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霖的声乐教学评述
段友芳
金铁霖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声乐教育家,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戏曲、曲艺、民歌唱法特点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独特性、系统性的“金氏教学法”,培养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歌唱家和优秀的声乐艺术人才。他声乐教学的“七字标准”,既是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教育体系的充分体现,也是我国声乐艺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研究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金铁霖教授为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而且有助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进一步蓬勃发展。
一、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法之精华
金铁霖教授提出的中国民族声乐“七字标准”指“声、情、字、味、表、养、象”,这七个字既是他训练学生的标准,也是考核学生的标准。笔者认为这七个字是他民族声乐学派的核心内容和美学思想,涵盖了新时期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各个层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充分地体现了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笔者对七字标准的理解如下。
“声”是指中国民族声乐的声音个性和特色以及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在声音的运用上采用“混合声的音色”进行演唱,所谓“混合声”就是真声与假声的混合,这样的混合声音听起来既有真声结实、明亮的力度,又有假声圆润、通畅的柔美。真、假声两者的结合,可以理解为具有真声色彩的假声,或具有假声色彩的真声,也可以说是将真声唱在假声位置上,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歌唱整体。
“情”是指演唱者演唱声乐作品时所表达的感情。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表现力最强、最感人,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歌唱者不仅要追求高超的声乐技巧,还要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情绪情感,了解歌曲的创作年代、时代背景,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曲式结构,用心去歌唱,用情去歌唱,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字”是指歌唱中的语言表达,即咬字吐字。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声乐艺术也是用语言表达歌曲内容和情感的。如果一位演唱者连歌词都没唱清楚,是难以用歌声打动听众的。我国传统戏曲和曲艺中针对“五音”、“四呼”、“四声”、“吐字归韵十三辙”等咬字吐字训练方法,在金铁霖教授的教学中仍然使用。此外,他还要求演唱者做到“以字带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
“味”是指演唱声乐作品的风格和韵味。演唱者只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还不够,应当运用科学的演唱技巧和特殊的表现手法,唱出声乐作品所特有的风格和韵味。演唱者要熟悉歌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了解歌曲所属民族的地理环境、语言、风土人情、劳动方式、审美观念、欣赏习惯,才能更加完美、准确地表达声乐作品的风格和韵味。
“表”是指歌唱时的表演和动作。声乐是表演艺术,尤其是在直接面对观众演唱时,除了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打动听众外,演唱者优雅的台风、准确而丰富的面部表情、恰当的肢体语言也是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有效辅助手段,又唱又演给人耳目一新的享受。歌曲的情感在演唱者面部应有明显的体现:高兴时喜笑颜开,忧伤时悲痛欲绝,爱恋时羞涩婉转,仇恨时怒目圆睁,等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演唱者要学会用眼睛说话,用眼睛去与观众交流,与观众达成感情上的默契与一致。
“养”是指培养和提高演唱者全面的文化修养、音乐素养和艺术素质。演唱者除了应具有较高的声乐演唱水平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应学习掌握视唱练耳、乐理、中外音乐史、和声、作曲等方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应学习掌握绘画、文学、书法、摄影等方面的姊妹艺术。这些知识的学习掌握,可以帮助演唱者提高全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演唱者理解歌曲的内容、表达歌曲的情感、更好地唱好歌大有帮助。
“象”是指演唱者在舞台上的形象、气质和风度。声乐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歌曲的歌词、旋律、伴奏以及演唱者的声音体现出的都是美。演唱者本身也应该给观众呈现美。美的服饰、美的形象、美的身材、美的气质、美的台风定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享受。
二、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法的价值
科学性和实用性高度统一
金铁霖教授在歌唱的呼吸、混合声运用和声音的高位置训练上有自己全面、深刻和独到的理论和见解,这些理论和见解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在他的“声”字里得到了体现。呼吸方面,唐代段安节在他的《乐府杂录》中说过:“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在控制气息方面,对演唱者提出了多种要求,如“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等。说明古人就已经很重视歌唱的呼吸。金铁霖教授对呼吸则要求得更细致、更严格具体,他强调用腹式呼吸法,要求吸气动作快,吸气量要充足,外部动作小,气息跟歌唱状态要能协调统一,获得全身唱的效果。他说:“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整个歌唱的发动机,它能给人很大的动力,使歌唱能够甜美、圆润,唱出的声音能高能低,而且喉咙不累。”在呼吸训练上,他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提法,使歌唱者很容易理解并掌握。
一是吸气提法:打开喉咙往回唱,所有字都一样,保持吸气状态来歌唱,喉咙开,嘴巴张。二是叹气提法:先放松,后叹气,叹到哪儿,从哪儿唱,所有字都一样,保持叹气状态来歌唱,喉咙开,嘴巴张。三是支点提法:支点即是声音的平衡点,是每个字进行转换的点。他把声音的支点分为前、后支点,上、中、下支点。人哼鸣的位置为上支点,中山装第二颗扣子处为中支点,鞋跟处为下支点。各种支点的运用,可以使演唱者用更多的手段和方法唱出各种色彩的声音,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容。四是开贴提法:声音的上中支点在脖子根处,打开喉咙把声音贴上去,胸腔以下的通道打开,仍然是用全通道演唱。在这个支点上唱出的声音色彩透亮,并且咬字方便,尤其咬中国字方便。
在声音运用上,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论》中就歌唱的声音类型指出,有尖细的“川嗓”,有宽阔的“堂声”,因人而异,各有所长。要求演唱者音色有多种变化,有“变声、敦声、杌声、啀声、困声”等。金铁霖教授把歌唱发出的声音分为五种类型:真声、假声、混声(真混、假混、一半一半的混)。真混声具有很浓的真声色彩,而且又有唱假声时的位置和感觉,这种声音听起来比较刚、亮,有穿透力,尤其是低音比较实在。假混声的假声比例相对比较多,听起来比较圆润、通畅,但低音较虚、暗,缺少色彩性。一半一半的混声听起来声音柔和,唱起来比较灵活,音能高能低,比较婉转,既有真声色彩,又有假声的圆润。
在训练声音的高位置上,过去戏曲艺术家们采用的是“喊嗓”、“吊嗓”的训练方法。金铁霖教授则提出了“哼鸣练习”、“微笑练习”和“打哈欠练习”等方法,帮助寻找正确的高位置。通过人本能、自然的生理动作如哼鸣、微笑、打哈欠体会歌唱的“感觉”,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既通畅又明亮。
内在素质与外在气质高度统一
首先,金铁霖教授强调演唱者表情、达意和韵味的完美结合。这在“字”、“情”、“味”三个字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唱字、唱情、唱味道是声乐训练的根本要求和最终目的。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论》里要求咬字与行腔要“字真,句笃,依腔,贴调”,提出“声要圆熟,腔要彻满”。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提出唱曲要做到三绝,即“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 在我国传统戏曲声乐训练中,将吐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总结出“五音”、“四呼”、“四声”、“吐字归韵十三辙”等理论。金铁霖教授把歌唱的字音比作在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通畅的通道可以使汽车走得非常畅、非常顺、非常快;如果路不顺,且又窄又堵塞,显然交通就不便。他提出用“u”通道演唱,“u”通道就是发“u”母音时的畅通无阻的声音通道。用“u”通道演唱,能使声音上下通畅,能使声音进入头腔,使气息跟头声连成一条线。这个通道能使声音统一。将其他母音保持在唱“u”时的状态再进行换字训练,使所有宽母音和窄母音都达到科学统一的效果。在统一的基础上,再体现每个字的个性特征,最后做到以字带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
在唱情和唱味道方面,清代音乐家徐大椿著的《乐府传声》中论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还说“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金铁霖教授认为:在演唱时要声情并茂,演唱者要用心去唱,用情去唱,只会用声而不会用情,就跟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他要求用情把声音带出来,把情融入到科学的发声方法里,将作品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感动自己,又打动观众。他提出歌唱时还要唱出歌曲的风格和乐感,即歌曲的味道,要唱什么像什么。演唱一首新作品之前,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品的风格、语言特点,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金铁霖教授独到地提出演员的形象、气质和修养问题,他强调演唱者要具有良好的形象、气质和修养。这给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日益增多,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紧迫。他提出的“表”、“养”、“象”三个字既符合广大观众的需要,也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必然结果。演唱者悦耳的声音、动人的形象、优雅的气质、高深的文化艺术修养给人带来无限的美的享受。金铁霖教授认为要尽可能挖掘演唱者美的内涵素质,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歌唱演员的服装、化妆、上台、下台和谢幕以及与钢琴伴奏、乐队指挥、节目主持人的协调配合等,都属于歌唱演员不可忽视的舞台风度和气质的范畴。这与整体的表演艺术是分不开的。他说:“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每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为发现和推出新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除了演唱之外,在评比标准中特别强调屏幕形象这一项。”培养和提高演唱者全面的艺术修养、音乐素质和文化素质,既有助于提高他们理解作品、表现作品的能力,也可以全面造就他们的形象美和气质美。
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
金铁霖教授认为:对于声乐训练来说,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是共性,是中外各种唱法所共有的。只是在语言、风格、感情、表演、气质等方面,各个民族和地区有不同的差异。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欣赏习惯,就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和特色,从而使演唱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在科学性基础之下体现出来的不同个性。
在声音的运用上,从共性上说,他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民族声乐的声音个性和特色,使其与中国的语言、感情、风格、表演相统一、协调,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在声音色彩上,他采用“混合声音色”进行训练。但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条件分成三类:一是“真声多的混合声”,声音结实、明亮,低声区厚实,高声区高亢有力,适合演唱北方民歌、创作歌曲及民族歌剧,如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二是“假声多的混合声”,色彩比较圆润、柔和,声音轻松、自如,低音区较弱,上下声区容易统一,适合演唱幅度较大的声乐作品和歌剧,如由东北民歌改编的《江河水》,歌剧《江姐》、《红珊瑚》。三是“真假各半的混合声”,运用起来比较灵活,音域宽广,音色既圆润又明亮,适合演唱难度较大的曲目,如改编的陕北民歌《兰花花》、创作歌曲《祖国啊,让我亲亲你》、民族歌剧《党的女儿》。
在咬字吐字训练上,他要求学生咬准字头,延长字腹,收好字尾,并运用“五音”、“四呼”、“四声”、“吐字归韵十三辙”等理论进行共性训练。同时,也重视个性的培养。他认为在平常的母音练习中,可使用两组母音进行基本训练,一组是宽母音“o”、“u”,另一组是窄母音“ei”、“i”,在两组母音训练分别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后,再渗入其他母音。这种方法就是先确定主体母音后,再进行母音的统一训练,逐渐体现其他母音的个性。对那些初学者和尚未建立稳固歌唱方法的学生,一般不强调每个字的特点,首先解决声音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要求他们将歌唱中的每一个字都放在科学的歌唱状态之中,达到转换自如、连贯统一的效果,然后再去强调每个字的特点和个性。他还运用多种支点,选择不同的声音和手段去表达歌曲的内容和内涵。
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训练上,他认为科学性应该是共同的,要求在科学方法的前提下,体现不同的唱法个性。哪怕是通俗唱法,也一样要用科学的方法,因为通俗唱法也是用发声器官演唱。他强调美声唱法要注意民族性的问题,民族唱法要注意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性问题,通俗唱法要注意科学性、艺术性和民族性问题。他把美声唱法比作与距离100米远的人说话,把民族唱法比作与距离50米远的人说话,把通俗唱法比作耳语。
金铁霖教授所教的学生,他们既能唱外国歌曲,又能唱中国民歌、创作歌曲、歌剧选曲、通俗歌曲。如陈笠笠既能唱好外国歌曲《哈利路亚》又能唱好中国歌曲《山里的女人喊太阳》、《绒花》。王士魁既能唱好外国歌曲《绿树成荫》,又能唱好中国民歌《山西牧歌》。从吴碧霞、樊青青、郭瓦·加毛吉、张迈等歌唱者身上充分体现了金铁霖教授共性与个性高度统一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金铁霖教授是当代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典范,他在继承中国传统唱法优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创造了科学、权威、独特、系统的“金氏教学法”,不仅培养了中国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彭丽媛,还培养出了宋祖英、戴玉强、张也等优秀的歌唱家以及王丽达、陈笠笠、许红霞等一大批崭露头角的声乐新秀。
(本文原载于《黄钟》2006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