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原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48/23914648/b_23914648.jpg)
2.3 主体性
主体性是智能的一个基本要素。主体性由哪些要素构成,为什么必须有这些要素,这些要素构成的主体性在不同的主体中是如何体现的,这是本节的主要内容。
2.3.1 智能主体性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在2.2节,已经将所有智能主体归为16类。为更加易于理解主体性,需要对16类主体进一步分析。图2.3展示了智能主体类型及组合关系。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645E2/12741018804682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87_0001.jpg?sign=1738871764-69G9rzwvmaZ0pGQ3GXBezhUKXnox76w4-0-2cb7499ca5ae7a017d23459586bed708)
图2.3 智能主体类型及组合关系
主体性是所有智能主体的共有特征。上一节已经对生物智能和非生物智能的主体性做了解释,对组合主体及其主体性没有展开,这里再解释一下。组合智能主体是智能主体中比较复杂的一类,并在智能发展的高级阶段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智能发展和应用的主导模式。组合主体的主体性通过集合的整体方式体现,而不是其中个体的叠加。迄今为止,组合主体四种模式主要发生在人际合作及以人为主、非生物主体作为不同层次的工具这两类。工具与工具之间也有协同,但承担主体性的非生物主体尚未诞生,目前归入人/工具模式。哺乳动物也有个体间合作,但远比人际合作简单,也存在偶然的哺乳动物使用工具的现象;单细胞生物、无神经系统的多细胞生物和哺乳动物之前的有神经系统生物也存在少数场景下的协同,这些都不做专门讨论,在图2.3中,组合智能主体到哺乳动物为止。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645E2/12741018804682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87_0002.jpg?sign=1738871764-OudvktZLPVuLGbYdvFcnzLrDWklbXPBC-0-968909a814570f711f83b865a2a31194)
图2.4 主体性要素图示
主体性是一个抽象概念,不是具体行为,所有的行为都由主体的功能执行。主体性如图2.4所示,包括3个核心要素:拥有自我和意识、拥有资源、拥有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
在2.2节中对主体性给出了两个规范,主体拥有并控制、调用功能和信息;主体是意志、目标,由意志决定目标、实现目标的资源配置和决策。这两个规范通过意识、资源、控制三个要素达成,受环境制约。
拥有自我和意识是主体性的第一要素,成为主体必须将自己的生存作为第一要务,必须有自己的意识和目的。所有的生物体一出生就能并主动获取自身需要的能量和物质,在生命周期内,总是将遗传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在没有进化出大脑的生物体中,不存在符合定义的意识,但某些体现自我的精神力量存在于某些特定功能系统中,关于植物智能的讨论可以解释这一点。对于主体性而言,意识的核心是自身对价值和目的的判断。
作为智能主体,必须拥有与承担的智能任务相匹配的资源。对有条件的主体,还应该围绕目的自觉地拓展资源。拥有资源,有资源意识是主体性的第二要素。
作为智能主体,应该拥有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尽管失控的行为,从功能看也是智能行为,但不符合主体的价值和意志。控制能力是主体性的必要构成部分。
2.3.2 主体性的自我和意识
构成主体意识的成分很多,但以下三条是基本的。一是响应。能对内外部事件的主动响应,能被唤醒或保持感知。二是自我意识的体现。受到侵害时启动保护,始终将资源的获取和扩展置于行为的优先位置。三是学习。将学习作为主体生存和发展、完成智能任务的前提。
所有的生物均具备响应能力。简单工具没有响应能力,完全在人的使用下动作。复杂的机械具有一定的响应能力,如传动系统对力的响应。数字机器、自动化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对外部的响应能力持续提升,不仅对输入的物理量能响应,对输入信息也能响应,但能对什么响应、如何响应是人赋予的。非生物智能体具备自己的响应模式,不依赖于人,如何实现,将在第6、7章阐述。组合主体具备响应能力,因为所有组合主体都以具有主动响应能力的主体为核心。
所有的生物均拥有生存的资源,没有必要的生存资源,生命不复存在。除了人之外的所有生物,智能行为基于生命,生命存在,它们的智能行为即存在。人的部分智能行为所需要的资源超越了人自身,需要外部资源,如计算能力、加工能力、感知能力等。其中有的可以用组合主体解释,但不能解释全部需要外部资源的行为。非生物主体存在即占有了资源,但存在不等于行为能力。行为能力通常需要能量支持,一般的非生物主体不自带能量。不能自行掌控能量的非生物智能体,都从属于人,是人的工具。
所有的生物都有学习功能,只是学习的结果存在不同形式。没有神经系统的生物,学习成果只能体现在遗传上。有神经系统的生物,特别是有大脑的生物,学习成果既体现在遗传(在第一章的有关部分已经多次介绍了生物将经验成功地改变遗传基因的功能),也体现在自身行为的改变。一般意义上的学习特指后者,但在讨论智能主体的学习能力时,需要包含所有主体行为过程中的积累。
在所有的生物体中,人具有特殊的学习能力。儿童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习是遗传赋予人类的特殊功能,内置于大脑中。胎儿从几周开始就学习,出生之后即利用所有感官理解环境,学习交流能力。
简单工具和机械系统没有学习功能,因为它们无法在行为过程中积累经验、知识或信息。在数字机器、自动化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存在不断增长的学习能力,只要这些机器或系统赋予了积累知识、信息、经验的功能,显然这种学习能力是赋予的,但能在人的干预或不干预下,改变自身行为能力。干预或不干预同样源自人对这些主体赋予了什么样的学习能力。
2.3.3 主体性的资源和资源的拥有能力
前一小节已经讨论了主体拥有资源对智能的重要作用。尽管动物的领域行为、群落之间的战斗,常常为资源的占有而发生,资源对一般的工具和系统有意义,但对智能的发挥和发展,集中体现在人和非生物智能体上,因此本节集中讨论人和非生物智能体所需要的资源和资源的拥有能力。
主体性资源包括三个方面:与承担智能任务一致的生存条件、学习资源和行为资源。
所有的资源都不是无限的,有一个定语,一个约束,定语是与所承担的智能任务相一致,约束是社会能不能提供必要的资源。正因为如此,主体性中拥有资源的要素才变得如此重要,没有这个要素,智能主体不能承担应该承担的任务。与所承担的任务相一致,不同的主体拥有不同的资源,在环境的约束下拥有,意味着需要竞争,这恰恰是智能发展的一类动力。
对于人和非生物智能体,这三类资源有相似之处,但差异更多。人的生存资源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非生物智能体是系统能正常运转的能量和支撑运转的功能及物理空间等环境。对于学习资源,不同的社会职责或角色,需要得到不同的学习资源,除了主体自身的努力,更依赖于社会制度,特别是教育制度、分配制度的匹配。非生物智能体是持续的相关信息获取能力和系统中学习功能模块的存在及其完善功能。对于行为资源,人需要工具和系统的支持;非生物智能体需要相应的能量、功能和信息,如果与人的任务相同,其功能和信息很大部分也是相同的。
2.3.4 主体性的控制力
主体性的控制力是指对非正常及非理性行为的约束,减少或不发生与主体意愿相悖的行为,或者说防止失控。对于控制什么,确实难以做出适用所有智能行为的定义。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出现无聊的、错误的、矛盾的行为是正常的;对于组合性群体决策,不同个体对一件要决策的事务存在不同意见是常态,最终决定在过后回头看是不恰当也绝非偶然;对于非生物智能体,出错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主体性的控制力不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是指保证行为是在主体意识的控制下。
作为非生物智能体当前的最高形态,人工智能系统还不具备主体性。非生物智能体必须具备主体性三要素。第6章和第7章将从不同角度回答非生物智能体拥有主体性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