现拓宽了公众小额资金的投资渠道,也解决了创意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在数字化时代,政府通过在互联网建立公众集资服务平台的方式,就能快捷便利地为潜在资金链两端的主体提供信息和选择的机会。

对于丰富便捷的电子资源,在此以“教师百宝箱”(Teachers' Kits)来进行说明。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可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素材库,由“英国遗产”网站以在线的方式免费提供。这里包含所有关于文化遗产的信息,比如其历史脉络和游览建议等,还附有精美的图片,可供参考。

英国政府借由科技使文化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更多的人。英国政府与英国文化机构陆续合作,发展数字化公共典藏及使用技术,以提高使用者在线体验的比例。例如英国国家剧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的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电影院直播计划,2014~2015年,120万人次参与其中,其受到广泛好评。此外还有借助虚拟现实技术(VR)体验青铜器时代的网站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史前海洋深处的方式。艺术英国(Art UK)和英国收藏信托(Collections Trust)共同制作的“英国公共艺术收藏”也被上传到网络以供世界各地人们浏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