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06/24275206/b_24275206.jpg)
谏逐客书![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给秦王的一篇奏章,又名《上秦王书》。逐客:驱逐客卿。客,即客卿,是指外国来秦担任秦国公职之人。书:又称“上书”,是用来陈述自己政治见解或主张的一种陈述性文书。](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06808/1317336640397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39266506-Z9CExQzt6IKUVwhtpBkn8unTgwLN89Bw-0-2e5cbafd4bf4756fba69342d05100c93)
李斯
【作者小传】
李斯(前?—前208),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曾同韩非一道师从著名思想家荀况学“帝王之术”,于公元前247年由楚入秦,受到秦王器重,拜为客卿。秦统一六国后,官至丞相。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了保位,曾被胁迫参与赵高矫诏太子的阴谋。秦二世时,被赵高以“谋反”罪诬陷入狱,后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李斯在帮助秦王统一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统一后,他积极主张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但他的收诗书愚百姓、严刑酷法等带来恶劣影响。
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的文章保留至今的《谏逐客书》、《论统一书》、《行督责书》、《自罪书》等,大都收在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其文富于文采、论证周详,说理透彻,带有浓厚的战国纵横家的风格。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
,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
,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
,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
,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蜀
,北收上郡
,南取汉中
,包九夷
,制鄢、郢
,东据成皋之险
,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
,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
,废穰侯、逐华阳
,强公室、杜私门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
,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
,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而骏良
不实外厩注2,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
、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
、傅玑之珥
、阿缟之衣
、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
、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
,弹筝搏髀
,而歌乎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
,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扣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注2(juétí):骏马名。外厩(jiù):宫外的养马棚。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阅读导航】
本文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强大,外来客卿增多,影响了秦宗室大臣的权势和利益,他们就借韩国派水工郑国来秦修建三百余里的水渠实施“疲秦计划”一事,向秦王进言,说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秦王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提出总论点:逐客是错误的。然后从三个层面,详说逐客错误所在。首先,用正面事实列举秦历史上四位国君重用客卿成就功业的事实,证明逐客之错。其次,作者以秦王所喜之物为喻,抓住秦王想成就统一大业的心理,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最后,通过古今正反对照,陈述逐客的严重危害。结尾作者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用类比的方法指出秦只有纳客才不会有敌,否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这给了秦王思想上致命一击,令秦王的逐客思想防线彻底崩溃,不得不改变逐客的初衷。秦王最后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这篇奏章在艺术上有三个显著特色。一是善于比喻,从而增强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是秦王对色乐珠玉和对客卿态度巨大反差的一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漓,为全文最精彩部分。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二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是作者多用铺陈和夸饰手法、对偶句式以及华美辞藻使然。三是论证手法多样,逻辑严密。作者采用归纳论证、举例论证、类别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理足辞胜,雄辩慆慆,环环相扣,逻辑关系谨严。
【思考阐释】
一、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二、秦汉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文章的效用,故特别注意写作技巧。思考为什么李斯的上书能改变秦王的态度。
三、本文抓住秦王要统一天下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而《齐桓晋文之事章》抓住齐王于“王”不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先从提高齐王对“王”的兴趣入手,然后用排比、提问题、类推的方法令其情绪高涨,然后抓准时机向齐王摊牌:摆出自己一整套“王”的思想主张,结果令齐王欣然接纳。比较两篇文章,看孟子与李斯谁的攻心术更胜一筹。
四、阅读《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进一步体会战国纵横家铺张扬厉的语言风格。
【相关链接】
李斯与韩非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说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咏史诗·上蔡
胡曾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