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出路与农村教育的改革
教育有困难,农村教育更困难,贫困地区的教育尤其困难。教师工资欠发,校舍破旧,设施不齐,学生流失,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政府、社会都想了许多办法。希望工程风风火火,希望小学一所一所地盖,然而要从根本上扭转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困难,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些地区教育困难,根本的原因就是太穷。穷,就盖不起校舍,盖起来了也维护不起。穷,难免要拖欠教师的工资。但即使教师工资水平低,又被拖欠,也比当地农民好得多。于是,一些有各种关系的人,千方百计进入这支队伍,很难调整。教师超编,有限的教育经费更难保证工资的按时发放。穷学生不仅交不起学杂费,买不起教科书和学习用品,还要解决吃饭问题,还要打柴、挑水、喂鸡、烧火、洗衣、带弟弟妹妹。于是,还是上不了学,或者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辍学谋生计去了。
一方面,改变贫困地区面貌要靠教育,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又难以支撑教育的普及。为了打破这种状况,外界的支持是不可少的。同时,也还需要研究一下农村教育本身是不是需要有进一步的改革。
是不是重视教育,固然是人们的认识问题。从教育本身看,也有一个如何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
现在的普通教育,好像就是为升学做准备的。问一些农村的孩子,好好学习干什么,回答多数也是说考大学,做科学家(现在多了当企业家这类志愿)或者做其他什么家。说学好了可以使自己的家庭、自己这个地区致富的,似乎很少听到。事实上,学习的内容好像也同发展生产、搞好经营没有多大关系。当然也可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认字,计算,就是最基本的技能。没有这两条,一切新的技术都无法接受,一切经营活动都难以进行。但是,有没有可能再进一步呢?有没有可能更直接地有利于当地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呢?我认为是可能的。
如果只是为了升学,现在我国每年招收的大学生人数不足90万,近期也很难超过100万,而每年出生的儿童数都在1300万以上。就是说至少有90%以上的孩子是不可能得到升大学机会的,他们辛辛苦苦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即使侥幸升上大学,至少要经过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对于贫困的家庭,要16年之后才有可能期望得到回报,时间也太长了,他们也很难支撑。对于多数孩子和他们的家庭,迫切需要的是从学校里能学到一点实用的职业技术。“良田千亩不如一技在身”,有了这技术,就有活干,有饭吃,就可以吃得更好,经济状况就能得到改善。哪怕只是初步的改善,不大的改善,对于学生,对于他们的家长,都会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就会咬着牙,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学习。这样的动力,是任何外力所不能比的。再加上有外力的支持,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就会真正有希望。
农村普通教育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可以是很广泛的。首先就是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种子的培养和选择,肥料的成分及肥料施用的时间和方法,各种病虫害的特性和防治,自然的生态平衡,各种不同农药的使用,蔬菜瓜果等技术作物的栽培,农机的使用及维护,剪枝、打杈、嫁接技术的掌握,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直到木工、建筑、黑白铁焊接、油漆、烹饪、缝纫、裁剪等等,都是人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有的农村青年学了摄影技术,买一台普通照相机,做摄影专业户,走村串户,收入也不少哩!因此,在学习内容上不能太统一、太正规,至少在开始阶段不能做这样的要求。但是学习的内容又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决不能误人子弟。
困难的是需要设备、条件。这也只有因地制宜,先从那些不需要花钱的事做起,做出成绩来了,再逐步前进。人们看到了投入产出的比较,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了。还有一个问题是师资。现有的教师大多数讲不了这些课。出路有两条:一条是组织教师再学习,一条是聘请本地的能人兼职授课。当然还可以运用录像资料,不过有些贫困的地区,要做到这一点也难。但当地的能人总是有的,如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一些老把式、能工巧匠。他们可能缺少讲课的经验,这就要学校教师的配合、辅导。教材也可以在不断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建设,逐步积累,逐步完善。
许多同志怀念过去有一个时期中小学校在地方上所处的地位,那时候中学校长几乎同县长平起平坐。形成这种格局的条件,大约在本世纪初。那时中小学校几乎都是传播新思想的中心,可以说是领导思想潮流的。如今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正规化,这都是进步。但似乎有一点与世隔绝。如果农村的学校,成为传播新的技术、科学、文化的中心,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自然会上升。尊师重道,中国是有传统的。在新的条件下,这个优良传统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
(《热点与冷点》,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