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诸痿表现与共性

【原文】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提要】痿症虽然有多种类型,但其共性均为气分有热而损伤了津液,气、津都不能运送到四肢,因此“气热伤津”是引发痿症的主要原因。

【讲解】问曰:痿症的类型可从五脏来分,怎么讲?五脏均可有“痿”,因为五脏之所主,如骨髓、肌肉、血脉、皮毛、筋膜等,均与痿症密切相关;或骨痿,或肉痿,或脉痿,或皮痿,或筋痿。因为“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这是“五脏使人痿”的前提条件。

1.痿躄 古人认为肺为娇脏,既怕寒又怕热。若肺之气分有热,肺液便焦枯,津少、气少,这叫“肺热叶焦”。肺不能正常宣布气津,于是“皮毛虚弱”,肺合皮毛嘛,“虚弱”是指肺的津气虚弱。于是表现为“急薄著”,“急”是“拘急”之意,“薄”是“薄弱”之意,“著”是“附着”之意。“则生痿躄也”,津气不能达于皮毛,燥热附着于皮毛,“痿”就随之而产生了。

2.脉痿 若肺之热传给了心,心气随之而热,“则下脉厥而上”,热性上炎,在下经脉的营卫之气也随着热气炎上。于是形成下脉空虚、上盛下虚的局面,故曰“上则下脉虚”。营血不注于下而行于上,在上热邪盛,津气达不到四肢,在下营血虚,也不能营养经脉,故曰“虚则生脉痿”。于是“枢折挈”,“枢”是指关节的枢纽功能,“折”是“折损”之意,“挈”是指手足正常的运动功能,“枢折挈”就是“枢挈折”或者“折枢挈”;临床表现为两足瘫废,即“胫纵而不任地”,“胫”是指“足胫”,“纵”是“痿废”之意,“不任地”就是指下肢痿废不能站立,特别是膝关节、髋关节失去了正常的支撑功能。

3.筋痿 若肺热影响了肝,则“肝气热”。肝气热继而胆气热,“则胆泄口苦”,胆热汁出而出现“口苦”,所以说“口苦”是有热的表现。热不断地增加,影响到肝所主之筋膜,于是“筋膜干”,即筋膜遇热则营血津液干枯。失掉了气血的濡养,筋膜便拘急而挛缩,症见手足拘急,于是“发为筋痿”。

4.肉痿 若肺热波及脾,则“脾气热”。脾热则“胃干”,症见“口渴”、“肌肉不仁”,这就是“肉痿”。肌肉为什么“不仁”?脾主肌肉,脾不运水谷精微于肌肉,所以“肌肉不仁”,运动既靠筋膜、关节,也要靠肌肉,故曰“发为肉痿”。

5.骨痿 若肺热影响了肾,则“肾气热”。症见“腰脊不举”,腰为肾之府,脊骨藏髓,热邪侵入到腰脊,故“腰脊不举”。于是“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综上所述,五脏之热皆能致“痿”,痿症的主要病机是热伤津气,气伤致“痿”,津伤也致“痿”。痿症的热邪是怎样传递的呢?先从肺起,肺为五脏之华盖,其位最高,所以肺热可以影响到心、肝、脾、肾。临床上所见到的痿症,多属燥证范畴,还不是典型的火热证,十有九痿都有“燥”的表现,即痿症是津气两伤证,很少见有大热的表现,所说之“热”实质是“燥”,所以一般痿症没有高热、大便干等表现。但痿之燥,需分辨阴阳,阳燥有热象,阴燥没有热象,因此治疗痿症一般都用甘温法,有热象者偶尔也有用甘寒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