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3版)
本书是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多年教学实践为基础编写的。1989年第1版由华彤文和杨骏英执笔撰写,1993年第2版由华彤文、杨骏英、陈景祖、刘淑珍共同修订。1995年,本书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年又被选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随后由华彤文、陈景祖、严洪杰、王颖霞、卞江、李彦组成了第3版修订组。经多方收集读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讨论之后,我们认为:本书前两版中深入浅出、承前启后、注重实验和史实等特点应该继承下来;而作为普通化学课程核心内容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等基本原理堪称“入门基础”,因此应当在新版中继续充实加强。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现行教学计划已将无机化学安排在三年级,其内容以现代无机化学各新兴领域为主,有关元素的感性基本知识则主要通过普通化学实验来学习,同时要求一年级的普通化学课程增加元素化学知识初步的内容(约12学时)。为此,本书在第3版增加了“元素化学”一章(第15章),尝试从化学原理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些元素典型性质的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透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种元素、一族元素或一类元素;初步了解结构-性质-功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查阅参考书刊、手册汲取知识的途径。另外,第3版还增设了“化学与社会发展”一章(第16章),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了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期望以此为窗口,展现化学学科的丰富多彩及其对人类幸福与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投身化学事业的热情。这部分内容虽然独立成章,但其具体内容亦渗透到其他章节。教师可利用这一章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阅读参考材料,撰写小论文,组织报告会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上扩大了知识面。任课教师可以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和选择余地。囿于篇幅,第2版原第15章“核化学”只得忍痛割爱,而把核化学反应的若干基本概念放到第15章的f区元素中。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北京大学普通化学教学组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逐步建立起与本教材配套的具有特色的网络教学体系。在化学学院的教学网站和FTP服务器上有各位授课老师的课程简介、教学进度、演示课件、补充材料、学习论坛、化学资源等链接。网络教学资源还具有图文并茂、便于交流、可以随时更新、灵活机动等特点。在教学网站上,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课外资料,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网络的不断完善,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普通化学原理》的目标是引领中学生迈入大学化学之门,这是青年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使用本教材的读者参考。
第一,要主动学习,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主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主动发现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参考读物和文献,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并不断拓展知识面。
第二,预习-听课-复习是行之有效的学习三部曲。课前浏览一下将要讲到的内容,可以使你对于重点、难点心中有数,有助于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主动思考,并做好简明扼要的笔记。课后还要及时复习,仔细阅读教材,联系老师的讲解,整理笔记,看参考书。当自己认为已掌握了基本内容之后,再做习题。这样,既检查了自己对于教材掌握的程度,也会发现自己尚未正确领会之处。课后不看书不复习就忙于做习题,往往事倍功半。
第三,融会贯通是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化学原理的形成有其来龙去脉,各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打通所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有效办法。此外,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所以若能将课本、课堂讲解与参考书相关内容融合领会,整理成一份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笔记心得,这是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过程,是消化、巩固知识的过程,它也会成为你考试复习期间的得力帮手。
第四,互相切磋共同成长。在大学几年里,不仅要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每位同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同学们之间经常交流学习心得,讨论问题,开阔思路,必将受益。此外,还要做到成不骄败不馁,既要相信自己,也要学习他人,取长补短,相互切磋,共同成长。
本书第3版除对课文、课外读物、习题及《习题解答》作全面修订之外,还根据新版化学手册全面更新了本书涉及的数据。但错漏之处仍然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我们感谢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和普通化学教学组各位老师多年来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北京大学及北京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感谢叶宪曾教授的仔细审阅,特别感谢责任编辑赵学范编审认真细致的编辑加工,使本书第3版最终付梓印刷。
华彤文 陈景祖 严洪杰
王颖霞 卞江 李彦
2005年5月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