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黔南州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服务业种类繁多,门类庞杂,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黔南州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在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金融、大物流、大生态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制度建设、平台打造、业态发展、企业与品牌培育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1.第三产业已成为黔南州经济增长的关键点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5—2017年,黔南州服务业不断发展,占GDP中的比重在46%~47%之间波动,已接近黔南州GDP的一半。截至2017年,黔南州共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2.23万户,同比增长32.4%。注册资本4353.69亿元,同比增长19.15%。其中,内资企业5444户,注册资本2368.49亿元,同比增长5.01%和35.95%;私营企业3.85万户,注册资本1794.66亿元,同比增长25.17%和36.09%;个体工商户16.69万户,资金数额109.74万元,同比增长18.37%和31.56%;农民专业合作社5519户,资产总额80.8亿元,同比增长18.86%和25.2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动力强劲。2016、2017年,黔南州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780亿元和96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75%和76%。2017年,黔南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4.8亿元,增长21.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279.1亿元,增长12.6%。从黔南州筛选出的参加2018年全省第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的项目来看(见图2-22至图2-24),黔南州本次集中开工项目数51个,总投资315.81亿元,今年年度计划投资127.68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项目分别为4个、7个和40个,分别占本次集中开工项目数的8%、13.6%、78.4%;第一、二、三产业总投资额分别为8.9亿元、25.26亿元、281.65亿元,分别占本次总投资额的2.8%、8%、89.2%。第三产业投资占比最高、增长最快,已成为黔南州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同时,第一、二、三产业投资注重发挥优势与弥补短板相结合,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稳固提升,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三块短板”相继发力。

目前,已集中开工项目共33个,项目总投资157.25亿元,分别占本次集中开工项目数和总投资的64.7%和49.8%。其中“三块长板”与“三块短板”项目分别为9个、24个,分别占集中开工项目的27%和73%; “三块长板”与“三块短板”项目总投资分别为55.12亿元、102.13亿元,分别占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的35%和65%。从资金组成来看,在本次集中开工重大项目315.81亿元的总投资中,政府计划投资95.87亿元,占30.4%,企业自筹81.43亿元,占25.8%,银行贷款21.57亿元,占6.8%,其他资金116.95亿元,占37%。

图2-22 2018年黔南州产业投资情况

图2-23 2018年黔南州“三块长板、三块短板”计划投资情况

图2-24 2018年黔南州投资金额组成情况

2.服务业快速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1)黔南州GDP持续增长,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

2015—2017年,黔南州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黔南州第一、二、三产业稳步增长(见图2-25)。2015年黔南州GDP为902.91亿元,同比增长13.3%。第一产业产值158.31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产值327.87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产值416.73亿元,增长16.4%。2016年黔南州GDP为1023.39亿元,同比增长12.5%。第一产业产值183.36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产值359.47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产值480.56亿元,增长14.6%。2017年黔南州GDP为1160.59亿元,同比增长12.1%。第一产业产值为202.30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产值为412.91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产值为545.38亿元,增长14.5%。

图2-25 2015—2017年黔南州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2)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将黔南州与全省及周边省份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州进行对比(黔西南州、黔东南州、云南省大理州)之所以选择与黔西南州、黔东南州对比,主要是因为政策环境一致,区位优势相近;选择与云南省大理州对比,主要是因为同为少数民族自治州,GDP产值相当,人口总数、资源环境相近。,可以看出(见图2-26、表2-1):2015—2017年,黔南州GDP稳步增长,2016年已经超过了云南省大理州49.2亿元,在四个州中位居第一;2017年,黔南州GDP保持并进一步扩大这一优势,超过云南省大理州94.1亿元。在四个州中,2017年,黔南州服务业增加值(64.82亿元)与增速(13.49%)在四个州中居第二,占比(47.00%)居后。与全国和贵州省相比,2017年,黔南州第三产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5%,低于贵州省2.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比重高于贵州省2.1%,低于全国4.63%。这说明,2015—2017年,黔南州服务业保持高速发展但整体发展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1 黔南州2017年服务业与其他地区总体情况比较

注:指标计算说明,增加值=2017年GDP-2016年GDP,增速=增加值/2016年GDP

图2-26 2015—2017年四州GDP比较(单位:亿元)

3.传统服务业纳税增长总体下降,现代新兴服务业纳税快速增长

(1)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纳税占明显优势,科技服务业纳税快速增长

2015—2017年,黔南州服务业税收分别为64.33亿元、74.19亿元、81.46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分别为44.4%、47.9%、52%。从黔南州服务业各行业纳税额情况来看(见表2-2、图2-27、图2-28),2017年,服务业各行业纳税占服务业纳税总额超过10%的仅有5个行业。房地产业纳税总额25.54亿元,占服务业纳税总额的33.03%;批发零售业纳税总额13.69亿元,占服务业纳税总额的17.70%;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2.76亿元,占服务业纳税总额的16.50%;金融业8.8亿元,占服务业纳税总额的11.4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97亿元,占服务业纳税总额的10.30%。其余行业均低于5%。2018年服务业各行业(预估值)与2017年服务业各行业相比,增长幅度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1.7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37.20%),教育(68.6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09%),金融业(28.83%)批发零售业(11.78%),卫生和社会工作(8.92%)。2018年服务业各行业(预估值)与2017年服务业各行业相比,变化幅度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73.8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9.9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9.07%),房地产业(-23.3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9.05%),住宿和餐饮业(-9.3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85%)。总体看,2018年与2017年相比,服务业纳税变动为(-16.27%),呈现传统服务业纳税下降,现代新兴服务业纳税快速增长的趋势。

表2-2 2017—2018年黔南州服务业各行业税收情况

图2-27 2017—2018年黔南州服务业各行业税收增长情况(%)

图2-28 2017—2018年黔南州服务业各行业税收波动趋势

(2)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从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来看(见图2-29至图2-34),2015—2017年,现代信息服务(基础信息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业等)企业,现代商业服务(租赁服务、咨询服务、广告业等)企业,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装修装饰服务、物业管理等)企业,金融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企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交通运输、物流、商务速递等)企业,科研与技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与推广等)企业数量呈现稳步增长与快速增长态势。其中,企业数量增长速度较快的有:基础信息服务企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软件业企业、租赁服务企业、咨询服务企业、广告业企业、装修装饰服务企业、银行业、交通运输企业、物流企业、商务速递企业、专业技术服务企业、科技交流与推广企业等。

图2-29 2015—2017年黔南州现代信息服务企业数量(单位:个)

图2-30 2015—2017年黔南州现代商业服务企业数量(单位:个)

图2-31 2015—2017年黔南州房地产业企业数量(单位:个)

图2-32 2015—2017年黔南州金融业企业数量(单位:个)

图2-33 2015—2017年黔南州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数量(单位:个)

图2-34 2015—2017年黔南州科研与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单位:个)

(3)服务业行业赋税总体稳定增长,现代服务业行业增长速度较快

赋税情况能够反映企业发展实力、行业发展后劲与发展趋势。从现代服务业2015—2017年的赋税情况来看(见图2-35至图2-43),现代信息服务业、现代商务服务业、现代商业服务业、现代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与其他服务业赋税稳步快速增长,发展势头强劲;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赋税呈下降趋势;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赋税2016年大幅下降,但2017年迅速回升。

从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2015—2017年发展情况及赋税主要变化特征来看,交通运输业呈现缓慢下降趋势。黔南州金融业产值先增后降,2017年下降幅度较大,房地产业产值平稳增长;平塘县、福泉市、龙里县、罗甸县、惠水县、独山县、瓮安县、长顺县、贵定县、三都县五大传统服务业均平稳快速增长。

图2-35 2015—2017年黔南州金融业赋税情况(单位:万元)

图2-36 2015—2017年黔南州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赋税情况(单位:万元)

图2-37 2015—2017年黔南州现代信息服务业赋税情况(单位:万元)

图2-38 2015—2017年黔南州现代商业服务行业赋税情况(单位:万元)

图2-39 2015—2017年黔南州现代商务服务行业赋税情况(单位:万元)

图2-40 2015—2017年黔南州房地产业赋税情况(单位:万元)

图2-41 2015—2017年黔南州现代社会服务业赋税情况(单位:万元)

图2-42 2015—2017年黔南州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赋税情况(单位:万元)

图2-43 2015—2017年黔南州其他服务行业赋税情况(单位:万元)

4.传统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占据绝对优势,新兴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不断成长

图2-44显示:2017年,黔南州500万规模以上企业超过700家的有8个行业,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批发零售业2282家 [数量居多的县(市)有:都匀市646家、福泉市307家、惠水县261家、瓮安县252家、独山县217家、龙里县183家];咨询服务业1571家 [数量居多的县(市)有:独山县280家、都匀市259家、惠水县222家、福泉市164家、瓮安县147家];建筑业1374家、设计服务业1127家 [数量居多的县(市)有:惠水县248家、独山县204家、都匀市143家、瓮安县111家、荔波县106家];租赁业858家 [数量居多的县(市)有:惠水县133家、独山县119家、都匀市116家、瓮安县111家、福泉市104家];旅游业822家;房地产业760家 [数量居多的县(市)有:都匀市230家、龙里县95家、独山县91家、惠水县63家];城市幼儿园737家[数量居多的县(市)有:惠水县248家、独山县204家、都匀市143家、瓮安县111家、荔波县106家]。同时,农村电商、物流(冷链)、研究试验等新兴服务业开始成长。

图2-44 2017年黔南州500万规模以上企业分布情况(单位:个)

5.服务业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强

服务业是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吸收了绝大部分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2015—2017年,黔南州就业人数分别为189.34万人、191.62万人、194.17万人。2015—2017年,黔南州服务业就业人数分别为36.5万人、40.15万人、42.47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19.2%、20.95%、21.87%。

从2016年服务业各行业解决就业的情况来看(见图2-45),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解决就业人数最多,达到7.73万人,批发零售业次之,解决就业人数为6.26万人,教育解决就业4.93万人,位居第三。其他行业解决就业人数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2.71万人,房地产业2.08万人,卫生和社会工作1.92万人,住宿和餐饮业1.67万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8万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23万人,金融业0.87万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79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72万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58万人,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0.53万人。

图2-45 2016年黔南州各行业解决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从2017年雇佣工人数量来看(见图2-46),住宿和餐饮业雇佣工人最多,为5461人;批发零售业雇佣工人次之,为4882人。其余雇佣工人从多到少分别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为1942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669人;卫生和社会工作为1521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为1376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1213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358人。

图2-46 2017年黔南州服务业雇佣工人情况(单位:人)

家政服务行业也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截至2017年,黔南州家政服务公司约86家,注册资本100万元的有都匀市三六八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独山县雅洁家政有限责任公司、罗甸县黔灵女家政有限责任公司、惠水县家萍家政有限责任公司等15家,其余注册资本均在50万元以下。其中,注册资本20万元的5家,10万元的有18家。截至2017年,黔南州53家家政服务行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4927个,开展家政服务招聘会75场,安排培训经费442.624万元,组织参加培训2171人,完成培训取得证书2211人,有意向在家政服务行业就业1686人,培训后就业1709人,就近就地就业1527人。

6.居民消费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社会消费保持旺盛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已从“吃、住、行”向“游、养、娱”转变,从只注重物质消费向更加重视精神消费转变(见表2-3)。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们不断追求精神消费的带动下,2015—2017年,黔南州城乡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城乡商品零售保持高速增长,限额以上批发业、限额以上零售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业整体快速增长。限额以上批发业、限额以上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业、限额以上餐饮业发展势头强劲,比上年增长均超过12%,增长幅度最大的限额以上餐饮业为38.9%,其次为限额以上住宿业,增长幅度为33.9%(见表2-4)。

表2-3 居民消费从“吃、住、行”向“游、养、娱”转变

表2-4 2015—2017年城乡消费品市场情况

7.大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2018年,中国避暑休闲百家县名单在香港公布,黔南州的贵定县和龙里县上榜。黔南州地处东亚季风区,因南部边缘距海(广西防城港)直线距离仅360千米,所以气候宜人,黔南州年平均气温在13.6℃~19.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每年大部分时间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因此发展大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2017年,黔南州大健康产业以50个重点项目为依托,黔南州共引进大健康医药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34.8亿元,合同签约率100%,已到位资金23.9亿元。其中开工在建项目12个,已建成并投产项目9个。大健康产业项目主要包括以“医”“养”“健”“管”“游”“食”为支撑的健康医药产业、健康养老产业、健康运动产业、健康管理产业、健康休闲旅游产业和健康食材产业。“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发展理念与康养产业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深化,为后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黔南州新引进(包括浙江中莲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深圳艾易宝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州纳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神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外3000万元以上大健康产业项目65个、合同投资额超过15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79%和33.67%。

黔南州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并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细化和分解了养老服务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2017年,黔南州新增各类养老床位1500张,累计已建成各类养老床位共23121张,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72个,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城镇社区已实现面全覆盖;已建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684个,覆盖率达57.6%;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762个建制村推广,覆盖率为64.2%。其中,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对象10181人,农村居家服务对象7773人,初步形成了“投、融、建、服、管”的养老服务产业一体化平台,养老服务规划编制,全域养老养生产业不断推进,更好地服务民生事业。同时,各县(市)康养产业也有序推进,组建成立了贵州南山康养有限责任公司,建成龙里社会福利中心、罗甸沫阳养老院、惠水东山养老院。通过“医养结合”共赢发展优先合作协议建立绿色康养通道和“医养联合体”。目前已签订“医养结合”合作协议的有12家。此外,大健康产业项目还通过申请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融资贷款来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储备项目建设。

8.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稳步推进,科研与技术服务实力有所提升

(1)大数据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稳步推进

近年来,黔南州委、州政府深入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高度重视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深挖大数据“钻石矿”。通过制定企业落地政策、办公运营扶持、贡献奖励、创新平台扶持、融资扶持、企业上市支持、人才引进支持、设立发展基金、固定资产投入补贴等政策措施,在大数据政策体系、平台搭建、机制协同、专家队伍建设、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黔南州大数据产业实现产值136.55亿元。2017年,黔南州大数据产业实现产值198.7亿元,同比增长31.28%。2016年,黔南州大数据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5.65亿元。2017年,黔南州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56.14亿元,同比增长36.5%。2018年5月,惠水县百鸟河数字小镇成功举办了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发展百鸟河大会暨2018全国CIO大会。

黔南州通过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企业培育和引进、招才引智、产业融合发展、组建大数据专家库等多种举措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打造“三大业态”(大数据加工、大数据教育、大数据康养)和“三个聚集地”(大数据清洗加工聚集地、大数据总部经济聚集地、大数据小微企业孵化聚集地),打造以“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为引领的新型产业园,建成了全省唯一的县级大数据产业园区——百鸟河数字小镇。惠水县以培育百鸟河数字小镇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为抓手,以产教结合定向培养为特色,立足区位及生态优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州委大数据战略行动,凭借区位及地理优势、政策优势、成本优势,让大数据企业落地生根。目前,百鸟河数字小镇引进了百度、HTC、中国网库、梦动科技、金百合、村域金服、中软国际等60余家创客团队,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2015年以来,百鸟河数字小镇大数据产业税收累计突破1亿元,其中2017年入库税收5361万元,常驻创客团队25家,孵化项目100余个。2017年,百鸟河数字小镇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25.7亿元,其中数据加工、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大数据核心业态收入8.1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到112亿元,实现线上线下营业收入9.77亿元,成功引进大数据企业71家,解决就业2400余人。

(2)科研与技术服务实力不断提升,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科学技术是工农业生产的不竭动力,科研与技术服务及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工农业生产注入了新动力。2015—2016年,黔南州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56.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49.89亿元以上,2017年,黔南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2016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黔南州地区GDP比重为0.3%左右。2015—2017年,黔南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均增长约20%。2017年,黔南州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2亿元,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企业1000家,其中科技型种子企业5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80家,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高新基地3个,省级科技孵化基地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研发基地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10家。2017年,科技促进社会发展指数达到74.8%。落实“3个15万元”政策兑现财政补助8500万元,扶持发展微型企业1900户,认定省级民贸民品企业达505家,新增优惠贷款53亿元,连续五年全省第一。

(3)基础研究与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不断发展

2015—2017年,基础信息服务、互联网相关服务、计算机服务、软件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业企业数量稳步快速增长。研发与实验、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与推广等科研技术服务企业数量稳步快速增长,2017年增长幅度较大。同时,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从业人员快速增长。以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例,2017年,个体工商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1667户,从业人员3762人,资金总额8903.65万元,其中城镇为730户,资金数额5133.84万元,从业人员为2578人。2017年内资(私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户数为1057户,分支机构208户,雇工人数为1213人,注册资本(出资金额)为24.58亿元。2017年内资(非私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登记户数为286户,注册资本为5.77亿元。规模电子信息制造产值实现12.4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5.8亿元,与2016年相比,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和增速均超过100%。

(4)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农业产供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017年,黔南州14个产业园区共完成投资430亿元,实现税收90亿元。黔南州共有都匀毛尖茶、长顺高钙苹果、龙里茶香刺梨、贵定云雾山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省级农业科技示范项目20个。其中,罗甸早春蔬菜、独山种养殖立体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7个项目获得2017年度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专项经费700万元。黔南州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及“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打造商品蔬菜、山地生态畜牧业、精品水果、中药材、高山生态茶等五大生态特色产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校农结合”“校企结合”等发展模式,积极扶持李记集团、独山盐酸菜公司、贵州绿健神农公司、贵州柳业食用菌公司、贵州青龙公司、新贵集团、苗渊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阳光餐饮公司等企业和合作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不断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助力脱贫攻坚。同时,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不断发展。2017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有个体工商户262户,从业人员603人,资金总额1625.85万元,其中城镇为34户,从业人员为78人,资金数额为233.85万元。2017年内资(私营)农、林、牧、渔服务业企业登记户数为183户,分支机构5户,雇工人数为141人,注册资本为13.84亿元。2017年内资(非私营)农、林、牧、渔服务业企业登记户数为64户,注册资本为70.44亿元。

9.旅游业呈现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消费热点(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达21亿人次,2015年、2014年、2013年分别为22亿人次、12亿人次、10亿人次)。黔南州山地旅游业发展迅速,举办了第十一届州旅发大会,成功承办第十二届旅发大会,推进荔波樟江AAAAA级景区提质扩容,“中国天眼”景区荣获“中国科技旅游基地”称号。2017年,黔南州旅游总收入实现862.35亿元,增长43%。图2-47、图2-48显示:黔南州旅游资源丰富,每个县都有景区。黔南州共有景区42个,AAAAA级景区1个,AAAA级景区7个,AAA级景区31个,AA级景区3个。年内新增AAAA级旅游景区1个,AAA级旅游景区4个,各县几乎都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都匀市、荔波县、福泉市、平塘县、贵定县等县(市)的旅游景点较多,其中荔波县、平塘县、贵定县的旅游景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图2-47 黔南州景区数量分布情况(单位:个)

图2-48 黔南州A级景区情况图(单位:个)

(2)全域旅游综合体系初步形成,乡村旅游市场特点鲜明

以都匀市、荔波县、平塘县为主要支撑点的现代旅游综合体系已初步形成。图2-49显示:2017年,黔南州旅游接待人次9568.36万人,同比增长42.62%。2017年,都匀市旅游接待人次2377.36万人次,同比增长38.1%,旅游收入234.85亿元,同比增长43.8%,占黔南州总接待人次的24.8%,相当于荔波、平塘接待人次的总和,都匀旅游的龙头地位明显。荔波、平塘、贵定、独山的接待人次分别占黔南州旅游接待人次的12.86%、11.29%、9.32%、8.51%。荔波旅游接待1230.07万人次,同比增长39.6%,旅游收入113.31亿元,同比增长45.4%。平塘旅游接待1080.44万人次,同比增长42.5%,接待境外旅游3563人次,旅游收入100.77亿元,同比增长48.6%。

图2-49 2017年黔南州各县市旅游接待人次比例与旅游同比增长情况表

注:2017年黔南州旅游接待人次9568.36万人,同比增长42.62%

近年来,自驾游、近郊游、户外游、休闲娱乐和探亲游人数明显增加。图2-50显示:2013—2015年,黔南州旅游接待人次平稳上升,从0.21亿上升到0.38亿;2015—2017年,黔南州旅游接待人次处于急剧上升的“井喷”期,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旅游接待人次从0.38亿跃升到2016年的0.76亿和2017年的0.96亿。此外,2017年春节黄金周期间,黔南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实现双增长。黔南州共接待游客413.89万人次,比上一年同期增长58.79%;旅游综合收入为20.46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73.97%。同时,黔南周边县(市)的乡村游的出行人数明显增加。乡村旅游市场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假日乡村旅游持续增长,春节、五一、端午节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乡村旅游亮点纷呈,双休日和长假期间,城市游客选择去乡村感受民俗文化、吃农家菜、住民宿成为备受欢迎的假日体验。三是全域旅游成效显著,各地从区域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不断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在推动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方面有了新突破。

图2-50 2013—2017年黔南州旅游接待人次

10.大金融业务全面推进,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1)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

截至2017年年末,黔南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有6类,法人机构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559个,初步形成以政策性银行、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农合机构为主体,农商行、村镇银行为补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目前,州内共有方正证券和华创证券两家证券机构。方正证券、华创证券营业机构股民累计开户数1.79万户,累计证券交易额为360多亿元。

(2)存贷款余额同比快速增长

2015—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33.5亿元、43.9亿元、51.89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7%、4.2%、4.47%。2015—2017年,黔南州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1171.33亿元、1521.44亿元、166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0%、29.9%和9.2%;2015—2017年,黔南州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802.68亿元、1066.21亿元、1328.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8%、31.8%和24.6%;2017年,黔南州非银行业金融机构31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余额为21.8亿元;黔南州37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余额为7.9亿元(见表2-5)。

表2-5 2015—2017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情况

(3)金融业生产总值构成稳步上升

图2-51显示:2015—2017年,黔南州金融业生产总值分别为33.47亿元、43.91亿元和51.89亿元,2016年与2017年分别增长31.2%、18.1%。图2-52显示:由于受到金融政策收紧的影响,尽管金融业增长率自2016年以来下降明显,但金融业生产总值构成仍然稳步上升。

图2-51 2015—2017年金融业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图2-52 2015—2017年金融业增长和生产总值构成情况

(4)供销合作社股金调剂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截至目前,黔南州完成合作社办理工商注册12个,已运营11个。其中,瓮安县、独山县、福泉市供销社已分别在玉山、城关、影山、牛场镇开设社员股金服务站,合作社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向乡(镇)、村延伸。平塘县政府在下设五个乡镇为供销社股金服务机构提供场所,支持供销合作金融业务向乡镇延伸,目前已完成选址工作。截至目前,黔南州累计发展入社社员1258户,累计调剂使用股金13652万元,农业调剂总额为2100万元,服务业调剂总额为9543.5万元,所调剂股金主要优先用于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农副产品收购、城乡居民生活资料供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股金调剂在调节入户社员资金短缺、扶持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得到了所在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好评,提升了供销合作社的服务能力。

11.商贸物流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1)商贸物流快速发展

黔南州被认为是中国物流最具活力的城市地区之一。随着“互联网+”“数字贵州”及大数据的推广应用,黔南州服务产品不断创新,“农副产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电商”、冷链物流等商贸物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新型商贸物流企业。近年来,黔南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黔中城市群建设,加强与贵阳市、贵安新区区域的合作,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目前,黔南州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正在大力发展物流业。2017年黔南州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60亿元,2018年预计实现165亿元。2018年5月黔南州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物流(都匀)国际峰会。福泉(国际)陆港主体建成。贵州(昌明)国际陆港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多式联运”示范项目。龙里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仓配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都匀黔货出山特色产品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荔波全域旅游电商公共服务平台、长顺东西合作农特产品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云供销”工程和“百亿电商惠黔南”等工程的推进,促进了电商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广货北上”“黔货出山”变成了现实。

目前,黔南州作为重要物流枢纽和西南地区物流中心的功能日益凸显,黔南州已成为进出大西南商品的中转地。现有商贸物流企业逾600家,道路普通货物运输企业110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23家。货运车辆拥有量为29262辆,货运周转量达392亿吨,物流增加值160亿元。邮政业务总量4.71亿元,同比增长26.19%;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总量4.03亿元,同比增长103.34%。黔南州建成县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12个,乡镇服务站106个,村级站点1346个,各类网店和市场主体共计4000余户。共建成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5家,建成135个农村淘宝服务站点。实现了县(市)有电商(物流)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站、70%以上村有服务点的三级服务网络;依托“5+2”物流平台建设,推进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助力黔货出山,构建现代开放物流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唯一的省级快递物流园——龙里快递物流园,已成为贵州省快递业的主要集散地和分拨地。2015—2017年,交通运输、商务速递、仓储业、邮政业、现代物流企业数量稳步增长。2017年,交通运输与商务速递企业数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2015—201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增长均接近10%。

(2)电子商务迅速发展

随着大数据产业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网销品牌迅速崛起。2015年以来,黔南州共有7个县获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3个县获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每个国家级示范县获2000万元国家财政专项建设资金用于电子商务发展,每个省级示范县获1000万元省级财政专项建设资金用于电子商务发展。黔南州共有3家企业分别被评为贵州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贵州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2家网店被评为贵州电子商务百佳特色网店;共有5个县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农村淘宝,共建成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5家,建成135个农村淘宝服务站点,引入阿里菜鸟物流整合城乡物流配送。黔南州共培育电子商务网销品牌59个,贫困村培育特色电子商务网销品牌10个,29种农产品获国家SC(工业化生产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认证,有效无公害产地认证644个,绿色食品企业7家,有机农产品28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通过淘宝、京东、邮乐购、领略中国等各大电商平台上线销售的农产品达到80余种。黔南州培育出了“惠水好花红”“云起龙驿”等区域公共品牌,政企合作共建“领略中国”黔南农特产电商平台。

电子商务销售持续增长。2015年,全年电商交易额50.12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18.32亿元。2016年,黔南州电商交易额71.29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为19.76亿元,网络零售额1.62亿元。2017年黔南州电商交易额完成100.45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完成36亿元,网络零售完成3.66亿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方面,黔南州建有电子商务园区6个:惠水县建成电子商务创业园,独山县建成电子商务创客大厦,瓮安县建成贵州(瓮安)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贵定县建成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龙里县建成省级快递物流园,福泉市建成电子商务园区。

12.文化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1)普通教育事业有序推进

表2-6显示:2015—2017年,黔南州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15年,黔南州教育支出64.40亿元,同比增长17.9%。教育投入与2015年GDP相比为7.1%,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0.8%;2016年,黔南州教育支出72.84亿元,同比增长10.3%。教育投入与2016年GDP相比为7.1%,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2.2%;2017年,黔南州教育支出77.40亿元,同比增长6.7%。教育投入与2017年GDP相比为6.7%,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0.5%。

表2-6 2015—2017年黔南州教育事业情况

随着《黔南州一、二、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实施,黔南州学前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黔南州有各级各类幼儿园77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28所,民办幼儿园347所。在园幼儿有143173人,其中公办幼儿园93745人,占65.5%。幼儿园教师8462人,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4836人。

(2)特殊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随着《贵州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的实施,黔南州特殊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2017年,黔南州特殊教育学校面向各县(市)招收符合条件的三残学生近200人,对符合条件入学并办理学籍的特殊学生不收取任何费用。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特殊学生人均6000元的办学标准。黔南州现有特殊教育学校9所,开设学前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育机构1个。黔南州现有特殊教育教职工154人,其中专任教师134人。本科学历37人(1人获硕士学位),大专学历92人。高级教师61人(特级教师1人),中级职称及初级职称71人。

(3)文化事业取得新突破

2015—2017年,“文化惠民”工作取得新成效。2015年,黔南州深入实施“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共举办演出830余场。黔南州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放映达18751场次。黔南州广播覆盖率达到92.88%,电视覆盖率达到95.67%。2016年,黔南州完成了“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验收工作,广播覆盖率达到92.97%,电视覆盖率达到95.46%。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达51亿元,占GDP比重达4.4%,广播覆盖率达到93.35%,电视覆盖率达到95.65%,并成功举办了黔南州第五届“好花红”文化旅游节和“西南丝绸之路与山海协同发展”学术交流讨论会,成功组织了2017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第三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联席会、第四届中国物流(都匀)国际峰会等文艺演出。大型水族舞剧《木楼古歌》在北京成功展演,成为党的十九大之后贵州首台在北京展演的剧目,充分展现了黔南州的民族文化特色,有效扩大了黔南文化的影响力。

13.非营利性服务业数量占比较大,营利性服务业数量呈上升趋势

(1)非营利性服务业数量占比较大,营利性服务业数量呈上升趋势

图2-53、图2-54、图2-55显示:在第三产业行业中,非营利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利性服务业,批发零售业数量占比达80%。2015年分别为37.77%、15.61%、12.61%、13.72%;2016年分别为36%、15.22%、14.10%、13.20%;2017年分别为41.59%、14.48%、18.21%、10.37%。从2015—2017年的总体情况来看,非营利性服务业与营利性服务业数量占比呈增长态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数量等呈缓慢下降趋势。营利性服务业与非营利性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9.4%和12.8%,对GDP的拉动率分别为2.4%和1.9%。非营利性服务业生产总值构成最高,三年均超过15%。

图2-53 2015年黔南州服务业行业数量占第三产业的比重

图2-54 2016年黔南州服务业行业数量占第三产业比重

图2-55 2017年黔南州服务业行业数量占第三产业比重

(2)营利性服务业与非营利性服务业对GDP贡献率增加,其余呈下降趋势

图2-56显示:总体来看,2015—2017年,黔南州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60.41%、52.97%、47.07%,黔南州服务业对GDP的拉动率分别为7.62%、7.06%、6.33%。与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服务业对GDP的拉动率的国际通行指标相比,黔南州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与拉动率仍处于高位运行阶段,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2-56 黔南州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情况变化图

201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7%,批发零售业增长11.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0.2%。201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5%,批发零售业增长8.0%,住宿和餐饮业增长6.2%。2017年,其他服务业增长20.7%,金融业增长14.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0.6%。图2-57显示:2015—2017年,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与非营利性服务业中,非营利性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幅增长,其余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7年与2016年相比,黔南州服务行业对GDP的贡献率变化较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分别达20.15%和16.52%。受国内经济整体下滑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总体来看,营利性服务业从2016年的11.55%上升到19.4%,非营利性服务业从2016年的10.34%上升到12.8%。

图2-57 2015—2017年黔南州服务业对GDP贡献率

图2-58显示:2016—2017年,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与非营利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GDP的拉动率从0.75%变为-2.46%、金融业对GDP的拉动率从1.16%变为-1.33%,下降明显。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对GDP的拉动率缓慢下降;2015—2017年,营利性服务业对GDP的拉动率分别为1.78%、1.54%、2.40%,非营利性服务业对GDP的拉动率分别为2.53%、1.38%、1.90%。营利性服务业与非营利性服务业对GDP的拉动率在波动中有降有升,相对平稳。

图2-58 2015—2017年黔南州服务业对GDP拉动率

(3)非营利性服务业的生产总值构成占比最高

图2-59和表2-7显示:从服务行业的生产总值构成来看,2015—2017年,非营利性服务业的生产总值构成最高,分别为17.4%、16.6%和15%。其次是营利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等。

表2-7 2015-2017年黔南州服务业主体行业发展情况

注:GDP绝对值单位为亿元,其余为%。非营利性服务业指文化、卫生、体育、教育等行业;营利性服务业指金融业、旅游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信息服务业、现代商务服务业、现代商业服务业等行业。

图2-59 2015—2017年黔南州服务行业的生产总值构成情况

总之,黔南州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打造出了以物流平台、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现代旅游平台、投融资平台等一批多层次、多业态的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并依托平台建设,改善了服务产业的营商环境,培育了一批新兴服务企业,吸引了一批国内知名现代服务企业入驻黔南州。加强对传统服务行业的技术升级改造,重视服务业内部小微企业发展,增强了发展活力,有坚实市场基础的优势服务业态与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的服务业态开始在黔南州涌现。供应链、冷链物流、移动视频、互联网金融、检验检测等新兴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正加快发展,健康养老、现代家政服务、时尚消费、休闲旅游等现代生活性服务业态开始萌芽成长,并依托“绿色黔南”的生态优势,建设宜居环境、推动了健康养老、养生休闲、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托南下出口通道的区位优势,着力发展现代物流,并利用后发赶超优势,提升现代旅游业,不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了服务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