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均包括五个步骤,可以用一个环状图来表示(如图3-1所示)。

图3-1 科学研究的过程

一、选择课题

课题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课题选择是否得当,常常决定一个课题的成败。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学术交流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工作实践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尚未得到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研究课题。但并不是所有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进行研究。这涉及对课题的评价和可行性论证。

(一)课题评价

可根据三个原则来评价一个课题是否值得研究。

1.需要性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对人群健康状况影响最大的问题,即社会实践的需要;或是出现一些事实与现有理论之间有矛盾的问题,即科学发展的需要。需要性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

2.创造性原则

题目应是新颖的、国内外尚无人研究的。它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要使题目有创造性应注意两点:一是要详尽占有资料,充分了解人们已做的同类研究现状,从中寻找空白点及薄弱环节,发现新的问题。二是要有科学思维,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科学创新需要怀疑精神,它是通向新理论的阶梯。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根据。课题必须以客观事实和理论作为依据。科学性原则是保证科研方向正确无误的前提。

(二)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指论证一个课题是否具备进行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指科学发展的程度、各方面资料的积累、调查能否进行等。主观条件指研究人员的数量、专业知识及各种技能,人力及物力的配备状况等。

二、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的制订包含的内容很多,需要从整体规划入手做好每一局部的细节安排。研究方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

这一部分说明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研究,即收集何种资料、使用何种研究方法、调查范围有多大、研究的时间设计。在确定研究方法之后,还要考虑具体的调查方法及资料分析方法。

(二)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应当与研究方式的选择结合起来,考虑调查对象有哪几类、要调查哪些项目或指标、哪种分析单位能够提供所需的资料、所要调查的内容适合用哪些方法去收集、对资料的精确性和系统性有何要求、如何分析这些资料等。

(三)制订抽样方案

抽样调查要确定研究总体是什么、采用何种抽样方法、抽取多少样本才能做到既能减少工作量又能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等。抽样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在概率抽样中,每一个对象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而在非概率抽样中则是未知的。概率抽样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等。非概率抽样是不遵循随机化原则的,研究者以自己的方便或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研究对象,这类抽样一般不能用样本推论总体。但是,非概率抽样方法简便易行、花费小,能及时得到有用的资料,没有概率抽样统计上的复杂性。因此,如果不将研究结果外推到样本范围以外,或者仅仅是大规模研究之前的预试验,则非概率抽样是适用的。常用的非概率抽样有方便抽样、定额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等(非概率抽样详见第四章的相关内容)。

(四)制作问卷

问卷是由一系列与测量的目标有关的问题组成的问题表格,用来收集和评价个人的态度、信念、行为和个体特征等信息,它是社会医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测量工具。采用问卷作为测量工具收集信息时,可以由被调查者自行填答有关问题,这称为自填法;也可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按标准的方式提问,然后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情况填写问卷,这称为访谈法。

(五)确定调查的场所和时间计划,并对调查员的任务和工作进度做出安排

问卷调查一般是短期的,由各个调查员分发和回收问卷。而参与观察则是长期的,研究者和调查员需要生活在所调查的地区或单位,长期进行观察和访问。在进入调查之前,还需培训调查员或编制指导手册。

(六)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的计划、安排

研究经费主要包括调研人员的旅差费、协作人员的劳务费、课题资料费、问卷表格的印刷费、资料处理费用等。研究经费是影响研究方案设计的重要因素,它直接限制了研究范围和调查方法的选择。但即使有充分的经费保证,也需要做出合理的安排与规划。物质手段主要指调查工具、技术手段以及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手段,如录音及录像设备、实验仪器、计算机等。尽管它们都与经费有关,但这里还存在着使用与规划的问题,如使用何种型号的计算机、需要有何种统计软件等都需要结合调查内容做出安排。

三、收集资料

在科学研究中,资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课题假设是否成立提供事实和依据,为主体报告的顺利完成提供保证。因此,在科研过程中收集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着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定量研究的资料收集可使用多种方法,如文献法、问卷调查、量表与测验法、医学检查和理化分析等。

(一)文献法

文献多种多样:有一些是第一手资料,即由经历过某一事件的人撰写的;另一些是第二手资料,即由那些未经过某一事件,而是通过访问或阅读第一手资料的人撰写的。在查考文献资料时,需要区别是第一手资料还是第二手资料。国内外官方的人口普查、生命统计、国民经济统计、疾病统计等资料,有关组织、团体、研究机构的各种统计年报、调查报告、记录、案卷等资料,有关期刊、杂志、报纸、通讯、专著等资料,都是文献法获得资料的重要途径。文献法应用很广,从广义上讲,任何研究都离不开文献,只是使用文献资料的程度和范围不同而已。采用文献法可以研究不可能直接观察的对象,在做长时间的纵向研究时,若跨度很大,从古至今,文献法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但是,文献常常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各种不同的文献编撰目的使得文献良莠不齐,有些可能有偏误,甚至完全错误。所以,对于文献法收集的资料,也应该同其他方法一样,分析其信度和效度。许多有价值的文献是在日常工作中逐步积累而来的,人们常常建立起规范的登记报告表格来收集这些资料,由基层工作人员填写表格,并逐级上报有关负责部门。因此,影响登记报告数据质量的关键是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要加强他们的业务水平,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尽可能避免弄虚作假。必要时,可以进行抽样调查,对登记报告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社会医学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收集资料方法,其具体方法包括访谈法和信访法。

1.访谈法

访谈法通过有目的谈话来收集资料,这种谈话可以是面对面访谈,也可以是电话访谈,医学研究中常用的是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中的访谈是由调查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调查表或问卷对调查对象逐一进行询问来收集资料的过程,因此,这种访谈又称为问卷访谈或结构式访谈。其基本特征是有详细的调查表和进行面对面的访问。

(1)优点:访谈法比较灵活,调查员可以进行必要的说明,解释问卷中引起误解或不理解的内容,并可在访谈中随时纠正和完善被访谈者对问题的回答。访谈法对调查对象的文化要求不高,文盲和不愿用文字回答问题者均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收集资料。一般访谈法的问卷回收率较高,因为调查员可以督促被调查者回答,并且不需要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问卷填答之后可以立即收回,对于不合作者还可以说服。在访谈过程中,调查员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姿势、语气、表情、反应等非文字信息来判断其回答的真实性。面对面访谈形式比较容易控制访谈的环境,有效地防止第三者对访谈的影响。由于有调查员对调查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因此可以在问卷中列入较为复杂的问题。

(2)缺点:访谈法需要大量甚至复杂的组织工作,如果访谈的样本很大,问卷中问题较多时,访谈就非常耗费时间和人力、物力。在访谈中比较容易受调查员先入为主的影响,如果调查员的素质不高或没有进行足够的培训,就可能出现访谈偏误。面对面访谈一般没有匿名保证,有时被调查者可能因此拒答或不真实地回答。由于涉及交通,且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因此其适用范围在地理上受限。

2.信访法

信访法是被调查者自己独立填答问卷的方法之一,一般是由调查者将问卷邮寄给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再按照要求填写完毕后寄回给调查者。

(1)优点:信访法由于不需要直接接触调查对象,因此,不涉及交通,不需要现场组织工作和培训调查员,比较节省时间和费用。调查对象可以根据自己在时间和地点上的方便来回答问题,可以避免现场自填时间紧张、时间冲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信访法有较高的匿名保证,信访调查的范围可以很广,适用于调查对象居住较为分散的调查。

(2)缺点:由于没有调查员,被调查者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准确的解答,而只能依靠有限的填表说明,因此缺乏灵活性。不能收集到非文字资料,有时对被调查者的回答很难分辨真假。无法控制填写问卷的环境,可能出现代笔、代答、共同回答、讨论回答等,并且调查员对这些情况一般无从判断。由于缺乏有效的督促,问卷的回收率通常都较低,是否合作取决于调查员的身份、调查对象对调查的兴趣和文化素质,如果回收率过低,很难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缺乏有效督促的另一后果是遗漏的问题可能较多,问卷有效率可能降低。

(三)医学检查和理化分析

通过医学检查和各种理化分析,研究者可以获得有关人体生理健康方面的全面资料。这些数据非常客观,但仅局限于生理方面,且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不同检查方法和步骤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有必要使方法标准化。该法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往往较大。

四、整理和分析资料

(一)整理资料

整理资料就是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检查、分类和简化,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条件的过程。因此,整理资料既是资料收集工作的继续,又是资料分析的前提,也就是说,整理资料是由资料收集阶段过渡到资料分析研究阶段的中间环节。数据整理的一般步骤如下。

1.数据的审核

数据的审核用于判断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一般从准确性、完整性两方面进行。审核的准确性是关键,主要检查数据是否存在差错、有无异常值。检查的方法有逻辑检查与计算检查。审核数据的完整性要求检查应调查的个体是否存在遗漏,所要求调查的项目是否齐全、有无缺项等。对不符合调查要求的数据,应进行筛选。筛选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剔除不符合要求或确认有错误的数据,保留可靠的数据。二是过滤,将符合某种特定条件的数据选取出来,而不符合条件的数据予以剔除。

2.数据的编码

数据的编码指将问卷的问题及答案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或符号。通过编码,方便录入,适宜电脑进行处理。编码有事前编码与事后编码。事前编码是指在设计问卷时就给每一个变量和可能答案分配代码,适用于封闭性问卷。事后编码是在数据收集完成以后对调查问题的可能答案所进行的编码。对开放型问题,只能采取事后编码的方式。

3.数据的分组

数据的分组指将性质相同的观察单位合在一起,将性质不同的观察单位分开,把组内的共性和组间的差异性充分显示出来。分组数的多少取决于研究目的、资料性质以及观察单位数。分组过少可能掩盖不同特征人群的本质差异,分组过多可能掩盖事物的规律性。在不太清楚研究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时,也可以参考相关资料或按一般惯例分组。例如,研究年龄别死亡率时,年龄(岁)分组习惯上分为“0~,1 ~,5~, 10~……”每5岁或10岁一组。

(二)分析资料

各种统计分析方法都具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应用范围以及功用,在进行资料分析时,必须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料本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

社会医学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用于说明某种健康的状况,一般可采用描述性统计来表示,主要运用一些统计指标如平均数、标准差、率以及统计表和统计图等,对数据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表达。解释性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社会现象之间,或者说变量之间(两变量之间、一个变量与另一组变量之间、两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关系的程度如何,关系存在的条件是什么等。这时除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外,还要使用多种统计分析技术,如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结构方程模型等。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可参考相应的统计书籍。

五、解释结果

统计分析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如果不了解数量关系背后的社会情况和医学背景,就可能做出错误的解释。因此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有赖于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了解,绝不能凭表面的数据就轻易下结论。例如,某研究者做了一个调查,同处一地的A和B两所中学,各有1000名学生,过去的一年,A校有5名学生自杀(自杀率为0.5%), B校没有学生自杀(自杀率为0)。统计学结果表明,两校自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于是得出结论:A和B两校的自杀率是没有差异的,A校5名学生自杀纯属小概率事件。如果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这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应深入调查5名学生自杀的深层次原因,而不应该仅根据统计学结论,忽略5条生命的消失、5个家庭的损毁。因此,对于统计结果的解释,需要根据专业问题的实际背景,与定性资料如社会、文化、医学等背景资料相结合,并参考其他分析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反映和揭示调查资料所代表的社会医学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