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7.2.1 离子的电迁移
不管是在原电池还是在电解池中,两个电极的电势不同,当两极间有电流流过时,在这种电场的作用下,阳离子就会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就会向阳极移动。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迁移。下面用图7.2.1说明这个过程。
图7.2.1 离子的电迁移
设在两个惰性电极间只有一种1-1价型电解质溶液(如HCl溶液),通电时,也只有这种电解质的阳、阴离子分别在阴极和阳极上得失电子。用想象的两个平面将溶液分成相等的三部分,靠近阳极的部分称为阳极区,靠近阴极的部分称为阴极区,剩下的为中间区。假定通电前各区都含有6mol电解质,即有6mol阳离子和6mol阴离子,图中每个+、-号分别代表1mol阳离子和1mol阴离子,如图7.2.1(a)所示。
假设有4mol电子的电量流过电极,在阳极区就会有4mol阴离子在阳极上失去4mol电荷被氧化,阳极区因此减少4mol负电荷,阴极区就会有4mol阳离子在阴极上得到4mol电荷,因此,阴极区就会减少4mol正电荷。这4mol电荷的电量必须穿过中间区,电路才能导通。假设阳离子的运动速率是阴离子的3倍,v+=3v-,这4mol电荷的电量将由阳离子运送3mol,阴离子运送1mol,如图7.2.1(b)所示。
通电完成后,如图7.2.1(c)所示,阳极区有4mol负电荷流入电极,为了完成导电,有3mol正电荷迁出,有1mol负电荷迁入,阳极区还剩余3mol电解质。阴极区有4mol正电荷流入电极,有3mol正电荷迁入,有1mol负电荷迁出,阴极区还剩余5mol电解质。而中间区,迁出、迁入的阴离子都是1mol,迁出、迁入的阳离子都是3mol,剩余的电解质的量和开始时相同。
如果阴、阳离子的运动速率相同,通电后,阴、阳两极区的电解质的浓度也会变化,只不过变化的程度相同,而中间区浓度总是不变的。
通过以上讨论可知:
①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任务是由阴、阳离子共同完成的,阴、阳离子输送的电量之和等于通过溶液的总电量,即Q=Q++Q-,因为阴、阳离子共处于同一种溶液中,所以也有I=I++I-;
②==
即
在上述讨论中,假定电极为惰性电极,如果电极不是惰性电极,上述关系仍成立,各极区电解质浓度的变化可根据上述关系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Daniell电池中的锌电极,在讨论该极区的电解质溶液溶度的变化时,要考虑到锌电极的氧化溶解过程对溶液浓度的贡献。
另外,在以上讨论中,曾假设电解质为1-1价型电解质,而以上关系对于其他类型的电解质也成立。
7.2.2 离子的迁移数
从7.2.1的讨论中可知,正、负离子担当的导电份额是与其迁移速率相关的,如果溶液中有不止一种正离子和负离子时,各种离子担当的导电份额通常是不同的,为了表示这种不同,引入离子迁移数的概念。把任意离子B所运载的电流与总电流之比定义为离子B的迁移数,记为tB,量纲为1,定义式为
tB= (7.2.1)
对于整个电解质溶液有。
设有两个面积相同的平面电极间有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对于其中的任一离子B,其传导的电流为
IB=AsvBcBF (7.2.2)
式中,As为横截面积;vB为离子B的迁移速率;cB为离子B的物质的量浓度;zB为离子B的电荷数。总电流为
(7.2.3)
所以离子B的迁移数为
(7.2.4)
从上式可以看出,每种离子的迁移速率不同,浓度不同,所带电荷不同,因此,其担当的导电份额也就不同。离子的运动速率又与离子的本性、温度、电解质的浓度、电场强度、溶剂的性质、其他离子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离子的迁移数也和这些因素有关。
对于溶液中只有一种电解质的情况,因溶液总体是电中性的,则c+z+=c-,所以
(7.2.5)
上式看似没有了浓度项和电荷数项,但离子的迁移速率是和这两项相关的,因此只有一种电解质的情况下,离子的迁移数也还是与之相关。
前已指出,离子的迁移速率是与电场强度E(绝对值与电势梯度相等)相关的,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离子的迁移速率与电场强度成正比
vB=uBE (7.2.6)
式中,比例系数uB是单位电场强度时离子的迁移速率,称为离子的电迁移率(也称为离子淌度),单位是m2·V-1·s-1。表7.2.1列出了无限稀释水溶液中一些离子的电迁移率。
表7.2.1 25℃时无限稀释水溶液中离子的电迁移率
将式(7.2.6)代入式(7.2.4)可得
分子和分母中的电场强度项被消去,因此,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电场强度不会改变离子的迁移数,这是因为,电场强度改变后各种离子的迁移速率都按相同比例被改变了。
7.2.3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常用的离子迁移数测定方法有两种,希托夫(Hittorf)法和界面移动法。
(1)希托夫(Hittorf)法
图7.2.2 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装置示意图
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原理如图7.2.2所示。开始时,管中装有已知浓度的电解质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将阳极管和阴极管中的电解质溶液放出进行浓度测定,可知两极区电解质浓度的变化。流过两极的电量可以通过外电路上的电量计获知,由此可以算出进行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得到这些相关的参数后,选定阳极区或阴极区进行物料衡算,就可算出相关离子的迁移数。物料衡算的基本方程是
n终了=n起始+Δn反应+Δn迁移 (7.2.7)
式中,Δn反应是由于电极反应而引起的该离子物质的量的改变,反应中生成该离子则Δn反应为正值,如果消耗该离子则为负值,如果该离子未参与电极反应,则该项为零;对于Δn迁移一项,如果该离子迁入该极区则为正值,迁出该极区则为负值;n终了由测定通电终了后电极区的溶液而获得,n起始可由开始时电极区的溶液浓度获得。
由式(7.2.7)求得Δn迁移,进而可求得该离子迁移的电量|Δn迁移|zF,这个电量与流经电解质溶液的总电量之比即为该离子的迁移数,或者用|Δn迁移|z与流经电解质溶液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之比计算该离子的迁移数。
【例7.2.1】 在Hittorf迁移管中,用Cu电极电解已知浓度的CuSO4溶液。通电一定时间后,串联在电路中的银库仑计阴极上有0.0405g Ag(s)析出。据分析知,在通电前阴极区含1.1276g CuSO4,通电后含1.109g CuSO4。试求Cu2+和S的迁移数。
解 先求Cu2+的迁移数,以Cu2+为基本粒子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
已知=159.62g·mol-1,MAg=107.88g·mol-1,所以Cu2+的
n起始=1.1276g/159.62g·mol-1=7.0643×10-3mol
n终了=1.109g/159.62g·mol-1=6.948×10-3mol
流过电池的电荷的物质的量为n电子=0.0405g/107.88g·mol-1=3.75×10-4mol,在阴极区将有对应量的Cu2+在阴极上得到这些电子被还原,Cu2++2e-Cu,所以
Δn反应=-3.75×10-4mol/2=-1.88×10-4mol
由式(7.2.7)可知Δn迁移=n终了-n起始-Δn反应=7.2×10-5mol,正值表示Cu2+迁入阴极区。则,Cu2+的迁移数为
S的迁移数则为
此题也可以先对S进行物料衡算,以S为基本粒子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
阴极上S不发生反应,电解不会使阴极区S的浓度改变。式(7.2.7)中Δn反应一项为零。据已知条件计算S的n起始和n终了(与Cu2+的相同,这里不再详细计算),然后代入式(7.2.7)得S的Δn迁移
Δn迁移=n终了-n起始=6.948×10-3mol-7.0643×10-3mol=-1.16×10-4mol
负值表示S迁出阴极区。所以
(2)界面移动法
欲测定电解质MX中离子的迁移数,可在一垂直的带刻度的玻璃管中先放入一种密度高于MX溶液的具有相同离子X-的另一种电解质NX溶液,并且要求,然后在其上小心注入MX溶液,由于两溶液的折射率或者颜色不同,两溶液间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界面,如图7.2.3中的AB所示。
图7.2.3 界面移动法测离子迁移数
插入电极通电时,正离子向阴极移动,由于N+的电迁移率小,移动时不会超过M+,界面可以总保持清晰。通电一段时间后,界面从AB移动到A'B'处,由玻璃管的直径和刻度可求得从AB到A'B'间液体的体积V。这期间,有的M+通过了A'B',所携带的电量为。通过溶液的总电量可由库仑计测得,设为n电子F,则
(7.2.8)
如果金属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为z,则
(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