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见的力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让每一个生活都可以被看见

何华峰 快手科技副总裁

敲定这个标题之前,我和同事有过一些讨论。为什么不叫“看见每一个生活”?至少读起来更顺。为什么叫“一个生活”,而不是“一种生活”?

我们还是选用了这个略拗口的版本。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独特的生活记录下来,并分享出去,被别人关注,达成自我表达并被关注的目的。其间,快手依托技术和普惠理念,提供了记录和分享的工具,让这一目的得以实现。

在上述基础上,“看见每一个生活”成为可能。

至于“一个”与“一种”,并非咬文嚼字。“个”的颗粒度比“种”要小。在快手社区,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独特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个”会更准确。

我曾在报纸和杂志工作,报纸和杂志的版面有限,记者想发表文章,需要为版面竞争。辛苦采写的稿件,如果不够优秀,就会被毙掉,符合要求才可发表。

这里有稿件质量好坏的问题,其实还有版面不够多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由于传输信息的管道不够粗,导致注意力作为一种资源变得比较贵,社会上只有很小比例的人才可以享用注意力。

电视是另一个传输信息的管道。电视频道同样有限,记者为发稿也需要激烈竞争。

不过,视频比文字更有宽度。有些信息不方便通过报纸和杂志传输,却可以通过电视传输。

如果一脸憔悴的尼克松和活力四射的肯尼迪同时出现在电视中,你更倾向于支持哪方?的确,尼克松被认为更富有政治经验,如果只有报纸,尼克松应该会赢。但是,当电视媒介成为主流时,候选人的精神状态也可以影响选举结果。

1960年9月26日,美国举办了历史上第一次总统竞选电视辩论,受电视媒介影响,肯尼迪出人意料地当上了总统。

电视还让方言的精彩得以呈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央视春晚,很多小品节目通过方言制造笑料,制造了一种新的语言节目现象。

2005年左右,博客流行起来,专业新闻记者对发稿渠道的垄断被打断。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写博客文章表达思想、展现个性,内容生产出现了极大的繁荣。

2009年,140个字的微博出现,又一次降低了记录与分享的门槛。不擅长写长文章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内容创造者。

微信于2011年面世,当年5月,微信2.0版本推出语音对讲功能,人们不需要打字,就可以表达自我。自我表达进入了自然交互时代。接着,微信又陆续推出视频功能,特别是视频通话功能的普及,让记录与分享的门槛极大地降低。

如今,视频时代悄然到来,我们无须学习新技能即可表达自我。相较文字这一抽象的编码系统,门槛又低了很多。

快手是纯粹的视频社区,普惠理念鼓励每个人随手记录生活,只要视频不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快手都一视同仁,给予流量。因为快手,全民记录和分享第一次得以真正实现。

如果信息管道不够粗,注意力比较贵,自我表达就需要排出优先级。结果是,不是每一个生活都能被看见。如果一个生活被认为不够完美,那么,它便没有资格被广泛分享和传播。

手工耿做的是“无用良品”,本亮大叔的唱功并不专业。按照原来的标准,他们是很难被看见的。

在快手平台上,手工耿和本亮大叔都收获了成百上千万的粉丝,粉丝们在他们身上找到了不同的共鸣点。

2019年7月,一个名为“赵明明的限定杂货铺”的制作团队因为喜欢快手上的视频,自己制作了由160个快手视频组成的合集,配以“存在即完美”的背景音乐,在网上流行,感动了许多人。

视频里是100多个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有装了义肢跑步的姑娘,有打玻璃弹子的老太太,有身材肥胖热情跳舞的姑娘。每个人都很普通,却各自有各自的精彩,组成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真实世界。

“赵明明的限定杂货铺”说:

在我真正地打开快手之前,我根本想象不到这是一个如此迷幻的地方。

快手是我见过最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地方之一。

每个人都尽力在上面展示着自己,展示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技能、自己的家人,展示见到的有意思或者没意思的事,展示生活赋予的一切幸与不幸,然后继续努力勇敢生活。

生活一点儿也不完美,但努力和勇敢是让它完美起来的唯一方式。

山海辽阔,人间烟火。

我们脚下这片国土有约960万平方公里,有约13.9亿人,每个地方、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精彩。

在只有一部分人有机会表达自我时,生活其实有高低之分。优秀的生活有资格被看见,其他生活被认为是平庸的,不值得被记录和分享。

快手让每一个生活都可以自我表达,被看见,被欣赏。每一个存在都是独特的,生活再无高低之分。这是更加真实的世界的镜像,是一花一世界的境界。

存在即完美。

艺术家的作用是什么?近期看到一位著名作家发文探讨这个问题。

她的父亲是一位老兵,他自从16岁离家后就再没见过自己的妈妈。她带85岁的父亲去看戏曲《四郎探母》,父亲边看边流泪。之后,她带父亲去看了好多次,每次她父亲都看得泪水涟涟,心灵震撼。

她写道: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种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它(文化艺术)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接点,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

人活在世上,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甚至自己也说不清的痛苦。优秀的艺术家捕捉到一些痛苦,写出来或演出来,安抚人们的心灵。

艺术来源于生活,不过,艺术家的数量毕竟有限,能挖掘出来的痛苦也有限,能服务的人群更有限。大量的人,三教九流,贩夫走卒,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经常得不到艺术家的服务,得不到足够的关注。比如,中国有3 000万名开大卡车的司机,他们为生计长年在外奔波,还可能会遇到车匪路霸,与家人聚少离多,他们有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很少被关注,也很难与外人沟通。还有,每个城市都有给殡仪馆开车接送遗体的司机,全世界的海洋上漂着无数的常年不能回家的海员。

而在快手,当一位大卡车司机在驾驶室里不经意间拍下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场景,被另一位大卡车司机看到时,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快乐、痛苦和压力,彼此找到了共鸣,也更加自信了。也许,对外人而言,很多视频毫无价值,但对拍摄者自己而言,它却是生活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近来看到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剧本,人间的悲欢可以相通”。这种相通,可以通过专业人士创作的艺术作品来实现,比如,我们有很多戏剧作品。快手提供了另一条相通的途径。在快手上,像大卡车司机这样的群落有无数个。

心理学家说,看见,就是爱。因为快手,大卡车司机的生活可以被其他大卡车司机和相关的人看见。他们得到了爱的滋养,安抚了痛苦,增加了自信和幸福感。

这些群落,传递了爱,提升了每一个人独特的幸福感。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有距离的概念,但在网络世界没有。在快手社区,虽然数亿“屏民”分布于全国,纵使相隔千山万水,但每个人与每个人都是隔壁邻居,指尖轻点,即可推门而入,看见别人家的生活。气味相投,你可尽情在他家游览,还可以通过直播与主人互动;若不投缘,则随时可离开。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电子媒介的出现,使人类终将重归部落化的“地球村”。现实的村子里,去邻居家串门只是抬抬脚的事,并且人与人可以面对面说话,大多数情形下不必通过文字。

快手社区是“地球村”迄今最好的实现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