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现实背景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导致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小。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至于成为一种新的发展现象[1]。
1.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现实性
在经济环境中,中小微企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企业数量来看,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及欧洲等地,中小微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2]。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环境犹如自然生态环境,是由一条一条的产业链相互交织在一起所组成的,其中的中小微企业数量越多,则说明产品的“生态链”越复杂、越完整以及越稳定[3]。另一种观点将市场中的所有企业视为按照企业规模排列的金字塔结构。数量较少的大企业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它们具有绝对优势;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则构成了金字塔的主体和基础,它们是促进经济发展、就业增长、市场活跃及价格稳定的基本保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壮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当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同大型企业一起,不断迎接来自世界的挑战,在“走出去”的战略中一步步迈向国际化。截至2017年,中国注册登记的中小微企业超过2500万家,个体工商户接近6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当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的60%,税收贡献达到税收总额的50%,向全社会直接或间接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在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中,国际化的外向型中小微企业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作为最具活力的企业组织,中国的外向型中小微企业正在逐渐成为具有特殊的产权优势、决策优势、创新优势、集群优势及低成本优势的能够参加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因此,面对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大量国际创业及国际成长现象,新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国际创业与成长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2.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尽管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化现象并不少见,但国际化的比例却依旧很低,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并没有跨国经营的计划和行动。虽然企业通过国际化能够获取更多资源、提升竞争能力,但实现国际化的障碍和风险依然不可忽视。特别是国际创业与国际成长,这是外向型企业国际化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只有成功实现了国际创业及国际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企业国际化。因此,从中国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渠道和条件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具体来讲,中小微企业外向发展的必要性体现为来自外部环境的必要性和来自自身特征的必要性。
第一,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中小微企业有必要选择国际化的发展路径。中小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动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外国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国内市场环境的竞争愈发激烈,中小微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市场环境的国际化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以后,开放的国际市场存在着大量潜在资源和机会,中小微企业又面对着来自广阔国外市场空间的强烈吸引。因此,要实现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是内向国际化还是外向国际化,面向国际市场的发展都将是一条不错的道路。可以说,选择国际化的策略既是被动的,更应该是主动的,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第二,从企业自身特征看,中小微企业先天的缺陷注定了成功实现国际化并非易事。中小微企业群体具有低成长率、高死亡率的特性。例如,美国50%的中小微企业寿命低于3年;日本80%的中小微企业寿命低于10年;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仅在3~5年[4]。面对如此高的淘汰率,中小微企业意图实现国际化发展将相当困难。由于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跨国经营水平低、企业管理能力不高以及专利技术缺乏等问题,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中小微企业尤其是非国有的小微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就很难顺利实现。因此,针对国际经营经验并不丰富的中国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展开研究,并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指导与帮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1.2 理论背景
传统国际商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大型跨国企业,并将企业国际化视为一项阶段化的渐进过程[5]。传统理论大多认为,企业国际化是经过充分发展的、具有一定优势的且相对成熟的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而处于相对劣势的中小微企业难以应对国际化过程中的诸多挑战。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化现象开始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些国际商务领域专家的高度关注。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复兴,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可以说,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工作,如今已不能由经济学界独自担当了[6]。
1.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的出现
国际新创企业(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是一种新型的国际企业,是指在成立之初就开始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企业[7],其中大部分是从事国际业务的中小微企业。Morrow(1988)与McDougall(1989)是最早开始关注国际新创企业的两位学者,他们为进一步研究新创企业的国际化现象开了先河。随后,Oviatt和Mcdougall(1994)给出了国际新创企业的明确定义,即国际新创企业是指在企业成立之初就开始利用多国资源、向多国销售产品并积极寻求竞争优势的企业组织。这一定义的出现,被不少学者视为开辟了国际商务研究的又一全新领域。值得一提的是,Knight和Cavusgil(1996)也给出了类似的企业定义,但所用名称不同,他们将其称作“天生国际化企业(Born Global)”。
今天,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如生命周期理论、折中理论及企业成长理论等具有阶段化特征的理论依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然而,传统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为什么一个不依靠国内市场、不具备大量资源以及规模较小的企业能够成功实现国际化发展[8]。因此,快速兴起的国际新创企业理论对传统经典企业国际化理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同时,天生国际化的方式完全不同于渐进式的传统模式,从某种角度来讲,国际新创企业理论在解释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化现象时,“颠覆”了传统阶段理论。不难看出,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化理论正在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领域正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
2.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
经济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末,先后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初的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的复兴阶段。新经济社会学(New Economic Sociology)则是经济社会学的当代演进,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科学[9]。
20世纪80年代以来,Granovetter(1985)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有关嵌入性问题》[10]一文的发表,开创了经济社会学的全新时代,由此也奠定了我们运用社会网络视角研究经济行为的恰当理论基础。随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引起了众多学者(Ports, 1998; Powell, 1990; Baker, 2006; Schweitzer, 1997)的大量关注,渐渐成为研究经济管理类各种问题的关键方法和重要视角。
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反驳。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和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假设在Granovetter等学者看来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人的能力,没有看到社会网络及其规范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其研究必然与现实情况不符。因此,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管理理论的补充和纠正,值得我们借鉴和使用。
在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中,福山的社会信任理论、Granovetter的社会网络理论、Lin Nan的社会资本理论、White的生产市场理论以及Burt的结构洞理论等经典理论及其分析方法为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外向型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创业与国际成长现象提供了帮助。如今,从新经济社会学到经济学、管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正悄然兴起,不少学者(Aldrich et al., 1986; Stinchcombe, 1965;薛求知,2009;符平,2015;杨玲丽等,2017)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也证实了跨学科理论视角的独特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必然成为推动并创新企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外向型中小微企业研究的深入
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因此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永久课题[11]。围绕中小微企业这一特定研究对象,学术界先后出现过淘汰论、存在论及发展论[12],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和成熟的渐进过程。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研究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而国际创业、国际成长及深入国际化等是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一方面,围绕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国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研究。Bilkey和Tesar(1977)、Cavusgil(1980)、Vozikis和Mescon(1985)等学者沿着Uppsala国际化模型的思路,将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的渐进过程概括为不同的阶段模型。Hedlund和Kverneland(1985)、Young(1989)、Ganitsky(1989)、Knight(1996)及Jones(2005)等学者则对中小型企业的国际化阶段模型提出了疑问,认为中小型企业具有快速国际化的能力和优势。Penrose(1959)、Bloodgood(1996)、Karagozoglu和Lindell(1998)等学者围绕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企业资源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另一方面,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也正在变得丰富。金润圭(1999)、杨小凯(2001)、张其仔(2001)、林汉川(2002)、赵优珍(2003)、达捷和董春(2007)、王增涛(2015)、焦媛媛等(2018)学者结合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具体实践,就国际创业、国际成长及深入国际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研究数量来看,国内研究正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综上所述,外向型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化无论是采用渐进式阶段模型还是跳跃式快速模式,问题的核心都在于解释中小微企业的根本问题——如何在国际创业与国际成长的国际化过程中通过获取更多资源和能力从而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是对现有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补充。
1.1.3 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国际化是外向型中小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过程,这也是工业化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历程,通常具有这样的一般规律:伴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随之展开。例如,美国的中小型企业国际化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中小型企业国际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这都是国家经济取得完全发展以后的必然现象。中国的中小微企业,亦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如今,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国企业进一步迈出高质量“走出去”步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在加强。中国外向型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对此展开进一步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理论意义
关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现有理论已非常丰富。首先,关于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主流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这些理论就企业进行国际化发展的动因、模式及决定因素等展开了分析。其次,关于中小微型企业的存在理论,包括经济进化理论、不完全市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业分工理论以及生产力本位理论等,这些理论就中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共存的存在性原因展开了解释。再次,关于中小微型企业国际化的一般理论,包括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以及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问题。最后,一些比较富有新意的理论,如网络资源依赖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以及天生国际化理论等,是目前围绕中小微企业国际化问题的新兴理论,它们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解释和思路,极大地推进了相关企业理论的发展。然而,随着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我们有了一种分析企业国际化问题的全新方法。这一理论视角指出,尽管不同的中小微企业有着不同的国际化道路,但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起点都是社会网络。
围绕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路径和结果,结合网络嵌入和社会资本的概念,我们可以初步设想一条企业实现国际创业与国际成长的简单路径,即企业通过嵌入外部网络,并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社会资本、核心资源及核心能力,从而形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优势,这类优势既包括创业优势,也包括成长优势,并最终推动了企业实现持续的国际化发展,这便是“网络—优势—国际化”的发展模式。为此,对于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化问题的研究,需要综合企业国际化理论与新经济社会学理论各自的优点,并进一步尝试在理论上进行补充与创新。这项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创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