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沽名学霸王(项羽)
项羽失败自刎,可还有英雄气概? 项羽为何失败?
可还有值得学习之处? 毛泽东对他一分为二,有名言传世。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运筹帷幄,英明地借鉴了项羽。
毛泽东评点原文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项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也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
从前有个人作了一首诗,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去再召八千兵来打天下。我们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
项羽简介项羽(前233~前202),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祖父项燕为战国末年楚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叔父项梁。秦统一后,项梁杀人,与项羽躲避吴中。当地每逢有大徭役和丧事,项梁经常主持其事,暗中以兵法组织训练宾客子弟。
项羽力能扛鼎。少时学习书法和剑术,都无所成就,项梁很生气,他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教他兵法,他略知大意,即不肯深学。但项羽才气过人,秦始皇东游会稽时,他在路旁观看,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气魄大,志向不小。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反秦起义,随即建立张楚政权。原六国贵族闻讯后也纷纷起兵,同年九月,项梁与项羽杀会稽守通,举吴中兵反秦。项梁自立为会稽守,项羽为裨将,部署精兵八千人。陈胜牺牲后,其部将召平矫令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命其引兵西击秦。秦二世二年三月,项梁即率部渡江,东阳令史陈婴率义军两万来归,渡淮后英布、蒲将军又以兵相属,兵力一时达到六七万人,成为当时反秦武装的主力。同年六月,项梁召集起义将领会薛计议,立楚怀王孙心,仍称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之后,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阿、定陶。项羽、刘邦也攻占城阳,略地至雍丘,斩秦三川守李由。不久,由于项梁骄傲轻敌,被秦将章邯乘隙袭破。项梁阵亡,项羽、刘邦退保彭城(今江苏徐州)和砀。章邯又渡河北上击赵,与秦将王离、涉间军进围巨鹿。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宋义引至安阳,留46日不进,坐观成败。于是项羽以宋义与齐密谋反楚为名,袭杀宋义。怀王即命项羽为上将军,统率全军救赵。
项羽派当阳君、蒲将军将兵两万迅速渡过漳河,以解巨鹿之围;随即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进击秦军。双方经九次激战,楚兵大破秦军,王离被俘,涉间自杀。
当楚军救赵时,诸侯军皆作壁上观。战事结束后,诸侯将领谒见项羽,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从此,各路诸侯等都听从项羽指挥。接着,项羽在污上又大破秦军,并利用秦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招降章邯。他怕秦降卒不服,在新安城南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当项羽率军进入关中时,刘邦已先期进据咸阳。由于楚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关者王之”,刘邦理应王关中。项羽入关后,依恃手中40万大军,企图消灭刘邦,独霸天下。因刘邦卑辞言和,双方暂时和解。项羽随即引兵西屠咸阳,诛秦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室,掳掠货宝和美女东归,秦民大失所望。汉元年(前206),项羽以怀王为义帝,都郴,又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据有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封刘邦为汉王。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还定三秦,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多的楚汉战争。
汉五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人少食尽。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随即,与从者800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剩28骑。汉将灌婴率5000骑追及,项羽引兵东向,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自刎而死。项羽自刎前,仍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还不能认识自己终致失败的原因。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试 析
毛泽东对项羽作过多次评价,有时单独评价,有时与刘邦一起评价。当与刘邦放在一起时,则是作为刘邦的对立面,作为失败者总结其教训时说的。项羽作战英勇,史有定论,毛泽东对此并不否认,但对项羽刚愎自用,不肯纳谏,图爱虚名,终致失败,作过分析批评。
1963年1月7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曾说到项羽有三个错误,一个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一个是楚汉订立了鸿沟协定,项羽认真了,而刘邦却不以为然,不久就违反协定东进攻楚;再一个就是他建都徐州,位置没有选好。在毛泽东看来,项羽除了在战略上发生一些失误外,最重要的教训是“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即不能知人、用人,不肯纳谏,不听谋士范增的意见,本应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却反而放跑了他,本应该乘胜夺取汉甬道,反而放弃了它。
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谈项羽有“妇人之仁”,《史记·项羽本纪》中也多有记叙。在毛泽东看来,“沽名”就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当他率部经过苦战,击败秦军主力入关后,与先到的刘邦部队发生冲突。可项羽“为人不忍”,为避免负“不义”之名,没有以40万对10万的军事优势去消灭刘邦,甚至在鸿门宴上莫名其妙地阻止了部下诛杀刘邦之举。项羽的缺点还表现在对汉人的姑息宽容。在楚汉战争最激烈的时期,两军在荥阳相持,本来楚军已经打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害怕了,便请求休战,以让出荥阳来换取项羽承认荥阳以西为汉的领土,项羽竟准备同意。但谋臣范增坚决反对。他说,现在已经接近了灭汉的胜利,今天如果放弃不取,日后必定悔之无及。楚军于是重新围攻荥阳。刘邦遂用反间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怀疑,范增被迫辞职,疽发背而死。后来,战事几经反复,楚军逐渐失去了优势,“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合约签订后,项羽就解除了戒备,引兵回到了东边,可刘邦却背约出击,打了过来,终于在垓下彻底击败了项羽。
1949年4月,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和谈代表曾经向共产党提出划江分治,维持类似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局面。当时的苏共领导人斯大林,也反对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建议划江分治。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了历史上项羽的教训,也从希腊寓言《农夫和蛇》中得到启迪,打过了长江,解放全中国。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毛泽东挥笔写成七律一首。其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句之吟成,显然经过了对于项羽事迹的深沉的历史思考。
项羽的“沽名”还表现在一些善良的愿望上。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述:“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楚汉相争,连年不决,天下愁苦疲敝,项羽不忍“天下匈匈数岁”,“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产生了销兵歇战的愿望。因不能承受不良的政治影响的压力以致决策失误,对此,毛泽东也作了总结:“惧怕一时的不良的政治影响,就要以长期的不良影响做代价。” 毛泽东一向主张把战争分为正义的和不正义的两种,并应该用正义的战争去消灭非正义的战争,以战争求得和平。
毛泽东对项羽这个失败人物也有肯定之处,那就是他临终时的个性风采。项羽败走乌江时,以“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天一人还”为由,觉得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乃自刎而死”。对这种选择毛泽东并不赞同,但认为他有“羞耻心”,并以此来讽刺蒋介石。1948年10月31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中写道:“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时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业已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毛泽东的讽刺可谓辛辣绝妙。
当然,对项羽悲剧结局时表现出的个性风采,或者说他的气节,古人也有过赞赏,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就写过一首著名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既是毛泽东对项羽所作的科学评价,也是这位伟人对革命人民的宝贵教诲。