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添喜当了倒插门
王春妹刚走,庆北、庆中就带着汤静请的骨灰回老家了。他们还是取道庆锦那里回老家的,从四平上车,到南京转车,从浦口上了到厦门的列车,到沙县下车。庆锦还是用那部匹卡送他们及满叔的灵柩回老家。
添雄、添喜披麻戴孝,一路放鞭,把爷爷的灵柩从寨背墟上捧回了厚洋祠堂,所有族人拉成长队跟随,家家都买了鞭炮,五里路程,一路炸响,向村民们昭示着这位建立了寨背苏维埃政权的老革命魂归故里。
原来旺字辈五兄弟的墓只有碑,没有墓室。这一次,添雄把山坡刨平,在立面挖了3米深的窑洞,用砖和水泥砌出两米,待盛殓姜旺骨灰的瓮放入之后,砌封半圆墓室,再在墓前立碑。
平台是3米乘5米的小场院,三面种了杉松幼苗,背靠龙脊,面向小溪,一条挖了台阶的小路,蜿蜒而上,风光旖旎。
为造这个墓,和操办这次白事,共花了15000块,庆北、庆中花了5000元,庆城、庆远、庆锦、庆谷花了2000元,添兰、添春、添龙、添培、添凯、添洪花了3000元,王春妹寄来了1000元,添雄三兄弟花了4000元。
添雄三兄弟为旺字辈造墓竭尽了所有积蓄,不仅房子的二楼造不成了,添喜说亲也没钱了。
这一年,福建省提出了退田还林的战略规划。老区人民积极响应,寨背的梯田都停耕了,以林地的形式分到了各家各户。
与此同时,政府做了三件事:一是农电改造,架上大的变压器,把小水电并入电网,保障电力供给,享受城乡同价;二是能源改造,交通条件允许的村设立液化气站,保障能源供给;三是兴建水泥路,实施村村通工程,寨背到通桥的3.5公路土路都建成了宽6米的水泥路。
现在看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这三项工程,退田还林就是一句空话。因为百姓没有替代能源,还得上山砍树作柴烧。替代树木的是电饭锅和煤气罐。
没了梯田,寨背的乡亲把精力都投到了水田上,粗犷的种植模式被精耕细作取代了。
田还是那块田,产出不一样了,两季稻亩产达到了2500斤。添喜种的3亩水田能出7500斤稻谷,其中4000斤晚稻作口粮,6口人平均每人530多斤,有两个孩子背着,吃不完。
3000斤秈稻,做1000斤米酒,除了自己喝,能卖1000元,比卖稻谷增加值涨了两倍;再做1000斤粉干,除了自己吃,也能卖1000元;这两项就够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的了。
第三季也可以种一亩红薯,一亩萝卜,一亩油料作物,红薯干、萝卜干一年能出1000元,油料作物換油自给自足,油饼喂畜禽。
山坡是攒钱的银行,分林到户后,添喜得到了五亩林地,1.5亩梯田种茶树,茶叶能喝能卖,茶籽可以榨油;梯田上边种香蕉,香蕉上边种脐橙,三年后便可以有果实卖,再往上边种竹子,竹子五年能收获,年年都有冬笋卖;山脊上种杉木,十年成材后,打家具、造房子,砍一棵种一棵,子子孙孙都有收入。
添喜对农林牧渔有天性,什么时候种什么?果实用来干什么?怎么挣钱能循环?连添雄都没有他心里有数。
添喜抽烟抽得凶,八九岁就抽烟,气管不好,天一凉就哮喘。一喘起来,1.78米的汉子缩成一团。好了又抽,脾气又暴躁,族里姑娘没有喜欢他的,这让添雄为他操了不少心。
在离通桥不远的山坳里,有一个自然屯,不到百户人家,都姓陈。那里离溪流远,水田比较贫脊,薄田较多,人均八分左右。
有一户叫陈长生的农户,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男丁。他是陈氏家族远亲的后代,不是客家人,不象汤氏家族那么重男轻女。
陈长生的大女儿陈梅英18岁了,是陈家最主要的劳力。她刚读完小学就开始帮父母种田了。她家共有6.4亩水田,他爸爸就想找一个能种田的姑爷做倒插门女婿,既能帮自己种田,又能给自己养老送终。
添雄见添喜24岁了,仍没有上门提亲的,便花钱雇媒人了。在农村,媒人是一种职业,她们都很敬业,十里八村的,谁家有姑娘没婆家,谁家有男丁打光棍,她们一清二楚。
媒婆很快就把汤家和陈家对上了。陈长生相中了添喜高大威猛,添喜也看上了梅英能干活,可就是陈家坚持娶姑爷,让添雄无法接受。
农村有说道,把娶去的姑爷叫倒插门女婿,有了孩子得姓女方的姓。解放前遇到这类婚姻,男方得在契约上写上“小子无能,卖身为婿”的字样。这对男子汉来讲,是奇耻大辱。
添喜不以为言,他说,那些都是封建余毒,解放这么多年了,应该移风易俗了,谁笑话就让他笑话去,我无所谓。
其实他相中了梅英的朴实无华,他俩文化都很低,普通话说得都不好,谁也不笑话谁,很唠得来。还有一点就是梅英不反对他抽烟,还给他卷烟,也不怕他哮喘,给他泡红菇娘水,竟治好了他的哮喘。
添喜不顾哥哥的反对,说通了四奶跟他岳父谈妥了。要给汤家2000元聘礼,礼到姑爷就过门。
添雄想去阻挡,添喜在梅英家住了两天,那里离乡里近,人家己经登记了。
添雄把猪卖了,给添喜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把2000元聘礼包成红包,一分不少地给了梅英。
他知道添喜早就喜欢自行车,因为盖房子始终没买上。他知道这么多年添喜为家里做的贡献绝不止一台自行车,给他一台摩托都不多。可是,他因为生益华,被罚了5000元,他那台摩托车钱被罚没了。因此,陈家的聘礼他不能收。退回去又不合礼数,就改成给梅英红包了。
梅英在洞房打开大哥给的红包,发现是2000元时,流泪了,跟添喜说:“你哥哥是最爱你的哥哥,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就是你的老婆,一辈子对你好!”
添喜说:“我哥哥最爱我们这个家,对兄弟妹妹都是一心一意爱护的,他有本领,还会赚大钱的,我们有困难时,找他就好了。”
陈家不是缺劳力,梅英的妹妹们都能干,连8岁的小妹妹都会喂鸡喂鸭,就是不懂循环农业耕作法,那地里没有农家肥就会永远贫脊下去。
分田到户8年了,手扶拖拉机代替了牛耕,也代替了水车,水牛几乎被淘汰了。一头水牛由分田到户之初的3000元,已经降到现在的500元了。
添喜那两条牯牛已经被他买到手里了。他走了,家里没人能驾驭了,他就把牠牵了过来,再养两头猪,一群鸡,一群鸭,几条狗,看好厕所,这6.4亩水田三年就能变成肥田,到那时就种啥得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