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对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自冯特1879年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由此宣告当代心理学的开端。之后心理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包括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等多个流派先后诞生。到20世纪,计算机的诞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心理学快速发展。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科学体系中七大支柱学科之一,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学科内部各个分支之间正在进行多层面的交叉融合。本节将简单介绍心理学的几个基础方向。
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角度研究心理事件的内在过程,涉及心理过程的所有领域,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意识、学习、记忆、思维、决策、语言、情绪等。近年来,心理学家在运用神经科学领域的信息和技术,认知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价差,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出一门新学科——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认知功能的基本过程及其神经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水平上不同时空尺度下的认知脑网络模型。
1.感觉和知觉
人类认知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知觉,两者密不可分。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官,经过大脑的信息加工活动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则是有意识的感觉经验,是人对客观环境和主体状态的感觉和解释过程。感觉和知觉提供了认知加工过程的输入,是高级认知过程的基础。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是感觉和知觉研究中最主要的领域,每一种感觉都为我们提供了截然不同的信息,但作为其结果对周围世界的表征却是一种统一的多感觉体验,这就是跨感觉通道感知。对于感觉和知觉信息处理的研究可以促进我们对感知皮层中神经环路和神经信息表征的了解。
很多种类的精神疾病都会表现出多种感觉和知觉障碍,例如感觉减退、错觉、幻觉等。研究感觉、知觉与精神障碍之间的联系,既能对相关精神障碍背后的神经机制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也能为某些精神障碍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例如孤独症患者对面孔加工在眼动模式、梭状回面孔区的激活模式以及各脑区之间的连接模式等多个层次上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负责感觉和知觉加工的低级脑区的皮层面积等相关特征也与一般人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2.注意与意识
一百多年前,William James写道:“每一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注意。”外部信息错综复杂,注意让我们能选择性加工其中一部分,并忽略掉不相关的另一部分。注意既包括自上而下(目标驱动)的加工过程,也包括自下而上(刺激驱动)的加工过程。根据注意所选择的对象不同,注意还可被分为基于空间的注意、基于特征的注意和基于客体的注意。注意是一个涉及从枕颞叶到额顶叶、从低级皮层到高级皮层甚至包括皮下核团等多个脑区广泛参与的复杂认知功功能。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等常见精神障碍与注意能力息息相关。
注意与意识的联系也十分紧密。常有人将个体意识比喻为一个舞台,而注意则是这个舞台上聚光灯,负责把当前相关的信息从后台提取至前台。意识本身是一种自我感受与对外界感受的综合体现,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能力是构建个体意识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对注意与意识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将是理解人格等更高级心理学概念的必经之路。
3.学习与记忆
学习是获取新信息的过程,其后果便是记忆。学习与记忆可以假设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编码,即是对输入信息的处理与储存;存储,即获取和巩固的结果;提取,即通过利用所储存的信息创建意识表征或执行习得的行为。
记忆可被分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等类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短时记忆是指那些能维持几秒甚至几分钟的记忆。长时记忆则是按照天或者年计量的,如一个发生在三天前或者小学时的事件。工作记忆则代表一种容量有限的,在短时间内保存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心理处理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慢性压力对记忆等认知功能有着有害影响,例如严重抑郁症患者表现出记忆功能的损伤。工作记忆容量与个体智力发育情况具有强相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患者在完成工作记忆相关实验时也与常人有不同表现。
4.情绪与精神
病学的关系表现在情绪问题上。情绪的剧烈改变往往是导致精神障碍的原因,而对情绪的调节又可以成为治疗精神障碍的重要手段。情绪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动物的情绪及其相关心理、行为因素的一门学科。作为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情绪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与动机、需要、记忆、认知等诸多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对人类产生复杂影响。情绪心理学特别关注情绪与人类心理及行为的交互作用,以及对个体特殊情绪的介入和引导。情绪心理学的原理和研究成果在心理咨询、灾难应激、主观幸福感、决策、社会心理以及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
5.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劳动过程中为了进行言语交际而逐渐形成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人们在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称作言语。语言是信息交换、加工和存储的主要手段。人类语言研究对认知心理学很重要,语言能够影响知觉,而语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我们对语言的知觉,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人类的思维和问题解决可以被看成和语言有关的过程。
语言的神经性研究表明,语言加工与某些特定脑区有关,大脑有两个语言中心:Broca区和Wernicke区,分别于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有关。深度失语症可能是由于这两个中心之间的联系组织被切断而导致的。
二、生理心理学
现代生理心理学将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实验方法结合在一起,研究可以在非人动物中观察到的行为现象,理解行为的生理学,即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与身体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范围很广,涵盖感觉和知觉过程、学习和记忆、语言和思维、动机和情绪、睡眠和觉醒、摄食和饮水、生殖行为、随意动作以及心理障碍等的生理基础和神经机制。比如在感觉和知觉方面,生理心理学要阐明的问题是外界刺激如何经感受器官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等。近年来开始研究人类病理状态(如依赖和心理障碍),通过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如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和临床大样本数据,确定心理精神疾患形成与发展不同阶段,探索精神障碍的病理、心理过程与行为发展轨迹,为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依据。多数生理心理学家相信通过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我们最终可以理解我们如何思维、记忆、行动——甚至理解我们自己的自我意识的本质。
三、发展心理学
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终止,发展过程持续并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部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毕生发展的学科,主要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核心目标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广义的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其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发展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个体的积极变化,以达到优化发展的目的,同时对消极变化予以预防与矫正。
不同于其他心理学科,发展心理学将年龄视为关键的自变量。发展心理学将个体的生命历程按年龄范围分为以下阶段:产前阶段(从孕育到分娩)、婴幼儿期(出生到3岁)、学前期(3~6岁)、儿童中期(6~12岁)、青春期(12~20岁)、成年早期(20~40岁)、成年中期(40~60岁)和成年晚期(60岁到生命终止)。年龄表征了生理发育的程度,也反映了社会交往的阶段,可以作为参照来了解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精神障碍发生在个体发展的各个时期。尽管很多精神疾病(如药物依赖、进食障碍、焦虑障碍等)常常发生在青春期甚至成年后,一些心理障碍存在或起源于儿童时期。目前关注较多的儿童心理障碍有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分离焦虑、注意缺陷、孤独症等。这些障碍可能源于神经系统发育的迟滞,可以在成长后期发展中得到弥补;也可能源于早期亲子教育的缺失,可以通过父母合理的关爱得到缓解;有的障碍是生理性的,需要药物和专业陪护来帮助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测量和定性方法来源于外国的测量标准,在应用到中国人身上时,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因此,结合发展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建立起一套中国人特有的评价体系是重中之重。
四、社会心理学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是独立形成的,随时随地都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便是研究如何看待他人、影响他人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关联的学科,特别关注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如何创造和改变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和所属群体在各种环境中如何行动。社会心理学是当代国际心理学中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三大领域:社会认知、社会关系以及群体与群体过程。社会思维表示人们如何以社会为参照来定义自我,正确的自我定位产生健康的自我认知,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带来痛苦。社会影响反映了人们如何受社会标准的驱动或限制来决策,例如人们在群体中会去个体化,当大多数人都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通常会盲目跟从,以此来融入群体。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态度的反映,如人们如何互相喜欢、帮助、鄙视或伤害。社会心理学将人与他人联系起来,为人的社会属性做出了定义。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精神病学息息相关。首先,社会心理学定义了社会对人们的期望和人们的一般表现,为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正常”行为提供了参考规范。一些极端的违反社会心理学规范的表现通常与精神病症状相一致,例如,拥有极端反社会人格的群体倾向于违反社会规范行事。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研究为精神障碍提供了一些治疗方法,例如,Layden利用归因方法,引导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将成功归因为内在因素而失败归因为环境影响,以此树立他们的信心。因此,对社会规范的合理训练和引导可以帮助精神病患融入社会从而改善症状。
五、人格心理学
人格指人的特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人格心理学在心理科学的框架内寻求对人的行为的解释、阐明人的本性,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门学科,侧重个体差异性及特殊性。人格心理学从整体上把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模式,但因为人类行为本质的复杂性,虽然人格心理学家们都在不断地发展具有内部一致性的概念系统来定义人格,但是他们却有不同的观点和途径,形成诸多的流派: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学派以及认知学派,任何一种主要的人格理论都可以纳入这六个流派之一。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无意识心理对其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重要作用,认知学派则用信息加工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格障碍被认为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但是人格障碍的定义是难以精确规定的,近年来倾向认为人格障碍是人格特质招致严重的适应不良和显著的功能障碍。对人格障碍做出科学的分类是困难的,一些人格障碍类型是从不同出发点提出的,不免给分类带来混乱,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将人格障碍分为A(偏执型、分裂型等)、B(反社会型、自恋型等)、C(强迫型、被动攻击型等)三组(详见第二十六章)。人格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格障碍的成因上,主要涉及以下问题:人格适应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能有适应良好的人格?心理疾病是如何形成的及其治疗方法。

(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