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和声编配
学会了吉他弹唱之后,很多人遇到一首喜欢的歌曲时,会想尝试自己编配一下和声,下面就给读者系统介绍一下和声编配的过程。
一、前提条件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不会弹吉他的人没有编配吉他和声的资格,如果吉他弹奏的水平较差,那么所编的和声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其次,必须拿自己熟悉的歌曲编配。只有自己非常熟悉的歌曲,在编配时才会感到轻松自如,编配时考虑一下原版伴奏是否有吉他演奏,如果有吉他演奏则尽量参照原版吉他风格去编配和声,这样操作会事半功倍。编配后去试弹,才能感觉到哪里和谐、哪里不和谐。
再次,判定所选的歌曲是否可编。并不是所有的歌都适合用吉他伴奏,比如地方民歌、用美声唱法演唱的歌曲等往往不大适合用吉他弹唱。那么,哪些歌曲能用吉他伴奏呢?一般说来,通俗的较舒缓的抒情歌曲,特别是原声中就用吉他伴奏的歌曲适合用吉他弹唱,一些带华彩的摇滚歌曲更适合用双吉他或电吉他弹唱。
二、判断调式
一般的歌曲都用大调形式标记,要判断这首歌到底是大调还是小调,我们可以根据结尾音来分析:大调以“1”结尾,小调以“”结尾。
三、选调
每首歌都有固定的调式,但并不是所有调式的和弦都适合弹唱。
例如某首歌为调,则其和弦及其构成音如下:
这首歌的原调所用和弦全为封闭式和弦,而且广大读者都不熟悉,演奏起来左手会非常吃力,所以我们认为该调不适合用原调编配和声。
那么应该怎样选调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哪些是常用调,哪些是比较常用的调。
一般认为:常用调为1=C(Am),1=G(Em);
比较常用调为1=D(Bm),1=F(Dm),,;
其他的调则较少用或不用。当然如果歌曲原调为常用调,就无需再选了。
弄清了常用调后,我们怎样选调呢,选调时,我们遵循就近原则。
例:1.如果原调为,则选1=C较为适合;
2.如果原调为,我们既可选1=F,也可选1=G,但后者为
常用调,故选1=G更合理;
3.如果原调为1=B,选1=C比1=G更合理;
4.如果所选调比原调低,我们可以使用变调夹(Capo)维持原调高度。
四、根据所选调式,找出其对应和弦
大调和弦:
小调和弦:
五、和弦使用原则
1.歌曲所用的第一个和弦及最后一个和弦往往是主和弦。
2.编配时应多选用正三和弦。即大调歌曲以选用大三和弦为主,小调歌曲以选用小三和弦为主(当然还要考虑和弦连接是否合理)。
六、配置前奏、间奏
1.用伴奏节奏型作为前奏、间奏。
这种方法易学,也最实用,多数歌曲是这样编写前奏的,如《触电》《白桦林》等。那么用伴奏节奏型作前奏,用哪些和弦呢?这里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即用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属七和弦。也可以简单到只用主和弦弹奏两小节或四小节作为前奏,某些没有前奏、间奏的歌曲就是这样处理的。
例:1=G:G→C→D→D7
1=C:C→F→G→G7
2.把歌曲原有的前奏、间奏编写成独奏作为前奏、间奏。
许多歌曲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前奏、间奏,可以直接把它独奏为前奏、间奏。
编写过程如下:
①写出该调所对应的音阶图;
②找出前奏(间奏)的最高音、最低音,把最高音与最低音控制在一个把位之内(以不超过四品格为宜);
③把简谱写成对应的六线谱;
④加入技巧,如滑音、倚音、推拉弦、揉弦等;
⑤如果原前奏、间奏旋律较低,可考虑把整个前奏、间奏提高八度来编写。
3.从歌曲中选取一段最有代表性的旋律,编写成独奏作为前奏。
部分歌曲原有的前奏没有特色,我们可以自编一段旋律作为前奏,这种手法为水平较高的吉他手常用,因为操作起来较为简单。具体编配过程与上面的方案相同。
七、配置和弦
配置思路:在和弦进行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使和弦音与旋律音相一致。
首先我们用最简单的例子作说明:
例1
分析:第一小节旋律音可归纳为1、3、5,我们配上C和弦,使和弦音与旋律音相同;
第二小节旋律音可归纳为4、6、,我们配上F和弦,使和弦音与旋律音相同;
第三小节旋律音为5、7、、,我们配上G7和弦,使和弦音与旋律音相同;
第四小节旋律音为,我们考虑到结尾要用主和弦,配C和弦。
如果旋律音较复杂,我们可用目测的办法,看旋律音能组合成哪个和弦,一般就用哪个和弦;
如果目测还不能肯定,我们就用找主干音的方法来确定和弦。
主干音分类:a.强拍上的音,拍中的第一、第三拍上的音;
拍中的第一拍上的音;
拍中的第一拍上的音。
b.反复出现的音。
c.时值比例长的音。
例2
分析:第一小节用目测,1、3、5为主干音,配G和弦(1、3、5);
第二小节中6出现五次,兼顾4、配C和弦(4、6、);
第三小节中2、5处在强音位置,配D7和弦(5、7、、);
第四小节中1占三拍半,配G和弦(1、3、5)。
以上讲的是每小节配一个和弦,事实上,有些歌曲每小节配一个和弦是达不到目的的。
例3
给第一小节配C和弦,可兼顾“3”,但“2”没考虑进去,所以应再用G和弦兼顾“2”,第三小节同上。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配和弦时,必须根据旋律的复杂程度来确定和弦的数目。
另外,有的歌曲有带变音记号的音,而现有的和弦中不一定有这个音,我们就应找出这个变音所对应的和弦来编配。如《相约一九九八》中有这样一句:
在1=G中,没有37这个和弦,只有3 5 7,那么我们就先变一个,然后给前面三小节配上B和弦,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八、配置节奏型
20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许多吉他教材都不编写节奏型,而只编配和弦。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右手的演奏是有较大灵活度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举例说明:
上例中第一小节配C和弦后,右手无论怎样弹,其伴奏音总是1、3、5,也就是说,当和弦定下来后,右手弹出来的音与旋律总是协调的。这就是为什么以前的吉他书不写节奏型的原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吉他伴奏认识的深入,我们认为典型的节奏与旋律结合,更能发挥吉他弹唱的魅力。
下面我们用一个坐标图来说明配节奏的思路。
说明:
①吉他弹唱中,弹与唱的音量比例关系大致为弹:唱=4:5。
②此曲线说明,伴奏的音量变化是随旋律的变化而变化的:
AB段,唱得较低,伴奏可用分解和弦型;
BC段,段落间休止,伴奏可用琶音等音量较低的技巧;
CD段,唱得较高,伴奏可用扫弦这种力度较强的技巧;
DE段,唱得更高,伴奏力度也要加强,可用更密集的扫弦,也可加入右手切音等技巧;
EG段,唱渐消失,伴奏力度也减弱,然后舒缓地减小至消失。
这个图例告诉我们,伴奏是随旋律的变化而作大致平行的变化的,这样可使弹、唱保持和谐统一。当然这是仅供大家参考的一个例子,也有一些歌曲的伴奏不完全是照这样发展变化的,甚至还有的歌曲伴奏从头至尾就只用一个节奏型。
配置节奏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熟记常用和弦根音位置;
和弦根音位置图
②节奏型中应弹出每个和弦的根音;
③一个完整的节奏型不宜跨过小节线;
④注意节奏型的力度变化应与旋律大致平行;
⑤需要说明的是上图只是一种常规思路,有些曲目可能完全不按此思路,甚至从头至尾只用一种节奏型,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下面列举常用节奏型供大家选用(注意根音位置要随和弦根音的变化而变化)。
九、结尾的处理
怎样给歌曲来一个有特色的结尾,也是很有艺术性可讲的,下面提供处理尾奏的六种常用编配思路,供读者参考。
1.在临近结尾的前几小节,我们如果突然来一点清唱,然后再用原伴奏型把歌曲弹唱完,可以加深观众(听众)的印象,富有新意。如校园歌曲《童年》基本上就是这样处理的,原曲最后一行的2—4小节每节只用一个琶音,其实还可以把这几小节处理为清唱,谱例就成下面这样了,这样处理后就多了几分即兴的成分,也让结尾有了新意。
2.如果歌曲的高潮部分在结尾处,我们可以把高潮部分独奏一次作为尾奏,这样结尾就不会显得仓促,如《普通朋友》。
3.个别歌曲也不妨用切音来一个急促的结尾,唱完了也就弹完了,如《蓝莲花》。
4.如果歌曲中的某一乐句非常有特色,你不妨将这句反复弹奏多次,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样处理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青花瓷》最后乐句就反复了三次,第四次渐弱结束。
5.重复前奏的节奏型作为尾奏,这样处理会有一种首尾呼应的感觉,如《保持微笑》。
6.用琶音结尾,琶音的渐弱表示歌曲也快要结束了,本书中大部分歌曲是这样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