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家司法考试同步训练题解:刑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课 犯罪构成*

2014年真题[4][5]

1.关于构成要件要素,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14/2/4,单选)

A.传播淫秽物品罪中的“淫秽物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中的“签订、履行”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C.“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是诈骗罪中的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D.“国家工作人员”是受贿罪的主体要素、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2.关于不作为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14/2/5,单选)

A.小偷翻墙入院行窃,被护院的藏獒围攻。主人甲认为小偷活该,任凭藏獒撕咬,小偷被咬死。甲成立不作为犯罪

B.乙杀丙,见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欲将丙送医。路人甲劝阻乙救助丙,乙遂离开,丙死亡。甲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

C.甲看见儿子乙(8周岁)正掐住丙(3周岁)的脖子,因忙于炒菜,便未理会。等炒完菜,甲发现丙已窒息死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D.甲见有人掉入偏僻之地的深井,找来绳子救人,将绳子的一头扔至井底后,发现井下的是仇人乙,便放弃拉绳子,乙因无人救助死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3.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14/2/6,单选)

A.甲伤害乙后,警察赶到。在警察将乙送医途中,车辆出现故障,致乙长时间得不到救助而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甲违规将行人丙撞成轻伤,丙昏倒在路中央,甲驾车逃窜。1分钟后,超速驾驶的乙发现丙时已来不及刹车,将丙轧死。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C.甲以杀人故意向乙开枪,但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丙中弹身亡。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D.甲向乙的茶水投毒,重病的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自杀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4.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14/2/7,单选)

A.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

B.甲本欲枪杀乙,但由于未能瞄准,将乙身旁的丙杀死。无论根据什么学说,甲的行为都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事前的故意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应按犯罪既遂处理

D.甲将吴某的照片交给乙,让乙杀吴,但乙误将王某当成吴某予以杀害。乙是对象错误,按照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的原理,甲也是对象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不作为犯罪表述正确的是:()

A.甲、乙是夫妻,但封建思想严重,在乙产下一女婴后,二人商定趁凌晨无人之机将女婴送至福利院门口后逃脱,女婴因被护士发现而幸免于死。因甲、乙二人是以积极的身体动作将女婴抛弃,故不属于不作为犯罪

B.丙为某国有大型企业董事长,丙在代表本企业赴美国贸易谈判中接受大量高档物品,归国后丙将之直接带回家中隐藏,丙不属于不作为的贪污罪

C.丁系某特大恐怖、故意杀人犯罪唯一的目击证人,由于丁担心遭恐怖组织报复拒绝作证导致案件无法起诉,丁构成不作为犯罪

D.戊为某大型宾馆锅炉工,某日适逢家中来客陪酒过量,当晚,戊在值班期间独自一人值守时睡着而未及时加水,导致锅炉爆炸,戊构成不作为的过失犯罪

确的?(2.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

A.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需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

B.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

C.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

D.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

3.孙某与李某原先系同事,两人关系较好。两人所在公司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自以为胜算较大的孙某在竞争中失败,而李某脱颖而出。孙某认为是李某使坏,对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某日,孙某趁李某出差之际,将李某年仅15岁的儿子李小带到自家看黄色录像,后将其骗至该市某发廊,让其与洗发妹甲某发生性关系。结果李小因此感染艾滋病,于半年后自杀。事后查明,孙某并不知晓甲某为艾滋病患者,其教唆李小与甲某发生性关系只是为了令李小堕落,以达到报复李某的目的。据本案,下述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孙某的教唆行为与李小的死亡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B.孙某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C.李某儿子李小的死亡结果对于孙某来说属于意外事件

D.孙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4.孙晓天周末没有事情,恰巧邻居周某有事,便让孙晓天带邻居家4岁小男孩出去玩,结果在河边玩耍时,小男孩不慎失足掉进深水。由于周围没有其他人,但是孙晓天自己又不会游泳,他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小男孩淹死。请问孙晓天的行为如何定性?()

A.构成不作为犯罪

B.构成过失犯罪

C.不构成犯罪

D.构成故意犯罪

5.甲在某超市购物时突然停电,于是甲拿好自己选好的商品摸索着前往收银处,黑暗之中觉得有人紧跟自己,甲以为对方要抢自己手里的钱包就加快步伐,结果突然被对方抱住,甲便与之扭打,双方一直没有说话,扭打过程中甲随手抓起一件东西向对方刺去,等后来来电时才发现原来是超市的保安,已被甲用剪刀刺死。甲对保安死亡结果的心理态度是:()

A.意外事件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6.甲某与乙某(女)恋爱中发生性关系,致乙某怀孕。甲某提出分手,并要乙某做流产手术。乙某坚决不同意,几次欲跳楼自杀。某日中午,甲某与乙某在甲某家中又发生争吵,争吵中,甲某还用打火机扔打乙某。乙某感到绝望,走到走廊里,喝下了事先准备好的一瓶农药,又走进了甲某房间。此时,甲某不但没有及时去救人,反而一走了之,临走时怕被人知道还将房门锁上。甲某走后很长时间,乙某才被人发现送往医院,但因救治无效死亡。关于本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B.如果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如果甲某构成遗弃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D.甲某不可能构成遗弃罪,因为甲某与乙某不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关系

7.下列关于犯罪主体的说法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

B.贪污罪与滥用职权罪的犯罪主体范围相同

C.伪证罪、妨害作证罪、徇私枉法罪和诬告陷害罪中,只有诬告陷害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D.经过《刑法修正案(七)》的修改,受贿罪的犯罪主体已经包含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

8.下列情形中行为人的身份不影响定罪量刑的是:()

A.身为邮政工作人员的某甲私自开拆他人信件,情节十分严重

B.身为监狱管教的某乙指使罪犯刘某、赵某殴打曾经顶撞过自己的罪犯严某,致其左眼完全失明

C.身为法官的某丙在审理一起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威胁原告方证人余某,让其在庭审时提供虚假证言

D.身为海关工作人员的某丁与走私团伙相互勾结,大肆走私成品油

9.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不同的主体身份对其刑事责任有不同影响,对此方面的问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不具有特定身份的主体,不构成身份犯,但这只是针对该特定犯罪的实行犯而言的,并不影响成立该特定犯罪的共同犯罪和间接正犯

C.聋人或者哑人犯罪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因有前科而再故意犯罪,依法构成累犯的,应当从重或者加重处罚

10.张某与仇人王某发生殴斗,在殴斗过程中张某突然拔出匕首对着王某的要害部位一顿乱砍。王某没有力气反抗,为求活命,便瘫倒在地,假装已被张某砍死。张某信以为真,怕有人发现王某的“尸首”,便将其扔到附近的水井中。该水井非常的深,且早就枯干。王某掉到井底时被摔死。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张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B.张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张某构成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D.张某构成故意杀人罪

11.甲、乙之间素有矛盾,一日甲为杀害邻居乙而赠送给其一盒下了毒的点心,乙怀疑有诈,遂将点心送给门口玩耍的小孩丙吃,致丙死亡。则下列哪项不正确?()

A.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有因果联系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C.乙对丙的死亡结果所持的心态是间接故意

D.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12.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A.甲开枪射击乙,乙迅速躲闪,子弹击中乙身后的丙。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B.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C.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D.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枪杀死了乙。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13.李明是某大学的保安。有一天巡逻的时候,他发现学生孙伟在自行车棚里逛来逛去,形迹可疑,便过去盘问。孙伟说在找自己的自行车,但一直没有找到。李明要求孙伟把书包里的东西拿给他看,孙伟不答应。李明一把夺过孙伟的包,并将里面的东西倒在地上,只见其中有钳子、铁丝、斧头等各种工具。李明便将孙伟强行带到保安科,要求其交待偷车的事实和赃物的去向。孙伟默不作声。李明便解下身上的皮带,狠命地抽打孙伟,后又用绳子吊住孙伟的头发,使其只能脚尖着地达四个小时之久。后孙伟交待了偷车的事实,李明依照其叙述找到了其尚未销售的赃车,并将这些车辆返还失主。那么李明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A.故意伤害罪 B.刑讯逼供罪

C.虐待被监管人罪 D.无罪

14.李某(1991年1月5日出生),分别于2005年1月3日、1月4日连续两次窃取手机,价值2000多元;又于2007年1月2日和1月3日在公交车上盗窃他人钱包,共2万元;又于2008年元旦盗窃他人摩托车,价值1万元。合议庭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但是关于盗窃数额却出现了争议。其盗窃数额正确的是:()

A.32000元 B.22000元

C.12000元 D.1万元

15.下列关于责任能力的减弱与丧失的说法,错误的是哪一选项?()

A.对于无责任能力的判断,应同时采用医学标准与心理学标准

B.司法工作人员在判断精神病人有无责任能力时,除了以精神病医学专家的鉴定结论为基础外,还要进一步判断精神病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其精神病之间有无直接联系

C.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D.又聋又哑的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6.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欲杀害乙,遂在其驾驶的汽车内安放定时炸弹一枚,设定2小时后自动爆炸,但是乙在开车之后半小时内发生了车祸,被撞身亡。乙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甲不构成犯罪

B.王某欲杀其仇人李某,将其打晕后活埋,王以为李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因埋得过浅,3小时后,李某自己醒来,没走多远却摔下山崖死亡。李某的死亡和王某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丙故意伤害丁某,丁某受轻伤入院治疗,当晚医院发生原因不明的火灾,丁某被烧死,丙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对死亡结果应承担刑事责任

D.戊基于杀害的意思,对被害人乔某使用暴力,后者重伤后昏迷,戊即将其扔下深渊。事后查明:乔某是在被抛弃时碰上巨石而摔死的。戊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数罪并罚

17.袁某因家中总是失窃,在采取多种防范措施均告无效后,在自家防盗门上接通自制的导线防盗装置。他怕电流过大电死人,于是只接通火线,每日夜间开通电闸,以为这样不会电死人。铁丝电源接通后,为了保险,又用手触动铁丝做了几次试验,自信不会把人电死。某日晚上,同村的黄某上楼累了,靠在袁某家门上休息,赤裸的上身正好碰在通电的铁丝上,黄某立即惨叫一声倒在地上。袁某听见惨叫,忙开门出来,欲送黄某到医院抢救,发现黄某已经身亡。袁某的行为:()

A.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袁某死亡属于意外

B.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C.应当以故意伤害罪(致死)论处

D.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

18.关于危害结果的相关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男(25岁)明知孙某(女)只有13岁而追求她,在征得孙某同意后,与其发生性行为。甲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B.警察乙丢失枪支后未及时报告,清洁工王某捡拾该枪支后立即上交。乙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C.丙诱骗5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后,将其作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丙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

D.丁恶意透支3万元,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

立即归还。丁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19.郭某是A村农民,从小就没有上过学。与其同村有一妇女肖某,前两年因儿子去世非常悲伤,以致疯掉。某日郭某干完活回家,路过肖某门前,肖某冲其挤眉弄眼,还招手让他进屋去坐。郭某进屋后,肖某脱掉了自己的衣服,并与郭某发生了性关系。郭某被抓获之后,辩称其不知道与精神病人发生性关系,即使对方自愿也会构成强奸罪。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郭某不构成犯罪,因为肖某自愿发生性关系

B.郭某不构成犯罪,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

C.郭某构成强奸罪,但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郭某构成强奸罪,且应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

20.甲欲杀乙,将乙打得昏迷之后突然良心发现赶紧送乙去医院,医生消炎药药物剂量稍缺导致乙伤口感染死亡;丙因琐事与丁发生口角,将打成轻伤的丁送往医院,医生开成相反作用的药物导致丁死亡,下列哪一项的评价是正确的?()

A.甲构成故意伤害罪,丙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轻伤)

B.甲构成故意杀人中止,丙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C.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丙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D.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丙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轻伤)

21.某晚,甲欲杀害他的仇人乙,便趁夜深人静之时,翻墙进入乙家中,并将乙家卧室的房门撬开。之后甲看见床上躺着一人,便挥舞事先准备的刀具一阵乱砍。但由于当天乙的朋友丙来他家玩,晚上就在乙家留宿,甲用刀具砍的其实是丙。后丙因伤势过重而死亡。那么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

C.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应数罪并罚

D.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22.甲、乙共谋杀害在博物馆工作的丙,两人潜入博物馆同时向丙各开一枪,甲击中丙身边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造成文物毁损的严重后果;乙未击中任何对象。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成立故意毁损文物罪,因为毁损文物的结果是甲故意开枪的行为造成的

B.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损毁文物罪实行数罪并罚

D.甲的行为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成立牵连犯

23.郭某带自己的儿子外出游玩。因儿子调皮,到处乱跑,郭某非常生气,便倒提着儿子的双脚将其悬于桥上,儿子拼命挣扎,郭某手一滑,他的儿子掉入河中,郭某急忙下水抢救,但为时已晚,他的儿子已溺水身亡。那么郭某对于其儿子死亡的主观心态是什么?()

A.间接故意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意外事件

24.关于对甲、乙、丙、丁四人的说法,哪一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A.甲(15周岁)参与拐卖妇女的犯罪组织,在运送妇女时导致妇女三人死亡。甲不构成犯罪

B.乙(14周岁)在盗窃时,为抗拒抓捕而使用暴力,致人重伤。乙不构成犯罪

C.丙(14周岁)明知破坏他人的汽车会导致多人死亡,仍然破坏了他人汽车的刹车装置,引起3人死亡。丙不构成犯罪

D.丁(15周岁)帮助他人抢劫。丁不构成犯罪

25.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教唆乙射杀丙左边的一条狗(曾咬伤甲),乙因枪法欠佳,结果杀死了丙,则甲乙定性为: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甲无罪

B.甲教唆乙射杀草丛中的丙,乙实施射杀行为,因丙暂时离开不在,结果只杀死丙的名犬,则甲乙定性为:甲(教唆犯)乙(实行犯)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的共同犯罪,乙射杀名犬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C.甲(以杀害为目的)约乙共同对丙实施暴力,乙误以为伤害,结果致丙死亡,则甲乙定性为: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乙成立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既遂),甲乙在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

D.甲乙共谋杀害丙(博物馆工作),并同时举枪射杀丙,结果甲击中国家珍贵文物,乙未击中任何目标,则甲乙定性为:甲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的共同犯罪,甲击毁文物的行为构成过失损毁文物罪

26.朱某,是某国有企业的厂长,他利用职务的便利贪污了厂里大量的公款。后来该厂糟糕的业绩引起了审计部门的重视,他们决定派人前来查账,并提前通知了朱某。朱某心中害怕,便决定趁深夜将厂里的账簿烧毁。在将会计室点燃之后,朱某发现会计卢某在屋内,但由于实在害怕账目被查,没有声张,转身回去了。后卢某被火烧死。则朱某对卢某的死亡有一种怎样的心理态度?()

A.间接故意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直接故意

27.路某有驾驶执照,某日开车带他7岁的外甥张某外出,并让张某坐在副驾驶座上。后张某吵着要吃零食,路某便驾车到一商店,并下车去买东西。考虑到一小会儿就会回来,路某并没有熄灭发动机。张某便到驾驶座上学着路某的样子,发动汽车前行,行人发现后大叫。路某听到叫声赶出来,发现这一场景后拼命追赶车辆,但最终车辆还是将一名老年妇女撞死。路某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A.不应承担责任,该案属于意外事件

B.不应承担责任,该案属于不可抗力

C.应当承担责任,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D.应当承担责任,构成交通肇事罪

28.关于不作为犯的说法,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甲路遇张三正在持刀抢劫李女,甲上前与张三搏斗并夺下匕首刺中张三,张三倒地血流不止,恳请甲予以救助,甲没有理睬护送李女回家,张三因失血过多致死。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B.乙发现一直在附近挨家挨户乞讨的戊站在自己家门口要饭,就好心请他到自己家里吃饭,结果戊进入房间后,乙发现戊是身体极为虚弱的需要照料的人,但未对之进行照料,2小时后又将戊撵出房间,放到过道内,戊4小时后被他人发现,送到医院后很快死亡,乙成立不作为犯罪

C.丙警察执行巡逻任务时,发现数个歹徒正在伤害一年轻女子,丙感觉现在社会整体治安环境不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免以后遭报复,迅速到另一条街巡逻,该女子被杀害。丙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D.丁酒后驾车行驶至一偏僻路段肇事,致人倒地昏迷,丁明知晚上若不救助被害人,被害人很可能会被来往车辆碾死,但是为了逃避处罚,匆忙逃离,被害人终被其他车辆碾死。丁仅成立交通肇事罪,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对象为妇女、儿童的犯罪的说法,正确的有:()

A.39岁的妇女甲猥亵13岁女孩的行为,不构成强制猥亵妇女罪

B.王某(男)与张某(女)合谋,将张某卖到西北农村为妻,得款后张某再伺机逃走。王某与张某都构成拐卖妇女罪

C.乙绑架儿童,然后卖给他人做子女,不构成绑架罪

D.丙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并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后来因为该妇女总是不从,就将其卖给了邻县的单身汉丁。因为丙构成拐卖妇女罪,对其发生的强奸行为,就不再单独定罪

2.以下属于犯意转化的是:()

A.甲准备到某富商家去抢劫财物,结果发现该富商家没人,就将保险柜撬开取走大量现金

B.乙潜入一居民家实施盗窃后,发现女主人貌美就对其实施了强奸行为

C.丙以强奸的故意对某女实施暴力后,发现该女实在太丑,就放弃奸淫,将其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

D.丁欲杀死仇人,在用铁棒击打仇人过程中,心想做人还是不要太绝,就其打成重伤

3.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车间工作时,不小心使一根铁钻刺入乙的心脏,甲没有立即将乙送往医院而是逃往外地。医院证明,即使将乙送往医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甲不送乙就医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B.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甲不救助伤者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跌入粪塘,甲嫌脏不愿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乙闻声赶来救出小孩时,小孩死亡。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D.甲乱扔烟头导致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4.以下关于认识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行为人误将食盐当作毒品加以贩卖,构成贩卖毒品罪未遂

B.行为人误将甲当作富豪的儿子加以绑架,发现错误后,将甲释放,构成绑架罪未遂

C.行为人在黑暗中误将乙(男性)当作女性欲实施强奸,发现错误后将其释放,则构成强奸罪未遂

D.行为人欲毒害丙,却将丁的水杯误认为是丙的水杯,并在其中下毒,结果造成丁被毒死,则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

5.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些项是不正确的?()

A.死刑犯甲在5小时后将被执行绞刑,然而刚过2小时,被害人的哥哥乙突然冲到行刑台,按动按钮,甲立刻被绞死。乙的行为与甲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甲为了拿乙(18周岁)取乐,扔了一百元到湖里,乙跳入湖中捡拾,被淹死,乙的死亡与甲具有因果关系

C.甲使用暴力强奸妇女,妇女反抗中认出是甲,对甲说:“其实我心里早就喜欢你!”随后两人发生关系。甲的暴力行为与发生性行为这一结果具有因果关系

D.甲对乙说:“你如果不给我10万元,我就将你的贪污事实告到检察院!”乙对此问心无愧,但因同情甲便给了甲1万元。甲的敲诈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6.关于特殊主体下列哪些提法是正确的?()

A.贪污罪的主体与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各自利用了本人的职务上的便利,共同侵吞国有财产的,根据主犯的身份认定犯罪的性质

B.特殊主体的犯罪意味着没有该特殊主体身份的人不可能构成该罪的实行犯,但是可以构成帮助犯或者教唆犯

C.公安王某利用职务之便,向煤矿老板索要炸药炸鱼,致使水库决堤,造成严重损失,该犯罪是特殊主体的犯罪

D.境外黑社会组织成员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属于特殊主体的犯罪

7.下列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甲深夜尾随妇女王某,待其行至没有路灯的路段时欲将其强行奸淫,王某拼命挣扎反抗,结果不慎跑到马路中央并被过往的车辆撞死。则甲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B.乙开枪射击鲁某,没有击中,但鲁某素来胆小,被枪声惊吓以致死亡。则乙的行为与鲁某的死亡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丙将肖某打成重伤,肖某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后认为其伤势已致命。但就在医生要对肖某实施手术之际,医院发生地震,肖某被震落的吊灯砸死。则丙的行为与肖某的死亡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丁将罗某约到山上并欲将其杀害,对罗某一顿暴打后丁见其失去知觉以为其已经死亡,便下山逃跑。但罗某在一段时间后清醒,不过由于精神恍惚,在下山时摔死。则丁的行为与罗某的死亡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8.关于过失犯罪,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A.认定过失犯罪的前提是行为人对于该行为不具有犯罪的故意

B.所有的过失犯罪都以事实上发生法定的损害结果为要件,因此,可以说过失犯罪没有行为犯、危险犯的类型

C.过失犯罪,不存在预备、未遂等特殊形态

D.过失犯罪的实质是认识错误

9.王某最近购买了“新海花园”五层的住宅,在打扫房间时有几块废砖,王某决定从阳台将其扔出,为了防止砸到他人,王某站在阳台向下看了一会,无人经过,王某又喊了几声,之后,确定可以扔下了,这时,住在一层经营商店的聋哑人李某正巧向外走,被落下的砖块击中,当场毙命,则王某的行为:()

A.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B.属于意外事件

C.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D.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10.关于罪过,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的玩忽职守行为虽然造成了公共财产损失,但在甲未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时,就不存在罪过

B.甲故意举枪射击仇人乙,但因为没有瞄准,将乙的名车毁坏。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C.甲翻墙入院欲毒杀乙的名犬以泄愤,不料该犬对甲扔出的含毒肉块不予理会,直扑甲身,情急之下甲拔刀刺杀该犬。甲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而属于意外事件

D.甲因疏忽大意而致人死亡,甲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的危害结果,既可能是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也可能只是发生他人重伤的危害结果

11.萧某患有病理性醉酒疾病,在发病时,常有举止失控、失忆等症状。在得知患有此病后,萧某极少饮酒。2008年2月23日,萧某参加同学聚会,在朋友的劝说下,喝了400毫升高度白酒。为防止酒后发生意外,萧某在饮酒前嘱咐同学霍某吃完饭后将其送回家中。聚会结束后,霍某送萧某回到家中后离开。进屋后,萧某妻子蒋某责怪他不应该喝这么多酒,萧某与之发生争吵。争吵过程中,萧某双手勒住蒋某颈部,致其窒息死亡。萧某酒醒后,称对杀妻之事无任何记忆。经鉴定,萧某在杀害蒋某时正处于病理性醉酒发病阶段。那么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有哪些?()

A.萧某的行为无罪

B.萧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C.萧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D.萧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12.关于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下列陈述错误的有:()

A.甲1992年2月1日出生,2008年4月3日过失致人死亡。甲不应被追究刑事责任

B.14周岁的乙绑架邻居4岁小孩,向小孩父母索要8000元钱。后未能达到目的,便将小孩残忍的溺死。应以绑架罪追究乙的刑事责任

C.17周岁的丙对同学故意伤害造成轻微伤,父母陪其到公安局自首。对丙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也可以不免予刑事处罚

D.14周岁的丁在盗窃时,被人发现。为了逃跑,用木棍将人打成重伤。应以抢劫罪追究丁的刑事责任

13.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A.15周岁的甲为了造成他人的死亡而故意破坏交通工具

B.15周岁的乙,伙同他人强奸妇女后迫使卖淫

C.15周岁的丙抢劫了爆炸物

D.15周岁的丁故意杀人未遂

14.甲(18周岁)、乙(15周岁)合谋盗窃丙。甲站在丙身边掩护,乙从丙裤兜内窃得1000元后离去。后丙发现被窃,以为是身边的甲所为,遂将其抓住并要将其带到派出所。甲为脱身,拔刀将丙刺倒。乙随后返回现场,对着倒在地上的丙说“活该”,随后和甲一起逃走,丙死亡。下列说法哪些正确?()

A.甲构成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

B.甲构成抢劫罪

C.乙与甲构成共犯

D.乙不负刑事责任

15.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为抢劫而殴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章某在逃跑时钱包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后离开。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治疗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乙的行为和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丁为杀害李某而打其头部,使其受致命伤,2小时之后必死无疑。在李某哀求下,丁开车送其去医院。20分钟后,高某驾驶卡车超速行驶,撞向丁的汽车致李某当场死亡。丁的行为和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6.关于法律认识的判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老王的儿子小王,作恶多端,祸害一方,老王终于忍无可忍决定为民除害。某一天趁小王睡觉时,老王将其勒死。老王认为小王是自己的儿子,处死逆子不犯法。老王将有罪行为误认为是无罪行为。但是老王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保护别人的合法权益,因此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B.小王在马路上捡到一个钱包,拿回家后扔在墙角没在意,几天后打开发现里边有现金十万元。小王以为自己构成了盗窃罪,赶紧拿着钱包到公安局自首。小王将无罪行为误以为是有罪行为,其不承担刑事责任

C.小王想要从事某项目的经营活动,但拿不准是否违法,于是分别给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写信咨询,后三部门都回复称是合法经营行为。于是小王放心大胆的开始了经营活动。一年后,公安局认定该行为违法。虽然小王对法律理解错误,但是也不影响法律对他行为的评价

D.小王谋杀小张,后因抢救及时,小张没死。小王很高兴,以为自己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而只是故意伤害罪。小王是对自己行为的定性认识错误,不影响依法处罚

17.以下关于犯罪主体的身份,说法错误的有哪些选项?()

A.黄某系某村村民小组长,其利用代理村民小组组长从事本村救济款发放之机采用欺骗手段将该集体的财产1万余元占为己有,则黄某构成贪污罪

B.王某系某乡政府任命的该乡卫生院院长(集体性质),在依法承担该乡医疗预防保健公司工作时,收受某药厂推销员贾某贿赂6000元,购进该厂保健药品并在全乡强制推广。王某的行为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C.李某系某地佛教协会工作人员,收受某工头钱款3万余元,将某处集体所有的寺院修缮工程给其承包,则李某可以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D.张某承包经营某国有公司下属部门(不具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在经营过程中,私自将该公司拨给该部门经营资金50万元挪出作为儿子出国留学经费,至案发时不能归还,则张某构成挪用公款罪

18.关于不作为犯,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刑法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犯罪。该罪以不报告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

B.逃税罪是一种不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只能由不作为构成

C.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

D.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

19.下列关于行为对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

A.甲持枪抢劫银行,枪是甲抢劫罪的行为对象

B.脱逃罪没有行为对象

C.乙强奸丙,丙是乙强奸罪的行为对象

D.赌博罪的行为对象是赌资

20.关于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哪些说法不正确?()

A.甲盗窃其外祖母的钱财,认为这种行为不构成盗窃罪,则甲的这种认识错误属于法律认识错误,不能因此免除其刑事责任

B.乙欲将王某扔入水池淹死,然而水池中的水很浅,王某实际上系跌落水池摔死,则乙并不存在认识错误

C.丙为杀害李某而朝其射击,却击中了其身边的肖某,致肖某受伤,则丙的这种认识错误属于对象认识错误

D.丁杀李某并碎尸,用塑料袋包装。对罗某谎称是鸦片,以1000元的价格托罗某运至火车站寄存柜中存放。罗某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

三、不定项选择题

1.甲与乙有仇,遂趁乙值夜班时,朝乙平常休息的床上连开数枪后扬长而去。后来发现,乙当日并未上班,该床是空的。根据案情回答(1)-(3)题。

(1)甲的行为:()

A.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属于对象认识错误

C.属于实行终了的未遂

D.属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2)假设那天晚上丙替乙值班,甲实际打死了丙。则:甲的行为()

A.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属于对象认识错误

(3)假设当时乙不在床上,但床上放着乙买来的一件价值数万元的古董。甲的行为实际上把古董击碎。则甲的行为()

A.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构成过失损毁文物罪

C.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D.属于对象认识错误

2.梁某是某建筑工地的工人。某日,梁某正在工地上工作,忽然发现女子刘某从工地旁边经过。刘某长得非常漂亮,当时又穿了一件超短裙,梁某心生歹意,一直跟踪刘某。后刘某到了一处比较僻静的地方,梁某冲上前去举起钳子用力砸向刘某的后脑勺,并趁刘某昏厥之时将其奸淫。案发后公安机关的鉴定表明:刘某被砸之后已即时死亡。则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有哪些?()

A.梁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侮辱尸体罪

B.梁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体罪

C.梁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和强奸罪(未遂)

D.梁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和强奸罪(既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