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正之序[1]
时然而然,众人也[2];己然而然,君子也[3]。己然而然,非私己也[4],圣人之道在焉尔[5]。夫君子有穷苦颠跌[6],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7],不以时胜道也[8]。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9]若反手然[10],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11]。时乎杨、墨[12],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13]。时乎释、老[14],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15]。如孟、韩者,可谓术素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16],然其于众人也卓矣[17]。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18],大裙襜如[19],坐而尧言[20],起而舜趋[21],不以孟、韩之心为心者,果异众人乎?
予官于扬[22],得友曰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夫越人之望燕[23],为绝域也[24]。北辕而首之[25],苟不已[26],无不至。孟、韩之道去吾党[27],岂若越人之望燕哉?以正之之不已,而不至焉,予未之信也。一日得志于吾君,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予亦未之信也。正之之兄官于温[28],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29]。予欲默,安得而默也?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送之云尔[30]。
[1]孙正之:孙侔,字正之,一字少述,吴兴(今属浙江)人,终生隐逸不仕。序:指赠言,和序跋的序不同。
[2]“时然”二句:意谓时俗崇尚这样就跟着这样,是普通人的处世态度。时,时俗,一时崇尚。然,如此。众人,普通的人,这里指世俗之辈。
[3]“己然”二句:意谓自己认为这样正确就这样去做,是君子的识见。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4]私己:自以为是的意思。私,偏爱。
[5]圣人之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和道德伦理观念。焉尔:于此而已。
[6]颠跌:跌倒。引申为困苦。
[7]诎(qū):屈服。从:顺从,追随。
[8]不以时胜道:意谓不苟合时俗而损丧道义德行。
[9]变时:改变时俗潮流。之:往,到。
[10]反手:把手一翻。比喻事情容易办到。
[11]“彼其术”句:意谓那是他的学术素有修养,志向早已确定了。术,学术。
[12]杨:指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相传他主张“贵生”、“重己”、“为我”等思想,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伦理思想。墨:指墨翟(d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思想,而不满儒家的“礼”等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有《墨子》传世。
[13]孟轲: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为当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14]释: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老:先秦哲学家老子的简称。老子后被道教奉为始祖,故这里泛指道教。
[15]韩愈:唐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16]效:效用。不白:不明白。这里指效用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
[17]卓:卓越。
[18]冠:帽子。峨如:高高竖起的样子。
[19]裙:古指下裳,男女同用,与今专指妇女的裙子不同。
[20]尧:又称陶唐氏,史称唐尧,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相传在位九十八年,后禅位于舜。
[21]舜:又称有虞氏,史称虞舜,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相传在位十八年,后禅位于禹。尧、舜都是古史中称颂的贤明君主。趋:小步而行,表示恭敬。
[22]扬:扬州(今属江苏),当时为淮南路的治所。
[23]越:春秋战国时的古国,其地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后也称此地为越。燕: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其地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后也称此地为燕。
[24]绝域:极远的地方。
[25]辕:驾车用的直木或曲木。这里用作动词,指驾车。首:首途,启行。
[26]苟:假如。已:停止。
[27]去:离开。吾党:我辈。
[28]温:温州,治所在永嘉(今浙江温州)。
[29]处予:安慰我。处,犹安。
[30]庆历二年:1042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云尔:语末助词,犹言如此。
本文作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后,即赴扬州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在扬州,他与孙侔认识并成为挚友。不久,孙侔随父母、兄长去外地生活,王安石为此写了这篇序送给孙侔,对好友寄予了殷切期望。
作为惜别赠言的文章,赠序的内容一般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虽也不例外,但重点却放在互勉这一点。为此,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君子的标准,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像孟轲、韩愈那样独立行世,而不能像普通人那样随波逐流、附和时俗;而要做到这样,就必须有学术修养和确定的志向。王安石在这里明确表达了自己企慕孟轲、韩愈,希望能“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的志向。文章接着顺势引出孙正之,指出正之以孟轲、韩愈为榜样,“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一定能达到君子的境界。这是作者对正之寄予的很高的期望,实际上也是自勉。
本文是王安石现存散文中作年最早的一篇。王安石青年时期就有致君尧舜、以天下为己任之志,从本文中也可看到这一点。可以说,本文是他步入仕途时表明自己政治抱负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