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与慢病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患者管理与远程医疗服务

(一)纳入标准
1.根据WHO标准明确诊断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过因高血压病而急诊就医者为重点管理对象;
2.受试者自愿参加慢病管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有生活自理能力;
4.愿意且能够按照方案的要求进行血压监测。
(二)非纳入及转诊标准
1.高血压急症患者;
2.高血压合并急性脑出血、脑梗死患者;
3.无法配合进行血压监测者。
(三)服务对象基础资料(本底资料)的收集
1.基本信息及病历资料:见第六章远程医疗与慢病管理流程与实践总论。
2.远程医疗或互联网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师与健康管理师收集整理上述资料转换为电子版。
3.远程医疗或互联网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师与健康管理师补充入选当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体格检查资料。
4.远程医疗或互联网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师与健康管理师根据上级医院诊断,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类,对照不同级别高血压给出不同的服务模式和内容。
(四)健康评估、风险分层分级管理和知情告知
针对高血压患者,通过整体心血管病危险性评估来确定治疗措施是高血压治疗的核心宗旨,也是近年来高血压治疗策略最主要的进展。因为不是所有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相关疾病和死亡的危险都相同,一旦确诊高血压,要首先进行临床评估,确定高血压病因、潜在危险大小及适宜的治疗措施等。
1.健康评估及风险分层
见表7-2。
表7-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2.分级管理(表7-3)
表7-3 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的随访内容和频度表
续表
(1)一级管理
1)管理对象:
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1级、无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危险分层属于低危的高血压患者;
2)管理要求:
至少3个月随访一次了解血压控制情况,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情况采取非药物治疗为主的健康教育处方。当单纯非药物治疗6~12个月效果不佳时,增加药物治疗。
(2)二级管理
1)管理对象:
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危险分层属于中危的高血压患者。
2)管理要求:
至少2个月随访一次,了解血压控制情况,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非药物治疗为主的健康教育处方,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当单纯非药物治疗3~6个月效果不佳时,增加药物治疗,并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置。
(3)三级管理
1)管理对象:
高血压3级或合并3个以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合并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或并存临床情况者,按照危险分层属于高危和很高危的高血压患者。
2)管理要求:
至少1个月随访一次,及时发现高血压危象,了解血压控制水平,加强规范降压治疗,强调按时服药,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发展和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患者提出靶器官损害的预警与评价,督促患者到医院进一步治疗。
3.高血压远程医疗服务对象知情告知
签署知情同意书。
(五)服务内容及频度
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各种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的变化,认真填写高血压患者管理记录表(表7-4),同时要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同时存在的临床情况,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了解终生坚持治疗的必要性;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包括给予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进行健康教育,建议其按照健康教育处方,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1.高血压管理记录
见表7-4。
表7-4 高血压患者管理记录表
续表
续表
填表说明:
(1)本表为高血压患者在接受随访服务时由医生或健康管理师填写。每年的健康体检后填写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的健康体检表。
(2)体征: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的平方(m 2),体重和体重指数斜线前填写目前情况,斜线后下填写下次随访时应调整到的目标。如果是超重或是肥胖的高血压患者,要求每次随访时测量体重并指导患者控制体重;正常体重人群可每年测量1次体重及体重指数。如有其他阳性体征,请填写在“其他”一栏。
(3)生活方式指导:在询问患者生活方式时,同时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指导,与患者共同制定下次随访目标。
日吸烟量:斜线前填写目前吸烟量,不吸烟填“0”,吸烟者写出每天的吸烟量“××支”,斜线后填写吸烟者下次随访目标吸烟量“××支”。
日饮酒量:斜线前填写目前饮酒量,不饮酒填“0”,饮酒者写出每天的饮酒量相当于白酒“××两”,斜线后填写饮酒者下次随访目标饮酒量相当于白酒“××两”。白酒1两相当于葡萄酒4两,黄酒半斤,啤酒1瓶,果酒4两。
运动:填写每周几次,每次多少分钟。即“××次/周,××分/次”。横线上填写目前情况,横线下填写下次随访时应达到的目标。
摄盐情况:斜线前填写目前摄盐的咸淡情况。根据患者饮食的摄盐情况,按咸淡程度在列出的“轻、中、重”之一上划“√”分类,斜线后填写患者下次随访目标摄盐情况。
心理调整:根据医生或健康管理师印象选择对应的选项。
遵医行为:指患者是否遵照医生或健康管理师的指导去改善生活方式。
(4)辅助检查:记录患者在上次随访到这次随访之间到各医疗机构进行的辅助检查结果。
(5)服药依从性:“规律”为按医嘱服药,“间断”为未按医嘱服药,频次或数量不足,“不服药”即为医生开了处方,但患者未使用此药。
(6)药物不良反应:如果患者服用的降压药物有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具体描述哪种药物,何种不良反应。
(7)此次随访分类:根据此次随访时的分类结果,由随访医生在4种分类结果中选择一项在“□”中填上打“√”。“控制满意”意为血压控制满意,无其他异常、“控制不满意”意为血压控制不满意,无其他异常、“不良反应”意为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意为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并发症出现异常。如果患者同时并存几种情况,填写最严重的一种情况,同时结合上次随访情况确定患者下次随访时间,并告知患者。
(8)用药情况:根据患者整体情况,为患者开具处方,并填写在表格中写明用法、用量。
(9)转诊:如果转诊要写明转诊的医疗机构及科室类别,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并在原因一栏写明转诊原因。
(10)下次随访日期:根据患者此次随访分类,确定下次随访日期,并告知患者。
(11)随访医生签名:随访完毕,核查无误后随访医生签署其姓名。
2.药事管理
(1)药物耐受性与依从性:
见表7-5。
表7-5 降压药耐受性及依从性观察表
(2)药物的毒副作用:
见表7-6。
表7-6 药物毒副作用监测表
3.饮食管理
减少钠盐摄入:钠盐可明显升高血压,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我国各地居民的钠盐摄入量均明显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应<5g/d的推荐,而钾盐摄入则严重不足。因此,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并增加食物中钾盐的摄入量。主要措施包括:①尽可能减少烹调用盐,建议使用可定量的盐勺;②减少味精、酱油等含钠盐的调味品用量;③少食或不食含钠盐量较高的各类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香肠以及各类炒货;④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⑤肾功能良好者,使用含钾的烹调用盐。
4.运动管理
一般的体力活动可增加能量消耗,对健康十分有益。定期的体育锻炼则可产生重要的治疗作用,可降低血压、改善糖代谢等。因此,建议每天应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每天30分钟左右);而每周则应有3次以上的有氧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做健美操、跳舞和非比赛性划船等。典型的体力活动计划包括3个阶段:①5~10分钟的轻度热身活动;②20~30分钟的耐力活动或有氧运动;③放松阶段,约5分钟,逐渐减少用力,使心脑血管系统的反应和身体产热功能逐渐稳定下来。运动的形式和运动量均应根据个人的兴趣、身体状况而定。
5.烟酒管理
提供戒烟方法和技能,帮助患者和高危个体树立戒烟的信心。吸烟是一种不健康行为,是心血管病和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被动吸烟也会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害,明显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戒烟的益处十分肯定,而且任何年龄戒烟均能获益。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不仅戒断困难,复吸率也很高。因此,医生应强烈建议并督促高血压患者戒烟,并指导患者寻求药物辅助戒烟(使用尼古丁替代品、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同时也应对戒烟成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限制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限制饮酒量则可明显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我国男性长期大量饮酒者较多,在畲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女性也有饮酒的习惯。不提倡高血压患者饮酒。
6.心理管理
心理或精神压力引起心理应激(反应),即人体对环境中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刺激作出的反应。长期、过度的心理反应,尤其是负性的心理反应会明显增加心血管风险。精神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病态心理,包括抑郁症、焦虑症、A型性格(一种以敌意、好胜和妒忌心理及时间紧迫感为特征的性格)、社会孤立和缺乏社会支持等。应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患者预防和缓解精神压力以及纠正和治疗病态心理,必要时建议患者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或治疗。
7.护理管理
(1)改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
1)合理膳食:减少钠盐的摄入,每日每人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相当于一啤酒盖的量)。戒烟限酒,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2)控制体重:主要措施是控制饮食和增加体育活动。
3)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保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作息有规律。
4)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勿用力,必要时服用缓泻剂。
5)淋浴时水温适宜、避免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6)心态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
(2)一旦确诊原发性高血压,需终生服药。不可突然停药或无故调整药物剂量,以防止血压波动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用药后定期测量血压,并根据血压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改药,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活动时动作应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3)掌握测量血压的方法并做好记录。测量时使用同一血压计,固定部位,每天固定时间测量。推荐使用臂式电子血压计,不推荐使用腕式电子血压计。血压稳定期间,早、中、晚、睡前各测量1次即可。
(4)半年到一年到医院检查生化、尿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必要时做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
(六)健康教育
1.什么是血压?
大家都看到过一个水泵从河、湖或井中将水抽上来,泵入水管,水在水管中流动,这时管中流动的水就对水管产生了侧压力。人体的血流由心脏泵出,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侧压力,即是血压。人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动脉内的压力称为动脉压,静脉内的压力称为静脉压,毛细血管内的压力称为毛细血管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压。
2.什么是收缩压?什么是舒张压?什么是脉压?
心脏收缩,将血液泵入大动脉内,这时血流的侧压力即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借助大动脉的弹性回缩产生压力,血液继续向前流动,这时的血压称为舒张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3.什么是高血压?
1999年原卫生部和中国高血压联盟颁布的《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是:在未服降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在≥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在不同时间测3次血压,取其平均值,平均收缩压等于、大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等于、大于90mmHg,即可确诊为高血压。
《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还将血压<120/80mmHg界定为正常血压,而将120~139/80~89mmHg界定为正常高值血压。
4.怎样测量血压?
血压测量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由于有创,故少应用;目前间接法是临床测血压的经典方法。下面介绍的是间接法。目前主要用以下三种方法:
(1)诊所血压:
诊所血压是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的规范进行测量。具体要求如下:
1)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国际标准检验合格的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
2)使用大小合适的袖带,袖带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大多数人的臂围25~35cm,应使用长35cm、宽12~13cm规格气囊的袖带;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袖带;儿童使用小规格袖带。
3)初测量者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在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排空膀胱。
4)被测量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5分钟时测量。
5)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将听诊器探头置于肱动脉搏动处。
6)测量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mmHg(4.0kPa),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s)缓慢放气。在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获得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7)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Ⅰ时相(第一音)和第Ⅴ时相(消失音)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收缩压读数取柯氏音第Ⅰ时相,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第Ⅴ时相。<12岁儿童、妊娠妇女、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柯氏音不消失者,以柯氏音第Ⅳ时相(变音)定为舒张压。
8)血压单位临床使用时采用毫米汞柱(mmHg),在我国正式出版物中注明毫米汞柱与千帕斯卡(kPa)的换算关系,1mmHg=0.133kPa。
9)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2)自测血压:
对于评估血压水平及严重程度,评价降压效应,改善治疗依从性,增强治疗的主动参与,自测血压具有独特优点。且无白大衣效应,可重复性较好。目前,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在评价血压水平和指导降压治疗上已经成为诊所血压的重要补充。然而,对于精神焦虑或根据血压读数常自行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不建议自测血压。
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半自动电子血压计,正常上限参考值:135/85mmHg。应注意患者向医生报告自测血压数据时可能有主观选择性,即报告偏差,患者有意或无意选择较高或较低的血压读数向医生报告,影响医师判断病情和修改治疗。有记忆存储数据并具物联网功能的电子血压计可克服报告偏差。血压读数的报告方式可采用每周或每月的平均值。家庭自测血压低于诊所血压,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相当于诊所血压140/90mmHg。
对血压正常的人建议定期测量血压(20~29岁,1次/每2年;30岁以上每年至少1次)。
(3)动态血压:
动态血压测量应合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监测仪。动态血压的正常值推荐以下国内参考标准:24小时均值<130/80mmHg,白昼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值低10%~15%。
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上可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藏性高血压、顽固难治性高血压、发作性高血压或低血压,评估血压升高严重程度。
动态血压测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测量时间间隔设定一般为每30分钟1次。也可根据需要而设定所需的时间间隔。
指导患者日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测血压时患者上臂要保持伸展和静止状态。
若首次检查由于伪迹较多而使读数小于80%的预期值,应再次测量。
可根据24小时平均血压,日间血压或夜间血压进行临床决策参考,但倾向于应用24小时平均血压。
5.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
(1)体重超重和肥胖或腹型肥胖:
中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BMI:kg/m 2)为19~24,体重指数≥24为超重,≥28为肥胖。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别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我国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与人群体重指数差异相平行。体重指数每增加3,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女性增加57%,男性增加50%。
腹型肥胖:以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标准。
我国24万成人数据汇总分析表明,BMI≥24kg/m 2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具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的高血压及糖尿病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BMI≥28kg/m 2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者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上界限者的3.5倍,其患糖尿病的危险为2.5倍,其中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的高血压及糖尿病危险为正常体重的4倍以上。
(2)饮酒:
按每周至少饮酒1次为饮酒计算,我国中年男性人群饮酒率约30%~66%,女性为2%~7%。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
(3)我国人群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
北方人群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约12~18g,南方为7~8g。膳食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相关性,北方人群血压水平高于南方。在控制了总热量后,膳食钠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及0.58。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g,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mmHg及1.2mmHg。
除上述三大因素,引起高血压的因素可能还有遗传倾向、吸烟、年龄、性别、工作紧张、缺少睡眠、高脂血症、社会经济及心理因素等。
研究显示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能刺激心脏和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研究发现吸一支普通香烟,可使血压升高10~30mmHg。长期大量吸烟,可引起小动脉持续收缩,久而久之,形成小动脉硬化。
高血压发病有明显家族倾向,当有高血压家族史存在时,发现高血压的危险增高,父母都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概率为1/2;父母一方是高血压,子女患病概率为1/3;父母血压都正常,子女患高血压可能性不到1/5。
6.高血压有哪些症状?
高血压病的症状,往往因人、因病期而异。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偶于体格检查或由于其他原因测血压时发现。其症状与血压升高程度并无一致的关系。有些人血压不太高,症状却很多,而另一些患者血压虽然很高,但症状不明显。因此高血压病患者不能以症状的轻重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和决定降压药物的服用剂量。
7.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早期无明显病理改变,长期的高血压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表现为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导致重要靶器官心、脑、肾组织缺血,长期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该病变主要累及中、大动脉。高血压的危害具体表现在:
(1)心脏
1)高血压对心脏血管的损害:
高血压对心脏血管的损害主要是冠状动脉血管,长期的高血压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狭窄,使供应心肌的血液减少,称之为冠心病,或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再次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极高,它们均与血压有直接关系。
2)高血压对心脏方面的损害
A.左室肥厚:
高血压累及心脏时,往往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由于血压长期升高,增加了左心室的负担,使其长期受累,左心室因代偿而逐渐肥厚、扩张,形成了高血压性心脏病,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
B.心力衰竭:
长期的高血压,特别是收缩期高血压和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易发生心力衰竭。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可以为舒张功能不全,由于心室肥厚和(或)合并的冠心病,使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此时收缩功能尚可,左室射血分数可以正常,但超声心动图和其他有关检查可有符合舒张功能减退的表现。患者的症状轻重取决于血压水平、缺血程度等各种合并情况。预防左室肥厚和冠心病是避免出现此种心功能不全的根本措施。
C.心律失常:
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左室重构、左房压升高、左房内径扩大,易出现心律失常。高血压并左室肥厚的患者QT离散度明显增加,QT离散度增加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一致性增加,易引起心律失常,因此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增加。高血压患者长时间左室负荷过重,引起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房压升高,左房内径扩大,左房肌变性,心房肌结构和电生理性质的异常促进了折返的发生,使高血压患者易出现房性心律失常。
高血压患者并发房性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原因复杂。高血压一方面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继发心房形态变化,表面积增大,使其内部的折返环路增多;另一方面还可导致心肌纤维化,使心房肌内电活动的非均质性程度加重,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有关文献报道,房颤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高血压患者心房内压力持续增高,使心房肌局部转换酶水平表达增高,并使血管紧张素受体mRNA上调,从而增强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心房水平的作用。AngⅡ可增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负荷,而钙超载正是导致房颤心房肌电重构的重要机制,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心房解剖和(或)功能方面的改变可导致心房肌纤维化,从而导致心律失常。
(2)脑:
高血压对脑的危害主要是影响脑动脉血管。长期的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容易形成脑动脉瘤,从而发生脑出血。高血压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并发脑血栓的形成。脑小动脉闭塞性病变引起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是晚期高血压病的最常见并发症。脑出血的病变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和紧急处理情况对患者的预后关系极大,一般病死率较高,即使是幸存者也遗留偏瘫或失语等后遗症。有研究提示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生有关。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占50%~60%。脑卒中年复发率约4%。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
我国长期随访研究提示,脑血管病患者基础及治疗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有关。血压水平较高者脑卒中再发率高。近年来发表的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表明降压治疗对既往有脑血管病病史患者的临床益处,所以防治脑出血的关键是平时有效地控制血压。
(3)肾脏:
肾脏是血压调节的重要器官,同时又是高血压损害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若高血压一旦对肾脏造成损害,又可以因肾脏对体液平衡调节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等代谢障碍,加剧高血压的严重程度,造成肾损害与高血压之间的恶性循环,并进一步导致心脑血管病。原发性高血压可以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损害;另外,在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实质性疾病中,包括各种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红斑狼疮肾炎、梗阻性肾病等,出现肾性高血压者可达80%~90%,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长期持续的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以及肾动脉硬化,因肾实质缺血和肾单位不断减少,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肾脏的表面呈颗粒状,皮层变薄,由于肾单位的不断破坏,肾脏出现萎缩,继而发生肾功能不全并发展为尿毒症。随着肾功能损害加重,高血压的出现率、严重程度和难治程度也加重。无论何种病因所致的肾脏损害,控制高血压对于防止肾脏病变的持续进展和继发的心血管合并症都起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注意对高血压患者定期(半年或1年)检查肾功能及尿常规;而对肾脏病患者应在每次就诊时有血压记录。通常使用的肾功能检查包括血尿素氮、肌酐水平的测定,一般只能在肾脏损害较严重时方得到反映,尿常规检查中蛋白尿的出现往往早期能显示肾脏损害的存在,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则可检查出更早的肾脏损害。
(4)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常合并高血压,我国高血压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大约是40%~55%(1994年全国22万人群调查为55%,首钢3万人调查为38%);与发达国家(40%~60%)相似。高血压患者常有“代谢综合征”表现:胰岛素抵抗、向心性肥胖及血脂异常。这些对象更容易发展成为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也高于非高血压人群,据多个大型高血压干预试验的资料统计,高血压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36%,加权平均为18%。1型糖尿病发生高血压预示出现糖尿病肾病,属于肾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血压常发生于糖尿病诊断之前,与血糖异常一起成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也可发病于糖尿病诊断之时或之后。与高血糖一样,高血压也是糖尿病心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心血管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2倍。血压≥120/70mmHg与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持续相关。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显示,收缩压每下降10mmHg,糖尿病相关的任何并发症、死亡、心肌梗死、微血管并发症均可以下降10%以上;降血压治疗对微血管的益处好于对大血管并发症。有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心血管风险达74%;多组大型研究还证实糖尿病患者的降血压治疗效果优于非糖尿病。
(5)眼:
高血压使视网膜小动脉早期发生痉挛,中心反射变窄,动脉管径狭窄;如血压长时间增高,视网膜动脉出现硬化改变,动脉发生银线反应,动静脉出现交叉;随着病情的发展,视网膜可出现出血、渗出、水肿,严重时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时间长久,这些渗出物质就沉积于视网膜上,眼底出现放射状蜡样小黄点,此时可引起患者的视觉障碍,如视物不清,视物变形或变小等。
高血压的危害是致命的,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其引起的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的第一杀手。尽管目前治疗手段很多,但大多数患者并没有达到推荐的血压控制目标。如果不进行治疗,高血压将导致脑卒中、动脉硬化、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和失明。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将高血压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