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6年前永定地区的教育发展
一、教育发展情况
(一)学校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创了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纪元。为了尽快改变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党和政府将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确立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为了大力发展教育,国家颁布了很多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文件就是有关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问题。永定地区的教育也同国家命运相联系,开始了新的征程。
1953年,王子馨被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任命为校长。据王校长回忆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冯村小学在村西的关帝庙中,只有几间平房,没有围墙,猪、牛、马等大牲畜常常在学生上课时就进入院内,干扰学生上课学习。当时学校只设置初小,高小设在离冯村10多里以外的石门营村。学生在这里上完四年初小以后,如果还要上高小,就要到10多里以外的石门营小学就读。到1953年末1954年初,冯村小学才开始设立高小,成为一所完全小学。
公元1953—1978年,经过25年的努力,冯村小学已经建成了一所全新的完全小学。
(二)校园改扩建
据年逾七旬的闫洪章回忆,1953年2月,王子馨被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任命为校长。当时冯村小学没有设立高小,学校只有一至四年级4个班的学生。可大殿内只有三个教室,大殿西上房供奉的关帝、周仓、关平塑像未拆。大殿南耳房为教师办公室兼宿舍;北耳房和南北厢房为教室。大殿东房为冯村乡政府办公室。为此,学校只能让一年级进入复试班教学。即将一年级分为两组,上午一个组和一个年级一起上课,下午另一个组和另一个年级一起上课。
1953年,王校长根据学校当前的情况,从长远的工作考虑,向京西矿区石门营小区冯村乡党委书记刘桐恩、乡长闫永德反映了学校的实际困难,希望乡政府帮助学校盖教室,并建造一个适合学生活动的操场。

闫洪章老先生还回忆说,当时关帝庙后边有一块平坦的土地,可土改时分给了村民李有海。刘桐恩书记和闫永德乡长商量,把庙后这块平地作为操场批给了学校。另外又在别的地方为李有海重新划了一块耕地。同时又拆除了宝林寺、长寿寺等庙宇,将所拆旧木料、砖瓦、石板等,在新操场东北角盖了三间教室和一间厨房,还在操场西南角盖了三间厕所(男两间女一间)。工程竣工后,王校长还组织师生在操场四周栽了几十棵树,还在新教室前安上了简易的篮球架,建成一个供师生体育锻炼的篮球场。
又据邓广孝老人回忆,1953年2月学校除了现有教师之外,又新调来三位新老师,分别是张珊、姚大香(女)、程金良。由于学校的教师多了,并且扩建了教室,解决了复式班教学问题,学校一年级至四年级4个班的学生都可以单独上课了。

现已84岁的马桂荣老师,在1958年初担任了冯村小学校长。据马校长回忆,她上任后所做的一件最有意义的事,就是派武福源老师去当地派出所,查阅今后几年入学的新生数。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近几年入学人数要增加二分之一。马校长说,自己在惊讶中想到学校的当务之急是建设教室,否则两三年后学校的教学工作便无法正常运行了。马桂荣校长说,从学校长远的工作考虑,我向文教局申请了建房资金,又找了冯村刘桐恩、李文、闫广海等村干部,希望生产队能出工出料帮助学校盖两间教室。马校长兴奋地说,当时人民公社贯彻“一平两调”(一平是实行平均供给制即吃食堂;二调是生产队的劳动力和财产无偿调拨)政策,所以冯村生产队决定只要文教局下拨一些资金,生产队可以无偿地出工出料为学校盖教室。上级下拨的资金到位后,冯村党支书刘桐恩与队长李文、闫广海一起研究,组织技术精湛的瓦木匠和几十位青壮劳动力参加施工队的施工。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又筹集到了盖房的木料、砖瓦和所需的建筑材料。很快两个标准化教室(每个教室54平方米,可容纳54名学生)便竣工了,1959年2月新学期开学时,一年级新生就进入教室开始上课了。
(三)教学工作
据李振生和邓广孝两位老人回忆,当时的教材为新式语文教材。如《小河流水哗啦啦》《毛主席像太阳》《向日葵花儿黄》《乌龟碰石头硬碰硬》等内容。数学课的教材为加减法;书法课的教材是临帖,学习小楷和大楷;同时还开设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教材有图书《小花猫的心声》《小白马的故事》等,还附加了一些“小人书”。

邓广孝还回忆说,由于刚刚解放,学校的教学设备非常简陋。当时学校所设课程有:语文、算术、珠算、唱歌、体育等。由于体育设施少,体育课只能做操、打球,没有其他体育教学项目,后来扩建了操场,新安了简易篮球架,学生可以上篮球课了。可是音乐课只能是教师教一句谱子,再教一遍歌词,并且只是干唱,根本就没有乐器伴奏。

据现年82岁高龄的武福源老师回忆,1965年京西矿区教育系统开展的“整风”运动结束后,很多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全体教师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领导交给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都能够认真完成。

20世纪60年代初,赵贵担任了冯村小学校长,赵贵校长到任后,工作勤恳,待人亲切,经常听课、评课、指导教师做观摩课、给教师说课……在赵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的教学秩序很快转入正轨,每个教师都认真负责,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完成得都很出色。
二、丰富的工会活动
(一)组织乐队
武福源老师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时总是感慨万分。他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时任京西矿区教育工会主席的赵执飞来到冯村小学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冯村小学的工作业绩,特别表扬了学校的工会工作。为了进一步活跃教职工的业余生活,他特批给冯村小学500元活动经费,用于购买乐器。买乐器的时候,由于当时门城商场没有乐器,赵贵校长便派家住城里的金铁光、赵则云两位老师去城里的乐器商场购买。
那次冯村小学购买了扬琴、小提琴(两把)、二胡、笛子、箫、撞钟、木鱼等乐器。有了这些乐器,老师们非常高兴,他们每天吃完晚饭,便认真组织在一起练习起来,很快教师们便掌握了各种乐器的操作规程和演奏方法。当时,冯村小学的教师都在学校住宿,每天晚饭后,十几位教师自觉聚在一起,活动一小时后,大家便开始加夜班,有的备课,有的批改作业,直到晚上九点多才回宿舍休息。
当时冯村小学属于石门营中心管辖,由于全体教师认真操练,在石门营中心举办的“教职工工会活动”中做过汇报演出。那时,教职工的物质生活虽然很清苦,可大家的生活和娱乐活动搞得很好,在这里工作都觉得很充实。
(二)接待国际友人
据燕学亮回忆说,1957年1月3日,《北京日报》发表了《向京西矿区的教师们学习》的社论,不仅引起全市、全区的轰动,也引起了国际友人的关注。1957年秋,英国教育工会主席吉尔斯先生通过全国教育总工会,同京西矿区教育工会文教科联系,参观、考察了“里外十三”(现潭柘寺镇、永定镇)的几所小学。各校师生与吉尔斯相见并进行了座谈,座谈气氛十分融洽。据当年六年级学生、现已70岁高龄的闫学亮回忆,吉尔斯先生在冯村小学师生为他举办的欢迎仪式上,曾热情回答同班学生李汉军的大胆提问。吉尔斯先生曾感慨地说,冯村小学条件这么差,可教师们却十分敬业,学生们这么刻苦,真了不起呀!闫学亮回忆说,英国友人吉尔斯来校考察,极大地鼓舞了冯村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全校同学的学习热情,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表示,今后一定要刻苦学习,锻炼身体,长大后为国争光。
(三)接收实习生
1959年春季,区文教局小教科送来了北京二师的八名毕业生(五女三男),安排在武福源老师任教的毕业班实习。八名师范生谦虚好学、尊重学生,在冯村小学毕业班的三个月实习中,很快便和师生打成一片。他们白天在辅导教师武福源的指导下,学习备课、讲课、班级管理、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晚上下班后也参加教师的工会活动,和老师们一起吹、拉、弹、唱,这样的实习生活使他们感到很快乐。武老师对八名师范生进行耐心地指导、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八名师范生。
在三个月实习结束的告别会上,八名师范生不但汇报了自己的收获、体会和感受,还向马校长和武老师赠送了纪念品。负责接送这八名师范生的北京二师教师,还亲自画了一幅“红牡丹”水彩画,赠送给了武老师。
三、开展各项活动
(一)参加扫盲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5亿共和国公民中文盲率居然高达80%。为铲除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冯村小学的教师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两次参加了冯村的扫盲工作。
在1952年全国第一次大规模扫盲运动中,赵玉华等几位教师都参与其中,积极协助冯村办起了“速成识字班”,使几十名文盲不仅认识了很多字,并且学会了看报纸、写书信,还懂得了很多道理。第一次扫盲运动刚刚结束,周总理就号召:“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进军”。从此又掀起了第二次扫盲运动。冯村小学又在赵贵校长的带领下,组织教师编写了识字课文,并印刷、装订成册。
据当时在冯村小学任教的武福源老师回忆,每天吃过晚饭以后,几十名师生在赵贵校长的带领下,带着油印的识字课本,到“速成识字班”给前来上课的村民讲课。不仅如此,他们还带着识字课本到农民家中,教农民认字。他们的工作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二)成立“腰鼓队”
据永定中学退休教师闫永银回忆,1952年9月冯村小学被改为门头沟区第四中心冯村小学。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有三年,社会活动十分频繁,如“欢送适龄青年光荣参军”“慰问军烈属”“庆祝土地改革和开展扫盲工作”等。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给活动增添一些喜庆气氛,很多年轻教师纷纷向领导提议,希望王子馨校长向上级申请一套“腰鼓、大镲”,组建一支腰鼓队,目的是增强学校文娱活动氛围,同时在村里开展各项庆祝活动时增加喜庆气氛。
王校长理解年轻教师的心情,当即向区文教局递交了一份申请。令年轻教师始料未及的是,这项申请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批复,并批下了“一对大镲和十个腰鼓”。只不过腰鼓和大镲在区文教局,需要学校派人到十里外的文教局去领取。
当时年仅20岁出头的音乐教师陈杰禄和另外几位年轻教师,带着几名五年级学生,高高兴兴地把腰鼓、大镲从区文教局运回了学校。全体师生都为学校即将组建“腰鼓队”而奔走相告。
1952年10月“腰鼓队”正式成立。当时“腰鼓队”的辅导老师是陈杰禄,队长兼打镲操作手闫永银,队员(打鼓)有邓广孝、陈广忠、荣国章、闫永好、王富兰、张印增、张荣萱、张信、李芝、贾红兰、董月莲11人。
“腰鼓队”成立以后,每天下午放学后,校园里便会响起一阵阵“咚咚咚咚”的敲鼓声。因为学校当时没有围墙,这鼓声很快吸引了很多好奇的村民和学生观看,大家的眼里都流露出羡慕和钦佩的神情,直到夜色降临,围观者们依然不肯离去。
因为学校有一支“腰鼓队”,因此只要村里有年轻小伙子参军都要请学校“腰鼓队”前去送行;每年春节慰问军烈属,村内搞大型集会活动,如成立互助组、创建初级社、高级社……或学校有重大集体活动时,也都要请“腰鼓队”前去助兴。
“腰鼓队”参加各项活动,给活动增加了喜庆气氛。冯村小学“腰鼓队”坚持了很多年,在冯村广大村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开辟小小种植园
据武福源老师回忆,马桂荣老师任冯村小学校长之初,正值1958年。那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中小学加强生产劳动教育,并开始增设“生产课”。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冯村小学积极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开辟了劳动实习基地即“小小种植园”。
在建园之初,为了解决建园用地问题,武福源老师陪同马桂荣校长多次与冯村生产队联系,协商解决学生劳动实习基地的用地问题。经过与冯村大队协商,最终将冯村东头——万潭公路边上的一亩水浇地划给了学校,为学校解决了学生劳动实习基地问题。学校将这块地命名“小小种植园”,作为冯村小学教师和五六年级学生的劳动基地。
“种植园”由武福源老师负责,由他制订种植计划并安排课程。武老师不仅适时向学生讲解农业知识,教学生认识种子和如何进行田间管理,除此之外武老师还根据农时,教授学生如何“耕作、种植、施肥、浇水、打药”。
学校在种植园里种植了玉米、豆角、架豆、黄瓜、大蒜、茄子、小萝卜、菠菜、小葱、青萝卜等农作物和蔬菜。为了把种植园里的农作物和蔬菜种好,当时年纪已经50岁开外的金铁光、杨洪祥两位老教师,经常一起淘厕所,然后一桶一桶地将大粪抬到“小小种植园”里,再和水一起浇到农作物上。由于计划周到、管理有方,再加上学校定期安排全校教职工和学生一起去“小小种植园”参加劳动,“小小种植园”里的各种青菜长势很好。
开辟“小小种植园”不仅让学生有了学习农业知识的实习基地,也改善了教师们的生活。冯村学校的“小小种植园”经营了十年。由于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亲自参加劳动,不但学习并掌握了很多农业知识,还对劳动有了深刻体会,对劳动更加热爱了。
武福源老师还说,当年厨师王长友,在工作之余,用食堂积攒的泔水和摘下的菜叶子,养了一头肥猪和几只鸡……极大地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学生们不仅尊敬金铁光、杨洪祥两位老教师,还异口同声地称呼王长友师傅为“王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