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醒来的人: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个人的耶鲁生涯

先是黄胜因病离开,后是黄宽远赴英伦,到了1850年,那三个一同赴美的少年中,仅剩容闳一人在美国坚守。

从孟松学校毕业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但他根本无法负担学费。孟松学校虽有资助名额,但前提是毕业后要担任传教士,容闳表示拒绝。他虽是基督徒,却不愿被限定择业自由,他也认为,贫穷不是丧失自由的理由。他的这一决定,也使得原先澳门的资助方放弃了对他的支持。好在布朗又一次伸出援手,他找到乔治亚州的萨凡那妇女会,说服对方为容闳提供资助,此外,阿立芬特兄弟公司也负担了容闳的一部分学费。

当时的耶鲁,仅有学生500人,容闳是唯一的华人。

此时的容闳,其实已融入了美国社会。早在孟松学校期间,他便习惯了新英格兰地区的新教式生活。当时,他自己承担劈柴烧炭生火之类的事情,也帮人劳作换取生活费,大学时也当过图书馆管理员,承担学生宿舍的食品采买工作。他还酷爱锻炼身体,据说,这个在中学时代一直穿着中式农民衣服、盘着辫子的少年,曾是足球场上的骁将。这个景象在大学时代成了“绝响”,因为入学才一年,容闳就丢弃了中式长袍和辫子。也是在那一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如今说起容闳,无论是国人还是耶鲁人,都将其视为大人物。我曾读过不少“寻访容闳耶鲁故迹”之类的文字,里面有各种关于他的传说,比如他是划船队的成员,在球场上也流传着如“我们一定赢(win),因为我们有Wing(容闳之名)”之类的话语;还有他曾经在报纸上发表关于中国问题的文章,得到著名学者关注… …但这些光鲜绝不是容闳大学生涯的全部。100多年后,我们往往只能见到结果、见到光环、见到各种经过渲染和加工的故事,这让我很难全部相信。

我更相信的是,作为一个独在异乡的东方人,容闳所遭遇的困难绝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种族歧视、地域歧视,以及好奇心带来的种种“围观”,恐怕都是容闳无法绕过的挑战。他可以依仗的,唯有自己的适应力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度所特有的包容性。

据载,耶鲁大学档案馆保留了1854届毕业生的同学赠言簿,其中就有容闳那本。他给其他同学写下的赠言都是用中文书写,毛笔正楷,再用英文翻译,起始往往用传统格言,有“礼之国,和为贵”,“手拈一管笔,到处不求人”,“有志者事竟成”等。在那一届的97名毕业生中,有92人为容闳留言,其中多为热情之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我将常常深深思念你,你为人民谋求福祉的光荣使命。获悉(因为我希望获悉)你的故土从专制统治下和愚昧锁链中解放出来的欢乐… …”

这位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人,注定背负着一些很沉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