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异建构社会身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语言学的身份建构研究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的身份建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方面研究主要经历了变异研究、语用研究、社会心理研究、语言交际研究、语言社区研究和生命身份研究、批评话语分析等六个阶段。

(1)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异研究:该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把语言社会因素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人们的语言都充满了诸如思想和历史等属于他人的声音,并因语境不同而不同。语言变异研究的目的是把语言变量中的社会阶层、性别、年龄等社会变量进行统计和反映,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语言与社会身份的关系问题。但是语言变异研究既没有重视语言使用中的个体差异和个体能动作用,也没有在其语言变量的选择中反映个体语言的多样性。

(2)语用学的语言变异研究:语用学关注了构成社会身份的各种变量,如文化归属、社会阶层、身份背景和教育程度等。它强调语境在塑造语言和社会意义中的作用,这种做法改变了人们认识中语言与身份的对应关系。但是,语用学研究由于过于强调语境对语言行为的影响而忽视了人的主体建构作用,人的主体地位仍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3)社会心理研究:在交际顺应心理与社会身份感的共同影响之下,言语个体既可能有顺应对方话语的合作行为,又可能有突出自己身份的趋异语言行为,而且在很多时候两者兼而有之。因此人在任何时候都既有自身主观认定的身份又有客观世界强行赋予的身份,人的这种多重身份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语言行为网络,即人的任何语言行为都是表明身份的行为。社会心理研究揭示了个体和群体选择语体时的心理过程,指出个体或群体的语体选择是在参照对方社会身份的前提下作出的决定。这种观点为进一步揭示语言与身份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奠定了分析基础。

(4)交际社会语言学:该学科明确提出了语言对社会身份的建构作用,认为人的性别、民族和阶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从实际语言交际中产生的。交际语言学分析交际中的各种语境提示成分,指出其中蕴含了交际双方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认为交际双方通过这些提示成分建构自己和对方的社会身份。交际社会语言学认为交际活动不仅体现了社会范畴,而且建构了社会范畴,体现了语言与身份的辩证关系,为研究语言行为和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分析模式。

(5)语言社区研究和生命身份研究:该研究开始于21世纪,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出发研究处在社会发展中的自我及其身份的形成方式、发展途径和变化规律。这项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个体所处环境中社会关系的变化,个体与其经历过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以持续对话的方式不断协商交流,并通过语言行为不断建构自己的各种身份。语言社区理论和生命身份研究立足于社会,着眼于语言动态,从主体作用的发挥得出结论,做到了将语言、社会和个体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6)批评话语分析:这项研究以语言分析为出发点,更清晰地阐释了语言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批评话语分析通过语言建构社会身份,凸显了人在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批判话语分析认为,拥有话语权势的社会机构在制定话语规范和生活话语的过程中,通过对人们意识形态的控制,使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并遵守话语规范。但是,作为具有主观想象能力的社会生活主体,人既可以遵循话语规范,又会有意识地背弃话语规范,并以此作为建构和彰显自己社会身份的形式。批评话语分析全面地认识了语言与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它把语用学所阐述的社会对语言的构建关系以及其他学科阐述的语言对身份的构筑关系进行综合,从而揭示了语言中的思想性,突出了人在建构社会过程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