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学的观念空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古典诗美观念的“现代”价值实现

最后来总结一下本章的基本思路与结论。本章的基本结构(见第一个分析图形)如题目所示,是在两种处于主体-客体、内容-形式、所指-能指的同一性诉求张力中的历史努力,即“价值原则的历史生成”(上方箭头)与“诗学观念的审美重构”(下方箭头)之间的错位关系中,探讨一种诗歌美学如何被构造与生产出来。在这两种历史努力中各自的主体-客体、内容-形式、所指-能指之间的差异与不平衡是先在的,而且是永远不可能完全弥合的,这可以看作先前的意识形态生产的效果,因为意识形态生产不是从真空开始,而总是从先在的意识形态开始。这种差异与不平衡恰恰是意识形态生产的动力。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之下,古典美学观念与现代诗歌的审美规范结构,群体性价值观念与“朦胧诗”作为现代艺术生产的个体性的价值实践方式,这两方面之间的同一性的历史努力由于某种错位中的观念重叠与形式平行,通过偏离自己的历史努力方向加入意识形态生产,而获得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暂时的统一:古典美学与现代诗歌艺术规范通过作家的心理结构而得到中介,群体性价值观念与个体化的实践方式通过心理主体而得以协调。所有这一切,都在意识形态中获得一种盲目的同一性,一种不同一的同一:我们总是可以在两条虚线的交叉点上,设想一条垂直于纸面的箭头(箭头指向的方向是朝里还是朝外无关紧要)——它是意识形态生产所努力掩盖的、暂时也确实被视而不见的绝对的差异性,它的同一化曾是前一阶段的意识形态生产附带的目标,它的差异性却也是意识形态生产的无可奈何的后果,因而要求着新的意识形态生产的同一化作用举例来说,这正可以看作“第三代”诗歌以来的情形:古典美学观念完全失去了对于“新生代”诗歌的论证与辩护意义,它以及群体性价值观念,作为类存在经验与历史性内容,如何在趋向极端的私人化写作方式、艺术实践方式与纯诗“纯粹”的语言结构或者语言游戏——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某种意识形态幻觉——中得以形式化或同一化,正要求着新一轮的意识形态生产。,而对它的辨识与分析,则是意识形态批判,也是本章论述的起点。

在第二阶段,被意识形态同一化作用取消了其历史性维度的心理主体,成为价值实践的主体。与此相应,借助于诗歌心理学展开其理论建构,是孙绍振也是许多人当时在古典美学观念与现代诗歌艺术之间实行调停与中介的必由之路。正如历史没有出口一样,同样历史也没有断裂带与黑洞,一种非历史化的理论范式完全可以发挥其历史性的作用,而一种历史意识同时也必然在起着某种意识形态化的作用。因此就像没有绝对的历史性(对于差异性的同一化诉求)一样,也没有绝对的同一化/意识形态化。历史性中的非历史性与意识形态的非同一性,正是新一轮的意识形态分析开始的地方。

因此,在第三阶段,个体价值作为审美价值部分地得到实现,历史意识也进入了诗歌本体结构,虽然这里对之似乎较少批判的色彩,但是并不意味着此次观念同化过程包含较低的意识形态化程度。对于获得历史化重构的诗歌本体结构观念中的非历史性与非同一进行分离,因而对之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总是可能的。我们只是想把这一工作放到别的地方与课题下来作。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三个分析图式中左端的要素是同一的,这恰好说明它是各种意义化/意识形态化的中心目标,无论后者是以美学观念的构造、诗歌写作的心理实践还是以历史化意识的方式来指向它。同样因为它在目前的语境内恰好不是分析的中心,所以这里我们容忍了它作为物自体的幻觉/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