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10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帮助青少年树立劳动观点

我们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目标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普通教育说,一方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另一方面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后一方面的人显然要比前一方面多得多。即使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归根到底也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点,是关系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途的大事,我们应当把劳动观点的教育,列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劳动观点,这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石之一,又是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线索。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在劳动中诞生的。劳动创造了人,发展了人的器官、思维和语言。劳动成了区分人和动物的分界线。人们在劳动中形成了生产关系和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组成了社会。有了劳动,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如果有一天,整个社会停止了劳动,人类就要灭亡。

人类的历史,首先就是生产者的历史,也就是劳动者的历史。

我们说,劳动创造了世界,就是说,我们周围的一切,无不打上了人类劳动的印记,无不经过了人类劳动的改造。人类的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政治观点,都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创立的。

劳动工具的进步,归根到底要引起社会的进步。铁器的发明敲响了奴隶制社会的丧钟。蒸汽机的发明,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催生婆。现代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打破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桎梏,使人类社会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发展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去。这就是我们说共产主义的理想一定要实现的最基本的依据。

只有树立了劳动观点,人们才能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有正确的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消灭对劳动的剥削,从而使人们能够自由地为自己而劳动。而这里所说的自己,并不仅仅指的是狭隘的个人以及自己的家属,而是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广大的人民。那种认为到了社会主义就应当一切都好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没有什么艰苦的劳动,更没有什么危险的劳动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为我们开辟了创造幸福生活的道路,而这种幸福生活的创造,一点也离不开长期的艰苦劳动。那么,共产主义社会怎样呢?是不是到那个社会里人们就可以不必劳动,或者很少劳动,得到很高的享受呢?这也是不可能的。靠一群好吃懒做的庸人是不可能建成这样一个高度理想的社会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要创造出更好的劳动条件,因而也将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将不再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不再是沉重的负担,人们的劳动将更加自由。同时,人们也将更加热爱劳动,把劳动作为自己乐生的第一个需要来看待,并且更加善于劳动,具有更高的劳动本领。这样,人类本身也才能在劳动中更加自觉地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对客观世界的完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点来教育人民,教育青年,我们党历来是很重视的。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就喊出了“劳动神圣”的口号。在整个革命过程中,我们党更不断地向群众宣传“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宣传工人阶级的阶级特性、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进行过社会发展史的教育。这个教育就是从“猴子变人”讲起的,也就是从劳动讲起的。这个教育影响非常深远,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思想觉悟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样的教育,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一系列改革都不可能顺利进行。例如,土地改革,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地主说是地主养活了农民,如果不能用劳动创造财富的观点驳倒这种谬论,人们就不能认识土改的正义性,就会觉得理亏气短,改不下去,甚至于出现明改暗不改的情况。把劳动观点讲清楚了,工人、农民当家做主的问题,思想改造的问题,开展劳动竞赛的问题,都比较顺理成章了。

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造成的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体力劳动的心理,是不容易一下子清除的。它还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起消极的、破坏的作用。

最突出的就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成的“文化大革命”。这两个反革命集团,打的都是“革命”的旗号。他们把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打成“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修正主义苗子”或者“走资派的爪牙”。他们大批所谓“唯生产力论”,颠倒是非,使积极为社会主义劳动的人蒙上耻辱。他们大搞“劳动惩罚”,使人们把劳动看成畏途。

在社会上造成更普遍影响的,是所谓“停产闹革命”。那时候不但学生不上课,而且许多工厂的工人也可以长期不做工,照领工资。这种状况不能不极大地败坏工人阶级的意识。我们知道,一个阶级的阶级性,就是以这个阶级怎样从事劳动以及怎样取得自己的一份劳动成果为基础而形成的。长期不劳动,或者只点卯、不干活,怎么能不败坏人们的劳动观念呢?加上社会上不正之风的盛行,“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一些人就认为干得愈少愈好,拿得越多越好。“按劳付酬”,在这些人那里成了“按酬付劳”,甚至是只要“酬”不付“劳”。而且,这样的人还往往被别人看作“有能耐”“吃得开”。这样一些错误的观念,在社会上流行起来,至今没有彻底改变,这就不能不对青少年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

一些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升学,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城市里有个“铁饭碗”。他们也想上大学,却不是为了更好地劳动,而是为了有个更轻松、对自己更有利的工作。家在农村的,千方百计想脱离农村进城。家在大城市的,千方百计想留在大城市。一些人感到升学无望,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加上招工顶替的办法,“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抱着这样的思想,很难成为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一些有希望升学的人,又往往成为家庭里的“重点保护对象”,什么活都不让他们伸手干。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情景:大学新生入学,要由父母陪送,白发苍苍的老人替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掮行李。有的女大学生宿舍中,几个人中竟没有一个人会缝被子。动手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瞧不起体力劳动,瞧不起工人农民,这样的大学生如果不改变,毕业出来也不可能是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我们现在正面临着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有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发挥积极性、创造性,艰苦奋斗,辛勤劳动。这就需要提高青少年的觉悟,帮助他们洗清“文化大革命”留在他们心灵上的污垢,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观点的教育。

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劳动的时间和强度,以致妨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更不能因为进行了劳动教育,就重复“知识愈多愈反动”的“左”倾错误。但是,如果因为要注意这些问题,就放松了劳动观点的教育,那我们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一代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树立劳动观点,等到以后再来纠正,那是相当费力、相当困难的。

怎样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好劳动观点教育,许多学校已经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互相交流,一定能够使劳动观点的教育进行得更加深入,更加有声有色。

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在今天,在这个问题上有大量的错误思想有待澄清,这就更需要我们用坚韧不拔的精神来做好劳动教育的工作。在中学的政治课中,应当有意识地把劳动观点突出出来,针对学生的思想,有的放矢地、科学地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而且,还应当把劳动观点的教育渗透到语文、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各门学科中去。大家都来动手,事情就好办了。我们这样做了,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就能培养出新的一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创业者。我们应当认识并且自觉地担负起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政治教育》198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