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时期的右翼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右翼概念的辨析和界定

一 右翼的相关概念释义

通过对“右翼”一词语源的回溯及语义的梳理,已明确欧美系的右翼与日本右翼虽然存在语源上的传承关系,但其内涵不能双向涵摄。由此可见,二者无论是在派系传承还是在思想理念上都存在根本区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因此,在涉及对右翼概念界定的问题时,首先有必要将日本右翼从欧美右翼的体系中剥离出来而各自表述,以避免概念的重叠错杂、混乱不清。

有关右翼概念的界定因其思想驳杂、派系众多、涉及地域广泛、样本差异明显而变得相当困难,这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一般的,权威词典上对右翼概念的解释无外乎以下几种。

《广辞苑》解释为:①右面的翅膀;②队列的右方,右侧的部队;③(因在法国议会中,位居议长右手方面的议席)保守派或国粹主义、法西斯主义的立场,如右翼团体;④棒球中外野的右侧。

《国语大词典》解释为:①右面的翅膀;②持保守性、国粹性思想的团体(因在法国议会中,位居议长右手方面的议席); ③棒球比赛中本垒的右面;④舰队中位于右端并行的军舰;⑤最右面。

从解释看,《广辞苑》第3条与《国语大词典》第2条的解释符合我们所设定的问题,与我们的研究对象相符合。两者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从右翼的语源入手,强调其保守性、国粹主义思想。应该说,解释的路径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解释的内容尚显粗简,并没有关注到日本右翼的“异质性”及其自身复杂的阶段性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定权威性的《国史大辞典》中并没有“右翼”词条,只对“右翼运动”(うよくうんどう)做了如下解释:右翼运动指在我国(日本)以标榜国家主义、日本主义、农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等理念的个人和团体以天皇中心主义的国家观作为运动的指导原理所从事的政治行动(包括暗杀活动)、大众运动、教化运动。参见国史大辞典編集委員会編“国史大辞典”、吉川弘文館、1979、169頁。《国史大辞典》没有为“右翼”一词单独列出词条,估计是考虑到该词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只能将其置于右翼运动中才能加以解释清楚。从本书后面对日本右翼系谱及其思想的研究来看,《国史大辞典》的解释比较契合本书的研究结论本书将日本右翼的系谱分成“玄洋社黑龙会系”、“老壮会与犹存社系”、“农本主义系”和“经纶学盟系”四大派系。而《国史大辞典》中提到的“国家主义”、“日本主义”、“农本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理念恰恰是这四大派系各自标榜的。在这一点上,两者不谋而合。另外,本书提出右翼思想构造中“天皇观”是其最为核心的思想的观点与大辞典中“以天皇中心主义的国家观为指导原理”的解释相互印证。详见第二章“右翼的系谱”与第三章“右翼的思想构造”。,其解释思路有值得借鉴之处。

堀幸雄的《最新右翼词典》是目前有关右翼解释最有影响的著作。该词典认为:


一般而言,右翼指反动的、反近代的国家主义思想及其运动。但这不是非常清楚的定义。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国民议会中,从议长席来看,居于右侧的保守的吉伦特派与居于左侧的激进的雅各宾派是右翼与左翼的由来。据此,右翼被指对近代革命持反对立场的保守派的政治态度。之后,左翼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代表,而与之相对的,反革命或者反动的、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统统被称为右翼。通常,右翼没有成体系的理论,根据当事者的不同,其指导理念也千差万别。但是一般都具有对近代的反动,对人类如自由、平等普世价值的否定,对国家为中心的价值的追求等特征。堀幸雄编“最新右翼辞典”、東京:柏書房、2006、49頁。


《最新右翼词典》对右翼的解释延续了右翼语源说的研究进路,相较其他词典的解释,更强调右翼反近代、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等核心特征。应该说,对右翼本质特征的解释比较深入。

对比各种较权威词典的解释可以发现,右翼概念尚无统一、明确的解释。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学者不畏困难,在有关右翼概念的界定问题上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将这些观点概括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阶级斗争说”“综合说”等。暂且不论这些观点是否偏颇,至少在右翼概念的界定问题上,提供了有意义的研究思路和解释路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说,其代表学者是木下半治。木下半治在著作《日本右翼的研究》一书中谈及右翼出现的条件及其内涵时指出:


法西斯的本质是垄断资本主义为了克服被变革的危机而采取的一种独裁模式。法西斯的出现至少需要四个条件。一、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独裁政治。二、垄断资本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崩溃的危险。三、经济危机导致无产阶级和农民大众在政治上的动摇,左翼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发展。四、为了克服革命的危机,进行社会性煽动,动员拉拢小资产阶级和部分愚昧落后的无产阶级作为大众运动的基础。木下半治:“日本右翼の研究”、東京:現代評論社、1977、13頁。


对于界定右翼产生的四个条件的具体含义,木下做了详细的说明。他认为:


关于第一点“归根结底,法西斯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是金融资本的运动。所以无论国粹主义的、反动的独裁暴力等形态,如果其国家资本主义并不发达,还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上也没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话,那不能称其为法西斯主义,只能是单纯的封建专制”。

第二点,“经济危机是法西斯登台的前提条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如果没有发生经济危机,只要某种程度上仍处于安定状态,那么法西斯就不会产生,因为安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形态是议会政治。政治斗争通过议会形式相互妥协确保政治制度的稳定。但一旦爆发危机,特别是社会动荡矛盾尖锐,如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议会政治通常是无法抑制的,这就需要非议会、暴力的统治制度,而法西斯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第三点,“经济危机加剧了阶级矛盾。劳动者和农民迫切需要摆脱苦难,反抗和斗争成为必然。经济上,劳动组合运动,政治上,以人民大众的劳动组合运动为基础,左翼运动即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兴起,表现出对于现存资本主义体制的非妥协地坚决废除私有制的运动。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也为了抑制无产阶级运动只有通过法西斯独裁体制来扼杀”。

第四点,法西斯主义必须为争取到更多大众的支持而不择手段。一方面,坚决抑制左翼解放运动,同时,对于愚昧落后的大众阶层采取怀柔政策,拉拢甚至是欺骗那些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无产阶级。利用他们的软弱、贪婪以及对于政治地位的不满,将他们打造成为反动部队。这一点也是法西斯区别于单纯暴力政治的关键。木下半治:“日本右翼の研究”、東京:現代評論社、1977、13~16頁。


同时,木下也指出:“从国际来看,一般而言,法西斯是缺乏理论体系的。”正如法西斯自身也宣称“与理论相比,更加倚重行动”。同样,“日本法西斯也是如此,理论贫困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程度”木下半治:“日本右翼の研究”、東京:現代評論社、1977、24頁。。木下的观点简言之,意在强调日本右翼的出现是日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内国际矛盾无法调和而走向极端独裁的需要,日本右翼的内涵就蕴含在法西斯主义之中。

的确,右翼作为一股政治势力,其产生及其内涵必定与当时经济基础存在密切联系,但其观点的解释效力只适合昭和时期的法西斯右翼,无法解释之前明治时期的“观念右翼”和大正时期的“革新右翼”两个阶段。也就是说,木下的观点并不能解释全部右翼的历史,缺乏历史纵向的归纳,不免会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他注意到历史唯物史观在解释右翼生成问题上的重要性,也实属难能可贵。

第二,从阶级斗争理论的角度阐释右翼概念问题。代表学者松本健一认为:


幕末、明治维新期,左翼主张开化、欧化主义,右翼主张攘夷;明治后期,左翼倡导民权,右翼倡导国权,关于日俄战争问题,左翼是非战派,右翼是主战派;大正到昭和战前期,左翼奉行马克思主义,右翼则倡导民族主义……松本健一:“右翼·ナショナリズム伝説”、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95、59頁。


松本通过对日本右翼政治主张及其历史活动的考察,对其做了整体性的归纳:“革命是左翼,国家主义是右翼。”松本健一:“右翼·ナショナリズム伝説”、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95、60頁。

显而易见,松本从阶级斗争理论来解释日本右翼,通过以左翼为参照系,把右翼置于与左翼的矛盾对立关系中,揭示近代日本右翼运动史的整体特征,最后将其凝练为“革命是左翼,国家主义是右翼”,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松本的观点对于在整体上阐释近代日本右翼运动史的特征基本是成立的,但近代日本右翼运动是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其思想理论和行动选择都有差异。比如国家主义虽是日本右翼最为重要的思想特征,但它并不是右翼每一个阶段都具备的,早期右翼领导的不平氏族反明治政府的武装叛乱以及参与自由民权运动都不以国家主义为理念指导,其行动也并未体现国家主义的特征,国家主义真正成为右翼指导思想则是在1881年玄洋社成立后从事国权主义运动以及大正时期革新右翼所倡导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时期。这样看来,松本的观点只是揭示了右翼的核心特征但并没有完整解释右翼,把明治维新时期主张开化、欧化主义称为日本左翼值得商榷。通过对木下、松本两位学者有关右翼定义的考察,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在解释日本右翼诞生的原因以及右翼运动的整体性特征上是值得参考的,但是由于其理论上的高度概括性也导致其对具体的、过程中的、细节上的问题不能给予“关切”,甚至会因为遗漏和无视而导致以偏概全。

跳出日本右翼的范畴,在更广阔范围对于左翼与右翼概念的讨论中,阶级斗争理论也有广泛的影响力。在现代政党政治研究中,一般根据政党的意识形态,把无产阶级政党视为左翼政党,左翼政党奉行共产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比如各国家的共产党和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把资产阶级政党视为右翼政党,信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比如英国的保守党、日本的自民党以及意大利的天民党等。这是典型的以阶级和意识形态标准来划分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在“右翼”一词发生异化以后,在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两大意识形态简单对立的时代,这样定义是符合世界绝大多数右翼政治势力的,但即便如此,也并不能将其作为解释右翼与左翼产生的根据。

如前文所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运动方兴未艾之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兴资产阶级与旧贵族、旧领主等封建势力的矛盾,左翼与右翼的对立不是表现为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对立,而是如何对待旧封建势力和如何推进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的态度与手段的区别,总体上形成了保守与革新、激进的对立。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之后,代表保守势力的右翼的政治理念中不可避免地有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意涵,表现为某种形式上的阶级对立。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形成之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右翼包括日本右翼都反对无产阶级、反共、反赤化、反社会主义,表现为实质性的阶级对立,当然因此也成为无产阶级对右翼的定义带有贬义色彩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几经变化,社会结构也不似初期那样——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简单对立,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阶级成分变得复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划分界限变得模糊,而且有些国家的共产党已经发生转向和变质,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阶级斗争论对于认清处于时代发展中的右翼就显得片面和形而上。

总之,要试图对日本右翼做出一个合理的定义首先应该在参考木下、松本从“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来定义右翼的思路基础上,跳出“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框架,对右翼做更为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这方面,学者天道是可以说是做了有意义的探索。他认为:


虽然对右翼运动做出细致的定义和区分很难,但一般意义上的,大致的划分还是有迹可循的。通常可以做如是思考,“有着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保守主义倾向的可称为右翼;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倾向的为左翼”天道是:“右翼運動100年の軌跡:その抬頭·挫折·混迷”、東京:立花書房、1992、20頁。


显然,天道是与木下、松本的解释思路有相似之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天道是在指出右翼的国家主义特征的基础上还追认了其所含有的民族主义、保守主义的特征,这一归纳更符合右翼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天道是对于右翼特征的探究并未止步于此,他进一步分析道:


“虽然日本右翼思想主张和系谱很驳杂,但依照有关右翼运动的划分,依然可以找到其共同的特质,如‘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对传统权威的尊崇’;重视‘父家长制的国家观’、反对‘精英阶层’、‘排斥其他国家和民族’、‘反自由主义’、‘反个人主义’;以行动为中心、唯‘力量论’等都可视为世界右翼思想的基本特征,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除此之外,日本右翼还有其独特性。一、天皇制国粹主义。立足于皇国史观、“国体论”,宣扬天皇的绝对性。二、将天皇抽象化、相对化为“先验的本体存在”。主张在“天皇作为国家变革原理”之下建设国民国家。三、大亚细亚主义。打破欧美人(白种人)为中心的世界秩序,提倡亚洲人(有色人种)的解放和互助。四、农本自治主义。对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天然具有一种怀疑,而重视劳动、亲族的联合,意欲建立以农村自治为中心的理想国家。天道是:“右翼運動100年の軌跡:その抬頭·挫折·混迷”、東京:立花書房、1992、21頁。


作为一个概念的阐释,天道是对日本右翼的界定虽然稍显冗长,但基本上还是完整地概括出了其核心特征,而这些核心特征恰恰成为日本右翼区别于他者的最本质的特质。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天道是对右翼概念的界定是最客观、合理的,有重要的参鉴价值。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从日本固有文化传统与日本人特有之情绪中探寻,虽非主流,但也颇有影响。其中,三岛由纪夫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三岛由纪夫在《林房雄论》中写道:“所谓右翼不是思想的问题,它纯粹是个情感问题。”三岛将一个需要学理性阐释的问题直接简化为日本人的情感问题。

三岛是战后日本新右翼的代表人物,其言论具有一定代表性。三岛之所以将何谓右翼简化为情感问题,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原因在于,战后右翼与战前右翼相比,缺乏大川周明、北一辉、石原莞尔等右翼理论家,少有思想理论方面的创建,右翼思想因之弱化,所以战后右翼在理论上处于贫困化时期,有学者甚至提出战后右翼已处于“无思想化”时期。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也就是三岛所谓的情感因素。虽然三岛未做明确说明,但显然他所强调的不是个体的情感而是上升到整个民族层面的具有普遍性、象征性的共同情感体验。

那么这种普遍性与代表性兼具的大和民族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无非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对自然和人情世故的认识,也可以理解为某种风俗习惯,另一个是关于国家观、社会观的认识。第一个层面是日本人基于本土文化和既有的生存环境中所自然孕育出的情感体验。它通常是朴素和持久牢固的。虽然这种情感居于日本人精神与心里,但是它并非构成日本右翼精神和思想的关键。右翼根本上还是一个政治观问题,即对于国家、社会、权利等持有的观念认识。也就是说,真正左右甚至规定日本右翼的应该是日本人情感中第二个层面的内涵,即日本人有关国家观、社会观的认识。因此,对于三岛所谓右翼是日本人情感的论述,可直接转为对第二个层面意义的探讨。

日本人的国家观和社会观,无不围绕着天皇观展开。在日本,天皇无疑就是“朕即国家”理念的最好体现。天皇无论在政治权力结构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高高在上,居于核心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所以右翼对于国家的情感可以直接转换为对于天皇的情感。对于天皇的情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右翼所谓的敬戴皇室、尊崇天皇,作为皇室中心主义的狂热崇拜者,积极主张和维护天皇“万机亲裁”的独裁统治。如明治初期的反对政府的武装叛乱,大正时期策划的军事政变以及昭和法西斯运动都体现了右翼维护天皇独裁统治的意图。

津久井龙雄对此表述得最为直白,他说:“右翼本来是一种爱国精神,一种尊重祖国历史与传统并引以为自豪的精神。”可见,三岛所谓的“右翼纯粹是个情感问题”的观点,表面上标新立异,与通常的有关右翼的阐释迥然不同,但深究其实质,结果并无任何新意,无非换了一种表述而已,其观点依然没有跳出右翼尊皇、崇皇的窠臼。但由于是从文化心理而非学理的角度去阐释,此观点更容易引起共鸣,毕竟尊敬天皇的心情在日本是很普遍的。连天道是也承认“本来日本的右翼应该与日本传统的美学、美的意识有着深刻的联系”天道是:“右翼運動100年の軌跡:その抬頭·挫折·混迷”、東京:立花書房、199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