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非公经济发展
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8%,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基本不存在(谷书堂,2000)。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非公经济取得了迅速和长足的发展。表1-2给出了1978~1990年中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以及1990~2001年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发展趋势。
表1-2 中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和GDP中所占比重(1978~2001年)
对比国有企业改革的艰难曲折和非公经济的超常发展,有人曾将其比喻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后者绝不是“无心”的结果,恰恰相反,它是所有制改革、突破、创新的结果。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有制改革其实是最大的焦点和难点。所有制改革的实质就是改革传统公有制和允许非公有制发展、实现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
逐步引入非公经济大体上采取了以下方式:开放个体经济、允许个体业主雇工、农民家庭农场的普遍建立、乡镇企业的发展、外国投资企业的发展、私营经济的合法化(吴敬琏,2010)。其间主要有如下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和政策文件。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从禁止转变为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1979年到1988年,先后创办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
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确认了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三结合”),要求鼓励和扶植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6]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了“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这意味着正式承认个体经济的合法性。
1981年,《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明确指出,个体经营户必要时“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技术性较强或者有特殊技艺的,可以带两三个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自此突破了允许雇工的禁区,雇工为8人一度成为划分“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分界线。[7]随后,私营经济迅速发展,雇工人数也突破了8人的限制。
198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通常被视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标志性时间节点。从其中关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表述方式变化,可以看出私营经济的地位合法化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一段指出,“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但并没有提到私营经济。《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一段指出,“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可见对私营经济的政策态度已经发生积极变化。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一段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8]
1999年,党的十五大决定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至此,私营经济的地位才最大程度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保证。[9]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一段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制的结构性改革,最终反映为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各部门就业比重的历史性变化。从图1-3可见,1985年改革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以来,国有部门、集体部门的就业比重一路下降,而自雇、私有部门的就业比重则逐年上升。其中,国有部门就业比重发生大幅下降的重要时间拐点,均对应于当时关于所有制改革的重大政策变化。[10]例如,1990年降至60%,应当与198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有关;1998年下降到40%,显然与1997年党的十五大决定“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
图1-3 各部门就业比重的变化(1985~2015年)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