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堂公开课
广东广州
刚收到公开课的通知和师傅下达的“任务”时,我信心满满地想着一定要上好这节课,这可是我工作以来的第一堂公开课。但期待激动之余,心里更多的是紧张和担心,因为教学内容《岭南春早》是一首岭南韵味的歌曲,歌曲中充满着民间锣鼓的节奏,喜欢听流行歌曲的学生们会喜欢这首歌曲吗?这节课要怎么上呢?师傅在一旁鼓励我:“你不是教16个班级吗,离公开课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以好好磨一下这节课。”于是学生们便充当了我的“小白鼠”,在认真地备课后,我尝试上了一节课。
没想到第一次将《岭南春早》搬到讲台就验证了我的担心。叮叮当当的民间锣鼓乐和唢呐的音乐一响起,学生们瞬间扑倒在课桌上,一个男生摆出一副很夸张的无奈表情对我说:“老师,超难听,我们不要学啊!”我的心当时就凉了大半截,果然不出所料,学生们并不喜欢。接下来的课堂互动环节更是让我尴尬至极:我的教学设计本是随着音乐用拍腿、拍肩、击掌、右手拍打左手等方式来代替鼓、大钹、闷钹、小锣来进行律动,但任凭我手舞足蹈喊破喉咙,也只有音乐在咚咚响,学生们毫无反应,回应我的少数几个学生也是手忙脚乱,不知音乐进行到哪里了,不知该拍手还是拍肩……没想到第一节课就那么尴尬,我想,学生们此时应该也无比痛苦吧,这真是一节失败的音乐课。
课后,我狼狈地向师傅求救,把课堂上的遭遇诉说之后,师傅呵呵一笑:“既然学生们不喜欢唱,那你可以不教他们唱啊,一定要从歌曲的特色入手。”师傅的话让我茅塞顿开,这首歌曲充满了岭南韵味,歌曲中的锣鼓音乐吸取了潮汕大锣鼓的元素,我何不从这方面入手呢?既然声势律动没有气氛,那我为何不用真正的打击乐呢?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我反复斟酌修改,很快,公开课的日子来临了。
这一天,我比平时提前一个小时来到音乐教室,练了一下伴奏,又反复检查了几遍课件。欢快的上课铃声响起前,学生们有序地进入教室,听课的老师们也陆续到来,师傅坐在听课老师中间,看到我投去的目光后冲我肯定地点了点头,我的心里也像有了依靠,不那么紧张了。
开始上课了,与学生简单问好后,我搬出了我大学时的主修乐器——扬琴,这对于较少接触民乐的学生来说可是个“新鲜玩意儿”。当我弹奏由《岭南春早》改编的小曲子时,优美的音乐加上清脆的琴声一下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通过扬琴演奏的导入,他们熟悉了音乐旋律,当新课的歌曲《岭南春早》响起时,他们不再像第一节课那样表现出不耐烦和不喜欢,而是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这首由没见过的“新鲜”乐器演奏出的另外一种版本的音乐。听完示范歌曲,介绍完创作背景之后,我问道:“哪位有心的同学注意到,刚刚我们听到的歌曲中用了什么伴奏乐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鼓、锣、唢呐……”“那么他们的声音是怎样的呢?”没想到他们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害羞和不敢表达,竟然都模仿起了各种乐器的声音,有的还带着动作,教室里一下活跃起来,有个调皮的男生竟然趁乱模仿起了公鸡的叫声,学生们哄堂大笑,连听课的老师也笑了起来。在他们踊跃模仿的时候,我拿出了准备好的打击乐,陈列在讲台上。学生们一下静下来,好奇地看着我手中的乐器。“下面是乐器认领环节,请再听一遍音乐,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领取你认为歌曲伴奏中含有的打击乐。”这一遍的音乐,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生怕错过一个音节、一件乐器,有的学生竟不由自主地随着欢快的音乐打着拍子。听完音乐,不等我“下令”,小组代表们便争先恐后跑到讲台上拿乐器了。待每个代表领到乐器后,配合PPT,我介绍了每一种打击乐,并让小组代表们在讲台做示范演奏,讲台下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看着台上的同伴和他们手中的乐器,并跃跃欲试,要上台来演奏。接下来,学会简单的节奏后,由演奏打击乐的学生负责歌曲前奏和间奏部分,由文艺委员负责歌唱部分,而我则负责钢琴伴奏,一首由学生、老师合作而成的带伴奏歌曲《岭南春早》就要开始表演了!其他人打着拍子唱着歌,随着音乐摇动着身体,在欢快的歌曲中,在浓郁民间风味的锣鼓乐中,这节课也接近尾声了。
课后,师傅和教研员对这节课给出了“优秀”的评价,但同时也指出了课堂上的不足,比如歌曲背景介绍环节太过生硬,在认领乐器环节,可以先把各种打击乐演奏一下,让学生知道了每种打击乐的音色后再进行听辨。虽然最终的教学设计并没有那么完美,虽然在课堂上出现了一点不和谐的声音,但总归是顺利的,课堂也是欢乐的。在美丽的校园里,在欢乐的课堂上,把快乐传递给学生,同时我也收获了一份快乐与感动。我想,快乐是不是就是音乐课所追求的根本呢?
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也是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我,最初并没有意识到公开课的价值。在我修改教案查阅资料到深夜的时候,我曾怀疑过,怀疑这些努力是否值得,在课堂没有收到期望中学生的热烈回应的时候,我曾灰心丧气,我曾抱怨学校为何要搞这些名目,我甚至觉得一节课反反复复地上是一件太损耗耐心而毫无意义的事情。但当真正经历过了磨课,当上完了这节公开课,我才真正体会到公开课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向前辈、向学生学习,我发现我与他们的距离更近了。每一次磨课,都有新的成长,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有新的收获。这节公开课让我知道原来我有潜力、有能力把课上得那么好,它在高处不断激励着我向前进,它也是我的一张“教学质量保证书”。
在此后的职业生涯和学习中,每每想起第一节公开课的经历,我都会充满勇气,这节公开课给了我信心——把每一节“家常课”都变成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这也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