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实务操作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一

PPP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模式,PPP模式的发展虽有波折,但也符合Gartner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萌芽、爆发、低谷、复苏、成熟5个阶段。不管未来如何变化,PPP作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的一种创新交付模式,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将与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等模式长期并存与互补。

从2019年我国PPP相关的各种动向,可以一窥PPP将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国务院发布编写《政府投资条例》于2019年7月1日生效,该日,国家发改委还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依法依规加强PPP项目投资和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规〔2019〕1098号文,以下简称“1098号文”)。《政府投资条例》作为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的上位法,将政府投资行为纳入法制轨道,1098号文则是对《政府投资条例》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在PPP领域的具体解释。

虽然如此,从我国未来三五年来看,PPP项目数量和投资额会与过去一两年大概持平或略有回升。考虑到今年为了降低疫情所造成的经济下滑的影响,中央出台各种鼓励投资政策,财政部增加专项债额度,传统模式项目也可能增加一些。上述判断主要是基于:规范化PPP将是长期的政策主线,也是PPP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一、二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对新建项目的需求将低于从前,未来几年将更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完善与提效和三、四线城市的填空与补短板等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PPP项目的财政支出已经达到或接近10%红线,难以开展太多政府付费或补助的PPP项目;另外,由于PPP的特点,在PPP应用较好的国家中,PPP一般只占所有公共产品项目的5%~20%,故我国可能占比在20%~30%比较合理。考虑到上述这些趋势,PPP各参与方都迫切需要总结过去经验,以便更好地实施PPP项目。

尹志国先生作为北京城建投资PPP项目的主要“操盘手”,基于他个人及其公司多年的经验所编写的这本PPP实务操作指南,从社会资本方角度出发,对从PPP的定义和特征、具体项目模式到项目投标与实施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予以了详细阐述和梳理。该书的出版,对于“从社会资本方角度如何看待和实践PPP”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不仅对国企、央企和民企,对工程公司、其他类型公司,对社会资本方、政府、银行、咨询机构很有参考价值,值得各方学习;还对在国内和“走出去”具有重大意义。

是为序。

王守清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