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清润的吴门文人生活
李仲芳
苏州为古吴都城,因此有“吴门”之谓。“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期的一个绘画派别,简称“吴派”,一般认为它始于沈周,成于文徵明,加上唐寅和仇英,形成巨大的影响。作为一个画派,它还有其他众多画家,而以沈、文、唐、仇为代表。
南宋以来,长江下游的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渐居全国领先地位。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的苏州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繁荣,交通便利,商品经济活跃。
明代,由于长江入海口淤积,海外贸易中心从扬州下移到太仓和松江一带。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地区成为文人荟萃之地。许多著名画家云集苏州,有史料记载,明代在苏州有姓名可查的画家就有一百五十余人,约占明代知名画家总数的五分之一。有共同地区特征的画家,形成了强大的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同他的学生文徵明、唐寅,再加上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徵明擅长山水;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工笔人物、青绿山水称雄。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是,除了沈周、文徵明画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自另有师承。所以,吴门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风格不同的大家,而并非一个严格的画派之称。
明代中叶以后(成化到嘉靖前后),院画势力日微,浙派也渐趋末流,代之而起的是活跃于苏州地区的吴门派。当时的苏州经济繁荣,各种工商行业发展,直接推动了书画的兴旺发达。在炽盛文风的熏陶下,这一地区的官僚文人大量贮藏法书名画、古玩器物和珍本书籍,营建私家园林,讲究饮食服饰器用。明代中期在苏州地区形成吴门画派,标志着文人画走向极盛阶段。
在吴门派崛起之前的明代初期,江南苏州、无锡地区已经有一批画家,如杜琼、刘珏、陈汝言、徐贲、陈暹等,他们大都擅长诗文,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绘画上主要继承元代黄公望、王蒙传统,创作以笔情墨趣为主的文人画。他们的艺术给吴门派的开宗人沈周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故也可称为这一画派的序曲。但在明代成化以前,受皇室赏识的宫廷院体绘画以及别具一格的浙派称雄画坛,杜琼等人的作品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他们的主要活动为文学创作,故未自成画派。
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这四位画家虽然几乎同时崛起于苏州,也都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但风格各异。吴门画派开创一代新风,取代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盟主地位,历时一百五十多年。沈周因家学渊源并受杜琼等前辈熏陶,主要承元代文人画衣钵,以简练浑厚、苍劲雄健的粗笔画见长。文徵明从学沈周并吸收赵孟、王蒙画法,以缜密工致、清秀古雅的细笔画著称。他们两人主要发展了元代文人画传统,注重笔墨表现,强调感情色彩和幽淡的意境,追求平淡自然、恬静平和的格调,其画风奠定了吴门派的基调。唐寅是个落魄文人,与文徵明同为沈周学生,但也从学于周臣。唐寅的山水画主要师承李唐、刘松年,并适当融汇文人画技法,形成笔法挺健细秀、墨色淋漓融和、风格谨严清逸的艺术特色。仇英出身工匠,初学周臣,后悉心临摹历代名迹,尤着力于刘松年、赵伯驹,善作精细鲜丽的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唐、仇两人均从南宋院体绘画入手,并远追北宋名家,重视主题、结构,讲究真景实感,造型准确,笔墨谨严,风格柔韵雅秀,雅俗共赏。
吴派中后期,经济空前繁荣,赏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画家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出现在画坛,形成新的面貌。代表人物有文嘉、仇珠、周之冕、陈淳、张宏等名家,风格迥异,精彩纷呈,为吴门画派注入了新的活力。
吴门画派在山水画上成就突出,无论对元四家或南宋院体绘画,都有新的突破。在人物画和花卉画方面也各有建树,沈周、文徵明、唐寅尤其注重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使文人画的这一优良传统更臻完美,深刻影响明代后期直至清初画坛。仇英出身工匠,略输风骚,然而山水、人物俱能,他之于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就像任伯年之于吴昌硕、赵之谦。吴门派形成后,其派系世代相传,绵延不断,尤其是文徵明,他的学生和子孙文彭、文嘉、文肇祉、文从简、文震孟等即达三十余人。在吴门派后期画家中,著名的有陈淳(白阳)、陆治、钱谷、陆师道、周天球等,其中不少人在某些领域有新的发展。如陈淳发展了水墨写意花卉画,与徐渭合称“青藤白阳”;周之冕创造了钩花点叶的小写意花鸟画法;陆治以工整妍丽的花鸟画著称于世;另外,谢时臣的粗笔山水、尤求的白描人物、周天球的水墨兰石,均别开生面。
沈周·山水扇面
吴门派绘画对明末清初重要画派的影响也很大,以董其昌为主的松江派以及后来派生的苏松派、云间派等,都与吴门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沈周(1427—1509)出身于富于收藏的士大夫世家,年轻时便接受亲友前辈的教育熏陶,培养出深厚的文学艺术才能。沈周一生不仕,游历太湖流域各地。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诗文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沈周画法主要取法元人黄公望、吴镇等人,上溯董源、巨然及北宋诸家。早年多作盈尺小景,具有沉酣深厚的意趣,亦作细笔或青绿山水。作品大多反映画家对大自然真切而生动的感受,体现出开阔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力。沈周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影响巨大,成为吴派的开创人物。
沈周·庐山高图
《庐山高图》是沈周为他的老师陈宽(醒庵)七十岁生日祝寿而作,其时沈周四十一岁。此画构图饱满,笔法细腻,尤其是墨浓淡相间,虚实结合,使得画面有疏朗之感。山石皴法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遒劲、浑厚,是其经典之作。
沈周《参天特秀》题有“参天直上有奇气”诗句,松树只取一段,顶天立地,遗世独立。枝干粗壮,笔墨浓淡变化,水墨淋漓,针叶茂盛繁密,三面逼边,形成张力。这是他为朋友刘献之而作,借松树称颂这位“辽阳大材”。
古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所谓“与君一日谈,胜读十年书”,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访友是常事。沈周的《溪桥访友》这幅画,溪流弯弯,山峦清旷,画幅下部,文人策杖行走在溪桥上,远远的山岗上露出一角屋宇,想必是所访之处。
沈周画于成化十七年(1481)的《杏林书馆》,山下溪边树丛中有一组书馆建筑,围墙屋宇,已经有点园林意味。沈周有七言律诗《杏林书舍为戚宗式赋》,“杏林”为医界别称,用“杏林”称颂医生,典出葛洪《神仙传》。
沈周还有些画,水墨淋漓,烟雨苍茫,可谓“元气淋漓障犹湿”。比如《雨意》,远山用米点,云烟弥漫,近景水阁之上,两人临窗闲谈,外面溪声、风声、雨声,极富诗意。而且近景树石画得很有创意,全然没有“个字点”“斧劈皴”之类的程式,尤其是雨中树木的画法,使人联想到数百年后的李可染。
《夜坐图》表现画家在失眠的夜晚思考问题的情景。画面上溪流淙淙,石板桥横卧,山下松竹环绕之处,几檐屋宇,有文人夜读。虽然画的是夜景,山水景物与白昼无异,表现夜晚的,唯桌上一支红烛而已。这也是传统中国画写意的特点,如同京剧,大将军出场,只用一根马鞭,就可以表示千军万马。
沈周的画作中,描绘江南一带佳景胜迹的卷、轴、册页占有相当的比重。如他为老师杜琼画的《东原图》卷、为朋友吴宽画的《东庄图》册、为亲家徐有贞画的《桂花书屋图》轴等,都是苏州当地的景色,真实、质朴,情感细腻。
沈周也为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不少花鸟蔬果的大幅和小册画作保存至今。
文徵明(1470—1559)是苏州地区画坛继沈周而起的领袖人物。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富有文学才能和书法才能,是明代的书法大家之一。文徵明早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被录取,于是不再求仕进,致力诗文书画艺术创作。五十四岁时,他被荐进京,深感官场黑暗和仕途险恶,以足疾为由上疏求退,返回苏州,专力于诗文书画。
文徵明的年寿比沈周更长,作品数量多、流传广。他晚年名望极高,家人子弟、门生私淑众多,大多以诗画得名于当时,直接嗣承他书画风格的亲属就有子文彭、文嘉,侄文伯仁,学生陈淳、陆师道、陆治、钱谷、侯懋功、朱朗、周天球等,私淑者更多,形成了以文徵明为核心的庞大画家队伍。
对文徵明绘画艺术影响最深的却是元代画家,尤其是赵孟的艺术。他的小青绿山水、室宇人物和墨笔古木竹石,明显从赵孟画法变化发展而来,萧疏幽淡的情调、层层叠叠而不重纵深关系的布局、山顶平台、浓密的叶苔小点、棱角清楚的矾头等具有特色的画法,与黄公望、王蒙、倪瓒的绘画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文徵明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画法有工细与粗率两种,工细的作品为多,其中又有着色与不着色之分,题材为临仿前人或描绘具体环境景物等。
《春山烟树》是文徵明仿二米笔法的一幅画,远峰浮现在袅袅云雾中,近景为村舍、溪流、烟树。他自题诗句云:“千村绿树一溪分,百叠晴峦锁白云。”文徵明山水画有青绿山水、细笔本色画、粗笔山水、仿古山水等风格,这幅属于粗笔山水,简而不率,善于取势。
宋元之际,文人就流行斋馆别号,元明之际更为普遍。文徵明画过不少斋室堂轩和园林题材的作品,这是他创作题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影翠轩图》就是其中的一幅。这幅画中已经有连廊,树木、石块也有人工布置的痕迹。
文徵明《古木寒泉图》是一幅古拙而秀美的山水画。古松、古柏老干纷披,枝丫四出,直上云霄,几乎填满整幅画面;山峦高处,一道瀑布飞流直下,画面为之一亮,纷杂而张牙舞爪的枝干顿时理出了头绪。嘉靖己酉(1549)冬日,文徵明已经八十高龄,此画笔墨纵逸,深雄险峻,足见画家精力充沛,神气十足,为其粗笔画中的精品。
文徵明对倪瓒的书画诗文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曾经有《追和倪元镇先生江南春》,“象林凝寒照蓝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倾向和人生体验。《疏林茅屋》是文徵明对倪瓒风格的演绎,疏林以外的房子、人物有别于倪云林的萧瑟寂寥,似乎更透露出明代画家那种温润和煦的生活氛围。
文徵明的《仿王蒙山水》是一幅十分繁密的画,叠峦飞瀑,山溪蜿蜒,构景重叠而繁复,且画面狭长,如王蒙《青卞隐居图》。虽然繁密,但没有壅塞的感觉,这是因为画家用笔松灵清奇,用墨高华雅致。文徵明非常注重用墨,他甚至认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文徵明·春山烟树
雪景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题材,“南宗祖师”王维就有雪景题材的画作。文徵明有许多雪景山水,见于著录者约有四十幅,大多是画群山怀抱里的溪桥、水榭、村屋,令观赏者产生出尘之思,也表达了画家孤高拔俗的人格品性。
以《古木寒泉图》《溪桥策杖图》《寒原宿莽图》等作品为代表的粗笔水墨山水则体现出文徵明绘画的另一种风格。《古木寒泉图》是画家八十岁时作品,狭长的立幅画出矗立的松柏,映衬后面山涧直泻而下的飞瀑,在下方汇成流泉,意境清幽,气势雄放而不失雅静,属于不多见的“粗文”一体。对比常见的文徵明细笔山水,此图予人以面目一新之感。
文徵明的人物画颇具特色,《湘君湘夫人图》是他四十六岁时所作。画家以高古的笔墨和造型塑造屈原《九歌》中的两位女神形象,游丝般的线描高简流畅,人物用朱色敷染,顾盼呼应和缓缓行进的动态溢露出真挚细腻的感情色彩,显示了画家对于迥出时流的高雅格调的追求。
文徵明也是花鸟画的大家,他的兰竹历来为人所称道。梅兰竹菊,被人称为“四君子”。文徵明画兰,世人名之曰“文兰”,以淡墨描绘,墨色温润,行笔轻盈流利,行转有致;画竹则写其高风亮节,劲直向上。他有许多兰竹,歌颂“双清”,突出了传统文人赋予兰竹的人格精神。
唐寅(1470—1524)出身于苏州城内的酒肆商人家庭,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有才名。三十岁以前读书求知,热衷功名仕进。他参加应天府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赴京考试时却被卷入科场行贿案而遭革黜。唐寅仕途无望,乃游历名山大川,之后回到苏州,靠卖画度日,生活更加放荡不羁。他在图章中自题“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和对封建礼教的嘲弄。唐寅的性格与文徵明不同,坎坷的遭遇使他的诗文书画流露出傲岸不平之气。他还试图从佛学中寻求心灵的解脱。
唐寅擅长画山水人物,写意花鸟绘画也有独到之处,全面的绘画功力为许多吴门画家所不及。《山路松声图》《落霞孤鹜图》《函关雪霁图》《西洲话旧图》《古木幽篁图》等作品具有个人的风格特色。人物画除表现文人雅士外,大量以仕女为题材,表现歌伎生活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李端端乞诗图》和《陶谷赠词图》等描绘文人墨客与歌伎间有违名教礼法的风流韵事,大胆向封建礼教挑战。唐寅的人物画有白描、设色,也有精致的工笔重彩,《王蜀宫伎图》《班姬团扇图》是其仕女画之代表作。
《王蜀宫伎图》原名《孟蜀宫伎图》,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画面上四个宫女头戴金莲花冠,面施胭脂,情态娇媚。唐寅此画,旨在揭示前蜀后主荒淫腐败的奢靡之风,寓有鲜明的讽喻之意。
“班姬团扇”或许并不是唐寅的原意。班姬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妹妹,曾协助兄长续成《汉书》。画中,胖嘟嘟的班姬手执纨扇,独自在棕榈树下悄然而立,若有所思,庭前有绽放的蜀葵,身后有芭蕉。主人公虽用纨扇,时序已属夏末秋凉的季节。
唐寅的山水画《函关雪霁图》很有宋画的气象。近景驴马拉着大车,行进在盘曲的山路间,这是宋人的常见题材“盘车图”;中景树枝遮挡处,隐约有旅店城郭;远景雪山耸峙,函关险隘。在唐寅笔下,有一股简淡清旷静穆之气。
古代文人多有赋诗留别,送别图也逐渐流行。阊门是苏州城西北面的一座城门,历来送友人离开苏州,多在阊门外设酒饯行。唐寅的《金阊别意》描绘的就是阊门外高拱木桥边的送别景象。画中有阊门的城楼、城墙以及吊桥,中间水面空阔,童子升帆,众多送行人拱手,渲染了依依不舍的气氛。
唐寅的《草堂话旧图》在近景石壁上画了两棵树干苍劲、盘曲交叉的老松,线条圆润,树如屈铁。倚岩松下有一间草阁,两位明人打扮的老友秉烛夜谈,有趣的是,门外童子已经睡意蒙眬,坐地瞌睡。夜阑人静,月光依稀,背景远山山头有范宽式的密林。
《山路松声图》是唐寅著名的一幅画。画上危岩深壑,瀑布重叠,虬松葱郁,山下近景为湖面。松下溪桥上有隐者缓步徐行,侍者抱琴随后。此画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有北宋全景山水的韵致。
唐寅也取法倪云林,他的《秋山图》从构图上看,类似倪云林近景坡石、挺立数株疏枝枯木、隔水远山横卧那种三段式平远构图,而画法完全是唐寅自己的风格。树木硬朗且浓淡变化,坡石有马远画法而略加改进,线条在斧劈皴与披麻皴之间,还增加了点睛人物。
唐寅也有许多花鸟画作品。墨竹,素为历代画家、文人所钟爱,自宋代以来,名家辈出,代不乏人。唐寅有《唐寅竹谱》刻本行世,所画墨竹或清秀疏朗,或雨雾氤氲,皆情意盎然,品味高妙。唐寅作写意花鸟画取材较文徵明广阔,现存的《枯槎图》《临水芙蓉图》《梅花图》《雨竹图》《罂粟花图》(扇面)等作品,以水墨提炼形象,为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仇英(1498—1552)出身低微,有说他曾做过漆工,因结识文人士大夫名流,受到文人画的熏陶,画风注入了雅致的文人气息。明代江南地区书画鉴藏风气极盛,装池、修补、鉴定及副本的摹绘日益考究,仇英便是临摹古画的高手,他所临摹的仕女画“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留下了许多尺幅巨大、艺术精巧的副本。
仇英是一位精力充沛、勤奋惊人的画家。他的年寿并不长,作品数量却很多,其中有不少是繁复而工致的长轴大卷,如《兰亭修禊图》《汉宫春晓》《帝王道统万年图》《金谷园图》等,均是须经年累月方可完工的巨制,却像是在精力充沛、思想专注的情况下一气呵成,无一处有懈滞之感。他的《剑阁图》描绘四川险峻的栈道,山石用青绿,人物施重彩,山峦高耸,栈道迂回,白雪皑皑,表现出“蜀道难”的艰困情景。画雪景一般用水墨拓出,此幅则用重彩赋色,雪意充足,当为仇英的精心之作。人物画中有的近乎唐寅的水墨一体,如《蕉阴结夏图》《写经换茶图》等,笔墨流畅,风韵雅逸,与绘画题材相适应,显示出画家多方面的才华。
仇英的《园居图》画的是溪边林中草堂里,两位居士对坐闲聊,几个小童或烹茶,或侍立,或在溪边洗涤,是文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画中人物形象鲜活,树木苍老古朴,房屋、器具都画得十分精准。
《林亭佳趣图》的树石用笔极为工细柔韧,而远景山头浑圆秀润,先以淡赭石打底,然后罩以三绿,为仇英早期所作青绿山水。这幅画构图有较大的跳跃性,底部画围墙篱笆,两边都画到边上,中部画主人读书累了,在卧榻上昼寝,假山石、盆景画得非常细致,是明代文人闲适的园林生活的写照。
唐寅·草堂话旧图
仇英·春游晚归
仇英的《写经换茶图》描绘元初书画大家赵孟写《般若经》与和尚换茶的故事,如同王羲之“写黄庭换白鹅”。画面上,赵孟在松下石几上,正欲理纸作书,前面坐着的是恭上人(中峰明本禅师),而此时,侍童上茶,赵孟侧身相看。此图设色明丽温润,人物栩栩如生。
《春游晚归》中,夜幕低垂,主仆四人春游归来。主人若有所思,像是在思索春游后需要接着完成的事情,两个小童有一种回家的欢快,另有一仆已经赶前在叫门。几个人物的神情动态栩然若生,中景树林暮霭缥缈,对暮夜气氛的营造尤其逼真。此画用笔精致,赋色雅丽,许多透视关系的处理水平也远超同时期画家。
《汉宫春晓》是一幅极为精彩的作品,工笔重彩描绘汉代宫闱的日常生活场景。图中有梳妆、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等一百多个人物,姿态各异,极为传神,显示了仇英过人的观察能力与精湛的写实功力。难怪徐悲鸿评价任伯年时,说他“为仇十洲以后中国画家第一人”,既推崇任伯年,也高度评价了仇英。
除工笔重彩以外,仇英还有以白描法画出的作品。《柳塘渔艇》画面简洁,夹岸垂柳枝条疏密有致,右侧水边还画了一对鸳鸯,戏浴水际。湖上带篷小舟顺流漂荡,舟中随带酒具、鱼篓,一高士袒胸露腹盘坐,迎风横竿,临流濯足,犹如魏晋文人。
仇英的人物画形象生动优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虽不及唐宋那样丰满健硕、充满活力,但也没有后世那种松弛贫乏、弱不胜风的病态。唐寅将南宋院体山水人物画从内容到笔墨都融入文人意趣,仇英则把工笔重彩和青绿山水画加以雅化,精美严整之中透射出古雅之美。他们的绘画具有高超的造型能力和严谨的画风,反映出中国社会进入明清时代文化艺术的雅俗变化。通过唐寅、仇英等画家不断的艺术实践和大胆的艺术创造,文人画创作适应时代的变化,走上雅俗共赏、文质相兼的发展道路。
吴门画派是一个既有文人画家、又有职业画家的群体,它的出现,既振兴了文人画,又纠正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习,推动了明代绘画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