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8.升麻鳖甲汤方证
【原文】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14)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15)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解析】
一、阴毒和阳毒
阴阳毒病系感受疫毒所致,由邪毒侵犯血分,以咽喉痛和身体发斑为主证。对于阴毒和阳毒的临床表现,原文记述过简,阳毒面有赤斑,唾脓血;阴毒面目青,身痛如被杖。要理解阴毒、阳毒的内涵,应当从《脉经》、《古今录验方》等离仲景年代近的医籍中参考校勘,以补充本条之不及。
晋·王叔和在《脉经·卷第八》对阴阳毒病的描述比《金匮要略》详细得多,谓:“阳毒为病,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利,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喉咽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有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升麻汤主之。”“阴毒为病,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或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甘草汤主之。”
唐·甄权在《古今录验方·疗伤寒阴阳毒方》说:“阳毒汤,疗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神鬼,或吐血下利,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喉咽痛,唾脓血,五日可疗,至七日不可疗方,宜服升麻汤。”“阴毒汤,疗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汤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喉咽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疗,至七日不可疗方,宜服甘草汤方。”
《古今录验方》和《脉经》对阴阳毒的文字记述大体相仿,其症状在《金匮要略》叙述的基础上,阳毒为热毒内盛,甚或见有精神失常、意识障碍、出血等症;阴毒为邪毒内陷,甚或见有腹痛、肢冷、唇青、面黑等症。其所用升麻汤和甘草汤的具体方药与《金匮要略》的升麻鳖甲汤也大同小异,升麻汤由升麻、当归、蜀椒、雄黄、鳖甲、栀子、桂心、甘草所组成;甘草汤由甘草、升麻、当归、蜀椒、鳖甲所组成。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阴阳毒系感疫疠之气所致,属疫毒发斑范畴。阳毒、阴毒是疫毒的两种类型,它们都是热毒为患,所以清热凉血解毒是其治疗大法,仲景以升麻、鳖甲、当归、甘草为主药,可见其义。
近代医家对阴毒的看法多有不同,如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以邪毒在阴经和阳经之不同而分为阴毒和阳毒;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以邪毒深浅不同而分阳毒、阴毒;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以邪之隐著、偏表偏里而分阴阳;曹颖甫在《金匮发微》则以寒热分阴阳,谓邪之中人,血热炽盛为阳,血寒凝涩为阴,故称阳毒为阳盛之证,阴毒为凝寒之证。对此,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指出:阳毒和阴毒既然是在一种病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外候,就不能用热毒和寒毒来划分,从“面赤斑斑如锦纹”来看,阳毒是一种正常的斑证,所说“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的阴毒,是体虚不能透发或被寒邪外袭而斑出不透的证候。斑出不透则瘀热壅遏,还是一个阳证。总之,阴毒和阳毒的阴阳含义,不是指寒热,也不是指表里,而是从证候上的表现定出来的。此论对阴阳毒病的病机不仅从邪的一面来分析,而且着重从正的一面来分析,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
需要提出的是,前人在阴阳毒的认识上以寒热分阴阳者,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四》中有关阴阳毒的记载:阳毒为病,“躁热,面赤,咽痛,身斑色如锦纹,下利赤黄,内外结热,舌焦鼻黑,类如烟煤,妄言,狂走,多因肠胃燥热,阳气暴盛,阴气暴绝,妄服燥药,热食所致。”阴毒为病,“手足冷,腰背强,头疼,腹痛,或烦渴,精神恍惚,额与手背时出冷汗,音声郑重,爪甲面色青黑,多因脾肾虚寒伏阴,重感于寒所致。”在用药上,提出阳毒用升麻汤(升麻、犀角、射干、黄芩、人参、甘草)、栀子仁汤(栀子、赤芍、大青、知母、升麻、黄芩、石膏、杏仁、柴胡、甘草);阴毒用附子散(附子、桂心、当归、白术、半夏、干姜)、返阴丹(硫黄、硝石、太阴玄精、干姜、桂心、附子)。宋·朱肱和庞安常等也有类似的描述。以上医家对阴阳毒证候的描述和对病机的认识,强调了燥热和虚寒的不同,阳毒为燥热,阴毒为虚寒。在遣方用药方面,阳毒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阴毒治以温阳散寒解毒。不难看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称阴毒、阳毒,与《金匮要略》所说阴毒、阳毒名虽同,但含义有别,两者不可混淆同论。
二、方义
升麻鳖甲汤是为感受时疫毒疠之气,疫毒侵入血分而设,具有散瘀解毒祛邪之功。其中升麻善散疫疠之毒邪,清咽喉之热邪;当归行血活血;鳖甲清热滋阴,散瘀结,与当归配伍,可泄阴血中之瘀热。蜀椒、雄黄散风解毒;甘草助升麻清热解毒。共奏清热散风,解毒活血之功。
对于原文中升麻鳖甲汤中雄黄、蜀椒的取舍,后世看法不尽相同。提出质疑者如清·徐大椿《兰台轨范》认为,蜀椒辛热之品,阳毒用而阴毒反去之,疑误。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则解释为:“其蜀椒、雄黄二物,阳毒用之者,以阳从阳欲其速散也;阴毒去之者,恐阴邪不可劫,而阴气反受损也。”
徐氏之所以认为阳毒用蜀椒“疑误”,是错把阴毒、阳毒从寒热而论。前文已述,阴毒、阳毒是疫毒的两种类型,都是热毒为患,阴阳毒的本质是毒。治天行时气疫毒,雄黄、蜀椒二药均有解毒、消散瘀血之功。为何阳毒用之,阴毒去之?一则阳毒配伍雄黄可解毒辟秽,助散邪之功,配伍蜀椒可行走窜发散之力;二则仲景原文方后云“取汗”,意在使邪毒随汗透解,而雄黄辛温,蜀椒辛热,二药可取汗以使邪从汗解;三则雄黄、蜀椒均为有毒之品,但又可去毒,故用二药有以毒攻毒之意。可见,阳毒用之体现了张仲景“因势利导”的治疗思想。阴毒是邪毒蕴结,深伏于内,血脉瘀滞,病势向内,邪毒内攻脏腑,正气抗邪之力不足,故不用雄黄、蜀椒等辛热雄烈之品散邪,以防耗伤阴气。
匡萃璋老中医 [1]治一男性患者,年50余,患双眼眼胞红肿4年,诊时见双眼眼胞如深红色之李子,下眼睑外翻,睑结膜、球结膜均充血,双眼发痒,时时以手拭之,目眵多,食纳二便无大碍,舌胖赤,苔薄黄,脉弦不任按。热毒深伏于厥阴,试以升麻鳖甲汤清透之,处方:升麻30g,鳖甲30g,当归15g,甘草10g,雄黄3g(布包煎),川椒2.5g,水煎服,3剂。3日后复诊,双眼胞红肿明显减轻,结膜充血明显变淡,自诉初服1剂时双眼自感灼热,2剂灼热已轻,服第3剂时已无灼热反应,舌脉同前,仍以前方2剂,病去其九。此病之双眼“赤红深肿”明属“阳毒”,投以雄黄、川椒二味燥热之药不但无化热助火之弊反而效如桴鼓,其初一、二服药时眼部的灼热感正是伏热外透的征兆,所以续服无反应。基于此,匡氏凡遇迁延较久之目疾,即坚持外眼红赤用阳毒汤,不红赤用阴毒汤的原则,竟屡试屡验。匡氏之临证经验印证了张仲景阴阳毒理法方药的科学性。
【应用】
升麻鳖甲汤用于疫毒侵犯,血分热盛的阳毒,证见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等症。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用于疫毒侵犯,血脉瘀阻的阴毒,证见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等症。《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记载运用升麻鳖甲汤成功救治鼠疫病人甚多,也有用该方治疗猩红热、烂喉痧的报道。
临床实践表明,某些发斑性伴发热的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皮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免疫性疾病等,应用升麻鳖甲汤加减,确有一定的疗效。如王雪华等 [2]认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等症状,当属阴阳毒病。急性发作期辨证为热毒炽盛证,重在治标,宜以清热解毒,凉血祛瘀化斑法为主,方用升麻鳖甲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亚急性发作期,辨证为阴虚火旺证,当标本兼治,宜以滋阴降火法为主,方用升麻鳖甲汤合知柏地黄汤加减;缓解期,辨证为气阴两虚证,当以固本为主,宜以益气养阴法为主,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合参麦饮加减。
张丽等 [3]认为阴阳毒为“血分热毒”之病,与急性白血病的病机和临床特点相类似,急性白血病发病期温热毒邪入血伤髓,热毒煎熬血液、攻注骨髓、内陷心包,出现面赤斑斑、咯血、便血、骨关节剧痛、神昏谵语等症,与阳毒的特点相吻合,急性白血病缓解期余毒深伏,血脉瘀滞,阴精亏虚,出现面色苍白、身体疼痛、出血等症,与阴毒的特点有类似之处。急性白血病辨证属热毒郁结血分、阴血耗伤病机,均可用升麻鳖甲汤治疗。并认为升麻、甘草的用量要大,每用至15~30g;蜀椒、雄黄为急性期必用之品,蜀椒的用量为3~5g,雄黄1~3g研末分2次冲服(连续应用时间不宜超过2周)。在缓解期,这二味药不用,遂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连翘30~60g以加强清热解毒,加全蝎、蜂房3~5g以加强搜剔毒邪,生地黄10~30g以清热养阴凉血。
【病案】
1.系统性红斑狼疮
黄某,女,31岁,1997年9月诊。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已4年,曾经中西医治疗(用药不详),症状虽有所缓解,但不显著。诊见面赤,颧部环状红斑色晦黯,中央呈淡紫色并见毛细血管扩张,周边布细薄鳞屑,乏力,平素时有关节酸痛,低热缠绵,伴纳食不香。苔薄黄,脉细数。实验室检查:ANA(+),抗ds-DNA(+),LE细胞(+)。证属血分瘀毒,兼有阴虚。治宜清热解毒散瘀,兼益肾养阴。用升麻鳖甲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升麻、当归、炙鳖甲、炒赤芍、炒白芍、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炒白术各10g,蜀椒8g,生黄芪、炙黄芪各30g。每日仍服用强的松20mg,且逐渐减量,至第4个月停用。加减:咽喉红痛加丹参15g,大青叶20g,射干10g;腹胀纳差加焦楂、神曲各10g;低热不净合青蒿鳖甲汤;后又因妊娠加用杜仲20g,苎麻根30g。连服月余,面部红斑及全身症状有所减轻,用药1年余,面部红斑消退,全身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全部转阴。后足月顺产一男孩,母婴平安。
2.皮肌炎
李某,女,49岁,1997年8月诊。患者1年前鼻部发现一小皮疹,经某院诊断为皮肌炎,曾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时好时作,故来求治。诊见面部及胸颈皮损色红,突出皮肤,臂后部皮肤左右侧皮损不甚,但肤色紫融成片,感觉上下肢近端肌无力,且轻度压痛。伴动则气喘,口甚干喜温饮,大便日行2~3次,初硬后溏。舌质红、苔中腻,脉细弱。实验室检查:ANA(+)。B超提示膈两侧有少量积液。证属血分瘀热,兼有脾虚湿滞。治宜清热解毒散瘀,兼健脾利湿。用升麻鳖甲汤加减:升麻、当归、蜀椒、紫草、赤芍、白芍、党参、炒白术、茯苓、车前子各10g,炙鳖甲8g,生黄芪、炙黄芪、水牛角各30g,炙甘草3g。加减:面部烘热合六味地黄丸;低热不净合青蒿鳖甲汤;多汗合牡蛎散;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鲜皮各10g;肢节酸痛不适加海风藤、川牛膝、羌活、独活各10g;下肢浮肿加冬瓜皮10g。服药至今,肌无力、肌肉疼痛基本消失,皮疹、皮损消退,肤色接近正常。实验室检查:ANA(-)。为防反复,继续用上方调理。(沈继泽医案) [4]
参考文献
[1]匡萃璋.《金匮要略》阴阳毒病证分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3~5
[2]王雪华,王俊志,周泉宇,等.升麻鳖甲汤与系统红斑狼疮的理论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0,38(3):3~5
[3]张丽,包祖晓,郭巧德,等.从阴阳毒论治急性白血病的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6):344~345
[4]严敏,刘淑杰.沈继泽用升麻鳖甲汤治疗结缔组织疾病的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1999,(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