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本书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本书希望建构一套基于地域适应性理念的山地城市设计理论方法。该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为生物学适应性理论的价值视野,结合生物对环境适应过程中从动、协动、能动的三大适应模式,分别探讨了山地城市设计中对地域地形、环境、文脉三方面影响因素进行适应性建设的综合设计策略。本书主体论述部分共分为七个章节、四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4.1.1 提出研究问题(第1章)
第1章“绪论”为本书第一部分,论述了本书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对本书中出现的相关基本概念与国内外研究中对这些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界定与评述,并提出本书研究的技术方法与本书工作框架。
1.4.1.2 理论背景与现状问题综述(第2章、第3章)
第2章“传统山地城镇建设实践与思想”与第3章“山地城市设计与建设现状问题剖析”为本书的第二部分,分别从山地城市设计的理论、历史背景与现状问题两方面对研究的主体对象进行了分析、梳理。其中,第2章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山地城镇建设实践与设计思想的回顾与总结,归纳出了传统山地城镇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的地域适应性思维特征,作为对现代山地城市设计方法建构的参考借鉴;第3章则从当前山地城市设计与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对问题表征、内在诱因与问题本质进行逐层深入剖析,探讨当前山地城市建设中问题现象与地域适应性间的关系,是本书的“发现问题”部分。
1.4.1.3 理论框架建构(第4章)
第4章“山地城市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建构”是本书的理论建构部分。该章尝试从适应性理念的基本概念、思维特征以及典型适应机制的分析入手,对适应性理念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对山地城市设计要素的梳理与山地地域性影响因子的提取,将适应性思维引入山地城市设计之中,建构一种适应地域特征条件的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以此作为指导之后章节具体研究分析的方法基础。
1.4.1.4 设计方法策略(第5章、第6章、第7章)
第5章、第6章、第7章则为本书的具体方法策略研究部分。
第5章“契合地形条件的山地城市设计”从山地城镇地形条件复杂性的分析入手,结合山地城镇的功能布局、空间组织、道路交通以及景观绿化等具体方面,分别提出了顺应、利用与适度改造地形的山地城市地形适应设计方法。
第6章“兼顾环境特征的山地城市设计”从山地城镇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分析入手,结合山地城镇的灾害防御、环境调节、容量疏散等具体设计方面,分别提出了防御灾害、调节空间、疏解问题的山地城市环境适应设计方法。
第7章“传承空间文脉的山地城市设计”从山地城镇空间文脉原生性的分析入手,结合山地历史遗产保护、地域特色空间营造与地标景观创作等具体议题,分别提出了历史环境保护、形式技法传承、文化精神发扬的山地城市文脉适应设计方法。
最后,本书第8章“结语”在前面章节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全书的研究思路、创新点与不足之处,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4.2 研究的方法
在对山地城市设计地域适应性理论这一论题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本书理论结合实践,主要采取了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学科交叉、比较归纳、系统分析等研究分析方法。
1.4.2.1 实地调研法
在本书选题与写作过程中,笔者利用学校地处西南山区以及在各地考察交流、国外联合培养等学习机会,分阶段对我国西部的重庆、涪陵、忠县、云阳、万州、乐山、攀枝花、阆中、大理、贵阳;东部地区的青岛、威海、烟台、桂林、珠海、南京、香港、澳门等国内典型山地城镇以及英国的爱丁堡、巴斯湖区,瑞士的洛桑、苏黎世、伯尔尼,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锡耶纳、阿马尔菲等欧洲的代表性山地城镇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考察,充分体验、感受了上述城镇具有地域特色的山地城市的空间设计与布局,并运用摄影、测绘以及访谈等方式,努力从案例城镇中获取详尽的一手资料,为本书提供详实的研究素材。在对上述城镇及其周边自然环境进行体验、观察的过程中,笔者的所见所闻所想对本书部分章节观点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4.2.2 文献研究法
由于本书研究中广泛涉猎了国内外山地城市设计与建设方面诸多问题,因此,在对实际案例城镇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还以网络检索、文献查阅的方式对与地域适应性理论及山地城市设计相关的《物种起源》《生物原理》《环境的适应》《发生认识论原理》《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共生的思想》(Philosophy of Symbiosis)《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城市意象》《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的维度》《城市与地形》《山地城市学原理》等理论著作以及相关学科专业的重要学术论著、专业期刊、规划设计资料、网络音像资料进行了查考与收集整理,作为本书展开深入、全面论述的论据支撑。
1.4.2.3 学科交叉法
以地域适应性的视角切入山地城市设计理论方法的研究是一项融合了城市空间形态、自然地理、社会人文以及经济产业等综合背景的论题,涉猎广泛。因此,在本书的研究分析中,除了囊括城乡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等专业基础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外,还大量整合了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拓展本书研究视野,充实理论依据。
1.4.2.4 比较归纳法
在研究中,本书通过对大量山地城乡规划设计作品、城市建设实践的分类梳理、综合研究,力求发现山地城市营建过程中的地域适应性特征规律;通过对不同地域山地城市“图像—文字”资料、“现象—规律”关系、“历史—现状”情况以及“共性—个性”特征的比较分析,提炼出具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1.4.2.5 系统分析法
最后,本书在理论建构与方法研究中,还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将城市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与所需面对的各类山地地域性影响因素关联看待,将山地城市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注重其要素相互间的系统关联,综合分析符合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山地城市设计地域适应性方法理论。
1.4.3 研究的框架(图1.1)

图1.1 本书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