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在这种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尤为重要。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展开,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往来日益密切。各种文化和思潮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巨大影响。全球化、网络化在促进交流和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在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思潮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良信息,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契机,加紧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攻势,企图“西化”和“分化”我们;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受到冲击,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总体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报告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马克思指出,经济利益的任何变化最终都会反映到思想意识中,都会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如何在社会分化和利益多元的境遇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应对这些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越发蓬勃,高校大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多。纵观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写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仅仅依靠传统的以“显”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教育的需要和大学生的需要。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他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他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统的以显性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符合教育的需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对其深入研究有利于实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能够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二、研究意义
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现状,方法论视域下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方法论的视域下研究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立足方法论,从为什么做、谁来做、对谁做、怎么做,运用方法论的思路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和深刻的研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提供合理性根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大内在因素,基础理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立足高校这一特定环境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为研究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方法论的视域出发详细展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探索,拓展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另一方面,理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人的思想品德既包含理性认识,也包含感性认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传递理性认识为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传递感性认识为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事前奠基、事中促进、事后强化的作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引,并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显性为主,虽然近年来在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有很多创新,但是以“95后”为主要受教育者的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抵触心理甚至是逆反心理,因此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很多教育无法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是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甚满意。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潜隐的、渗透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更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更人性化,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由内而外地接受思想教育,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教育效果大大提高。此外,现行的教育中尽管也有一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这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独立、不成体系,无法实现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配合,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因此,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科学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揭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的,在它的指导下研究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更具科学理论的指导。尽管近年来高校已经开展了一定的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且客观上取得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是这些活动要么是在非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要么是经验型、非系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因而无法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通过方法论的研究,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置于科学的基础上,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