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就是家庭CEO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家庭CEO为什么是妈妈,而不是爸爸?

首先,这是个自然选择。

孩子作为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角色,在出生前就和妈妈建立起了自然的依恋关系。在孩子没有学会语言,甚至还不能使用身体语言的时候,哭是他们唯一与成人交流的工具,也是他们巩固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唯一手段。

如果你还在为了丈夫晚上装睡不起来帮忙给孩子喂奶或者换尿布而耿耿于怀,那你可能真的是冤枉他了。他不是在装睡,而是确实听不见。或者说,爸爸对婴儿哭声的敏感度远远低于妈妈。这都得怪他们大脑中的灰质更少,眶额皮层体积更小,同时他们的杏仁核以及前扣带回皮层对婴儿的哭声也反应更弱。科学家解释说,女性特殊的脑结构使得她们在情绪加工方面更具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她们更好地承担抚育婴儿的职责。

现在,如果你半夜被孩子的哭声惊醒,一边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边给孩子换尿布喂奶的时候,真的不需要怒气冲冲地把打着呼噜的孩子他爸踹醒。这是大自然赋予妈妈在养育过程中的先发优势,你坦然接受并且好好加以利用才是最佳策略。

正是因为拥有了这种先发优势,妈妈才有更多的机会去更好地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个性,观察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的需求,从而为孩子后续的成长和发展找到正确的起点。

其次,这是个社会选择。

因为性别差异导致的家庭分工不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女博士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在她的畅销书《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PrimatesofParkAvenue)中,描述了在美国房价最高的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家庭教育实景:

“当下比较普遍的‘丧偶式育儿’,在纽约上东区也是常态。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里的男性只需要提供金钱,而最终的教育职责都会落在妈妈的身上。和大部分中国家庭一样,在纽约上东区,妈妈们负责接送孩子,聚集在各种与孩子相关的场所,形成妈妈圈的社交。与此同时,男人们则在工作,穿梭于以男性为主的公共与商业世界。”

这种情况,和我过去近20年观察到的中国家庭教育现状别无二致。在我办公室的来访者里,爸爸绝对是个“稀缺物种”。超过80%的家庭,爸爸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个别的爸爸会在一些教育选择的重要节点上露面或者参与意见;绝大部分情况下,和我反复沟通的都是妈妈,偶尔在谈话中会闪现出爸爸的影子。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爸爸们在经济方面的支持远远超过其他方面。

所以,不论全职带娃还是身在职场,“妈妈”这两个字,除了家庭赋予我们的身份外,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养育、培育、教育下一代的重大职责。

自然和社会因素都把养育一个孩子的责任放到了妈妈的手里,无论它与妈妈的自我认知是否相符,成为家庭CEO都已经成为妈妈无法回避和推卸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