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史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打着恢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16世纪是法国封建君主政体逐步巩固、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期。当时法国已是西欧最大的中央集权国家。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以后的40多年中,农业得到休养生息,国力渐强,人口增至两千万,成为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在位)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财政、军队、司法都受中央统辖;征收什一税,设立买卖官职制度,资产阶级成为穿袍贵族,有时还借钱给国王。15、16世纪是法国原始积累时期,采矿、纺织、陶瓷、印刷等工业和商业获得发展。1534至1541年,法国进入加拿大,开始殖民扩张。法国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业资本发达。当时,新大陆和航路的发现,印刷术和天体运行的论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精神发生极大变化。

人文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这一思潮发源于意大利。所谓文艺复兴,原义是指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它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文艺复兴的主导精神是人文主义。拉丁文 Humanitas除了人类之意以外,还有知识、文化、文明、教育的意思,因此,人文主义除了指按照古希腊古罗马思想去培育人的思想以外,还指一种获得智慧的理想和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在于相信人的本性,所以又称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本的观念,以人权反对神权,对神学提出大胆挑战。人文主义从人性论出发,肯定现世生活,歌颂世俗的享受和欢乐,反对教会宣扬的来世思想和禁欲主义;它鼓吹个性解放,要求意志自由和信仰自由,反对森严的等级制度及束缚人们精神的经院教条;它主张追求知识,探索自然,发展自然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它崇尚冒险精神和人的聪明智慧,鼓吹开辟新世界,扩大活动范围,反对闭关自守和因循守旧;在社会改革方面,它看重教育,主张采用全面传授知识的方法,培养全知全能的人。人文主义思想是以古希腊的世俗人本意识为主体的,人文主义对基督教文化的胜利,也就意味着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胜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文化转型时期,它将一度极端化了的人神关系作了调整,从而有了人的觉醒与解放。当然,文艺复兴运动中既有两种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也有融合与互补。因此,人文主义绝不只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单纯重复和延续,它同时又吸收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总之,人文主义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要求挣脱教会的枷锁,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是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进攻的主要思想武器。它在当时起着进步的甚至革命的作用,因而引起了统治者和教会的恐惧,视之为洪水猛兽,为此设立了宗教裁判所,用火刑来对待异教徒和人文主义者。

法国第一批人文主义者都是语言学家,其代表是勒费弗尔·德·埃塔普尔和吉约姆·毕代。埃塔普尔先后出版了圣歌、圣保罗书简和《新约》,毕代发表了《论货币》(1515)、《希腊语评论》(1529)。埃拉斯莫长期住在法国,《格言》(1500、1508)、《愚人颂》(1511)批判了中世纪的等级制度,《讨论集》(1518)表达了对宗教、政治、教育和文学的看法,他对《圣经》作了自由的解释。弗朗索瓦一世建立了“王家读者学院”,即法兰西学院的前身,这里教授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国王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希腊文手稿,他引进意大利最著名的艺术家,如达·芬奇、塞利尼、普里马蒂乔(装修枫丹白露)等,于是各地兴建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在16世纪中叶,继续出版一些关于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著作,尤其是雅克·阿米奥翻译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对法国的语言和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伴随而来的是宗教改革运动,这是资产阶级同贵族阶级的第一次大搏斗。1517年,马丁·路德写出95条论纲,贴在教堂正门,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三分之一。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1]。1530年,埃塔普尔将《圣经》译成法文,使信徒都能阅读,而索邦神学院却谴责这个译本。法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加尔文的宣传。他在30年代组织新教:“他以真正法国式的尖锐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使教会共和化和民主化……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2]新教用法语代替拉丁语,反对教皇对法国教会的控制,反对繁文缛节,反对教士搜刮信徒钱财,提出“天定论”:人们的命运早已为上帝所确定,上帝的意志决定现世的富贵与贫贱,财产就是区别上帝的“选民”与“弃民”的标志。为反对新教,法国在1540年建立宗教裁判所,1549年又设立了“火焰法庭”。查理九世时期,贵族中分成两大集团:以吉士公爵为首的天主教集团,以纳瓦尔国王为首的胡格诺派,即新教集团,由此爆发了宗教战争,从1562年延至1598年。在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托罗缪之夜”事件中,大批新教徒遭到屠杀。1593年,纳瓦尔国王占领巴黎并改宗,次年当上法国国王,号称亨利四世,开始了波旁王朝的统治。1589年,国王颁布《南特敕令》,两派斗争告一段落。

人文主义文学是16世纪文学的主流。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6世纪上半叶,以小说的成就最大。第二阶段在中叶,以七星诗社的活动为主。第三阶段在下半叶,散文占领了文坛。

第二节 拉伯雷和小说创作

短篇故事在中世纪已经出现,《婚姻十五乐》(Les 15 Joyes de mariage,约1400)抨击婚姻制度,描写市民家庭生活。安东尼·德·拉萨勒(Antoine de la Sale,1385—1460?)的《让·德·圣特雷》(Jehan de Saintré,约1459)是法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敢于反抗贵妇,以报复她的不忠,被认为是“敲响了典雅爱情的丧钟”。男女之间的爱情不再是牢不可破的。贵妇“美表姐”由于变心,已不是爱情的理想对象。圣特雷的行为虽然有理,但也不再是骑士的典范,他已具备现代小说的人物特点:疾恶如仇,对不忠的女人毫不留情地给以报复。这部小说标志着骑士传奇寿终正寝,又开了教育小说的先河。《新故事百篇》(Les Cent Nouvelles nouvelles,1462)受小故事诗和《十日谈》影响:几个贵族为了娱乐,轮流讲故事。玛格丽特·德·纳瓦尔(Marguerite de Navare,1492—1549)是弗朗索瓦一世的姐姐,纳瓦尔国王的妻子,亨利四世的外祖母,博学多识,同情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者的保护人。《七日谈》(Heptaméron,1558—1559)没有写完,只留下72篇故事。它模仿《十日谈》,由十个男女轮流讲故事。它集中描写爱情,第19个故事中的帕拉芒特是纯洁爱情的理论家,她认为“完美的情侣是在他们所爱的人中寻找美”,完美的爱人追求美、善良和优雅。玛格丽特反对女子伪善、狡猾、残忍的说法,认为女子要谨慎和自重(第26个故事),不能只听追求者的表白,而不看他的品德(第18个故事)。她揭露贵族的残忍,如第32个故事描写一个贵族要偷情的妻子在情人的头骨里吃饭。玛格丽特已经注意对爱情心理的挖掘。《七日谈》在每篇故事后面进行讨论,得出教训。博纳旺蒂尔·德佩里埃(Bonaventure des Périers,1510—1543?)的《世界钟声》(Cymbalun mundi,1537)以对话方式对神学家互相矛盾的神学解释、空洞的言论进行讽刺,认为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大可怀疑,圣母的无玷生育、耶稣的降生和复活纯属荒唐之谈。诺埃尔·杜·法伊(Noël du Fail,1520—1591)的《村话集》(Les Propos rustiques,1547)描写往昔的乡村生活。

弗朗索瓦·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约1483—1553)是法国长篇小说的开创者,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法国作家。父亲是律师。早年他进入塞伊修道院和博梅特修道院,接受经院哲学的教育。1521至1527年,他先后成为方济各修士和本笃会修士。他热衷于钻研希腊文,与毕代通信,同法学家来往,参与他们关于女权和婚姻的讨论。在利居修道院,他听到了关于宗教改革的辩论。从1528至1530年,他游历各地,在普瓦蒂埃大学学医,研读植物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博物史,后来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1532年,他发表了评注古希腊名医依波克利特的一本书,成为市立医院医生。从1532至1551年,他在各地行医。1532年,他将自己的名字打乱次序组成笔名阿尔柯弗里巴 · 纳齐埃(Alcofribas Nasier)发表了《巨人传》第二部《庞大固埃》(Pantagruel),大获成功。作者假称这是《了不起的巨人卡冈都亚无可估量的伟大事迹》的续集。1534年秋,他发表了《巨人传》第一部《卡冈都亚》(Gargantua)。由于国王对新教徒的排斥,他不得不停止创作达十年之久。他多次受到巴黎主教的保护,到过意大利。1546年,他发表《巨人传》第三部,1552年又发表第四部,随即被列为禁书,此后,他不知去向。《巨人传》第五部发表于1562至1564年,但不能确定是出自拉伯雷之手。

《卡冈都亚》叙述这个国王的童年,他在索邦学院受教育。他先受的教育使他变得愚蠢,而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后则变了样。邻国的毕可肖来犯,卡冈都亚前去迎敌,约翰修士大显身手,获得全胜,国王为他建造了德廉美修道院。《庞大固埃》叙述卡冈都亚之子庞大固埃的童年和在大学学习的故事。卡冈都亚给儿子写信,赞扬人文主义。庞大固埃离开巴黎,保卫受到迪普索德人侵犯的国家,他在巴汝奇的协助下战胜敌人。第三部叙述庞大固埃征服了迪普索德国以后,进行殖民。巴汝奇被任命为城堡主人,大肆挥霍,受到庞大固埃指责后,他颂扬举债的艺术。他想结婚,和庞大固埃商量,并询问各种人,得到不同的回答。庞大固埃和巴汝奇去听法官里多瓦的审判,案子没完没了,他们二人决定去寻找神瓶的答案。第四部叙述巴汝奇把领头羊扔到海里,羊群跟着下海,羊商也落海而死。然后来到“诉讼岛”,这里的司法人员靠赔偿为生。在塔皮奈人的岛上,封斋王正与香肠人交战。他们又来到“嘲弄教皇岛”和“教皇派岛”,最后到达世界技艺大师的王国,这位大师是满足胃的需要的象征。第五部叙述“钟鸣岛”的景象,这里由教皇鸟统治,这些鸟只会啼唱,而由别人供养。旅行者来到“穿皮袍的猫”居住的地方,那里贿赂成风。在“五元素王国”,他们听到抽象学者的讨论。最后他们来到“灯国”,女王领他们来到安放神瓶的庙堂。神示只有一个字:喝。

拉伯雷在前言中指出:“在这本书里,你将找到特别高妙的风味、异样奥博的教义、极其高深的圣言古训和令人惊惧的秘宗妙谛,无论是关于我们的宗教,还是关于政治或经济生活。”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令人发噱的滑稽小说,而且是一部内容广泛、立意深邃的“政治小说”。它对教育、经院哲学、宗教、战争、法律、经济、婚姻等问题作了犀利的抨击,对法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呈现的一系列弊端作了深刻揭露。

拉伯雷在小说中提出了对人的概念和理想。人文主义思想的中心内容就是提出人的解放。拉伯雷从福伦戈的《马卡罗奈人》(1517)和普尔奇的《莫尔冈特》(1481)中汲取了关于巨人的描写的情节。《巨人传》的两位国王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是两个不同于常人的巨人,他们饭量惊人(如庞大固埃小时能吃下一整头牛),力大无穷,智力超群,择善而从,既是体能上和精神上的巨人,又是理想的国王。但他们不是神,而是人。他们没有呼风唤雨的能耐,而是同常人一样思维、生活和行动。他们先天具有的品质,只是用来说明人的价值、力量和尊严。小说对巴汝奇的描写又属于另一种情况。他既不怕绞刑架,也不怕地狱,他渴求一切肉体需要,绝不禁欲。他的名字就含有“需要一切”的意思。他能喝大量的酒,怎样也解不了他的渴。拉伯雷力图写出吃、喝、欲望是生命力充沛的标志。为了让这种先天品质得以充分发展,必须辅以正确的教育。卡冈都亚在出生时大喊“喝呀,喝呀,喝呀”,喝是寻求知识的同义词。神瓶上只有一个字:喝。祭司解释说:“喝,才是人类的本能……希腊文的‘酒’字,和拉丁文的‘力量’、‘能耐’近似,因为它能使人的灵魂充满真理、知识和学问。”法朗士的解释是:“请你们畅饮,请你们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源泉那里……研究人类和宇宙,理解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规律……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通过教育,寻求知识,是拉伯雷的一个重要思想,这还体现在卡冈都亚给庞大固埃的信里。卡冈都亚要求儿子掌握多种语言,钻研各科知识,包括天文地理、江河湖海、森林矿藏、鸟兽鱼虫,特别是医学,他提出要动手解剖,熟悉人体这个小宇宙,并探索大自然,成为知识的“无底深渊”。他还提出要学习武艺,以便保卫家园。这封信所主张的是进行全面教育,培养全知全能的“巨人”。拉伯雷提出这样的理想,在于反对窒息人的经院教育和旧教育,要把人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教师奥洛费纳要求卡冈都亚花几十年时间,把文法、历书、诸家疏注读得倒背如流,每天做二三十次弥撒,结果把孩子弄得“呆头蠢脑、失魂落魄、目滞神昏、口嚅舌钝”,来到人前“帽子掩着脸,鼻涕眼泪一齐流,没有人能逼得出他一句话来,就像逼不出死驴子一个屁来一样”。人文主义者巴诺克拉特先用药物清洗卡冈都亚的头脑,他除了要卡冈都亚学习书本知识,还引导他到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那里学习,接触社会。学习科目有天文、几何、医学、语言、音乐、雕刻、绘画,还有体育、军事训练、打猎、游泳、登山、攀索、爬杆,雨天在家锯木劈柴,吃饭时讨论文艺,玩牌时学习数学。不多久,卡冈都亚就成为闻名巴黎的大才子。拉伯雷把灌输式教育和启发式教育结合起来,而以后者为主,给后世以重大影响。与此同时,拉伯雷抨击了经院教育。这种思维方式在大学和法律界占据统治地位。神学家和法学家讲起话来连篇累牍,言不及义,不知所云,漏洞百出。法学家爱作繁琐考证,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他们要学生讨论“山羊的毛是否是羊毛”,认为“酒改变了身体的形状,因为它把一个不喝酒的人变为一个喝酒的人”。他们套用三段论来论证,迂腐可笑。第五部中,“五元素王国”的女王不吃不喝,“抽象”对她来说就是一切,小说指出这是“无用的科学”。

《巨人传》表达了拉伯雷的政治理想。他反对侵略战争,认为好国王是热爱和平的。在他笔下,毕可肖野心勃勃,想建立“世界帝国”,他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他的军队到处抢劫。格朗古杰的军队装备精良,纪律严明;他听取智者建议,进行细致调查,愿意付出赔偿,割让土地。看到战争不可避免了,他便决心打赢这场战争。毕可肖落荒而逃,失去了王国,在里昂当了脚夫。格朗古杰大获全胜以后,把毕可肖的军队遣返回国,并论功行赏,赐给约翰修士一座德廉美修道院,德廉美(Thélème)的希腊文意谓“自由意志”。这座修道院建立在卢瓦尔河畔,美轮美奂,用壁毯和绘画装饰,院内果树成林,还有竞技场、赛马场、剧院和游泳池,不建围墙,没有大钟。年轻男女可以结婚。只有一个小教堂。院规是“随心所欲,各行其是”(Fay ce que vouldras)。禁止司法人员和高利贷者进入。没有清规戒律和繁琐的宗教仪式。这既是拉伯雷对修道生活的理想,也是他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憧憬。他提出的院规在于解放对人的各种束缚,充分发挥人的天性。

宗教问题在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拉伯雷指责对圣人遗物盲目崇拜,反对毫无作用的朝圣。他在约翰修士身上塑造了一个理想的教士形象。约翰修士从不禁欲,一个人能顶四个人吃喝。敌人到来时,所有的教士都吓得像破钟似地乱抖,以唱颂歌和做祷告来抵抗敌人。约翰说:“你们唱的什么狗屎歌儿,老天,还不如唱‘再见吧,篮子,葡萄都完蛋了’。”他脱下教袍,抡起一支棠木十字架,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从第四部起,揭露宗教的描写进一步加强。塔皮诺瓦岛由天主教主张封斋的人统治,他们是愤怒岛上香肠国人的死敌。约翰修士率领厨师进攻,小说中列举了150种菜名和厨具。这场战争象征苦行主义者和自然进食者之间的斗争。当埋伏着的“戈迪伏(馅饼)人”扑向庞大固埃时,约翰修士和战士们从“母猪”腹中走了出来,拿着铁叉、烤肉铁钎架、柴架、锅、铲、炉条、拨火棍、钳子、滴油盘、扫帚、研钵,香肠国人差一点被全部消灭。这时一只有翅的猪在已死和受伤的香肠国人身上浇上芥末,才使他们死而复生,恢复健康。反教皇派(新教徒)贫穷不幸,而在教皇派的岛上,主教大摆宴席,颂扬把金子从法国运到罗马。在“钟鸣岛”即罗马,教皇享有特权。拉伯雷把僧侣职业看成贫穷、懒惰、罪恶、实行长子继承权的根源。

《巨人传》还抨击司法制度,描写民不聊生的民众生活。拉伯雷指责法学院的一班老朽不懂法律:“这班迂夫子……对人文学识、古物古史知识的理解,不多于蛤蟆背上的毫毛。”他挖苦法官是靠掷骰子来定案的,揭露他们巧取豪夺,滥用特权,描写希卡努人“挨打之后可富裕地过四个月”。第五部描写“穿皮袍的猫”,这是司法人员,他们像恶猫一样残忍和贪婪,以贿赂为生。人们给他们送来各种各样的野味和香料。他们身上挂着一个大口袋,用来装贿赂。他们的法律好比蜘蛛网,专捕捉小苍蝇小蝴蝶,不敢惹大牛蝇,“他们攫取一切,吞噬一切,他们不分好坏地分尸、砍头、杀戮、毁灭和破坏一切。因为对他们来说,邪恶叫做德行,恶毒称之为善良,叛逆取名忠诚,盗窃说成馈赠,抢夺是他们的箴言”。在“阿普德夫特(愚昧无知)岛”,压榨机是用来榨取民脂民膏的,“把葡萄压得这样干净,连一点儿汁水也没有剩下”,这是对审计院和苛捐杂税的揭露。大批农民成了流浪者,到处乞食。“胖子国”大腹便便的富人吃得胀破肚皮,“无粮岛”上受封建地主盘剥的农民的土地被吞并。小说对1548年吉叶纳的农民反对盐税的起义也有所影射。

在艺术上,《巨人传》的特点之一是极富想象力。对巨人国王的描写最有代表性。卡冈都亚出生时要喝17913头母牛的奶,他的衣服要用几万尺布,他一巴掌把充当他摇篮的大船拍烂,他胖得有18层下巴。庞大固埃的嘴装得下大山、平原和人群。形体的夸张不时伴随犯忌的行为:卡冈都亚到巴黎时,将巴黎圣母院的大钟摘下来,当做他的坐骑的马铃。这种夸张是有象征性的:格朗古杰是宽厚的化身,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象征文艺复兴精神,约翰修士象征热爱行动,巴汝奇是狡猾的写照,毕可肖象征征服的野心,雅诺托斯和布拉马尔多代表索邦神学院的愚蠢。封斋国、香肠国、胖子国、五元素国、灯国、压榨机、穿皮袍的猫等都有象征意义。他还造出教皇派和反教皇派等新词。这种寓意既充满幽默,又包含了严肃的思想和深邃的见解。如他描写“庞大固埃草”是一种神草,不仅能包治百病,还可以安邦治国,对它的歌颂就像埃拉斯莫的《愚人颂》一样。“钟鸣岛”的鸟是分等级的,象征僧侣和贵族的等级。

巴汝奇这个形象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特征。他援引古代神话,说明财神受到尊重,美神则因无钱借给别人而不受尊敬。他指责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把“信任、希望和仁慈都排斥了”。他最喜爱的是金钱,“没有金钱,就是无比的痛苦”。他有几十种搞到钱的办法,最主要的就是欺骗。他认为借贷不是耻辱,而是生钱的方法。他具有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而他的乐观性格反映了资产阶级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他在寻访神瓶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他在同封建势力——警察、恶魔和教士——的斗争中总是取得胜利。他对羊商毫不留情地报复:把羊商的羊全部淹死,连掉在海里的羊商想爬上他的船,也被他用桨打下去。拉伯雷对他的行动并无谴责之意。

《巨人传》被称为滑稽史诗。拉伯雷运用各种各样笑的艺术。他认为“笑是人的本质”。巨人的形体和一举一动引起的滑稽,是从巨人和平常人之间不成比例产生的。拉伯雷的玩笑并不淫秽,只不过语言粗俗,如写卡冈都亚一泡尿“淹死了2600416人,还不包括妇女和小孩”。拉伯雷对巴汝奇的胆怯,对约翰修士的不修边幅和出言不慎也加以挖苦。他常以自己的博学——不厌其烦地援引,来制造滑稽效果。布里多瓦对司法言词的引用,隐含揶揄。香肠国人、狂欢节人的荒唐行动非常滑稽。双关语、稀奇古怪的字的堆积也产生滑稽效果。巴汝奇的欺骗手法和诡计,令人想起小故事诗的滑稽。拉伯雷制造的笑料随处可见,出人意表。他借鉴了中世纪的闹剧、小故事诗的传统,其中既有高雅的滑稽,也有粗俗的滑稽,但正如雨果所说:“他的哄然大笑/是精神的深渊之一。”

拉伯雷的讽刺往往能击中要害。如索邦学院的神学家向巨人索取巴黎圣母院的大钟,向他发表了一通演说,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在讲稿中还注明讲到何处就咳嗽,对神学家和经院哲学的挖苦十分辛辣。法官靠掷骰子来判决,一再拖延时间,目的是“等当事人钱袋空了时再调解最适时”,当事人只求案件早日了结,“不拘怎样判决他都不难接受了”。拉伯雷有时采用似褒实贬的手法:巴汝奇一连讲了十多个教皇的《敕令》如何使人倒霉的例子,教皇派连连说是奇迹,将巴汝奇等人看做真正的信徒,好好款待了一番。教皇派的愚蠢跃然纸上。天主教徒问巴汝奇是否见过“独一无二的人”即教皇时,巴汝奇说他见过三个,天主教徒说,教规里“赞颂永远只有一个”。通过三言两语的对话,这个“地上的天主”受到无情的嘲弄。

拉伯雷的语言惊人地丰富:他运用各种各样的技术用语,还从外国语、外省方言和死语言吸取词汇;他创造新词,常常罗列几十个、上百个词语,将同义的名词和动词几乎收罗在内。可以说,其语言的丰富在法国作家中首屈一指。

俄国现代语言学家巴赫金很有见地,认为《巨人传》反映了中世纪狂欢节的色彩、气氛和语言,展现了民间风俗和时代气象;一切严肃的因素都转化成滑稽的表现,战斗的人文主义和民间文化融合在一起。

第三节 七星诗社和诗歌创作

早在15、16世纪之交,出现了修辞学派(les Grands Rhétoriques),其理论家是让·莫里奈(Jean Molinet,1435—1507),他著有《修辞的技艺》。诗人有让·梅希诺(Jean Meschinot,1420—1490)、让 ·勒梅尔·德·贝尔热(Jean Lemaire de Belge,1473—1525)。修辞学派讲究押韵,如双关语韵、在顿挫中押韵、回声韵。

马罗(Clément Marot,1496—1544)是16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诗人。十岁时他来到宫廷。1519年成为玛格丽特·德·纳瓦尔的侍从和喜爱的诗人。1526年因斋戒节吃肉而入狱。1532年出版诗集《克莱芒的青年时代》(L'Adolescence clémentine),收入早年的大部分诗作。1534年的“招贴事件”(反对做弥撒的招贴甚至贴到国王行宫的门前)牵连到他,他被列入52个嫌疑人的名单中。马罗逃往玛格丽特·德·纳瓦尔的宫廷,后转至意大利的斐拉拉,在那里结识了加尔文。1536年因怀念祖国,写信求情,次年表示放弃新教,回到宫廷,从事《圣歌》(Psaumes,1541—1543)80首的翻译。《马罗作品集》(Oeuvres de Clément Marot,1538)由多莱出版。1542年,长诗《地狱》再版,引起法院追究,马罗逃往日内瓦,后死于都灵。马罗是个讽刺诗人。《地狱》鞭挞司法机构施行酷刑,把沙特莱监狱比作地狱,把酷吏写成魔鬼。诗人愤怒地控诉:“那儿,没有钱的穷人就没有理,/那儿,多少好人家家破人亡,/那儿,钱财无缘无故荡涤一空,/那儿,审理案件贿赂成风,/那儿,公开宣示和直言不讳/这个可诅咒的世界的恶行败德。”《重罪法庭法官和桑布朗赛》(1527)指斥法官为“地狱判官”,认为他才该上绞刑。《流亡斐拉拉,致国王书简诗》(1534)怒斥法官将一文不名的无辜者判刑,索邦学院敌视文艺,教士饕餮嗜酒,自称“为了替神圣的教会效劳,理应有些恶习”。马罗也是个抒情诗人,他擅长书简诗,喜欢引用典故,借用寓言和神话说理。《关于狮和鼠的书简诗》(1526)借用老鼠救出陷入网中的狮子的寓言,希望他的朋友援救他。在另一首书简诗中,马罗将国王比作潘神,诗人自比牧童,呼吁潘神保护。马罗又以一连串动物去比喻蹩脚诗人萨贡,把自己比作“一头从狗牙中逃脱出来的鹿”,又像“离开肥沃多产的花园”的植物。《为出狱致国王书简诗》(1532)用诙谐语调叙述自己的不幸处境,故意向国王要钱,以此向国王求情。马罗的诗歌具有一种“典雅的诙谐”(布瓦洛语),这是他从修辞学派和宫廷生活中获得的趣味。同时,他汲取了谣曲和短诗的明晰轻快,像在与对方交谈,亲切自然,口吻婉转。

16世纪上半叶还出现了里昂派(l'école lyonnaise),他们是活跃在里昂的文艺沙龙中的一群诗人(1530至1550年)。莫里斯·塞夫(Maurice Scève,1510—1564)的爱情诗集《德莉》(Delie,1544)共有449首十行诗(十音节),每首诗的最后一句重复格言,组成严密的结构。他善写矛盾心态:“越是不感到害怕,便越被攫住”,“我逃脱死亡,便加速末日来临”,“我逃走时却关闭自己”,“趋向活生生的你,我便趋向死”,“我越是恨她,她越不令我讨厌”。他是自由自在的,又是被奴役的;他是有理智的,又是神智混乱的;他是注重哲理分析的,又受到病态的困扰;他从肉体的美进入心灵的美,炽热的目光与情人温柔的目光相对照。德莉为何许人,后世不得而知。这种朦胧性和晦涩难解为现代诗人所看重。一说塞夫的意中人是女诗人佩奈特·杜·吉耶(Pernette du Guillet,1520—1545)。她的爱情诗写得委婉深沉。《谁说我的长袍……》热烈地表示:“谁说我已对你展现/长久地藏身的火焰,/想看看你有无情意:/这点我心里最清晰。”但她要保持贞洁:“谁说那神圣的爱情/已击中我贞洁的心,/我的荣誉未受侵袭:/这点我最清晰。”路易丝·拉贝(Louise Labé,1526—1566)的成熟作品是24首十四行诗,描绘了复杂的爱情心理。《我生生死死……》把爱情形容成“燥热难当,又寒冷刺骨”,“愁肠欲断,又羼杂欢乐”,“突然狂笑,又悲哀落泪”,“一下干枯,又翠绿鲜活”,矛盾共处一体,又甜又苦:“我以为我的欢乐能永保,/它正处在渴望时刻之顶,/却又让我回复最初不幸。”她的爱情是极其强烈的:“再吻我,再吻我,再吻一次”,“我用手臂把他紧紧抱住,/犹如常春藤缠住了树干”。

七星诗社(La Pléiade)是16世纪中期法国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的一个文人集团,这是第一个文人结社,由七位作家组成:龙沙、杜贝莱、让-安东尼·德·巴伊夫(Jean-Antoine de Baïf,1532—1589)、埃蒂安纳·若岱尔(Etienne Jodelle,1532—1537)、雷米·贝洛(Rémy Belleau,1528—1577)、蓬蒂斯·德·蒂亚尔(Pontus de Tyard,1521—1605)、让·多拉(Jean Dorat,1508—1588)。七位诗人组成七颗星星,七星诗社的名称由此而来。

由杜贝莱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Défense et Illustrationde la langue française,1549)是他们的宣言书和创作纲领,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重要价值的文艺著作。七星诗社提出了语言改革主张,它指出丰富法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长期以来,拉丁语是学者运用的语言,法语日渐贫乏;而不以法语进行创作,难以创造法兰西文学。健全和丰富法语是有可能的:发掘湮没的词语,“就像用稀有的宝石来装饰诗歌”;从外省方言中借取词汇;运用专门技术用语;借用各行各业的语言,“从中抽取出华丽的比喻鲜明的描绘”。它提出要创造新词,包括复合词、动词名词化、形容词名词化,形容词副词化等;从希腊语、拉丁语中借用词汇。它还提出要加强修辞手段:采用隐喻、寓意、对比等手法;使句型、词义、音节复杂化,具有新的表达能力。这些主张对法语的规范和丰富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七星诗社的目的是要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学。在诗歌方面它推崇颂歌、悲剧、喜剧、十四行诗、史诗、讽刺诗、哀歌、书简诗、牧歌等;主张要有感而发,应使人“愤怒、平静、欢乐、痛苦、热爱、憎恨、欣赏、惊奇,总之,能抓住我的情感的缰绳,随心所欲地摆弄我。这就是真正的基石,你在一切诗歌和一切语文中应能感受到的”。它还提出韵律要丰富,要和谐动听;诗句可以跨行,每句诗从四个音节到十二个音节(亚历山大体),后者尤为得到重视。但是,七星诗社贬低民间诗歌,如回旋诗、谣曲、歌谣等,认为这些诗体不登大雅之堂;它还过分强调模仿,妨碍了诗人的想象。

七星诗社的领袖是皮埃尔·德·龙沙(Pierre de Ronsard,1524—1285)。他幼年在旺多姆的大自然中度过,1536年进入王室,当太子侍从,随后跟随苏格兰王后离开法国。1540年因病变成半聋,无望继续仕途,从此转向写诗。1550年发表《颂歌集》(O des),模仿品达和贺拉斯,歌唱爱情和故乡美景。他的《爱情集》(Les Amours,1552—1556)模仿彼特拉克。龙沙诗名大振,受到宫廷垂青。1558年他接替了宫廷诗人的位置,创作应酬诗和喜庆诗。史诗《法兰西亚德》(La Franciade,1572),模仿维吉尔,遭到失败,半途而废。查理九世去世后,龙沙失宠,隐居田园,他的创作重新焕发出光彩,相继写出《关于玛丽去世的十四行诗》(Les Sonnets sur la mort de Marie,1578)、《致爱伦娜十四行诗》(Les Sonnets pour Hélène,1578)、《斥卡斯丁森林的樵夫》(Contre les bûcherions de la forêt de Castine,1578)。

龙沙是个抒情诗人。他的抒情诗渗透了人文主义思想,表达了对大自然、爱情和人生乐趣的爱好和追求。他常以风景优美的卢瓦尔河谷入诗:“我在田野中四处漫步,/呼吸空气,看那绿草如茵,/遥望满布葡萄藤的小山,/远眺秋实累累的枝杈,/几乎不堪重负而折断……我藏在灯心草丛中,/注目马尔纳河上行驶的小船,/我追踪野兔的足迹,/举枪向斑鸠开火,/准备钓饵,抛出长线,/将鱼儿高高钓出水波。”(《颂歌集》)龙沙对山川草木的歌唱,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当我有二三十个月……》慨叹山水、树木、岩洞是永存的,不因韶光的流逝而衰老。《美丽的山楂树》歌颂了大自然草木的勃勃生机。诗人晚年得知卡斯丁森林被出售和砍伐后,不胜痛苦,他在诗中呼吁:“听着,樵夫,快把你的手臂停住!/你砍倒在地的并非几根树木;/你没有看到血吗,鲜血汩汩涌喷,/来自生活在硬树皮下的林神?”诗歌赋予森林以生命的灵性,灌注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龙沙被称为爱情诗的圣手。他的爱情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赞颂式的爱情诗,用最美好的、最高级的形容词去赞美意中人。《除了你,我不会另有所爱》描写恋人的眼睛“眨一眨就可以使我丧命,/再一眨又突然使我活命,/两下子能使我死去活来。/我即使活五十万个春秋,/除了你,我的亲爱的女友,/不会有别的人做我的恋人。”诗人用了最高级、最极端的比喻去歌颂恋人,大胆吐露爱情。龙沙以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情感的无畏精神,呐喊着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无所顾忌,彻底袒露内心的愿望,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精神。《玛丽,快起床,我的懒惰的姑娘》写道:“温馨的梦幻使你紧闭着眼睛,/啊,我要吻它们,你美丽的乳房/一百次,好让你学会早上起床。”这类爱情诗把对象理想化,崇高化,她们往往是无法高攀的女性。第二类爱情诗是启发式的,诗人用委婉的方式描绘爱情,以说理方式对意中人说话,用形象的比喻去呼吁情人投身于爱河。《宝贝,咱们去看玫瑰》写道:“所以宝贝,请相信我,/当你年华盛开花朵,/达到最鲜艳的碧翠,/快采摘你的青春吧,/衰老就像这朵鲜花,/会使你的美丽憔悴。”诗人与被追求者是平等的,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恋人。诗人与意中人对话,以自己心中的火花去点燃恋人心中的火花。第三类爱情诗是感伤式的。这类诗歌在赞颂之中有劝告,平静的语调中略带感伤。《致爱伦娜十四行诗》第43首写道:

Guand vous serez bien vielle, au soir, à la chandelle,

待你到垂暮之年,夜晚,在烛光下,

Assise auprès du feu, dévidant et filant,

坐在炉火之旁,边纺纱边绕线,

Direz, chantant mes vers, en vous émerveillant:

你吟咏我的诗,发出感叹万千:

《Ronsard me célébrait du temps que j'étais belle! 》

“当年我多美,龙沙赞美过我啊!”

……

Vivez, si m'en croyez, n'attendez à demain:

信我的话,要生活,别等待明朝:

Cueillez dès aujourd'hui les roses de la vie。

就在今天把生命的玫瑰摘掉。

这首十四行诗设想恋人到了晚年,回忆当年被龙沙追求的往事而产生悔恨,表意曲折:当年和晚年情景处于沟通、循环状态,手法圆熟老练。诗歌营造了一种感伤忧郁的情调。第一节诗的“垂暮之年”、“夜晚”、“在烛光下”、“炉火之旁”、“感叹万千”等词句,制造了一种悲凉气氛,给全诗定下了调子。第三节,“我将长眠地下,成为无骸幽灵”,把悲凉气氛推至顶点。感伤情调是龙沙经历了一生的挫折、荣华,最后复归田园,对人生有了深刻体验之后形成的。再者,龙沙生活在宗教战争的年代,尖锐的教派冲突笼罩着人们的心灵,“时代的灾难”在龙沙身上投下了阴影。个人身世和时代矛盾的交织,使龙沙忧世伤时,这在爱情诗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但感伤情调却形成浓郁的诗意,影响着后世诗歌。

龙沙的诗歌感情真挚,流畅自然,韵律和谐,节奏多变;他发现了十二音节诗行的价值;他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和神话传说了解深入,有多方面的诗才。但作为宫廷诗人,歌功颂德之作经不起时间考验。

若阿香·杜贝莱(Joachin du Bellay,1522—1560)出身于安茹的名门世家,自幼父母双亡,身体羸弱,生活悲苦。1545年在普瓦蒂埃大学攻读法律,学会拉丁文。1547年与龙沙相遇,到巴黎求学于多拉,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1549年起草《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1550年发表《橄榄集》(Olive)。他在而立之年却感到老之将至:“忧郁的冬天在我岁月的夏天伤害着我。”1553年,他作为总管跟随亲戚红衣主教到罗马,眼界大开。他在意大利写出几部诗集,1558年回国后发表了《罗马怀古集》(Les Antiquités de Rome)、《怀念集》(Les Regrets)和《村戏集》(Les Jeux rustiques)。他看不惯佞臣,写出《宫廷诗人》(1559);他关心人民疾苦,写出《关于法兰西王国四个等级呈国王的时论诗》(1559)。

杜贝莱是一个出色的抒情诗人。在他笔下,大自然具有神话色彩的瑰丽,《黑夜在她的花园里……》这样描写黎明:“东方已经染红寥廓天际,/还在编金黄辫子的黎明,/把千百颗圆露珠都散尽,/用她的财宝充实了草地。”《罗马怀古集》是对“罗马的雄伟的总描绘,同时哀叹它的败落”。作为人文主义者,他回忆古罗马历史,赞美罗马瑰丽的景色和意大利人民的创造力。他歌颂罗马曾经是“世界权力”的中心,“只有罗马才能够同罗马相像,/只有罗马才能使罗马惊慌(指内战)”。面对罗马的废墟,他不免忧世伤时,对命运的无情和人世事物的脆弱无限感叹。杜贝莱对罗马古今的咏叹,反映了他对理想胜地的失望。《村戏集》的《扬麦农夫歌》表现了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注。诗歌描写农夫对轻风的絮语:“你用温柔呼吸,/吹拂原野大地,/吹拂这所茅屋,/而我手臂一甩,/扬起我的小麦,/冒着日晒之苦。”这首诗礼赞了劳动,节奏欢快、诗句简短、韵律跳荡。杜贝莱对故国的怀念深沉浑厚。他将法国看做“艺术、军队、法律的母亲”,“用乳汁抚育我长大”。他在异国像走失的羔羊一样呼唤,声音穿越岩洞树林:“在平原的恶狼中,我脚步迟疑;/我感到冬天来临,寒冷的气息/使我恐惧发抖,不禁毛骨悚然。”(《法兰西,艺术、军队、法律的母亲》)诗人艳羡尤利西斯获得金羊毛,凯旋而归,在亲人中间安度晚年。忆古抚今,他不禁无限留恋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

Heureux qui, comme Ulysse, a fait un beau voyage,

像尤利西斯,壮游者多么幸福,

Ou comme cestui-la qui conquit la toison,

或者像这一位,金羊毛到手里,

Et puis est retourné, plein d'usage et raison,

返回家园,阅历丰富,充满理智,

Vivre entre ses parents le reste de sonâge!

余生就在亲人中间安然欢度!

……

Plus me plaît le séjour qu'ont bâti mes aïeux

我祖先建造的故居讨我喜欢,

Que des palais romains le front auda-cieux;

胜过罗马宫殿那傲立的屋檐;

Plus que le marbre dur me plaît l'ar-doise fine,

我爱精细石板,胜过大理石块,

angevine.

龙沙笔下的卢瓦尔河充满自然美的情趣,而杜贝莱笔下的安茹则带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像母亲般温柔亲切;羁留异国,久别不归,自然要怀念它。杜贝莱敢于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他事务缠身,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我奉承银行家,我预先取钱,/了结一样,又开始另一样,/我要做的事,四分之一也做不完。”他只得改变自己,去应付环境:“我不爱宫廷,却不得不去供职,/我不爱装假,却不得不矫揉造作,/我喜欢朴实,却学会了狡黠;/我不爱财产,却为吝啬奔波……我寻找美德,却只找到恶习。”杜贝莱是较早反映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诗人。

杜贝莱还是一个出色的讽刺诗人。他虽然生活在恶浊的上流社会,却决不愿同流合污,他以清醒的目光观察世事,在笔端流露自己的愤懑。在《怀念集》中,他表示:“我不写荣誉,这里根本看不到:/我不写友谊,因为只感到伪善,/我不写美德,因为也无处可找,/我不写博学,在这些教士中间。”在罗马教廷,他随处看到阿谀逢迎、耍弄权术的奸佞,他们“步履稳健庄重,眉宇严肃认真,/对每一个人投以莞尔一笑,/仔细字斟句酌,回答摇头晃脑,/或说声‘不,先生’,或说声‘是,先生’”(第86首)。他们用稳重的外表掩盖空虚的心灵,而假冒为善“是宫廷最大的美德”。杜贝莱对红衣主教也毫不留情,描写他们权欲熏心,觊觎教皇的宝座。他们表面神圣庄严,可是,“等教皇往痰盂里吐出一口痰,/我看到他们脸色白得像死尸,/灵巧地窥视里面有没有血丝,/然后露出微笑,佯装总算心安”(第98首)。诗人深为感叹,这种庄严是多么可鄙,这样热衷于权位是多么可悲。杜贝莱由此想到法国宫廷,对那些“宫廷的老猴子”也嗤之以鼻。大臣衣着华丽,举止模仿王爷,只会拍马奉承:“如果主子嘲弄,他们一样照办;/如果主子撒谎,他们不反其意:/为了取悦主子,他们看到的是,/正午升起月亮,午夜太阳灿烂。”杜贝莱善于勾画形象,写出奸臣的虚伪和丑态,笔锋犀利。行文中常插入议论,显示出诗人正直的、疾恶如仇的品格。

杜贝莱以十四行诗的巧匠载入法国诗史。十四行诗是一种短小而要求严格的诗体。法国式的十四行诗由四节诗组成(4+4+3+3),杜贝莱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他善用跨行、倒装、中间停顿,韵律丰富。喜用对比和词语重复(如“罗马是罗马的唯一纪念建筑,也只有罗马才能将罗马制服”),产生特殊效果。时而用一个明晰的画面描绘罗马的壮美或衰败,时而用细节的罗列表达事务的繁琐。开首用比兴手法,借神话比喻;结尾常用一个判语、一个警句或一个引人回味的画面。议论雄辩有力。杜贝莱主张诗歌不假雕饰:“我将触动我心灵的一切真实地写下来。”他“在哭泣中歌唱”自己的烦恼,因而写得深沉而真挚。

与七星诗社同时和以后还有一些有影响的诗人。菲利普·德波特(Ph-ilippe Desportes,1546—1606)的诗歌和让·德·斯蓬德(Jean de Sponde,1557—1595)的《爱情集》(Les Amours,约1597),写得颇有特色。龙沙之后最重要的诗人是阿格里帕·多比涅(Aggippa d'Aubigné,1552—1630)。他是个新教徒,八岁时,父亲当着新教首领被砍下的头,要他起誓复仇。1570年他爱上狄亚娜·萨尔维亚蒂,因信仰不同,遭到女方父亲反对,由此多比涅写出《春天集》(Le Printemps,约写于1571—1573年,1874年才问世)。他因在战争中受重伤,开始口述《惨景集》(Les Tragiques,1616),这部诗集写了四十多年。在《春天集》中,多比涅将内心折磨和战争的蹂躏相结合,加强失恋的痛苦。《惨景集》长达九千多行,分为七卷,被誉为描写宗教战争的史诗。长诗从亨利·德·纳瓦尔最初的战斗开始,写到玛丽·德·梅迪奇摄政期间的政治和宗教事件,把新教徒所受的迫害,比之于《旧约》中选民所受到的折磨。场景壮阔,想象奇伟,大胆恣肆,一幅幅强有力的壁画再现了“被蹂躏的法兰西”一片灰烬、血流成河的惨景。就其对宗教传说和寓意手法的运用以及意象的多姿多彩而言,《惨景集》是体现巴罗克艺术的典型作品之一。

第四节 蒙田和散文创作

法国16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作家是米歇尔·埃康·蒙田(Michel Eyquem Montaigne,1533—1592)。1533年2月28日,蒙田生在佩里戈尔。父亲在1519年成为贵族,1554年成为波尔多市长。蒙田在波尔多学习哲学,在图鲁兹学习法律,随后在法院工作。从1572年起,他开始写作《随笔集》(Les Essais,1580,1582,1588)。1578年,他患上结石病和痛风症。1580年至1581年他曾在欧洲长时间旅行,1589年到法、德、意最有名的温泉治病,后在罗马住了半年,成为“罗马公民”。1581年9月,他成为波尔多市长,1583年重新当选。1588年来到巴黎时,受到天主教联盟的袭击,并被监禁了几小时。

《随笔集》在20世纪初根据波尔多图书馆由蒙田大量注释过的手稿重新整理出版,共三卷107章,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散文作品。蒙田先受到斯多葛主义的影响,后来转为怀疑论(1576)。在《为雷蒙·塞蓬辩护》中,蒙田力图捍卫塞蓬(15世纪西班牙神学家,曾在图鲁兹大学任教)的自然神学:通过理性表现基督教信仰的真理。蒙田反对偏见,强调人的本能,认为这是人的明智的基础。他指出:“只有怀疑才能判断和论定。”他认为“我知道什么呢?”这个疑问警句比肯定的说法表达了更多的真理。怀疑论表明了蒙田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明智态度,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首先,科学的发展和新大陆的发现,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动摇了千百年来形成的旧观念。蒙田说:“三千年来,人人都相信地心说,直到哥白尼发现地球在环绕太阳转动,才打破这种迷信。”以前的神学家认为地球就只眼前这么大,“而如今,一块无边无际的陆地刚被发现”。现代科学启迪人们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另一方面,延续了三十多年的宗教战争给法国带来了严重灾难,人们对一切现行政策,特别是宗教迫害,产生了怀疑和不满。蒙田指责今人还不如动物那样彼此忠诚、友爱,“自以为是是人类天生的最大弱点”,人人都说自己找到了真理,其实是幼稚无知,真理不但找不到,反而导致战争。他要求停止无休无止的内战,主张宗教容忍,提出应当信仰正统宗教,但不应屠杀新教徒;最好不要改革宗教,但既然改革了,就应该给它一席之地。在《论生番》中,他指出:“我认为吃活人比吃死人更为残酷,严刑拷打和折磨一个仍旧具有高度感觉的人,把他零烤碎炙和让他被猪狗咬得血肉模糊(这种事情我们不但读到而且历历在目地看到发生在邻人和同胞之间,而不是发生在积年的仇敌中间,并且还以虔诚和信仰为借口),总比等他死去以后再烧了吃更为残忍。”这是对天主教向异教徒实施酷刑和火刑的愤怒谴责。从怀疑论出发,蒙田对殖民者的血腥掠夺也提出了抗议。《公共马车》陈述了西班牙殖民者在新大陆的暴行:他们把“多少城邦夷为平地,把多少民族灭绝,千百万人被置于刀刃之下,世界上最富饶最美丽的地方因买卖珍珠和胡椒而闹得乌烟瘴气”;他们向土著强索粮食和金子,反抗者被活活烧死。蒙田责问:“难道这是表明他们对宗教的正义感和虔诚吗?”殖民者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蒙田提供了佐证。

教育问题在《随笔集》中占有重要地位。蒙田批判了经院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他主张要以世界为书本,反对过度记忆,反对体罚,反对给儿童灌输现成概念;主张让儿童的智力充分发展,让学生自由判断,不要学生盲从;注重直接经验,提倡在同各种人谈话和旅行中获得知识;锻炼身体,经受风吹日晒雨淋,不怕艰苦;学会掌握怀疑论,保持谦虚和宽容;学习“逻辑学、物理、几何、修辞、跑步、音乐、舞蹈、打猎、骑马、使用武器”,培养能文能武、全面发展的上等人。这种人是智者而不是学者。不过他反对集体教育。

蒙田进行自我解剖。他“叙述我的生平和事迹”,“完整地、赤裸裸地描写我自己”。他父亲的情况,他小时所受的教育,他个人的特征和弱点,他不得不在法院任职的经历,他的圆塔式住宅,房梁上刻满古人名言的书房,他的旅行,他担任市长的情况,他的思想和爱好等等,一一展示出来。蒙田写的不仅仅是他本人,“每个人都包含人类的整个形式。首先,我通过普遍的自我,同世界沟通”。他要表达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式”,人的价值应“以本身的品质为标准”;他表达了人文主义对现世生活的肯定:“我热爱……我全身心地接受并感谢大自然为我而造就的一切。”他大声疾呼:“每个人自己创造自己的命运”,“真正的哲士是自己幸福的主人”。他提出君主和仆人并无根本差别,在精神上道德上都是平等的。蒙田力图把人的本来面目、人的能力限度通过“我”表现出来。“我”即人性,蒙田把人性看做最崇高最神圣的概念。

蒙田以博学著称。在《随笔集》中,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政治伦理、人情世故,无所不谈;他旁征博引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著述。他的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喜欢运用日常语言和大众的表达方式:“我愿意只用巴黎菜市场所说的语言”;“我所喜欢的语言,是一种普通的纯朴的语言,写在纸上的和说出来的那样,这是一种饶有趣味的、有力的、简洁的和紧凑的语言,而不是精细的、过分雕琢的、激烈的和生硬的语言”;这“既是书面语言,又是口头语言”。他还插入法语化的拉丁语和方言,善用形象化的语言。如他谈到儿童要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思想时说:

Les abeilles pillotent deça de là les fleurs, mais elles en font après le miel, qui est tout leur; ce n'est plus thym ni marjolaine; ainsi les pièces empruntées d'autrui, il les transformera pour en faire un ouvrage tout sien, à savoir son jugement.

译文:蜜蜂这里那里采撷花蜜,但后来把它们酿成了蜂蜜,这就完全是它们自己的东西了:再也不是百里香和唇形香草了;他就要这样把那些取自他人的断篇残简,经过改造和融化,变为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即他的判断力。

又如:“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地低着头,不露锋芒。”从生活中观察得来的鲜明形象、贴切的比喻,同作者的见解紧密结合在一起,说理透辟而又生动平易。他常常通过现象去分析本质,令人信服:“我们赞赏一匹马强壮有力和灵巧,而不是赞赏它的鞍具;赞赏一只猎兔狗跑得快而不是赞赏它的项圈……判断一个人,为什么要看他的外表和包装呢?你寻求的是剑的价值而不是剑鞘的价值。”他从这样形象的比较中抽取出真知灼见。他的句子有些是意想不到的联想,犀利机智,仿佛同思想的回旋是一致的。

散文适合于思想交锋和记述个人生平,形式自由。随着宗教战争的爆发,散文获得长足发展。让·加尔文(Jean Calvin,1509—1564)是法国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基督教建制》(Institution de la religion chrétienne,1536拉丁文本,1541法译本)被称为“古典的第一部作品”,提出不要盲目相信教会的传统,认为人类由于原罪,如果得不到上帝的启迪,就要下地狱。他提出的天定论,认为人的得救建立在上帝对选民的事先选择上。

雅克·阿米奥(Jacques Amyot,1513—1593)按弗朗索瓦一世的授意,翻译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Vies des hommes illustres,1559),实际上是进行改编。他语言丰富、清新明晰。他的翻译主张是:“一个真正的翻译家的任务,不仅在于忠实地还原作者的句子,而且在于逐一地再现和表达他的风格和情趣。”艾蒂安·德·拉博埃西(Etienne de la Boétie,1530—1563)的《反独夫》(Contr'un),亦名《论甘受奴役》(Discours de la servitude volontaire,1576),反对暴政:“你们眼睁睁地让人夺走收入中最美好最显眼的东西,让人掠夺田地,偷走你们家里的东西”,“那个主宰你们的人也有两只眼睛,一双手和一个身躯……你们决心不再侍候他,你们就自由了”。多比涅也是一个散文作家。《写给孩子们的自传》(La Vie à ses enfants,18世纪才问世)回忆自己作为新教徒的遭遇,鼓舞人们同天主教作斗争。《费奈斯特男爵历险记》(Les Aventures du baron de Fœneste,1617—1630)抨击宫廷贵族和天主教。布莱兹· 德 · 蒙吕克(Blaise de Monluc,1502—1577)的《回忆录》(Les Commentaires,1592)模仿恺撒的《高卢战记》,其中以记述他保卫西耶纳的经过写得较为出色。皮埃尔·德·布朗托姆(Pierre de Brantôme,1540—1614)的《名媛传》(Vies des dames galantes,1666)和《将领传》(Vies des grands capitaines)以短小的叙述和逸事组成,描写贵族男女的淫乱关系。集体创作的《麦尼波斯讽刺集》(La Satire Ménippée,1594)是部诗文合集,讽刺1593年召开的等级会议。司法长官梅耶纳胆小而狡猾,宣称要把仗打下去,保卫自己的利益。教皇公使支持信奉天主教的人坐上王位。教会代表赞成天主教联盟采取暴力。第三等级代表多布雷回忆战争中最痛苦的事件,揭露吉士派造成混乱,愤怒地反对外国仲裁,他说:“我们摆满家具、挂满壁毯、五光十色的客厅和内室哪儿去了?我们摆满珍馔美食的宴会哪儿去了?”他认为“巴黎不再是巴黎了,而是一个野兽的洞穴……一个盗贼、杀人犯、凶手的可靠隐藏地”。他指责等级会议的人员组成,主张“肉店老板、裁缝铺老板、船主、刀店老板以及其他下层人民在咨询会和议事会中有投票权”。他认为亨利·德·纳瓦尔是唯一能做国王的人。他的讲话充满讽刺,十分雄辩,反映了第三等级的要求。

思考题:

1.试论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

2.《巨人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龙沙和杜贝莱的诗歌创作成就何在?

4.《随笔集》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注释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0页。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