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时代: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汇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案例8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依托老年协会助推农村养老服务

基本情况

铜陵市义安区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2016年初撤县设区。近年来,义安区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组建并依托基层老年协会(简称协会),弘扬传统孝道文化,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积极开展农村日间照料服务等试点,努力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让广大农村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主要做法

1.健全工作网络,不断加强协会队伍建设

义安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起步于2003年,到2009年,村级老年协会建成率近100%,并构建了区、乡(镇)、村三级老年工作组织网络。区级建立由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分管,26家单位为成员单位的老龄工作委员会,设立区老龄办。乡镇建立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聘请2名离退休老同志为正、副主任。村级由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担任老年协会名誉会长,吸收有威望、号召力强、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同志,经过协会选举担任会长,动员退休老同志、“乡绅族老”和妇干、团干、治保会主任等5~7人担任常务理事。三级老龄工作组织均做到有班子、有活动场所、有牌子、有经费、有制度。通过建立三级老龄工作组织,义安区基本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老龄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尤其是基层老年协会广泛开展老年人维权、为老服务、文体活动等,成为联系政府和老年人的桥梁纽带,奠定了整个组织网络的基石。

2.聚合各方资源,积极推行“五助”服务

义安区各级老年协会有效凝聚政府、市场、社会志愿服务、家庭个人等方面资源,积极推行“五助”养老服务。一是政府补助,由政府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为70岁及以上的低保户中的独居、失能半失能老人,每人每天服务1小时以上,补助标准为15元。二是邻里相助,动员组织楼上楼下、左邻右舍为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提供物品代购和应急救助等服务。三是老年互助,由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为高龄、患病和残疾老人提供陪医、陪聊、助浴等服务。如钟鸣镇金凤村等部分村建立了农村留守老人之家,组织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精神关爱方面互帮互助。四是协会扶助,老年协会定期上门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生活服务、突发事件处理等服务。五是多方帮助,争取村集体经济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村民企业家提供慈善帮助,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参与,合力推进养老服务工作。

3.探索精准服务,开展日间照料服务试点

义安区深入把握老年人需求,结合农村实际,在7个村创新开展了农村日间照料服务试点工作,为70岁及以上空巢、独居及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一是整合资源,降低服务成本。试点村结合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的特点,从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变为组建日间照料服务队伍,降低建设和运营费用。采取购买服务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村服务队伍一般由5名以上服务人员组成,全部由村医、村保洁人员、其他聘用人员、志愿服务者经培训后兼职服务,服务人员月人均报酬700元左右,每村服务对象平均为50人,月人均服务费80元。二是分类管理,提供精准服务。根据照料对象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实行分类服务:一类对象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每天都有服务人员提供照料、护理服务;二类对象为生活需要帮助的老人,服务人员每周探视2~3次,主要提供生活帮助服务;三类对象为空巢、独居的老人,服务人员每周走访1~2次,主要提供陪聊等精神关爱服务。

4.弘扬孝道文化,营造敬老助老良好氛围

义安区各级老年协会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力弘扬,在发展养老服务中发挥其教化、导向和传承作用,强调家庭和子女的赡养责任,实现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回归。同时,该区通过开展各类孝亲敬老评选表彰活动,培育出一批“孝道文化村”,推动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推动了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一是广泛开展家庭赡养协议签订和履行工作。从2007年起,老年协会每5年动员开展一轮《家庭赡养协议》签订工作,全区家庭签订率达到98%以上。协议对子女赡养方式做了进一步细化,包括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和权益上维护四个方面,并明确“夏有蚊帐冬有被”等具体内容。老年协会既抓协议签订,又抓履行监督,每个协会均设立了老年法律咨询、投诉和涉老纠纷调处小组,每年组织开展三级检查,“夏秋两查一公布”,充分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广泛开展评选表彰活动。该区依托基层老年协会设“孝道红黑榜”,乡镇、村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区级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充分利用舆论力量,发动左邻右舍,督促、教育子女尊老敬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在全区形成了争相敬老的良好氛围,老龄工作在全社会得到了充分重视。群心村每年将村集体三分之一以上的收入用于开展养老服务,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每月定期免费送“敬老餐”;五松、金塔等村每年额外发放助老津贴;城东等村为老年人代缴医疗保险;姚汪、金凤、犁桥等“孝道文化村”不胜枚举。企业、社会人士敬老慈善捐助热情也空前高涨,形成养老服务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全区涌现出一批孝亲敬老典型人物和集体,8人获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人获评市级孝亲敬老之星;区政府获“全国敬老模范单位”荣誉称号,1个单位获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2个单位获得省级敬老文明号称号,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蔚然成风。

经验效果

义安区充分发挥基层老年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政府、老人、社会以及家庭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又很好地发挥各种主体的优势,探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一是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各级协会均由党委、政府领导(村级为支书和主任)挂帅,一方面提高了各级人员对老龄工作和老年协会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利于解决协会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能引导协会树立健康、科学、积极理念,让协会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村级诸多涉老工作均依托协会开展,极大减轻了基层工作压力。二是注重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协会吸收乡镇及村有威望、辈分高、号召力强、资格老、经验丰富的老年人,组成骨干队伍,发挥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老年协会有序、有效运作。同时,依靠老年人开展为老服务,他们清楚、了解老年人的困难,对服务需求把握准确,创新服务模式精准、有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注重加强经费持续保障。老年协会在基层开展为老服务、弘扬传统美德、维护社会稳定的成绩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工作经费得到了有效保障。义安区自2006年以来,每年按照老年人口5元/人的标准落实老龄工作经费。区、乡(镇)、村三级对聘任的专职从事老龄工作的离退休人员实行经济补贴,区级补助500~600元,乡镇补助500元,村老年协会专职会长每月补助200元,主要用于弥补开展老龄工作的交通费和通讯费。乡镇、村根据经济状况,安排2万元、1万元左右的工作经费,保证了协会活动的正常开展。全区90%以上的村为老年人建设了活动室。

基层老年协会的有效发展,让老年人有了“家”,老龄工作有了“脚”,村两委有了助手,党委和政府有了抓手。发展基层老年协会,是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的重要途径。义安区依托老年协会助推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稳定、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中国家庭伦理秩序的回归和重塑都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