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液体的凝固·固体的熔化
(Solidification of Liquid,Fusion of Solid)
在常压下液体冷却到一定温度就会凝结成固体,如水冷却到0℃就会结冰。液体、固体两相平衡的温度叫凝固点。仔细记录冷却过程时间与温度的变化并作图,可得到冷却曲线(cooling curve),见图3.4。
图3.4 液体的冷却曲线
AA′B线—液体温度逐渐下降过程
B点—开始析出晶体
BC线—析出晶体,温度回升到凝固点温度
CD线—不断析出晶体,温度不变
DE线—晶体的温度不断下降
将液体放在冷阱中冷却,温度沿AB线逐渐下降,当温度降到凝固点A′时,并无晶体析出,当温度一直降到凝固点以下的B点时,才有晶体析出,A′B所代表的状态(低于凝固点)叫过冷液体,这种现象称之为过冷现象(super cooling phenomena)。液体越纯过冷现象越严重,如高纯水可以冷到-40℃才开始结冰。产生过冷现象是因为晶体里的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排列是有规则的(有序的),而液体的质点排列是无规则的(无序的)。当液体温度降低到凝固点,此时液体中如有某种“结晶中心”存在,将会有助于上述过程的完成。液体越纯,结晶中心越难形成,以致液体温度下降至低于凝固点也无结晶中心形成,使液体处于过冷状态。然而温度越低,分子平均动能越低,越容易产生结晶中心,所以过冷到一定程度就会析出晶体。
结晶开始之后又出现BC段的温度回升。这是因为过冷液体是不稳定的状态,结晶一旦开始,体系有趋向平衡的趋势,液体凝固是放热过程,所以随着结晶析出,体系温度回升到液相-固相的平衡温度。
CD段的温度为什么又不随时间而变呢?这段水平线是代表液-固共存的阶段,冷阱对液体吸热而使固体析出,液体凝固时又放热,若吸热多于放热就继续有固体析出;反之,固体则熔化。所以在液-固共存时,加热或吸热只能改变液体、固体的相对量,而温度却是不变的,这个液-固共存的温度就是凝固点(freezing point或solidifying point)。
固体里的分子也是处于不断热运动的状态,那些能量较高的分子有可能逸出固体表面,所以固体表面也有蒸气压,并且它的蒸气压也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三相点,液相的凝固和固相的熔化处于平衡状态,液相的蒸气压等于固相的蒸气压,即p液=p固。温度低于凝固点的过冷液体,其蒸气压大于在该温度应存固相的蒸气压,因而过冷液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图3.5表明了液体及固体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图中F代表凝固点,FL是液体的蒸气压-温度曲线,FS是固体的蒸气压-温度曲线,在F点两者蒸气压相等。FL′则是过冷液体的蒸气压-温度曲线,过冷液体的蒸气压大于固体的蒸气压。
图3.5 液体及固体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图3.6 固体受热曲线
以上讨论了液体的冷却曲线和凝固点,现在再看看固体受热的加热曲线(图3.6)。图中AB段代表固体受热升温过程,BC段代表固体受热熔化后的固-液共存阶段,此阶段温度不变,固相逐渐减少、液相逐渐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该温度就是固体的熔点。从相平衡的关系看,熔点(melting point)和凝固点(freezing point)是同义词,都是指固相液相共存的温度,只是习惯上把固体变为液体叫熔化,所以叫熔点,而液体变为固体叫凝固,所以叫凝固点。CD段则是液体受热升温过程。在此没有“过热的固体”,当升温到熔点B时,固体开始熔化,熔化需要吸热,只要不断加热,固体就不断熔化,到了C点固体全部熔化成为液体,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就沿着CD线逐渐升高。
液体的冷却曲线和固体的加热曲线都有水平段,这是我们测定相图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