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呈现在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研究有关我国发展方向和前途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力作。本书分析全面,论述深刻,值得广大读者认真阅读、学习,也希望广大党政干部能在实践中应用和贯彻。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工作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对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发展进程的深刻认识,更是对未来农业农村工作提出的期许。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宗旨在于让农村更加美丽、农业更加兴旺、农民更加富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重点任务,并指出要完善村镇银行准入条件,保证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村镇银行作为立足县城、支农兴农的专业化银行,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银行成立至今10余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完善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稳定、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基本需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截至2017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567家,其中,中西部地区组建1018家,占比65%;村镇银行县(市、旗)覆盖率达到67%,覆盖了411个国定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可以说,村镇银行已经成为推动“三农”工作、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村镇银行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本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价值。

李江辉博士的这部著作围绕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这一研究主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展开了深入探讨。理论研究层面,从村镇银行的基本概念入手,基于金融抑制理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等理论,阐述了村镇银行成立历史背景及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并从历史脉络理顺了村镇银行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与发达国家村镇银行之间的差距,定性研究的视角逻辑性强,能够清晰把握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村镇银行支撑“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

从定量研究视角看,研究框架合理,选取模型恰当,实证结果可信,很好验证了村镇银行对“三农”建设(对农村就业、对农业产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促进农村地区发展(对农村就业、对农村就业的区域异质性、对农村就业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的影响、对促进农业发展(对农业产值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产值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异质性、对农业产值及固定资产投资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的影响、对促进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影响等四个现实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命题,很好兼顾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优势,使得全书研究更加饱满,富有逻辑性和思考性。

就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看,农村金融体系尚不完善,还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诚然,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村镇银行融资方式单一、社会认知度低、人才发展遇到瓶颈、监管机制滞后等,但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村镇银行仍然是一种新兴事物,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且是一种金融市场的新形态。只有不断探索村镇银行发展的内在机制,发挥其经营灵活优势,才能够更好发挥其对“三农”工作的支撑作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希望李江辉博士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继续就如何发挥村镇银行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时代价值做出更前沿、更具深度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8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