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的巧吃妙用
广东深圳
参加工作几年,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我都教过,发现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几乎都不认识音符,或者是分不清音符的名称和时值。我很纳闷,虽然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比较专业的音乐术语可能难以记住,但是高年级的学生应该不至于上了五六年音乐课还不认识这些“好朋友”吧?于是我开始思考:是只有我教的班级这样,还是大部分班级都一样?为什么每节课老师都强调的东西他们总记不住?到底要如何做才能让他们完全理解每个音符的含义?
我正为此绞尽脑汁的时候,猛然醒悟:与其自己闭关思索,不如去问学生来得更直接。于是我在当时教的五年级五个班中各挑选了一名音乐素养比较好的学生和一名上课不太认真的学生进行询问。“每堂音乐课上老师都在反复强调音符的名称和时值,可是为什么下一堂课大家好像又不明白了呢?”我带着疑惑且轻柔的语气问了每一个学生,他们的回答可谓花样百出。有人问:“老师,时值是什么?”有人说:“老师,我好像到现在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种音符。”还有人说:“老师可不可以只唱歌,不学这些音乐知识?”……不过,更多的学生还是很诚实地回答:“老师,因为我听不懂。”而音乐素养好的学生则说:“老师,我都能明白,我学钢琴,其他乐器也都有学过。”的确,每次我在班上一遍遍讲解音符含义的时候,学过乐器的学生都恨不得帮着所有同学回答了。有时我也提示他们要给其他同学机会思考一下,但每次都是看到一双双充满疑惑的小眼睛望着我,真是让我哭笑不得。通过一番调查,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失败,我不能埋怨那些学过乐器的同学这么聪明而其他人却不懂,因为我深知我从事的音乐教学是普及教育,更多的是面对那些只能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的孩子。一定是自己的讲解太枯燥和古板了!教授一个新的知识点,如果一开始就用成人的思维模式来教学,孩子们一旦听不懂便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当然我很清楚他们在内心小世界里也会盘算着:反正这些又不用考试,懂不懂都没关系,我会唱就行了。也许这正是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学生不重视。
“不行,我一定要破解这道难题,至少让我的学生能理解这个最基础的音乐知识。”这个声音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于是我开始阅读一些书籍,想从中借鉴一些好的方法。同时我也在寻找什么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思考如何把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带入到教学之中。
一天,作为吃货的我买了一个圆圆的芝士蛋糕,东躲西藏带进校门时正好碰到自己所教的学生。我看到他们眼神突然放光,一直锁定着我手中的这个“目标”。一个平时比较“八卦”的小男孩问我:“老师,你过生日啊?能不能分我们一点啊?”随即其他的学生也跟着起哄。我敷衍地回答了几句便匆匆回到办公室,生怕有更多的学生跟我“索要”。正当我准备切蛋糕给同事们分享的时候,一道灵光一闪而过:原来他们喜欢吃蛋糕!不,原来他们对吃的感兴趣,一群小吃货!想到这,像是找到了什么宝贝,我内心雀跃,马上把蛋糕盖好,因为这是个好吃又好用的蛋糕。
下午的音乐课,我把蛋糕带到了教室,不出所料全班惊喜欢呼。我说:“今天的音乐课,老师要用一个特殊的教学道具,就是这个好吃又好用的蛋糕。”同学们很疑惑,看蛋糕的眼神充满了“战斗力”。我知道,这意味着离成功近了一大步。于是我开始了有史以来最绘声绘色的“切蛋糕仪式”。
“这个芝士蛋糕想吃吗?”“想!”嘹亮的回答让我很满意。“那我现在把它平均分成4块,4个同学分,每个人可以吃几块?”这么简单的问题大家脱口而出:“1块。”“那两个人分,每人吃几块?”“2块。”“8个人分,每人吃几块?”“半块。”“十六个人分,每人分几块?”“一半的一半,1/4块。”……天啊,我的课堂上竟然也有了即问即答的时候,我更有激情了。“那全部给你吃,你能吃几块?”“4块。”看着他们兴奋的表情,我十分满意,是时候要进入正题了。“所以说,越多人分蛋糕,能吃到的蛋糕越大还是越小?”“越小。”我告诉孩子们:“音符的时值也是这样哦,现在把每个音符的名字想象成分蛋糕的人数。有全音符、2分音符、4分音符、8分音符、16分音符……数字越大的,时值反而越小。那么你们来说一说这些音符时值的关系吧。”就这样,同学们在蛋糕的“诱惑”下,在我的引导下,想象着每个音符时值和蛋糕的关系。
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在我反复地、变着花样地提问下,同学们都能很准确地说出每个音符的名称和时值。当然这个蛋糕自然也变成了他们的奖励,最后我还不忘告诉他们一句:“分的人越多,分到的越少!”同学们明白其中的意思,都哈哈大笑,怂恿我下次要买大一点的蛋糕。
就是这个小小的蛋糕,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体现了老师的教学智慧。这次经历,鼓励和启示我以后在音乐教学中要继续发现和运用像蛋糕这样好吃、好玩、好看又好用的教学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