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学习指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网络教育的技术平台

1.4.1 视频会议系统

1.视频会议系统的定义

视频会议系统(Video Conferencing System)又称为电视电话会议、可视电话会议或会议电视系统等,是一种以视频为主的交互式多媒体通信系统。它利用现有的图像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区或远程地区之间的个人或群体,通过点对点或点对多点实现的双向实时视频、双向实时音频,以及数据等交互式信息的实时通信系统。视频会议借助高效快捷的网络通信系统,实现高清远程会议,目前已成为企业、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的重要交互手段,也是网络教育主要方式之一。

2.视频会议工作原理

基本的视频会议系统需要以网络为基础,包括会议终端设备、多点控制单元MCU、电话接入网关(PSTN Gateway)、网闸(Gatekeeper)、语音系统等几个部分。会议终端设备采集会场的音视频信号进行编码成数字信号,通过传输网络发给多点控制单元MCU,由多点控制单元MCU进行处理后再通过传输网络发给另一个会议终端,会议终端设备再将多点控制单元MCU发来的数据进行解码还原成模拟信号输出到显示设备上,以实现“面对面”的实时交流。图1-4显示了普通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图1-4展示了一般视频会议系统基本工作原理:视频会议终端将输入进来的视频使用H.261、H.263或H.264协议、音频使用G.711、G.722或G.728数据、控制信令进行单独编码,然后将编码后的数据进行“复用”打包后形成遵循网络协议的数据包,通过网络接口传到MCU供选择广播。从MCU传来的其他会场的数据包通过“解复用”,分别还原成视频、音频以及数据及控制信令输出分别相应的设备上回显或执行。

图1-4 视频会议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当前,视频会议的实现方式有以下三种。

(1)广电系统(电视台)常用的电视直播式视频会议系统。此方式需要租用专用的卫星通道,传输方式为单向转输,若要双向则必须租用两个信道。租用卫星的费用非常昂贵,时间越长,费用越高。另外会议方式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还必须通过复杂的审批手续。因此这种会议方式可供一些特种行业单位如中央电视台使用。

(2)MPEG1、MPEG2压缩格式VOD视频传输式视频会议系统。MPEG是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的缩写,于1988年成立。目前MPEG已颁布了三个动态图像及声音编码的正式国际标准,分别称为MPEG-1、MPEG-2和MPEG-4。MPEG-1指为CD光盘介质定制的视频和音频压缩格式,1992年,MPEG-1被MPEG组织制定为第一个视频和音频有损压缩的国际标准。1994年,基于数字存储媒体运动图像和语音的压缩标准MPEG-2诞生,与MPEG-1标准相比,MPEG-2标准具有更高的图像质量、更多的图像格式和传输码率的图像压缩标准。

MPEG-1采用了块方式的运动补偿、离散余弦变换(DCT)、量化等技术,并为1.2Mbps传输速率进行了优化,MPEG-1随后被Video CD采用作为核心技术。VCD的分辨率只有约352×240,并使用固定的比特率(1.15Mbps),因此在播放快速动作的视频时,由于数据量不足,令压缩时宏区块无法全面调整,结果使视频画面出现模糊的方块。因此MPEG-1的输出质量大约和传统录像机VCR差不多,很多机构或发达国家的电视台都没有广为使用。

MPEG-2主要针对标准数字电视和高清晰电视等应运而生,其数据压缩率从3~100 Mps,在传输模式和信号质量等方面都对MPEG-1做了根本性的变革。

但在网络传输方面,MPEG-1质量的视频信号传输至少需要1.5MB的网络带宽,MPEG-2质量的视频信号传输至少需要3MB的网络带宽,且图像质量随网络传输距离的变长急剧下降,通常这种类型的视频会议系统只能用于本地的高速网段上。随着IP网络的普及,这种高度浪费带宽资源的视频会议模式已基本走向淘汰。

(3)基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1998年底,MPEG-4标准才正式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采纳,尽管MPEG-4包含了MPEG-1及MPEG-2的绝大部分功能及其他格式的优点,并加入及扩充对虚拟现实模型语言(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VRML)的支持,面向对象的合成档案(包括音效、视讯及VRML对象),以及数字版权管理(DRM)及其他互动功能,但由于起步较晚,各个公司、机构还可以根据MPEG-4标准开发各自不同的制式,这就造成了MPEG-4标准的视频会议系统先天兼容性不足,因此其市场份额也不占主导。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络带宽的提升,基于Internet的硬件方式视频会议和纯软件方式的视频会议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纯软件视频会议由于成本低廉,效果基本满足要求,得到高速发展。

现阶段市场上技术成熟并占真正主导地位的是基于H.320/H.323标准的视频会议系统。H.323是指基于IP方式进行传输的视频会议;H.320是以IP以外的其他网络方式进行传输的视频会议,通常有ISDN、DDN、帧中继、ATM等。在H.323协议(IP)环境中视频会议系统可与其他业务如IP语音,IP数据共享带宽,从而可以让用户将已有的宽带广域数据网改造为视频、音频、数据三网合一的综合性平台,从而更充分地利用已有网络的网络资源。这种实施价格平易近人,网络要求不高(通常仅需要共享数据广域网或使用ISDN甚至使用Internet),已经成为目前比较常用的视频会议系统模式。

2006年随着第一台720P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问世,拉开了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序幕。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技术主要包括了视频编码技术、图像标准、网络通信协议等。H.264就是一种高性能的视频编解码技术,它是由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织ITU-T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联合组建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H.264是在MPEG-4技术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采用“回归基本”的简洁设计,其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且在具有高压缩比的同时还拥有高质量流畅的图像。采用H.264的多媒体系统在图像质量上大大优于传统系统,H.264比以前H.263和MPEG-4提高编码效率约50%。同等的图像质量条件下,H.264的数据压缩比,比当前DVD系统中使用的MPEG-2高2~3倍,比MPEG-4高1.5~2倍,比H.263高2倍。现在,视频会议系统所采用的网络通信协议正在由H.261到H.263、H.264协议过渡。

3.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

会议系统的组成非常简单,每个会场安放一台视频会议终端,终端接上电视机作为回显设备、接上网络作为传输媒介就可以了。一台终端通常有一台核心编解码器、一个摄像头,一个全向麦克风以及一个遥控器。核心编解码将摄像头和麦克风输入的图像及声音编码通过网络传输出去,同时将网络传来的数据解码后将图像和声音还原到电视机和音响上,即实现了与远端的实时交互。终端通过呼叫IP地址或ISDN号码进行连接(专线无须拨号)。但在有三点会场就必须采用MCU(视频会议多点控制单元)进行管理。

同电话交换机相似,MCU(多点控制单元)的作用就是在视频会议三点以上时,决定将哪一路(或哪四路合并成一个)图像作为主图像广播出去,以供其他会场点收看。所有会场的声音是实时同步混合传输的。在具有MCU的会议系统里,所有终端的音视频数据均实时传到MCU供选择广播。MCU的数据流量较大,通常接于网络的中心交换机上,控制人员通过笔记本电脑调用MCU管理界面在会场进行远程管理。呼叫方式可以由控制人员由MCU呼叫各个终端,也可由各终端呼叫控制设置好的会议号。

视频会议系统组成简图如图1-5所示。

图1-5 视频会议系统组成简图

4.视频会议技术指标

传统的视频会议技术包括MCU、H.323、帧中继等,而基于IP网络的视频应用,将把更丰富的功能推到用户的面前。但要顺利使用这些功能,用户需要对一些新的技术热点给予更多的关注。

(1)丢包恢复技术LPR。丢包恢复技术LPR是当前解决视频传输丢包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事实上,LPR是一种采用前向纠错(FEC)方法对丢失数据包实施覆盖的机制。由发送方系统为发出的数据流添加冗余数据,使接收方系统可以侦测并纠正错误,而无须请求发送方系统重新传送丢失的信息。这种无须等待网络传送就有了进行纠错的能力,使得FEC非常适合于实时通信,如电视广播,IP电话以及视频会议。

(2)QoS。QoS(Quality of Service),中文名为“服务质量”,它是网络的一种安全机制,用来解决网络延迟和阻塞等问题的一种技术。QoS指网络提供更高优先服务的一种能力,包括专用带宽、抖动控制和延迟(用于实时和交互式流量情形)、丢包率的改进以及不同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和城域网(MAN)技术下的指定网络流量等,同时确保为每种流量提供的优先权不会阻碍其他流量的进程。QoS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网络只用于特定的无时间限制的应用系统,并不需要QoS,比如Web应用,或E-mail设置等。但是对关键应用和多媒体应用就十分必要。当网络过载或拥塞时,QoS 能确保重要业务量不受延迟或丢弃,同时保证网络的高效运行。

视频会议由于大多应用于关键业务,而且与语音、数据同步传输,因此对网络传输品质有更高要求。流媒体QoS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带宽占用及延迟抖动这两个关键问题。

(3)混合型网络视频应用技术。混合型网络视频应用技术是指该视频会议系统支持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和客户端/服务器(C/S)两种模式的视频会议。这种技术既可以支持使用客户端软件,又可以从浏览器中的播放器进行使用,相比较于其他几种类型的视频会议系统,这种应用能确保视频会议的方便性、安全性和应用效果。

(4)P2P技术。P2P(Peer to Peer,点对点对等技术)技术可以通过直接交换来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对等计算模型应用层形成的网络通常称为对等网络。在P2P网络环境中,互联的计算机都处于对等地位,每一台计算机既能充当网络服务的请求者,又对其他计算机的请求做出响应,提供资源和服务。使用P2P通信技术,可以大大减轻系统服务器的负荷,并成几何倍数的扩大系统的容量,且并不会因为在线用户数太多而导致服务器的网络阻塞。针对可不经过服务器中转的音视频应用,支持即插即用(Universal Plug and Play,UPnP)协议,自动搜索网络中的即插即用设备,主动打开端口映射,提高P2P通信效率。

(5)云计算技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大规模分布式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的统称,也是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热备份冗余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计算通常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廉价等特点,是当前进行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重要方式,也能为视频会议提供更加快捷和连接的运算和存储方式。

目前国内云会议主要集中在以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为主体的服务内容,包括电话、网络、视频等服务形式,如好视通云会议、视高云会议、全时云会议,基于云计算的视频会议就称为云会议。利用云技术,数据的传输、处理、存储全部由视频会议厂家的服务器资源处理,用户完全无须再购置昂贵的硬件和安装烦琐的软件,只需打开浏览器,登录相应界面,就能进行高效的远程会议。云会议系统支持多服务器动态集群部署,并提供多台高性能服务器,大大提升了会议稳定性、安全性、可用性。

(6)网真技术。网真系统基于全新的远程呈现技术,综合集成了IP网络通信、超高清视频编解码、空间IP语音、建筑声学、空间照明以及人体工程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了网络与空间的真实转换,为远在异地的人们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真实面对面体验。

5.视频会议系统的分类

目前市场上的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分为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和硬件视频会议系统。

(1)软件视频会议系统。软件视频会议系统是基于个人计算机的视频会议系统。其通信方式主要依靠CPU处理视、音频编解码工作,其最大的特点是廉价,且开放性好,软件集成方便。但软件视频在稳定性、可靠性方面还有待提高,视频质量普遍无法超越硬件视频系统,它当前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个人和企业,政府、大型企业也逐渐开始慢慢接受,并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会议当中。

(2)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硬件视频会议系统是基于嵌入式架构的视频通信方式,依靠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嵌入式软件实现音视频处理、网络通信和各项会议功能。其最大的特点是性能高、可靠性好,大部分中高端视讯应用中都采用了硬件视频方式,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市场份额正逐渐被软件视频会议系统所占领。

1.4.2 广播电视系统和卫星教育电视系统

1.广播电视系统

卫星广播(Satellite Broadcasting)是利用广播卫星向地面转播电视或声音广播信号,供一般公众直接接收的广播方式。自从1963年7月美国发射成功世界上第1颗同步通信卫星“同步Ⅱ号”后,卫星通信得到很快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各国开始发射实验用的广播卫星。到20世纪80年代卫星广播进入实用阶段。

1998年10月,中国教育电视台远程教育卫星广播正式开播,标志着中国卫星远程教育拉开发展的序幕。中国广播远程教育网卫星直播课堂系统平台将卫星、有线电视网与互联网完美结合为一体,形成覆盖全国的远程教育技术体系和教学体系,为全国各类教学站提供卫星实时授课、大容量数据投递、“三网合一”交互答疑和Internet教学与管理功能,为远程学习、实时交互培训、会议、视频广播、大数据量课件投递提供完备的技术服务。

广播教育电视系统通过教育电视台的发射天线,将指定频道的教育电视节目以射频信号方式发送,供用户接收使用。其工作原理如图1-6所示。

图1-6 广播电视系统基本组成示意图

如图1-6所示,一个简单的广播电视教育系统由电视中心把全电视信号和伴音信号用微波(或电缆)送到电视发射机房,分别去调制图像发射机和伴音发射机,然后再通过双工器合成一个完整的电视信号送往发射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发送出去。电视接收机通过天线拾取电视信号,经过电视机电路的一系列放大和处理后,用显像管和扬声器还原出图像和声音。最后由电视天线发射的电磁波以空间波的形式在空间中直线传播。它的传播距离受地球曲率半径的影响,通常只有几十公里至一百公里左右。因此,广播教育电视的覆盖范围是地区性的,它主要用于地方教育电视台。要获得区域性的及全国性的覆盖面,需要使用地球同步卫星传输方式,这就是卫星教育电视系统,如中国教育电视台。

2.卫星教育电视系统

1999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重要工程之一开始实施。为此,教育部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卫星电视教育网络改造工程项目》,开展面向全国的卫星电视和多媒体数据广播服务,重点满足基层、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对远程教育的迫切需求,推进教育信息化。

卫星通信属无线通信技术的一种,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太空通信的中继站,由地面向卫星发射信号,卫星将信号变频、放大处理后再发回地面。地球上空只要放置三颗以上静止卫星,信号就可以覆盖地球上除两极外的全部地区。现在还有许多利用低轨同步卫星传递信息的技术方式。目前,卫星通信已成为远距离、全球通信的主要手段,通信业务从简单的电报、电话发展到电视、数据传输、传真、电传、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教育、导航、全球定位(GPS)、应急通信等新业务。站址从固定发展到移动,信号的特征从模拟到数字,用户从民用到军用。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接收天线接收空中的卫星电视信号,功分器将接收到的信号分成两路,一路经数字卫星接收机处理后,用电视机观看节目;一路经卫星数据接收卡处理后,用计算机观看,如图1-7所示。卫星电视节目收视的主要方法有个体直接收视、单位或集体收视(利用闭路电视系统)和地面台站差转收视三种方式。卫星教育电视系统是在通信卫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卫星教育电视的特点如下。

(1)电波覆盖面大,利用率高。卫星距地球赤道垂直高度达到3.6万公里,星载转发器用定向天线把电波聚集成窄波束,张角仅1°~3°,所以能比较均匀地辐射到覆盖区内。在一颗卫星上装几个转发器就能覆盖我国领域,并且使服务区中心和边缘地区的电波场强只相差3~4dB。

(2)信号质量高且稳定,有利于改善接收质量。卫星电视传送环节少,信号质量受设备噪声的影响小。卫星电视信号受气候的影响小,比较稳定。由于来自卫星的电波入射角大,受山峰和建筑物的阻挡小,因此能减少阴影和多次反射的影响。

(3)信号容量大。卫星电视采用微波频段,其频段很宽,而且一颗卫星上可以设置多个转发器,所以容量很大。一颗卫星可同时转发几十路电视和几万路电话。

图1-7 卫星电视收视原理

(4)投资省、费用低。据亚洲广播联盟对各成员国的估算,对国土面积接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利用卫星电视广播比建设地面广播电视网节约60%以上的建设投资。

(5)扩大教育规模。运用卫星教育电视可以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如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农业技术教育、医疗保健教育及科普教育等。同时,卫星电视教育可以选择最优秀的专家教授讲课,采用最好的课件及教学手段,同期培训成千上万的学生,扩大了教育规模,提高了教育效率和效益。

在教育应用方面,卫星电视利用微波传递空中课堂的节目,接收系统成本低、效益高,正适合山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使用。2003年开始,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2005年开始面向全国推广,即是当今简称的“农远工程”。在该项工程中,大量采用了卫星电视的方式播放教育电视节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卫星电视系统的组成

卫星电视系统包括地面上行发射控制系统、星载转发系统和地面接收系统三大部分,如图1-8所示。

图1-8 卫星电视系统组成示意图

(1)地面上行发射控制系统

地面上行发射控制系统包括节目调制发送设备、监测设备、遥控遥测设备及发送天线,它的主要任务是发送卫星电视节目、跟踪控制同步卫星、发送指令等。

(2)星载转发系统

星载转发系统是卫星电视广播的核心,它主要由电源、遥测指令系统、转发设备和天线四部分组成。转发器是电视广播的专用设备,它把上行信号经过频率变换及放大后,由定向天线向地面发射,实现远距离传输。

(3)地面接收系统

地面接收系统的任务是接收卫星电视广播信号,它主要由天线(抛物面天线)、高频头和卫星接收机组成,如图1-9所示。

图1-9 地面接收卫星示意图

地面接收卫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用增益较高的天线对同步卫星转发的电视调频信号收集放大,然后经高频头和卫星电视接收机,对信号进行两次变频、放大、调频解调等技术处理,还原出视频(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如果用普通电视机收看不同制式的卫星电视节目,除上述设备外,还需增加制式转换器。

2)卫星电视转播系统的分类

卫星电视接收转播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接收看广播的对象可分为集体接收和个体接收。

按广播信号的来源可分为转播与直播。

按广播信号传输途径可分为开路和闭路两种方式。例如,卫星电视差转系统是开路传输方式,卫星电视CATV收、转系统就是闭路传输方式。

从收、转站的规模可分为大型标准站和中小型普及站,还可分为固定站和车载移动站。

从业务范围可分为综合站和专用站。综合站可以收转广播电视及多种类型的综合节目信号,甚至可以兼作卫星通信站。专用站是专门业务的收转系统,如卫星电视教育收转站就是专用站。

3)卫星电视教学应用系统

卫星电视教学应用系统进行学科教学的主要形式有:①收看空中课堂节目;②播放多媒体教学光盘;③利用IP卫星教学资源上课;④利用本地资源库上课。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天地网”和光盘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与学方法的改革。

(2)开设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与素养。

(3)不断提高教师在网络条件下信息收集、分析、整合、应用的能力,开展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4)远程教育成本低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1.4.3 移动学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4年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看到,截至2014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网民用户达到5.27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3.4%。使用手机上网已成为当今人们上网的主要途径,移动教育逐步成为当今网络时代不可或缺的网络教育模式之一。

1.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教育又称为移动学习M-learning(Mobile Learning)是将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移动设备(如手机、个人数字处理器PDA、移动电脑等)和网络应用结合起来,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双向交流的新型教育模式。移动学习与情境认知、非正式学习、活动学习等学习理论关联密切。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景相关性等特点,是网络学习和分布式学习的一种有效延伸,也是当今时代技术和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

2.移动学习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的移动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他们力求借鉴E-Learning的经验把M-Learning推向市场,更多地应用于企业培训和改善学校教学质量。其中包括有基于自主下载的移动学习,如欧洲的Form e-1earning to m-1earning项目;NKI网络学院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访问Wap网站将移动学习的内容下载到移动终端设备上供离线学习;英国的普渡大学2010年推出了Boiler Cast网站,已有超过37门课通过该平台向学生提供教授授课的Podcast。有基于内容推送的移动学习项目,如英国Westminster大学开发了具有自动回复功能的多项选择题短信测试系统;也有在正式环境中应用移动学习的应用,如新加坡2001年启动的MobiSkoolz无线学习方案,使用学校已有的因特网平台和新增的移动设备来改善学习和教学环境;日本德岛大学开发的BSUL(Basic Support for Ubiquitous Learning)环境,通过课堂上使用PAD和无线网络帮助教师和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出勤检查、材料分发、报告和作业提交等任务,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不影响正常课堂流程的情况下提高学习效率等;2007年底,日本推出的首家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手机为载体的“网络大学”,并在2010年4月通过政府批准成为能够颁发学士学位的移动开放网络大学。

在我国,从2000年开始也引进了移动学习的概念。如由教育部牵头开展的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尝试。由北京大学现代教育中心教育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国内第一个移动教育项目,建立了基于GSM网络、GPRS和移动设备的移动教育平台,定义了本体技术,制定了相应的软件开发规范和为实现教育语义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和公司推出了移动学习平台,如西南交通大学使用的青书PAD移动学习平台,其主要功能有:内置完整课件、可在离线状态下完成课件、做在线作业等学习活动;在无线网络覆盖的环境下,学习状态和记录可与服务器自动同步,形成平时成绩;可自动下载各种学习资料,内置文本查找工具,可在开卷考试时方便查找相应资料;有后台管理系统,学习中心管理员可查看学习者的学习进度、资料下载情况等,做到实时监控。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的手机移动学习平台也于2011年投入使用,其研发的手机移动学习平台以学习便捷、视频流畅等特点,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时时处处可学,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该平台不仅应用于校园,还用于福建省中小学培训、保安员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为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的开发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移动学习系统相关技术指标

当前的移动学习支持技术,主要有Wi-Fi(Wireless Fidelity 无线相容性认证)、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整体封包无线电服务) 移动数据服务,能提供高速连接和数据传输速率、3GP(一种影像格式)的压缩和交付方法等。

主要系统架构如图1-10所示。

图1-10 移动学习系统基本架构示意图

1.4.4 国内网络教育资源列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http://www.crtvu.edu.cn/。

中国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网:http://www.cdce.cn/。

中国开放大学:http://en.crtvu.edu.cn/。

清华继续教育学院:http://www.sce.tsinghua.edu.cn/。

清华网络教学平台:http://learn.tsinghua.edu.cn/。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http://www.pkudl.cn/。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sne.bnu.edu.cn/elms/bnude/homepage/first.jsp。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xueli.cmr.com.cn/。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fudan.edu.online2.sh.cn/m1.asp。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onlinesjtu.com/。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http://decweb.neu.edu.cn/。

东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中心:http://www.neauce.com/index.do。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scude.cc/。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cnzx.info/。

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remotedu.com/。

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www.dlc.xjtu.edu.cn/。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http://sde.snnu.edu.cn/。

华中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http://www.hust-snde.com/cms/。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继续教育学院:http://cugnc.cug.edu.cn/cms/index.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