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他是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也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清史稿·曾国藩传》评论他:“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籓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曾国藩出生于地主家庭,自幼熟读经史,学问扎实,他以宋儒为宗,兼习明儒王守仁的学说思想,提倡经世致用。他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为人处世上,他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在治家教子方面,他继承祖训的治家宗旨,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竭力为兄弟、子侄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和上进的环境,良好的家风造就了曾氏家门后人才俊辈出。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即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曾国藩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其门人李鸿章感叹说:“吾师道德功业,固不待言,即文章学问,亦卓绝一世。”
曾国藩家书真实而细密,平常而深入,是研究其思想的宝贵资料。但曾国藩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统治者,其思想也是复杂的,他极力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和封建社会伦理秩序,在治政、治军、治家方面亦均有其独到见解。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注意辨别,正确看待他的历史局限性。
信中人物身份:祖父曾玉屏,号星冈;父亲曾麟书,曾玉屏长子;叔父曾骥云,曾玉屏三子;二弟曾国潢,派名传晋,号澄侯,在族中大排行居四,信中称“澄侯、澄弟、四弟”;三弟曾国华,原字谦斋,派名传谦,曾国藩二弟,后由曾国藩改字温甫,在族中大排行居六,信中称“温甫、温弟、六弟”;四弟曾国荃,派名传恒,字沅甫,号叔淳,又名子植,在族中大排行居九,信中称“叔淳、子植、沅甫、沅弟、九弟”;五弟曾国葆,字季洪,派名传履,又名贞干,字季洪,信中称“季弟、季洪”;曾丹阁,曾国藩堂叔,信中称“丹阁十叔”;欧阳牧云,曾国藩妻子的哥哥;长子曾纪泽,字劼刚,号梦瞻,清代著名外交家,信中称“纪泽、泽儿”;次子曾纪鸿,字栗诚,近代著名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仅33岁。信中称“纪鸿、鸿儿”。
本书参阅了传忠书局刻印的《曾文正公家书》和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足本曾文正公全集》,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错误、疏漏,望读者指正,以期再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