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确立社会化与个性化统一的教育功能观,对于澄清一些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长期在教育目的论上重视社会本位论而排斥个人本位论;在教育价值观上奉行工具价值观而漠视人性价值观;在教育功能论上倡导社会功能而贬抑人的发展功能,总之教育中一味强调社会的需要,而没有把人的个性发展这一核心摆在应有的位置上。
在封建专制时期,强调教育为再生产国家官僚机制服务,培养官吏是教育的唯一功能,学子们皓首穷经为的是“学而优则仕”,人的个性丧失殆尽,民族的创造力遭到扼杀,造成社会体制僵化陈腐,以至于近代落后挨打。“五四”时期的众多有识之士深感封建教育忽视个性对民族活力的压制之弊端,大声疾呼要对牺牲人的发展与个性发展之教育进行彻底改革。蔡元培呼吁“发扬学生自动精神”,孙中山主张要“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1922年的学制改革也以“谋个性之发展”为目的,并且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注重启发式、生活教育、天才教育、能力分组、反对灌输、注入、教训、封闭式和整齐划一的教育,推行选科制、弹性制的学制;倡导自学自修,自动的研究和学生自制的学习方式等等。为当时的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培养了大批各领域的创造性人才,包括许多优秀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为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奠定了基石。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左”的路线的干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时期内,这种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未能得以发扬光大,反而将教育视为政治的工具,教育的社会化功能被解释为政治化、工具化,这一现象在“文革”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间,理论界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求实精神,对“人”的问题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人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呼声又回响在教育的上空。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口号: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但是现实的进程并不令人满意,或许是矫枉过正的原因。当我们摈弃作为政治工具的教育的时候,又过分强调了教育作为经济工具的价值,人的社会化被理解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理论仅停留在宣言的意义上。有鉴于此,当我们在清理教育观念和确定教育改革方略的时候,有必要深化以下认识:
1.在对教育功能的理解上,真正把人的发展视为教育的基本功能,人的发展应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纠正社会化就是“适应社会,服从社会”的片面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即教育在于协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矛盾,并求得社会要求与人体需求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2.在教育活动中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个性全面发展观点。纠正现实教育中的两种偏差,即要么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涵解释为教学大纲的内容与要求,以分数代发展;要么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各育并重的均等发展,以平均论发展。此两种观点(做法)都是试图用一个模子来框架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最终只能是限制和压抑个体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把人的培养等同于物的制造。
3.改革教育教学的操作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打破大一统的指令性课程体制,代之以充分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与学生个性特点多样化的弹性课程体制;在教学方法上,彻底根除视学生为“容器”的注入式方法,以丰富多彩的教与学的方法弘扬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在教学评价上,摈弃“唯书、唯上、唯分”的教条框框,提倡学生在国家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倾向,个性特长、怀疑精神、求异思维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4.教育者要认识到他们并不总是教导者和影响者,受教育者也可以是主动的影响者。因为教育的社会化过程常常是双向的,即个体不仅仅被他人社会化,也在社会化着他人,受教育者的个性和行为既是教育者影响的结果,也是教育者本人个性和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应该把受教育者看成是接受影响和影响他人的主体。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8]。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具有自主精神和鲜明个性的主体。
(原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1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教育报》1991年2月10日转载;《新华文摘》1991年第3期辑目。)
[1] 转引自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2] 桂万宏等:《教育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3] Roiand Meighan:A Soeiology of Edueating,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Ltd 1952,p.207.
[4] 吴增芥:《西方个性心理理论简介》,《外国心理学》1983年第1期。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1页。
[7] 转引自汪澎白:《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初探》,《求索》1983年第6期。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