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永定 爱育辉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永定地区教育的起源

第一节 教育发端

一、教育发起

永定地区的教育发端于明朝。据记载,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宛平县在辖区玉河乡境内的城子村、桑峪社、清水社,相继开办了私学即私塾。永定地区上岸、冯村、石门营、万佛堂等村学习城子村、桑峪社、清水社的办学经验,也相继开办了社学、私塾、讲学堂、义学、家馆等,教授当地农民子弟学习文化。

二、私塾教育

永定地区私塾教育比较发达,当地的百姓把孩子送入私塾学习,一是一些家庭困难者为了让孩子识几个字,会记账;二是一些有钱人家也想让孩子通过私塾学习,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私塾教育的课程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女儿经》等;稍大一点的孩子还要开设《大学》《中庸》《孟子》《诸子》等,到了近代要求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开设国文、图画、体操、乐歌等课程。

在明清时期,永定地区儿童一般进入私塾学习的年龄为4~8岁。当时一年有2~3次入学时间,一般是正月农事闲暇时期、八月暑退时期、十一月开始冰冻时期入学,因为这三个时间都是农闲时节,家长可以不必因为孩子上学而耽误农活。

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方面,私塾先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厉,孩子读书不学好就会被体罚,家长对这种体罚现象也很认同,认为“不打不成器”,认为读书不认真或学习不好,接受体罚是应该的。但是有的老师也会给“三好生”开“免打条”。

明清时期,私塾先生有时会邀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私塾先生对学生考核也采取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的形式,将学生在塾内和村中所做的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

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从考核时间上说是“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主要是老师进行的“日考”“月考”和“季考”;考试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等情况;考核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私塾教育对永定地区的文化传播、知识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永定地区的私塾教育为各村培养了很多人才,担负起了村里婚丧嫁娶、写地契、房契、分家单、对联的撰写工作。每到春节,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都要写对联和条幅,这些上过私塾的“先生”,为村民写对联和条幅还要赔上笔墨、灯油和时间。白天写不完,晚上点上油灯继续写,特别辛苦。

到了近代,私塾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学习内容增加了,因此永定地区私塾开设的科目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开设了国文、图画、体操、乐歌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